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yè)十三年(617)七月,一支富有朝氣的軍隊在晉陽誓師之后,直奔關(guān)中。 他們自比義兵,檄文傳遍了各地郡縣,“尊隋”的口號喊得響亮,但志在天下的野心家都知道,又一股勢力入局了。 一日,這支“義軍”的領(lǐng)袖——李淵,收到了一封來自瓦崗軍的聯(lián)絡(luò)信。當(dāng)時,李密殺了翟讓,成為了瓦崗軍的首領(lǐng),他自恃兵強馬壯,在信中寫道:愿與李淵共滅隋室,自己則為盟主。 看完信后,李淵對親信說:“密夸誕不達天命,適所以為吾拒東都之兵,守成皋之厄……(我)得入關(guān),據(jù)蒲津而屯永豐,阻崤函而臨伊洛,東看群賊鷸蚌之勢,吾然后為秦人之漁父矣。”瓦崗軍與東都隋軍相持不下,李淵就能乘虛入關(guān),占據(jù)長安,恃關(guān)中之勢凌天下群雄。 記事參軍溫大雅為李淵寫了回信,信中極力吹捧李密,推舉其為天下之主:“天生烝民,必有司牧,當(dāng)今為牧,非子為誰!”李密得信之后,喜出望外,致力于攻略中原,李淵自然可以放心進兵關(guān)中了。 溫大雅親眼見證了李淵將野心一步步變?yōu)楝F(xiàn)實的全過程。武德元年(618),李淵稱帝,溫大雅從一個小小的軍府幕僚,變成了唐王朝的黃門侍郎。自己的兩個弟弟溫彥博、溫大有也成為李唐的股肱之臣。李淵曾對他們兄弟說:我自晉陽崛起,多虧了你們溫氏一門。 李淵君臣走過的路,成為那個時代最波瀾壯闊的一部分。身處其中的人很難不產(chǎn)生這樣一種想法:如果不是被天命眷顧,如何能創(chuàng)造這樣一番事業(yè)呢! 于是,溫大雅創(chuàng)作了《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將李淵從準(zhǔn)備起兵到建唐稱帝一共357天的史事都記錄了下來,旨在告訴世人,亂世的出路只能是唐朝,天命主角只能是李淵。 武德末年,溫大雅在李世民與李建成之爭中,站在了李世民這一邊。玄武門之變后,他因功擢升禮部尚書,加封黎國公。此時,唐朝基本上掃平了天下,國史的撰寫交給了史官,《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靜靜躺在禁中的某個角落里。 在這個隱秘的歷史世界里,人們得以窺見李淵問鼎天下、才華橫溢的一二面。 ![]() 李淵像。圖源:網(wǎng)絡(luò) 01在另一個更為人熟知的歷史世界,也就是新舊《唐書》里,終結(jié)亂世的主角換成了李世民。 在正史里,李淵毫無起兵的打算,李世民卻知隋必亡,偷偷招攬人才、圖謀大事。到了大業(yè)十三年(617),李世民向父親攤牌,李淵大驚,本來想執(zhí)兒子送官,轉(zhuǎn)而又說:“吾愛汝,豈忍告汝邪?!边@才勉強同意了起義。 起義之后,李淵稍遇挫折,就打退堂鼓。又是李世民站出來哭諫,才使父親醒悟,李淵不得已嘆息道:“起事者汝也,成敗惟汝。”這種抑父揚子的寫法在新舊《唐書》中俯拾皆是。 《舊唐書》基本照抄唐朝實錄,而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后為了掩蓋罪惡,曾大量篡改實錄、國史。而宋人編撰的《新唐書》,尤重春秋筆法,恰好唐太宗又是一個英明之主,自然受到宋儒的褒揚。這樣,李淵自然就成為一個襯托兒子的庸碌無為的配角。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的記載則完全不同。李淵既是太原起兵的主謀,也是取隋而代之的決策者。 大業(yè)十二年(616),李淵奉隋煬帝之命安撫太原。他早有經(jīng)綸天下之志,卻沒有根據(jù)地。李淵一到太原,就緊鑼密鼓準(zhǔn)備造反。他一邊鼓吹“隋歷將盡”、“李氏當(dāng)興”,一邊延攬人才、發(fā)展軍隊。他命李建成于“河?xùn)|潛結(jié)英俊”,李世民“于晉陽密招豪友”,兩人都“傾財賑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大業(yè)十三年(617),李淵被正式任命為太原留守。他望著腳下這片土地,躊躇滿志地說道:“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span> 當(dāng)時,擺在他面前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南邊的“山賊”歷山飛,一個是北邊的突厥。如果不能擺平這兩個威脅,李淵就無法躍出太原爭奪天下。 李淵率領(lǐng)步騎六千與歷山飛兩萬部眾戰(zhàn)于西河郡的雀鼠谷。他兵分兩路,中陣盡是羸弱之卒,大擺旗幟,堆滿輜重,另外以麾下精騎數(shù)百,置在兩翼。賊眾看見這個陣勢,直奔中陣取主將,然而他們看見滿地的輜重之后,貪欲大起,搶成一團。李淵抓住時機,令兩翼精騎夾擊,擊潰賊眾,斬首無數(shù)。 面對突厥,李淵則放低姿態(tài),以妥協(xié)換和平,不僅穩(wěn)住了形勢,還得到了突厥人的支持。 五月,李淵除掉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以實際行動宣布了起兵。西河郡丞高德儒堅決反對,李淵遂派李建成、李世民進兵西河。臨行時,李淵語重心長地說道:“爾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觀爾所為?!崩罱ǔ膳c李世民兩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并肩作戰(zhàn),往返九日就平了西河,除高德儒一人被斬首外,其余無辜者,秋毫無犯。 這是李淵起事之后的第一仗,不僅贏了,還贏得漂亮。軍心大振,民心歸附。李淵大喜道:“以此用兵,天下橫行可也?!?/span> ![]() 李建成。圖源:影視劇照 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劍指長安。隋朝的反應(yīng)也很迅速,宋老生帶精兵二萬屯霍邑,屈突通率軍數(shù)萬屯河?xùn)|,以拒李淵。當(dāng)李淵逼近霍邑的時候,大雨不止,軍隊不能前進。此時,又有劉武周勾結(jié)突厥南下襲擊太原的傳聞。是前進攻取霍邑,還是后撤保護太原,需要當(dāng)機立斷。 李淵征求兩個兒子的建議,兩人分析道:劉武周和突厥未必同心,如果撤退,容易腹背受敵;如今正值收獲季節(jié),實在不行就掠取農(nóng)田獲得軍糧。說到最后,二人表了決心:“雨罷進軍。若不殺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李淵權(quán)衡了一番,決定放手一搏。 雨停之后,李淵親自率領(lǐng)數(shù)百騎兵到城東五六里的地方布陣,吸引敵軍。宋老生果然率軍出城,李淵接敵之后,佯敗而退,誘使宋老生孤軍深入。與此同時,李建成和李世民突然襲擊城門,堵死了宋老生的退路,李淵再度出擊,兩面夾擊,最后陣斬宋老生,拿下了霍邑。 李淵作為一代創(chuàng)業(yè)之君,既有縱橫撣闔的政治手腕,也有決勝千里的指揮才能。 不過,溫大雅的歷史世界未必全都真實?;蛟S是出于政治宣傳的需要,《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有幾分造神的嫌疑。書中的李淵,武藝高強,智計無雙,身經(jīng)數(shù)戰(zhàn),都是以弱勝強,宛如一個戰(zhàn)無不勝的軍神。即便面對實力遠超自己的突厥人,也是占盡便宜。 歷史,或者說敘事,本身就是一種遮蔽。我們與李淵之間隔著一道歷史的幕布,當(dāng)我們看向他,只能看見幾個互有重疊的、扭曲的投影。 02攻取霍邑之后,李淵決定繞開屈突通,直取關(guān)中。 李淵從晉陽南下時僅有甲士三萬人,軍隊也并非銳不可當(dāng),但他進入關(guān)中之后,勢力迅速膨脹,等到十月兵圍長安之時,李淵麾下已經(jīng)有二十余萬眾了。 李淵出身貴胄,是關(guān)隴貴族八柱國的后裔,與隋朝上層社會關(guān)系匪淺。不過,細數(shù)李淵集團,簡直可以用五顏六色來形容:豪強、群盜、草根、胡人、亡命之徒、宗教狂熱分子…… 太原起義的功臣之中,僅有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寥寥幾人可以算作關(guān)隴集團。長孫順德和劉弘基為了躲避進攻高句麗之役,亡命太原。劉文靜是階下囚,一直希望建功立業(yè),卻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像裴寂、溫大雅、柴紹等人,長久居住在高齊故地,和關(guān)隴集團自然算不上親善。 ![]() 裴寂。圖源:影視劇照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為隋朝所排斥,為建制所不容。這樣的人,不正是造反的急先鋒嗎? 李淵進入關(guān)中之后,延續(xù)了利用建制之外的力量的做法,草野群盜紛紛來投。 馮翔賊帥孫華來得最早,在其幫助下,李淵得以迅速渡過黃河。李淵對孫華說道:關(guān)中像你這樣的豪強勢力不少,但名氣都不如你,你如今率先投靠我,群雄自然相繼而至。 比較典型的是丘師利、丘行恭兩兄弟。從家世來看,他們屬于關(guān)隴集團的官僚子弟,隋末大亂,他們與在交趾做官的父親失去了聯(lián)系,于是興兵為盜,保護家族利益。他們肯定不甘心做一個“盜賊”,渴望能夠登堂入室。李淵正是利用了他們的期待以及自身的政治背景,才得以招攬他們。 李淵明白,僅憑貴族的力量是無法成事的,但是,如果一個貴胄出身的人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tài),很容易就能得到眾人的擁戴。 這些政治失意者為了自己而戰(zhàn),往往奮勇爭先,進取心達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十月,李淵軍隊圍困大興城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尊將令的情況。各位豪杰想要建功立業(yè),紛紛請戰(zhàn)攻城,李淵竟不能制止。無奈之下,李淵只能調(diào)李建成和李世民帶領(lǐng)太原元從之軍,趕往大興城,控制局勢,不讓破城的功勞盡歸新人。 十一月,李淵攻入長安,殺了十幾個隋朝死忠派。幾天之后,李淵迎代王侑即皇帝位,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自己則為大丞相、大都督、尚書令、進封唐王,成為實際的皇帝。 長安的朝堂之上,似乎還是以關(guān)隴人士為主。不過,與其說是關(guān)隴集團換了一個代理人,倒不如說李淵有意提拔了那些邊緣的關(guān)隴人士,而這些人重塑了關(guān)隴集團。 李淵占領(lǐng)長安之后,很多隋朝勢力望風(fēng)而降。 阻擊李淵的大將屈突通,聽聞長安已失,家屬都被俘虜,立馬率主力東奔洛陽。留守潼關(guān)的大將桑顯和立即獻關(guān),還前去勸降屈突通。屈突通結(jié)陣準(zhǔn)備戰(zhàn)斗,桑顯和對他的士兵喊道:“京師陷矣,汝并關(guān)西人,欲何所去?”這句話擊中了每個關(guān)隴人士的心理要害,眾人紛紛丟棄武器。屈突通見狀,只能投降。 ![]() 屈突通。圖源:網(wǎng)絡(luò) 義寧二年(618)三月,宇文化及縊殺隋煬帝。這樣一來,李淵稱帝,就不會有篡位的問題了。 從四月到五月,代王侑反復(fù)禪位,群臣反復(fù)勸進,李淵反復(fù)辭讓。裴寂等人進言:“臣等唐之將佐,茅土大位,受之唐國,陛下不為唐帝,臣等應(yīng)須去官?!痹谶@種威逼下,李淵笑而答道:“裴公何相逼之深,當(dāng)為審思?!?/span> 后來,李淵才說出了心里話:“所以逡巡至于再三者,非徒推讓,亦恐群公面諛,退為口實。”原來,李淵再三推讓,并非真的不愿做皇帝,而是為了防止臣下兩面三刀。群臣的勸進,實則是一場表忠心的儀式。 甲子日,李淵正式即皇帝位,國號為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 03李淵建唐稱帝之后,面臨的局勢依然不樂觀。對他而言,威脅最大的敵人莫過于突厥。 大業(yè)十三年(617)五月,正當(dāng)李淵準(zhǔn)備起兵的時候,突厥數(shù)萬人進逼太原。雙方實力懸殊,李淵不敢硬接,只能擺空城計,迷惑突厥。晚上,李淵偷偷派軍隊出城,天亮之后,又大張旗鼓進城,裝成援軍已到的樣子。突厥人不知底細,于是退兵。 六月,李淵主動給突厥始畢可汗寫信,信中說道:“我今大起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笔籍吙珊沟玫嚼顪Y的信后,異常興奮,但他不贊成李淵“遠迎主上”,而主張李淵取隋煬帝而代之。 陳寅恪先生認(rèn)為,李淵太原起兵之時,“實稱臣于突厥”。 隋亂之后,突厥儼然成為了東亞霸主,“總統(tǒng)中國”。史載:“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shù),(突厥)遂大強盛,勢凌中夏。”中原的割據(jù)勢力紛紛向其稱臣,引為強援,以爭天下。 大業(yè)十三年(617),是突厥操縱、扶持中原勢力最頻繁的一年。 金城郡豪強薛舉起兵反隋,自稱西秦霸王,斥巨資賄賂突厥,相邀一同攻擊長安。 武威郡李軌,被眾人擁戴起兵,以護其郡,與突厥、吐谷渾結(jié)援。 馬邑軍人劉武周斬郡太守,遣使歸附突厥,受其可汗的封號,還自立為皇帝。 朔方郡豪族梁師都造反,建立梁國,常聯(lián)合突厥大軍劫掠郡縣,與突厥關(guān)系最緊密。 …… 此后,竇建德、王世充、高開道、羅藝等人都向突厥稱臣。毫不夸張地說,突厥是中原十幾個軍閥共奉的宗主、強大的后盾。在這樣一個“國際政治”之中,唐朝只是群雄之一,李淵的創(chuàng)業(yè)史實際上就是突厥霸權(quán)之下的弱國崛起史。 太原起兵之后,李淵曾派劉文靜聯(lián)絡(luò)突厥,請求援兵,實際的意圖是希望突厥不要騷擾太原。突厥支援了五百人和兩千匹馬,李淵卻選擇只買一半的馬匹,有人問為何不全買,李淵回答:突厥人貪圖利益,如果這次全買了,下次只會來得更多。我只買一半,是為了示貧。 突厥人重視經(jīng)濟利益,李淵很早就看破了這一點,并加以利用。 武德元年(618),薛舉以大量金帛賄賂突厥,期望突厥出兵,一起攻打長安。沒想到,唐朝給的更多,不僅有大量金帛,還割讓五原及榆林二郡。于是突厥中途變卦,轉(zhuǎn)而支持唐朝,致使薛舉最后被滅。 武德三年(620),劉武周在突厥的幫助下攻克太原。就在劉武周準(zhǔn)備直搗長安時,唐朝開始反攻,突厥也一改初衷,幫助唐軍奪回太原,致使劉武周覆亡。實際上,唐朝又與突厥做了一次交易,唐朝收復(fù)太原,突厥則獲得太原城眾多美婦人以及財富無數(shù),還留下了一支軍隊“助唐鎮(zhèn)守”太原。 ![]() 劉武周。圖源:影視劇照 劉武周兵敗之后,唐朝顯示出了統(tǒng)一中國的氣象。從實力來看,唐朝高于其他競爭者,但低于突厥。武德三年(620),頡利可汗上臺后,突厥一改操縱小弟進攻唐朝的做法,幾乎年年都要南下直面唐軍一次。李淵只能掏出府庫的大量金幣,竭力討好。 武德七年(624),突厥南下,直逼長安。李淵想要遷都,以避讓兵鋒。李世民堅決不同意,與父親大吵了一架。不過,李世民的策略與李淵并沒有多大區(qū)別,送錢、和親、再加上離間了突利可汗與頡利可汗,突厥最后還是退兵。當(dāng)然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唐朝的軍力正在不斷增強。如果繼續(xù)進攻,突厥免不了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突厥作為東亞霸主的終結(jié),是在唐太宗一朝實現(xiàn)的。但是,如果沒有李淵用金錢換取時間的策略,唐朝能否崛起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 04初唐政治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劉文靜之死。 李淵稱帝之后,下了一道《褒勛臣詔》,用來確立太原功臣的地位。不過,這道詔書并沒有給他們什么實利,僅僅只是賜予他們一次或兩次“免死”的特權(quán)。非叛逆之罪,都可恕死。 劉文靜是太原首功,可免二死。他參與太原起兵,“定非常之謀”。后又出使突厥,爭取支援。南返后,同李世民一起參加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役。建唐后,成為宰相。武德元年(618)七月,劉文靜率軍出擊薛舉,大敗而歸,被削職除名。此后雖然劉文靜因功恢復(fù)了爵位和官職,但地位已是大不如前。 劉文靜自認(rèn)為才能、軍功都在裴寂之上,而權(quán)勢反在其下,于是心有不滿。一次,他與弟弟劉文起飲酒,喝醉后行為失態(tài),拔出佩刀劈砍廳柱,揚言道:“必當(dāng)斬裴寂耳!”恰好,劉文起在家召來巫師,作法驅(qū)除妖孽。有人將這兩件事上報,誣告劉文靜謀反,李淵便將其下獄。 面對審訊,劉文靜說了不少怨憤之詞:我立下這么多功勞,官銜和地位卻不如裴寂,家屬也無所庇護,確有不滿之心。眾人都知道劉文靜不可能謀反,李世民甚至力保于他。李淵還是聽信了裴寂的讒言,執(zhí)意將其殺死。 劉文靜被殺前,感嘆“高鳥逝,良弓藏”,其實這時“天下未定”,根本不存在“高鳥逝”的局面??峙?,李淵從一開始就想將劉文靜置于死地。 ![]() 劉文靜。圖源:影視劇照 那么,李淵為何一定要殺劉文靜呢? 陳寅恪先生于《論唐高祖稱臣于突厥事》一文中說道:“與突厥始畢可汗議訂稱臣之約者,實為劉文靜。其人與太宗關(guān)系密切,觀太宗往視文靜于獄中一事,即可推知,文靜即為李唐與突厥聯(lián)系之人。及高祖入關(guān)后,漸與突厥疏遠,而文靜被殺矣。” 李淵建唐之后,無時無刻不想擺脫突厥的陰影。他不僅要警惕中原割據(jù)勢力與突厥的聯(lián)合,更要防止臣下與突厥勾結(jié)。 武德二年(619),唐朝借突厥之勢,擊敗了劉武周的進犯,收復(fù)了并州。根據(jù)雙方的交易,突厥可以駐兵太原??墒遣⒅菘偣芾钪傥膸缀鯖]有抵抗,讓突厥隨意留兵駐守。一年之后,有傳言說李仲文與突厥密謀起事,要趁唐朝進攻洛陽的時候,引胡騎直入長安。李淵于是召李仲文入京。經(jīng)查,李淵才知道李仲文在任期間極力討好突厥,甚至還得到了被封南面可汗的許諾。盛怒之下,李淵處死了李仲文。 武德六年(623),李淵聽信突厥使者的讒言,以為并州總管劉世讓暗通突厥可汗,將其處死。要知道劉世讓一直以對突厥強硬著稱。即便如此,李淵還是寧可錯殺,不肯放過。 李淵相繼處死三個與突厥關(guān)聯(lián)頗深之人,暗暗指向了一個潛在更深處的人——李世民。 05儲位之爭是武德政治的一條主線。 李建成作為長子被立為儲君是順理成章、無可爭議的。然而,李世民在經(jīng)略四方的過程中,權(quán)勢也越來越高,網(wǎng)羅了大量文武之才,隱隱有了爭奪太子之位的野心。 奇怪的是,唐高祖自始至終沒有下定決心來解決問題,只是機械地維持現(xiàn)狀:抑制李世民,但又不肯或不敢下狠手。他似乎喪失了早年的敏銳,變成了一個猶豫的老人。 就這樣,年老的父親與驕傲的兒子隔閡日深,分歧越來越大。 洛陽平定之后,李淵派遣后妃去挑選“宮人及府庫珍寶”,這些妃子想要給自家親戚謀差事。在古代,賞賜親信、賣官鬻爵本就是極為正常之事。李世民卻說珍寶已經(jīng)封存了,官爵只會賞給有功之人。那么,珍寶究竟在誰手上呢?有功之人又是誰呢?答案顯而易見。 一位后妃的父親向李淵索要一片良田,李淵親自寫了一份手詔,結(jié)果這塊地被封給李神通,而李神通不肯交出。李神通是李世民的部下,如此硬氣必然有所憑恃。于是,李淵直接找上了李世民,說道:我的手詔沒用,你的敕令卻行于天下。 這樣的事多了之后,李淵對李世民破口大罵道:“爾之左右欺我妃殯之家,一至如此況凡人百姓乎!”這句話雖有借題發(fā)揮之嫌,但反映了一個事實:李世民的權(quán)力越來越大了。 父子之間最大的矛盾則是對突厥一事。 一直以來,李世民與突厥人的關(guān)系都非同一般。入關(guān)中時,就有突厥騎兵跟隨李世民;戰(zhàn)西秦時,也是突厥軍與李世民所部一同作戰(zhàn);討伐劉武周時,處羅可汗之弟步利設(shè)率二千兵馬與李世民會合……以至于當(dāng)時很多人認(rèn)為,李世民挾寇自重,借機總攬大權(quán)。 武德七年,突厥入侵,李淵欲舉都南遷。李世民堅決不同意,并且慷慨陳詞了一番:給我一兩年,一定生擒頡利。 當(dāng)時,李淵派李世民與李元吉共同御敵。李世民想要出擊,李元吉自然不同意,李世民于是說道:“汝不敢出,吾當(dāng)獨往,汝留此觀之。” 然而,李世民并未與突厥發(fā)生任何戰(zhàn)斗,他帶領(lǐng)一百多人來到頡利可汗陣前,商議了一番。隨后,突厥便不戰(zhàn)而退,還派突利可汗來請和。而這位突利可汗與李世民結(jié)為了兄弟。 在后世看來,李世民不發(fā)一兵成功退敵,實乃大功一件。站在李淵的視角,一個高調(diào)主戰(zhàn)的主帥與敵人的關(guān)系竟然如此密切,寥寥數(shù)語便能使其退兵,很難不讓人懷疑李世民是不是在慷國家之慨,謀取私利。 翻閱史籍,突厥南下之時,只要是李世民出兵對陣,突厥就會迅速撤兵,幾乎沒有發(fā)生過烈性的交鋒。無論這是不是巧合,李淵難免心生疑竇,但畢竟李世民成功退敵,雖然形跡可疑,卻仍然下不了手。 ![]() 李世民。圖源:影視劇照 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在玄武門射殺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李淵自知無法抵抗,只好立李世民為皇太子,退出了權(quán)力之巔。八月,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 親生兒子將自己從皇帝的寶座上趕下來,同時還殺死兩個兄弟及其子嗣,這對風(fēng)燭殘年的李淵絕對是痛苦的打擊。此后,李淵對李世民十分冷淡,多次拒絕了兒子共同避暑的邀請。 貞觀四年(630),李靖擒獲頡利可汗,唐朝終于揚眉吐氣。這時,退隱多年的李淵突然出現(xiàn)在慶功宴之上,他感嘆道:“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天子能滅突厥,吾托付得人,復(fù)何憂哉!”看到兒子兌現(xiàn)了多年以前的諾言,李淵心里自然快慰。興頭之上,這位老人彈起了琵琶,而唐太宗也隨之起舞。 李淵的余生飽嘗權(quán)力之苦,只有帝國的偉業(yè),才是他唯一能品嘗的甘甜。 參考文獻: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唐】溫大雅:《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 陳寅?。骸督鹈黟^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陳寅?。骸逗眉?,中華書局,2001 李方:《隋末唐初東突厥與中原勢力的關(guān)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