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人都生有一張嘴,除了吃飯喝水,最大的功能就是和人交流說話。然而,古人還有一句話叫“言多必失”,意思就是說話說多了,就有可能出現(xiàn)失誤,讓別人誤會,把自己陷入了一種十分被動不利的位置。所以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既要看場合,還要看對方的人品,說話前注意“三思而后行”,避免因話多遭到別人的誤會,讓自己處于不利的位置。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輩子都是瑀瑀獨行。每個人都會有交往,只要有交流,就少不了說話。那為什么古人還要說“逢人只說三分話,留點心機避災(zāi)禍”呢? 在這個世界上,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事例可以說不勝枚舉,所以說這句老俗話還是十分有道理的,尤其是生活中遇到以下幾種人時,真的應(yīng)該做到少說話,這樣的確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災(zāi)禍。 第一種:喜歡傳話的人 這種人,每個村每個小區(qū)都有,不管是公開還是私密的談話,也不去考證內(nèi)容的真實與否,你和他說了,他轉(zhuǎn)頭就給你傳了出去,活脫脫的一個“傳話筒”。 如果傳的話就是一些坊間傳聞,倒也無傷大雅,大家彼此當(dāng)個故事,笑料聽聽,哈哈一笑也就算了。如果你說的話帶有明顯的個人情緒和偏激的思想,或是對一個人不好的評論,那就要準(zhǔn)備好迎接接下來的麻煩事了。 第二種:不但是“傳話筒”,而且還喜歡添油加醋的人。 如果和這種人說話,真的要十分小心。充其量見了面也就是點個頭而已,切忌和這種人長篇大論。因為他不但會把你說的話傳給其他人,而且還會添油加醋的給你的話潤潤色,再說出去。 比如那天小李剛到單位門口,就被門衛(wèi)老王結(jié)結(jié)實實的打了拳,并且質(zhì)問小李,老伴什么時候給我戴綠帽子了?小李被老王搞懵了,后來才知道,前天公司加班,下班的時候和同事小趙一起走的,路過小廣場時,遇到了老王的老伴去廣場跳舞,雙方打了個招呼,小李就對小趙說,你看老王的老伴都這么大歲數(shù)了,一化妝還挺年輕的,老王還得注意點,別被廣場上的大爺們給拐跑了……。 沒想到這話不但被小趙傳到了單位,而且還添油加醋的說老王的老伴為老不尊,每天打扮的花枝招展去廣場專門勾引小老頭,給老王戴綠帽子……。 小李本來開玩笑的一句話,被小趙這么一改編,成真的了,難怪老王那么大火氣,這讓小李后悔不已,趕緊給老王說明情況,又給他道了歉,誤會解除了,小李和小趙的關(guān)系也徹底完蛋了。 第三種:有不良心機的人 這種人不但和那種傳話筒樣的人一樣遭人厭煩,而且還更可怕。 他不一定是你的朋友,但肯定是你認(rèn)識的人。他看不得你好,你過得好,他渾身不得勁,就想利用一切機會和手段,讓你倒霉,過得不好,他的心里就特別的舒服。所以和這種人交往,千萬不要說太多話,不然被他抓住話茬,你可就要倒大霉了。 還是大集體時代的時候,我們村有個人,他家的房子后面就是隊里的地瓜田,有一天隊長發(fā)現(xiàn)地瓜被人偷了不少,因為這人離地瓜田近,就懷疑是他干的。但是他沒偷,自然不會承認(rèn),隊長也沒證據(jù),就把他放了。 他有個鄰居,是個寡婦,聽說了這件事就過來噓寒問暖,好心的問這問那,這人沒偷地瓜,心里沒鬼,就說:“又不是我偷的,他們打死我,我也不會承認(rèn)”。 沒想到這個寡婦第二天就跑到隊長家里報告說,這人說了,偷了又怎么著?他也就是喊我問問,不打又不罵的,有啥損失?隊長一聽,火冒三丈,立刻把這人又叫到了大隊部,這次就不客氣了,叫了兩個人,不由分說就是一頓胖揍,但這人沒偷,打死也不承認(rèn)。直到后來偷地瓜的人再次偷竊的時候被抓住,才還了這個人的清白。事后隊長道歉時,才說出了是那個寡婦到隊長家告的狀。 最后一種:不能保守秘密的人。 這種人,嘴像漏勺。藏不住一點私密的話。說漏嘴很多時候都不是故意的,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嘴上沒個把門的”人,說話不走腦子,想到啥就說啥。 雖然他傳話不是有意為之,但也會給說話的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和這種人也不能說太多,就算是比較親近的人或者是朋友也不能說太多私密的話。 所以說,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并非沒有道理,對于那些不熟悉的人或者是以上幾種人,還是少說為妙。對于你非常了解又十分信任的親人或是朋友,那就另當(dāng)別論了。總之一句話,三思而后行,該說的說,不該說的最好閉嘴,否則哪天有人找你麻煩,你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