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經(jīng)過幾萬年的進化,形成了完整的社會制度,有倫理道德,知羞恥,會避免父女、母子等近親繁殖。 我國關(guān)于近親結(jié)婚生子弊端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左傳》有云:“內(nèi)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則相生疾”。 但是都說動物交配六親不認,動物世界里是否存在大量近親繁殖呢?俗話說的“馬不欺母”是真的嗎? 動物世界存在“禁忌之戀”嗎? 我們?nèi)祟惗贾啦荒芙H繁殖,那動物世界里會有倫理道德問題嗎?當(dāng)動物發(fā)情的時候,它們會和自己的親屬進行交配行為嗎? 其實這種近親繁殖行為有專業(yè)的說法,即“回交”。回交就是指子一代與兩個親本中的任意一個進行近親繁殖的行為,這種行為在植物界特別常見,用的最頻繁的便是農(nóng)作物育種。 我們拿紅薯來舉個例子,紅薯A在產(chǎn)量、口感等方面非常具有優(yōu)勢,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抗蟲害。 然后專家們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紅薯B抗蟲害能力非常優(yōu)秀,但是別的方面與紅薯A相比就略顯遜色。 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回交的方式來得到更好的紅薯品種,將紅薯A和紅薯B進行雜交得到了兩種優(yōu)勢都具有的子一代紅薯C,然后就是重復(fù)回交的過程,將子一代紅薯一遍一遍地與抗蟲害的紅薯B雜交,重復(fù)n代后就得到了同時具有抗蟲害、產(chǎn)量、口感等優(yōu)勢的紅薯品種。 由此可見,在植物界中的回交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好的植物品種,那動物界的回交呢? 動物界會有回交的存在,但一般都是人為干預(yù)的,比如家養(yǎng)寵物,貓、狗、鴿子等。 繁育者為了保持所謂的血統(tǒng)“純凈”或者是獨特的品種,受到巨額利益的誘惑,然后將寵物和親本回交,絲毫不顧及近親繁殖后,寵物可能產(chǎn)生的先天性疾病。 比如無毛貓的培育,無毛貓的出現(xiàn)為那些對貓毛過敏但又喜歡貓的鏟屎官帶來了極大便利,但是無毛貓背后的培育邏輯是非常不人道的。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加拿大的一位養(yǎng)殖戶發(fā)現(xiàn),自己家剛出生的貓咪身上毛發(fā)特別稀疏,商業(yè)嗅覺十分靈敏的她感覺這可以培育一個新品種。 于是,她等貓咪幼崽長大后,讓它與母貓進行回交,最后培養(yǎng)出了加拿大無毛貓。但是,這種方式誕生的新品種,可能會誘發(fā)基因里的隱性疾病。 自然界中的野生動植物會主動避免回交,并且它們也不是俗話里講的六親不認,它們會通過自己種群獨特的方式來識別親屬。 動物也有“倫理道德” 動物界的倫理道德和我們?nèi)祟惖牟灰粯?,人類禁止近親通婚一是避免遺傳病,二是與人類受的教育不符。 動物世界沒有這么復(fù)雜,都是進化的結(jié)果,與親本進行回交生育會使幼崽患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不利于種群繁衍下去。動物們也不是六親不認,它們會通過氣味、叫聲等獨特的方式來分辨自己的親屬。 在懸崖峭壁上生活的崖燕是通過叫聲分辨是不是自己的親屬,無尾蝙蝠也是如此。母蝙蝠在尋找幼崽的時候會先發(fā)出呼喚,然后根據(jù)小蝙蝠的回答來確定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勤勞的小蜜蜂則是通過氣味分辨親屬關(guān)系,在蜂巢中也有看大門的保安,堪稱“蜂形探測器”,同一個蜂巢出生的蜜蜂才可以進入,不是自己的兄弟就不能進入蜂巢。 野生動物在自己的世界中是有自己的行為邏輯在的,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混亂,絕大部分物種都不會近親繁殖。 群居動物在發(fā)情期時,會通過成熟離群或者是推遲發(fā)情期的方式來避免近親繁殖。 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的獅子,它們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的群居物種,一個獅群通常是由一只雄獅、多只雌獅、獅子幼崽組成。 雄獅在整個獅群占有主導(dǎo)地位,也就是獅王, 雄獅只有成為獅王才擁有交配的權(quán)力。 在獅群中,獅子幼崽無論雄雌待遇都是一樣的,亞成年時期,雄獅會被獅王趕出族群,亞成年雌獅則會被留下,作為獅群的后備力量。 到這里你或許會疑惑,獅王是雌性小獅子的父親,這樣獅群豈不是很難避免回交? 大草原上獅王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大約2-3年獅群就要更換首領(lǐng)。 因此等到亞成年雌獅長到成年時期,獅群基本上已經(jīng)換了獅王。 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機制,完美的避開了近親繁殖的可能。 被稱為非洲山地之靈的獅尾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科學(xué)家對非洲一個獅尾狒群進行了長達14年的觀測,他們發(fā)現(xiàn)獅尾狒也有獨特的避免回交的機制。 在一個獅尾狒群中,當(dāng)沒有新的雄性獅尾狒出現(xiàn)時,族群中的雌性獅尾狒會抑制自己的性成熟,避免和族群中的親屬發(fā)生關(guān)系。 直到有新的雄性獅尾狒取代它的父親,也會有部分獅尾狒主動離開族群,前往新的獅尾狒群進行繁衍。 在幾十億年的進過程中,如今還在繁衍的物種基本上都會避免近親繁殖。公馬進行交配行為時,會先用鼻子聞一聞,甚至用舌尖舔一舔母馬的小洞來辨別是不是自己的母親。 如果是自己的母親,公馬會立即停止交配行為,絕不和自己的母親進行交配,這就是著名的“馬不欺母”。 動物雖然沒有進化到像人類一樣,但是在繁衍方面也有它們獨特的邏輯,正是這種避免近親繁殖的行為才造就了如今生物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劉定震.《生命世界》.動物的交配策略 2.王東梅 .動物識別親屬的奧秘 3.游章強 , 蔣志剛 .動物求偶場交配制度及其發(fā)生機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