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記得小時候,雖然生活艱苦,但母親總會想辦法自制幾斤月餅。每當這時,我們就會急不可待地圍在爐旁,看著這些惹眼的月餅,黃亮亮,香噴噴,不禁垂涎欲滴!雖然只有白面、紅糖、芝麻、花生米和雞蛋等簡單佐料,但香氣襲人,吃起來甜甜的,還有一種酥脆的感覺。 每到中秋節(jié),母親就會給我她自制月餅,我總是舍不得吃的,大人們說,吃月餅要等到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掛在天上時,對著月亮吃。我將月餅捧在手心里,反復(fù)品嘗著舌尖上紅糖的甜味。自己分的那份,不舍得一下子吃完,每次只嘗一小塊,然后再用紙包好藏起來慢慢吃,以至中秋過了好長時間還唇齒留有甜香。 小時候過中秋,對于我來說不僅是享受,更是一種奢望。記得中秋節(jié)晚上,院子中央放著一張大桌子,桌上擺著幾個大盤子,里面分別放著月餅,蘋果、梨、石榴、西瓜等“獻爺”,我們幾個饞貓似的瞪大眼睛望著天空,靜靜地等著月亮出來,待到月亮升起,院子灑滿一片清輝時,母親點燃三柱香,我們隨著長輩磕頭祭拜月亮。拜完月亮后,母親終于把夢寐以求的月餅或水果發(fā)到我們手里,此時心里甭提多高興了。因為老媽說,只有等月中仙子嘗過的月餅小孩吃了才會健康平安。我們在心里羨慕極了月亮,她可以享用眾人家的月餅,而我們能吃上一塊月餅已算是很如愿了。 如今,那曾經(jīng)承載著童年期翼與歡樂的月餅早已不是什么稀罕食品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自制月餅被烤制的京式、蘇式、廣式、湖式等月餅代替了?,F(xiàn)在,村里的親戚再也沒人把自制的月餅當作禮品走親送友了。蛋黃、五仁、玫瑰豆沙等高檔月餅,各種包裝,各種口味,讓人應(yīng)接不暇。你送我送,你來我往,那是血濃于水的親情和真情,是維系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紅絲線。 好多年前,中秋節(jié)時,我別出心裁的自己做月餅給全家吃,其實,是為了給兒子吃。那時,兒子剛剛上小學(xué),為了讓他嘗嘗以往艱辛日子的味道,別一天到晚吃涼不管酸。多年不自己做月餅的一家人來了情緒,開始興致勃勃地做餡、和面、點紅點兒,上鍋煎餅,一個人拳打腳踢,滿屋子香飄四溢。月餅做得了,兒子咬了兩口就扔下了。他還是愿意到外面去買商店里的月餅吃,特別要吃雙黃蓮蓉。 如今,誰還會在家里自己動手做月餅?誰又會愿意吃這樣的月餅?zāi)??都說歲月流逝,其實,流逝的豈止是歲月? 圖文無關(guān),文章配圖來源:拍攝作者 授權(quán)發(fā)布。 編輯:李瑜;校對:林詩晴; 策劃:十一郎;責(zé)編:夏鷗;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梁文坦,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人,副主任醫(yī)師,畢業(yè)于中山醫(yī)科大學(xué),文學(xué)愛好者,醫(yī)務(wù)工作者,目前就職于梅州市某醫(yī)院。 |
|
來自: 梅州文學(xué)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