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遠教授論臨床用藥的量效關系 ? 在臨床實踐中,藥物的用量與療效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對于一些關鍵藥物,適當增加用量往往能獲得驚人的效果。以下是部分藥物的量效關系: - 蜈蚣:超過3條有鎮(zhèn)驚作用,可治療多動和癲癇。 - 浮萍:超過20克對糖尿病引起的皮膚瘙癢有良好療效。 - 麻黃:增加到20克以上能利尿、升高血壓。 - 細辛:超過20克能有效緩解頭痛、牙痛和肌肉痛。 - 全蟲:超過20克對頭痛和癥瘕有良好效果。 - 水蛭:超過20克有助于治療癱瘓和慢性炎癥。 - 鱉甲:超過20克能消減肝脾腫大、肝硬化和口鼻出血。 - 紅花:超過20克有助于降血壓和保護冠狀動脈。 - 知母:超過30克具有顯著的止咳和降血糖作用。 - 白芍:超過30克能止血、鎮(zhèn)痛和利尿。 - 半夏:超過30克有助于催眠入睡。 - 柴胡:超過30克能發(fā)汗退燒并促使月經(jīng)下行。 - 川芎:超過30克有助于降血壓、治療頭痛和腦梗死。 - 桂枝:增加到30克以上對腹內(nèi)逆氣上升和心動過速有良好療效。 - 澤瀉:超過30克有助于降血壓、治療濕疹和陰囊瘙癢。 - 人參:超過30克能升高血壓、寧心定喘并調(diào)整心律。 - 連翹:超過30克能有效止嘔并解表發(fā)汗。 - 肉蓯蓉:超過30克有助于潤腸通便、解除便秘。 - 丹參:超過30克能安神、治療失眠多夢。 - 山楂:超過30克有助于降血壓、血脂并治療萎縮性胃炎。 - 石菖蒲:超過30克對發(fā)音困難、久瀉和半身不遂有良好效果。 - 大黃:超過30克有助于破血通經(jīng)并治療躁狂型精神分裂癥。 - 決明子:超過30克能降血壓、血脂并治療哮喘和小便熱痛。 - 葛根:增加到30克以上對腦鳴、高血壓頭痛、脖子肌肉痙攣和硬皮病有良好效果。 - 當歸:超過40克有助于滑腸活血并通經(jīng)。 - 附子:超過40克強心并有助于救脫。 - 枳殼:增加到40克以上有助于升提胃下垂和子宮脫出。 - 夏枯草:超過40克有助于消散甲狀腺結(jié)節(jié)和小瘤。 - 地龍:對偏癱和手足不舉有良好效果。 - 延胡索:超過40克有助于鎮(zhèn)靜安眠。 - 骨碎補:超過40克對頭暈、耳鳴和手足麻木有良好效果。 - 杜仲:增加到40克以上能降血壓、治療腿痛和行走無力。 - 槐米:超過40克有助于降血壓、血脂并治療泌尿系結(jié)石。 - 茯苓:超過40克能行水、治療眩、癔癥發(fā)作和奔豚氣由腹上沖。 - 代赭石:增加到40克以上對頭眩和哮喘有良好效果。 - 防己:不超過30克具有鎮(zhèn)痛作用并使尿量減少。 - 益母草:超過50克能降血壓、收縮子宮并治療腎炎浮腫和肝硬化腹水。 - 白術(shù):超過50克具有益氣、通腸的作用并有助于解除便秘。 - 小薊:超過50克能有效止血并降血壓。 - 郁金:超過50克對精神分裂癥有良好效果并能排膽道、泌尿系結(jié)石。 - 玄參:超過50克能清頭面烘熱并消散淋巴結(jié)結(jié)核。 - 女貞子:超過50克對耳鳴和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有良好效果。 - 桑寄生:超過50克能保胎、降血壓,對強直性脊柱炎有良好效果。 - 仙鶴草:超過50克對盜汗、脈象間歇和潰瘍性結(jié)腸炎有良好效果。 - 莪術(shù):超過50克對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和慢性炎塊有良好效果。 - 黃連:超過50克能降血糖并治療結(jié)腸炎和慢性腹瀉。 - 薏苡仁:超過60克具有祛濕熱作用并對肌肉關節(jié)酸痛有良好 效果。 - 紫石英:超過60克對房顫和宮寒不孕有良好效果。 - 豨薟草:超過60克能降血壓并治療四肢麻木。 - 熟地黃:超過60克對腦萎縮和老年癡呆有良好效果,且不易引起胸膈脹滿。 - 五味子:超過60克能降低肝炎轉(zhuǎn)氨酶并治療咳力強。 - 苦參:超過60克具有平喘鎮(zhèn)咳、利水消腫和止癢作用,并能治療脈象間歇。 - 山茱萸:超過60克能斂汗固脫并用于急救亡陰。 - 酸棗仁:超過60克對焦慮、心慌和頑固性失眠有良好效果。 - 牡蠣:超過60克對肝陽上亢和甲狀腺結(jié)節(jié)有良好效果。 - 茵陳:超過60克治療膽囊炎和肝硬化腹水。 - 瞿麥:超過60克對卵巢囊腫有良好效果。 - 敗醬草:超過60克治療咽炎、白帶、鼻竇炎、闌尾炎和盆腔炎。 - 王不留行:超過60克能下乳汁并治療乳房肥大。 - 黃芪:超過80克能降血壓(少于15克則升血壓利尿)。 - 土茯苓:超過80克治療梅毒、陰囊濕癢和睪丸炎。 - 水牛角:超過100克具有清熱涼血作用,治療熱證高燒。 在使用這些藥物時,我通常從小劑量開始,循序漸進地增加,每劑水煎分3~4次飲下,很少發(fā)生不良反應。對于附子、烏頭、天雄這類藥物,我會煮2~3小時,先口試10分鐘以確保不會麻舌,然后熱服。 ? 如果發(fā)生中毒癥狀,可能會有口麻、煩躁、顫抖、心衰、休克等表現(xiàn),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此時可以采取黑豆、茶葉、甘草、防風、綠豆和大量蜂蜜煮水來施救。 投藥的標準應根據(jù)患者的出汗情況、食欲、精神狀態(tài)、舌象、四肢溫度以及其他一些癥狀來決定。例如,如果患者出現(xiàn)出汗過多,應減少發(fā)散類藥物的用量;食欲不振時,應減少苦寒類藥物的用量;精神萎靡時,應減少耗氣類藥物的用量;舌象異常時,應辨別寒熱并調(diào)整用藥;四肢溫度異常時,應辨別陽虛還是陰虛,以調(diào)整溫陽或養(yǎng)陰類藥物的用量。 此外,對于一些特殊體質(zhì)的患者,如過敏體質(zhì)、肝腎功能不全、孕婦等,用藥時需特別謹慎。過敏體質(zhì)的患者需先進行過敏測試,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謹慎使用對肝腎有毒性的藥物,孕婦則需避免使用對胎兒有不良影響的藥物。 總的來說,臨床用藥的量效關系非常復雜,需要醫(yī)生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用藥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