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主持人曾問老戲骨陳道明:“對您個人而言,除了演戲,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陳道明想了想回答道:“餓了想吃,困了想睡,累了想躺著?!?/p> 主持人聽后感慨:“這是一種最高境界,是自由啊。” 陳道明又補充道:“所以什么最重要,你自己的需要,就是最重要的?!?/p> 細細想來,的確如此。 有多少人,活了大半輩子,總習慣為了他人的喜怒哀樂委曲求全,能夠時刻照顧別人的情緒,卻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半生已過,看著兒女各自成家,多年好友漸行漸遠,經歷了世事無常,才恍然發(fā)覺:行走于世間,與其一味地取悅別人,不如學會討好自己。 畢竟,人生到最后,最終的歸宿,只有一個人:自己。 ![]() 低耗心態(tài): 做自己的醫(yī)生,學會哄自己開心 著名作家蔣勛講過一段親身經歷: 多年以前,他突發(fā)急性心梗,被人緊急送往醫(yī)院,隨后又立刻被推進了手術室。 做導管手術的時候,雖然打了麻藥,但他還是感覺疼痛難耐,以至于喊出了聲。 醫(yī)生見狀便安慰他:“最痛,就這么痛了?!?/p> 后來手術順利完成,沒過多久他的身體就恢復了,想起醫(yī)生當時的話,他特意前去表達感謝。 因為正是有了醫(yī)生的那句安慰,才讓他平靜下來,坦然看待生命中的這場意外。 談起這段回憶,蔣勛說:“人生最痛的,不是痛本身,而是對痛的恐懼?!?/strong> 當他知道“最痛”也不過如此時,就明白:接下來,一切都會好起來。 究其根本,其實正是心態(tài)的力量,驅散了生命中的陰霾,讓光透過窗戶照了進來。 很多時候,事還是那個事,結局還是那個結局,但你的心態(tài)變了,眼前的事物自然會變得不同。 當你和別人發(fā)生沖突時,別再生悶氣,試著換個角度,不把對方的話太當回事,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心寬了,路就寬了。 當你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輾轉反側、憂心不已時,別再繼續(xù)內耗,試著換個心情,從容看待生活中的所有變化,允許一切發(fā)生。 史鐵生寫過一段話:“我四肢健全時,經常抱怨周圍環(huán)境糟糕;癱瘓后,懷念當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幾年后,長了褥瘡,又懷念起前兩年安穩(wěn)坐在輪椅上的時光?!?/strong> 來人世走一程,經歷起起落落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消耗自己的能量,在抱怨和悔恨中過完這一生。 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中年以后,從這3件事做起,修煉好自己的心態(tài),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治愈自己的人生。 1.停止精神內耗:對于可控的事情保持謹慎,對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樂觀。 2.避免想得太多:窮思竭慮,毀的是自己的身心。想得多了,煩惱就多了;笑得多了,運氣就好了。 3.戒掉攀比心理: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永遠看不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學會知足,定會常樂。 請相信,你能練就多好的心態(tài),就能成就多么精彩的人生。 置頂本事: 別人的屋檐再大,都不如自己有傘 看過一位北漂阿姨的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刻: 她叫王柳云,年輕時遇人不淑,和丈夫結婚后屢遭家暴,而她最初選擇了忍受。 誰承想,一直以來的忍受,不僅沒有換來改變,丈夫反而變本加厲,卷走了她所有的錢,還對她百般辱罵毆打。 終于,王柳云毅然決然選擇了離婚,帶著幼小的女兒去了廣州。 那幾年,她從最苦最累的活干起,刷盤子、踩縫紉機……只要能維持生計,她一句怨言也沒有。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新聞中看到一位60歲的老人在學畫畫,深受啟發(fā)。 從那以后,她便找了一個免費學畫畫的地方,從頭開始,學習新的技能。 她在繪畫上頗有天賦,才學了四天時間,就有人要買她的畫。 2020年,53歲的王柳云孤身一人來到北京,白天掃廁所,晚上在雜物間畫畫。 漸漸地,在老師的幫助下,她辦了自己的畫展,還上了央視,吸引了一批粉絲,重塑了人生的道路。 《霸王別姬》中,有這樣一個橋段: 小癩子帶著小豆子逃出戲班,去看名角兒唱戲,他望著臺上的人感嘆:“我什么時候才能成角兒啊?” 后來師傅說:“人哪,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strong> 短短的一句話,道盡了人生的真相。 遇到坎坷,等著別人搭救,不如強大自己的力量,勇敢闖過難關。 風雨俱來,慌慌張張尋找屋檐躲雨,不如撐好自己的傘,從容走回家中。 自己若是沒本事,積攢再多的人脈也沒用;自己如果不扛事,旁人鋪的路再好也是徒勞。 人生下半場,學會置頂這3項能力,穩(wěn)妥走好腳下的路: 1.儲蓄力:危急關頭,四處借錢,不如兜里有錢。學會存錢,就是為自己存下最關鍵的一份底氣。 2.免疫力:早睡不熬夜,飲食有節(jié)制,生活有規(guī)律,日常多鍛煉,一個安然無恙的身體,是獲得幸福的前提。 3.行動力: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當你擁有了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力量,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就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富養(yǎng)靈魂: 后半生,做自己的擺渡人 知乎上有個問題:改變一個人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有個高贊回答一針見血: “人年齡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三觀,一切過程和結果,都是與自己博弈。自己想通了,全世界都會繞路;自己畫地為牢,便會萬劫不復?!?/p> 深以為然。天不渡人時,人就得自渡;天不遂人愿時,人就得靠自己。 老藝術家秦怡的一生,遭遇了各種風風雨雨,承受了命運的許多玩笑,可她憑借著強大的內核,行至百年。 年幼時的她,慘遭家人遺棄,本以為婚后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可事與愿違。 為了養(yǎng)活家人,她拼命賺錢,累出一身病,還在44歲那年確診了癌癥。 但她并沒有就此消沉,而是坦然面對生命中的所有意外,靠著強大的信念,戰(zhàn)勝了病魔。 康復之后的秦怡,逐漸意識到:人的精神緊繃久了,那根弦遲早會斷,要學會豐富自己的生活,豐盈精神世界,才能動靜協(xié)調,安然地走完這一生。 閑暇時光,她會遠離一切社交活動,靜坐在家里畫一朵花,添幾片葉子,從中找尋安靜的美好。 有時也會讀一些中外名著,細細品味其中的精彩章節(jié),充實自己的思想。 90多歲時,她依然為自己熱愛的事情奔走,寫劇本當女主角,遠赴高原拍戲。 一次采訪中,主持人魯豫問她:“您這算是命好,還是命不好?” 秦怡笑著回應:“命好不好全看你自己,看你怎么去做,真的是千難萬難過來的,如果沒有那樣的力量,早就死掉了?!?/p> 人活著,靈魂自由了,生活也會自然而然充滿希望。 當你滋養(yǎng)好靈魂,豐富了精神世界,即便命運給你帶來“重重枷鎖”,你也可以在泥潭之中,看到屬于自己的星空。 后半生,經營好生活的這3個方面,做自己的擺渡人。 1.清理圈子,享受獨處:不必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里,不必擠進人群中去,享受獨處帶來的快樂,心靜人自安。 2.堅持讀書,拓寬認知:你的認知維度高了,視野就廣了,世間諸多小事都會如浮云般散去。你的思維層面深了,格局就大了,便再也不會于繁華中迷失自我。 3.有忙有閑,不再將就:在忙碌中提升自己,在閑暇時休整身心,不要將就地過每一天。 一個人,唯有保持充足的生命力,才能應對世間萬難。 很喜歡一段話: “所謂中年危機,真正讓人焦慮的,不是孤單,不是貧窮,更不是衰老。而是你才發(fā)現(xiàn),你沒有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過?!?/strong> 人老了,修煉一個好心態(tài),擁有一身好本事,保持健康,豐盈靈魂,自會活得開心。 接下來的日子,認真活,好好走,才算不辜負人生這一程。 愿余生有一天,回首往事,你我都能道一聲: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 作者:枳為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