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的離世,對于活著的人來說,無疑是最傷心和痛苦的一件事情了。但是老話也說了:死者為大。對于逝者來說,最大的尊重就是好好安排喪事,讓他能早點下葬,這老祖宗所說的“入土為安”。 在過去我國基本都是采用土葬為主,特別是對于我們漢人來說,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安葬方式了。而土葬也是規(guī)矩最多,最為繁瑣的。 其中不少地方就有一個老規(guī)矩,那就是送葬安葬后孝子、孝孫們是不能回頭看的,而且在送葬后回家時,大人們一般都會叮囑家屬們不能原路返回,這又是為什么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先來看看送葬時,為何不能回頭。喪事的規(guī)矩是非常多的,而就拿送葬來說,也是有不少規(guī)矩。老話說“長子摔盆,次子打幡”,就是說在送葬抬棺之前,長子要把靈位前的“孝盆”子高高舉起摔在地上,并且要一次性摔碎。 如果沒有摔碎的話,也不能摔第二次,說是不吉利,這樣的話一般后面抬棺的人,就會一腳把它踩碎,這個叫“歲歲平安”。 摔盆了以后,就抬棺上路了,到了墓地就要開始安葬了。其中有些長輩就會告訴家屬,尤其是家里有小孩子的,會特意叮囑他們,在送葬后到了墓地了,回去的路上是不能回頭看的,這個習俗也叫“孝子不回頭”。 老輩人的說法是如果在送葬后回去的路上親人不能回頭看,去世的親人就會牽掛親人,從而不想去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因為這種說法,在民間普遍認為,親人去世安葬了,不能回頭看,就是擔心去世的親人和活著的人都難舍難分。 當然了這也有一種合理的解釋,那就是親人去世了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特別是當親人下葬了以后,就表示徹底就天人兩隔了。在回去的路上,如果還頻繁的回頭卡,就意味著對逝者的留戀和不舍,這可能會讓生者更加悲痛。 如果不回頭,就可以逐漸接受逝者已經(jīng)離世的事實,并向前看,開始新的生活。另外,在許多文化中,人們相信死亡并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因此,不回頭看也是為了確保逝者在他們的旅程中不會受到干擾。 下葬完成后,家屬不得原路返回。之前我也不知道有這個規(guī)矩,是在多年前爺爺去世了,當時就被大人提醒我們這些孩子們,不要按照原路回家,應該多繞一些路回家。 在我的家鄉(xiāng)一直都有這個習俗,因為送葬都是走大路,而如果送葬后回家,則會選擇走小路,總之是避諱直接原路返回。 老輩人的說法就是這樣也是有寓意的,表示逝者已去,生死兩隔了,從此彼此再無聯(lián)結,切勿掛念。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有些人說是為了防止其他孤魂野鬼一同跟隨,這就明顯是迷信的思想了。 其實小編認為這種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如果是原路回家意味著生者仍然在走與逝者相同的道路,這可能會讓他們不斷地回憶起與逝者的往事,從而會加重其傷心和難過的心情。 如果不原路回家,生者就可以逐漸走出悲痛,開始新的生活。畢竟另外一條路了,在行走的時候就會多分散一些注意力,不會過于悲傷。 另外,在許多文化中,人們相信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寓意和能量。因此,不原路回家也是為了確保生者能夠迎來新的開始和好運。 總之,送葬后有這樣的習俗,也不完全是迷信的思想,這也是我國喪葬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是為了幫助生者逐漸適應親人離世的事實,并幫助他們走出悲痛。 因此,如果你的家鄉(xiāng) 還有這樣的習俗,還是應該遵守的,老祖宗的傳統(tǒng)不能忘,更不能丟。這些習俗雖然看似簡單,但它們對于生者的心理恢復和情感支持是至關重要的。 而通過遵循這些習俗,生者可以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和緬懷,同時也可以尋求支持和安慰。畢竟當親人離世了,對于活著的人來說是最痛苦的,每個人都需要時間來適應這個事實,并走出悲痛。 然而,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時間來恢復。有些人可能會經(jīng)歷一段長時間的哀悼期,而有些人則可能會更快地適應新的生活。 無論需要多長時間來恢復,重要的是要記?。赫疹櫤米约汉图胰说纳眢w健康,并逐漸適應親人離世的事實,從而開始新的生活旅程。 |
|
來自: 三農(nóng)小毛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