*弄一些毫無關聯(lián)、不成系統(tǒng)的書一股腦塞進學生的頭腦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也就別希望學生能正常思考了。我都懷疑,這種塞書行為,就是要擾亂學生的思維的,因為學生對那些看不下去的書,只能是產生厭棄的情緒。 *《鄉(xiāng)土中國》中有一面是舊中國的愚昧落后?!都t樓夢》則蘊含著古代中國的混亂和荒淫。這些內容要是種在了學生的心里,會是什么樣的效果?至于還搞什么讀后的思維導圖,嘿嘿,恐怕只有加深刻板印象的份兒了!本著“立德樹人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傳承”的精神,達到的卻是逆向的效果,只能說某些人的這波操作真是666呀。 *“核心素養(yǎng)”這個詞語的確定和推廣,其實反映的是我國教育界對教育現(xiàn)狀研究的嚴重不足,以至于直接挪用西方的流行概念——一方面是忽略西方國家教育發(fā)展的過程,對一些概念不加甄別,另一方面是不去悉心研究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滿足于畫餅充饑。對于那些吃“核心素養(yǎng)”飯的人來說,復制粘貼這個概念就已經夠用了,后面主要的工作就是碼字攢文而已。 *有的語文教師有文人情結,所以他們會高估語言文學的地位。這屬于職業(yè)定位不準確。精擅語言文學最多只能是有相關的知識儲備,但教師這一職業(yè)要求則必須要完成教學研究這個任務。只看重前面知識的部分,而不注重教學研究,就算做得再好的“文人”,對于語文教師來說,也只能算半吊子而已。 *本身“文本細讀”這東西其實是一種有主觀傾向的拆解性的行為,不要因為其中有“讀”字,就和語文教學中的閱讀理解掛上鉤。閱讀理解是一種聚焦課文的不斷深入的行為,是有客觀性的。可以說在本質上“文本細讀”和“閱讀理解”是互相抵觸的。所以不能把某些教師理解不到位的情況看做他缺少了“文本細讀”的能力,有時他們的不到位恰恰是這些教師在教學中誤用了“文本細讀”來組織教學的結果。簡單地說,從最終呈現(xiàn)趨勢來看,閱讀理解是努力去“達成共識”,而文本細讀更容易走向“孤芳自賞”或“偏安一隅”。 打個可能不太恰當?shù)谋确桨?,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是讓學生從原材料加工開始學會組裝一件東西,而文本細讀則是面對一件現(xiàn)成的東西盤算著怎么把最值錢的部件拆下來賣個好價錢。 *偶然想到的,目前無法確認的一個想法。課程這東西的不接地,很可能是因為當初美國要發(fā)展出來一套和蘇聯(lián)教學法相抗衡的一條路徑。但這種抗衡的結果使課程在創(chuàng)設之初就逐漸偏離了教學的實際情況,總想著先確定什么最有價值——其實人的學習是一種不斷篩選、剔除,積累的過程,不可能直接面對所謂的“最有價值的知識”,因為“價值”的體現(xiàn)是要通過“無價值”來實現(xiàn)的。問題是即便是最終顯得無價值的知識,其實在學習過程中也是有其有價值有意義的一面。所以這樣看“最有價值的知識”其實只是一個相對概念,而對“最有價值的知識”的追求,只不過是一種執(zhí)念罷了。 *語文教學要重視閱讀理解能力,而不是現(xiàn)在所謂的“閱讀策略”。如果面對一篇課文,偏重閱讀策略、閱讀方式卻不涉及閱讀理解所必須的揣摩消化、脈絡分析、主題提煉,那么“閱讀(占有)”再多文本書籍,只能得到淺表化的結果——這恐怕也是現(xiàn)在語文方面的論文多如牛毛,卻很少能涉及核心問題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