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我是專攻高考提分的地理老師羊羊。今天我們來說說洪澇的成因該如何分析。 (以下為視頻文字稿) 其實“洪”和“澇”這兩個詞的含義不太一樣。
因暴雨、冰雪融水、風暴潮等自然因素,江河湖海的水量增加、水位迅猛上漲,如果出現(xiàn)堤壩漫溢或潰決,水體外流,就會淹沒沿岸區(qū)域。
由于洪災和澇災往往同時或連續(xù)發(fā)生在同一地區(qū),有時難以準確界定,所以往往統(tǒng)稱為洪澇災害,是屬于典型的氣象災害。用一個公式來描述洪澇的本質(zhì),就是水多,再加上排不掉。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公式,來組織分析洪澇成因的基本思路。
可以考慮空中落下的降水,以及從地表來的匯水。 ? 先說降水(氣候因素) 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生強降水(量大且集中),或是降水的持續(xù)時間長,都有可能引發(fā)洪澇。 以我國東部的季風氣候區(qū)為例,年降水量較多且季節(jié)變化較大,多集中于夏季。尤其在我國江淮地區(qū),受江淮準靜止鋒的影響,6月中旬到7月上旬,還會出現(xiàn)典型的持續(xù)性降水(梅雨);再加上,夏秋季臺風帶來的強降水,所以我國東部地區(qū)發(fā)生洪澇的隱患是較大的。 而且夏季風的勢力強弱不穩(wěn)定,我國東部地區(qū)降水的年際變化也很大,夏季風強的年份,易出現(xiàn)北澇南旱;而夏季風弱的年份,我國容易出現(xiàn)北旱南澇。 除了降水,我們再來看地表匯水。 ? 地表匯水(水文因素) 以河流為例,在分析干流水量時,一方面要考慮上游來水,要關注這條河流補給方式的具體情況,如我國西部的河流,夏季的冰雪融水補給量就比較大; 另一方面,還要看該河的流域面積和支流數(shù)量,像流域面積廣、支流匯入多,那在雨季就很容易造成干流水位的明顯上漲。 對于河流來說,洪水來襲時,如果周圍有與其連通的湖泊,能幫忙分擔一些那還好。但要是人類圍湖造田,導致這些湖泊面積萎縮,湖泊調(diào)蓄洪水的能力下降,那對河流來說,干流的水位壓力就會更大了。 當然,以上只是提了一些大致的分析方向,落實到某道題中,我們得根據(jù)題干要求,充分利用圖文材料的提示,挖掘出所有有可能引起該地河流水位上漲的原因。
還是以河流為例,一般來說,流速越慢,越容易排水不暢。 比如地勢低平、河道彎曲的區(qū)域;或是發(fā)生匯水的地方,如入海口、干支流或是河湖交匯處,在兩股水流相遇時,也容易出現(xiàn)頂托作用,導致流速降低。 其次,還要考慮河道的過水面積,如果過水面積越小,排水越難。什么原因會導致河流的過水面積較小呢? 比如,這個地方原本的河道較窄,一旦來水量變大,水位上漲的速度就會很快,這種現(xiàn)象比較多見于山區(qū),地勢起伏大、流速快、匯水速度快,水流中挾帶泥沙甚至石塊,沖刷破壞力很強,所以山洪具有突發(fā)性,常造成局部性洪災。 左:過水面積 | 右:河道窄 如果我們在山區(qū)河谷徒步或是溯溪,如遇上了大雨,是很危險的,一定要以最快速度撤離,選擇安全路線,沿山坡橫向跑開,或是向高處轉(zhuǎn)移。 再比如,因人類過度砍伐或是其他原因,造成中上游地區(qū)發(fā)生了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沖進河道,河流含沙量增加,當流經(jīng)地勢較低平的地區(qū),流速減慢,河水挾帶能力減弱,泥沙發(fā)生沉積,淤塞河道,河床抬高,就會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比如我國的黃河下游 ,因泥沙淤積,河床甚至于高于兩側的地面,形成了非常著名的地上河,也叫做懸河,這種河流,洪澇隱患是較大的。 剛才我們是用公式+圖示的方式,來組織洪澇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 但可能有部分小羊羔會更習慣用“自然+人為”這樣的框架來梳理分析角度。那這種筆記的思維導圖,羊羊也準備好了,可以截圖保存。 其實不管用哪種方式,只要能在理解的前提下記住就是好的。但還是要提醒一句,做題時不能生搬硬套,必須要結合圖文材料的提示,靈活分析。筆記可以提供分析思路,但并不意味著它就是現(xiàn)成的答案哦。 希望今天的視頻對你有幫助,記得右下角點一下“點贊/在看”鼓勵下羊羊哦,還有做完題再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