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古代的縣級以上的城市才有的建筑。 通俗簡單來講,就是祀奉孔子的廟,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孔廟; 通俗認真一點講,這其實是古代地方的科舉教育場所,是古代科舉教育體系中很重要的地方,有“學?!钡囊馑?,所以也叫學宮; 通俗認真仔細一點講,這場所是古代官家宣揚儒學文化的場所,官方學名叫文廟。 單是這建筑的名稱,真要鋪開來講,就是一個很大的學術話題了。今天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只是翻書寫篇小作文,那就不必太認真,本身也沒那學識水平,就當閑話的聊了。
古代歷朝歷代的城市建設中,除了官署機構的建筑外,必定要建三大重要的標配建筑:一文廟,二武廟,三城隍廟。 為什么是這三大廟呢?這就是封建社會時期的“文廟尊孔儒學治世,武廟忠義孝家國,城隍護佑天下”的理念了,說通俗點,就是“文治國,武安邦,神護佑”。 如果說古代城市中,沒有這三大廟,或是缺少某一廟,那這城市要么是地方行政等級比較低,要么行政管理方式是被區(qū)別開來的。 如廣西東部和西部就有很大的區(qū)別了,本文只以文廟為例。 像廣西東部及廣大地區(qū),在古代,是屬于官府正常流官管理運作體系的區(qū)域,一般的縣城都建有三大廟的。所謂的流官管理,即是這種州縣的最高長官知州,知縣是由朝廷頒令委任的,有輪換制,實行的是一套全國一統(tǒng)的社會管理體系,尊孔儒學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而廣西西部地區(qū),則有很多是實行土官制度的地方,由于歷史發(fā)展引起的地情,民情不同,是被官府定義為“蠻區(qū)”,這種地方朝廷是沒辦法直接派任官員的,最高長官都是當?shù)厥雷?,首領所世襲制的,很多事情由這些土官家族說了算的,他們對地方管理有著自己的一套民政管理制度,朝廷派出一些官員到這種地方地方任職,只能是二把手,三把手,甚至只掛個虛職而已,話語權是很小的。 正是如此,這些地方有些社會福利就會被朝廷施以限制了,如這些地方的人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自然的,由于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加上傳統(tǒng)的思想理念不同,那當?shù)鼐蜎]有必要建文廟之類的建筑場所了,當然,歷史上也有個別的土官家族子弟最終還是參加了科舉考試,但都是少數(shù),僅僅是得個科舉功名而已。 這種地方,只有被“改土歸流”的情況下,即是地方的土官的特權被朝廷取消,地方所有事務都被朝廷全盤接手,由朝廷任命的流官主政地方,才會開始有這種三大廟的歷史文化記憶,可以說也是朝廷對地方實行“改土歸流”成功的標志之一。 所以,廣西西部很多地方的文廟普及歷史相對來說比東部地區(qū)的短一點。 那么文廟建筑是什么樣的呢?孔廟,學宮,文廟這些稱謂之間又是如何轉換的呢? 西漢時,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慢慢的在古代中國社會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文廟的設立,正是為了宣揚和傳承孔子的儒家思想,強化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后來,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更是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那儒家思想便逐漸獨占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舞臺,儒家學說成為了“國學文化”,孔子的地位也隨之不斷上升,祭奠孔子的家廟慢慢的與各級官學合為一體,漸漸形成“廟學合一”的獨特文化。 對此,為了尊孔尊儒,對于“廟學合一”制定了嚴格的官家制度,并向全國推廣,以政令的形式,要求各地縣級以上的城市必須按照朝廷的規(guī)定修建文廟,怎么建,怎么修,甚至對于每年祭祀孔子的儀式之類,都是有著一整套全國一統(tǒng)的編排流程,要認真照章執(zhí)行的。 總之,與文廟,官學相關的,都是從上到下有著封建制度化的文件來制約相關的行為。 一個完整的文廟建筑,其實是分兩大部分,一是“廟”,二是“學”,所以才有“學宮”的說法。 但每個地方的地情民情不一樣,城市建設布局也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建設用地自然也就不一樣,所以有部分城市的“廟”“學”是分在兩處不同地方的,但正規(guī)要求是并排在相鄰的一個區(qū)域的,無論什么情況,其實布局都是一樣的,僅僅區(qū)別就是建筑體量的大小dm。 “廟”部分主要是供奉孔子的場所,因為尊孔禮制,建筑都是嚴格按照宮殿的格局來建設?!皩W”則是真正的科舉教育場所,到明清時期,一般只有已經通過縣試,鄉(xiāng)試等,考取了生員(秀才),舉人身份的人才能進去學習;同時,地方的教育官員,也是在這里生活,工作。 說白了,這文廟里的“學”,實際上就是有著今天學校,教育局的功能。 “廟”的這部分,一般是個獨立的大院,院內建筑按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來建設,一般是三院三進, 中軸線有1照墻,3靈星門,4泮池,7大成門,8大成殿,12崇圣殿;左右對稱則是2禮門,儀路,過廊,5鄉(xiāng)賢祠,6名宦祠,9祭器庫,樂器庫,10東西廡,11鐘鼓樓。 這里主要是學宮內的學子日常祭孔的地方,特別是每到秋闈之時,更是隆重。但最為隆重的,則是每年的祭孔日,每地官府都有專門的財政預算,日子到了就撥款舉行“祭孔活動”,以及用于日常維護文廟。 “學”的這部分,和“廟”是相對獨立的,主要是地方教育官員工作生活,也是地方科舉教育集中的場所,即所謂的“官學”。各地歷史上出過的舉人,進士之類的科舉人才,幾乎都是從這樣的地方走出。 正因為如此,各地的文廟里發(fā)生過的人和事都有很多,如今提起,就是地方人文故事了。至于廣西地方文廟里的事情有多少,那就得慢慢翻閱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史話八桂!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