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這種器形是外來的器物文化,是隨著印度佛教的傳入而進入中國的。在唐宋時期,佛教逐漸地世俗化,“缽”也成為各大窯口燒制的主要器形之一。比如在北宋清涼寺汝窯遺址考古出土器物中,根據(jù)2008年出版《寶豐清涼寺汝窯》一書的統(tǒng)計,“缽”占汝窯出土瓷器中的2%左右,當(dāng)時燒制的數(shù)量是很大的。 本文主要介紹清涼寺汝窯器形的“缽”,以探討“缽”的文化淵源。 ![]() 下面是一件北宋清涼寺汝窯天青釉模制蓮瓣紋“缽”的殘修器。這件殘修件“缽”,器形較大,整體為模制。 這件“缽”,外壁為模制三層蓮瓣紋,缽底內(nèi)為模制浮雕“螭龍”成“曲屈盤臥”的團狀,底足為隱淺圈足(又稱臥足),足底留有三個支釘痕。這件殘修“缽”,早年出土清涼寺汝窯窯址,整個釉面和胎的斷面都有明顯的堿銹腐蝕痕跡。這是窯內(nèi)的溫度較低,還原氣氛較弱,而又埋入堿性土中近千年,抗腐蝕極差,因此釉色呈現(xiàn)青中偏黃。 ![]() ![]() ![]() (汝窯缽殘修器,裕階書房收藏) “缽”這種器形在漢代就出現(xiàn)了,作為陶瓷的“缽”各窯口包括汝窯都有燒制。傳世的90多件汝窯中未見有“缽”的器物,但在北宋清涼寺汝官窯遺址考古中出土有很多“缽”的殘片、殘件,寶豐汝窯博物館也展出有“缽”的修復(fù)件。根據(jù)2008年出版《寶豐清涼寺汝窯》一書,在第四章《遺物》關(guān)于“缽”的一節(jié),展示了共兩型九種汝窯瓷缽:“缽占汝窯出土瓷器中的2%左右,皆模制,弧腹,隱圈足,滿釉支燒。器表常見的有蓮瓣紋和水波紋,器底內(nèi)絕大多數(shù)模印有龍形圖案,也有器內(nèi)外素面的,依據(jù)口沿的不同,分為二型?!?nbsp; ![]() ![]() ![]() (汝窯缽,寶豐大營鎮(zhèn)蠻子營村窖藏出土,寶豐汝窯博物館收藏) ![]() “缽”的源頭還是與佛祖有關(guān)。按照佛教文獻目錄《出三藏記集》卷十五中說:“又于此國見佛缽,光色紫紺,四際燦然?!边@里顯然指“缽”的顏色光亮鮮艷的樣子?!敖C”原指佛祖如來紺琉璃色的頭發(fā),《說文》:“帛深青而揚赤色也?!奔瓷钋嗤讣t的頭發(fā)。那么,“缽”是不是只有“光色紫紺”一種?而《高僧傳·法顯傳》中“弗樓沙國條”講佛缽是雜色而多黑,四際分明,厚二分許,甚有光澤。其實“缽”的顏色并非一種,而是“佛缽是雜色而多黑”。 ![]() 從歷代遺傳的“缽”的材質(zhì)看,有石缽、金銅缽、木缽、干漆缽、陶瓷缽等。陶瓷質(zhì)的“缽”易碎,用于化緣很是不便,化緣用的多是金屬器的“缽”以及木缽、干漆缽等,如《西游記》唐僧的“紫金缽盂”就是金屬的“缽”,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有“迎真身”的金缽。 ![]() ![]() 而瓷“缽”主要是祭祀器或佛前用的供器,尤其是唐宋佛教世俗化之后。同樣是“缽”,器形上也略有差異。有研究認(rèn)為,在唐代缽為斂口,平底;北宋早期缽為平口折肩,平底;北宋中期,缽為敞口、折肩;北宋晚期,缽為敞口、溜肩等。北宋清涼寺汝窯天青釉的蓮瓣紋“缽”可能多是用于祭祀或供于佛前的器物。 ![]() “缽”早先的功用性是什么?我以為“缽”最早還是實用器,即裝食物的盛器,“缽”字在古漢語里指飯器的意思,是特指僧人的食器,而作為祭器或佛前供器是后來的事。 ![]() 宋代釋智愚的《敕修百丈清規(guī)》認(rèn)為“缽”是華梵兼名的詞。其文云:“梵云缽多羅,此云應(yīng)量器,今略云缽,又呼缽盂,即華梵兼名。”所以叫作應(yīng)器或應(yīng)量器,或者是其體、色、量三方面都與法相應(yīng),故名應(yīng)器?;蚴且驗槭芄┱咚?,又或是視食欲來攝取食物的器具亦即與食量相應(yīng)的,故又叫應(yīng)量器。這里說了“缽”也與法相應(yīng),佛門清規(guī)戒律,處處事事可見。宋代的《景德傳燈錄》載:傳為南朝梁時布袋和尚偈:“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云頭?!薄耙焕徢Ъ绎垼律砣f里游?!笔嵌U家云水生活的真實寫照。 ![]() 日本良寬法師,江戶時代后期,(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良寬一生,住草庵,行乞食,孤獨清貧而落拓自在,迥出時倫。在物質(zhì)生活極為清貧的草庵里,良寬卻能容膝易安,不改其樂。從圖上看寬良法師這只缽應(yīng)是瓷質(zhì)的。 ![]() “缽”會有蓋嗎?據(jù)傳“缽”原本沒有覆罩之物。但是北宋時的《釋氏要覽》書中引用了《律藏》記載而允許使用覆物,這種覆物就是“缽蓋”,使用“缽蓋”的“缽”是作為供養(yǎng)具的。汝窯作為祭器、供器的“缽”有蓋嗎?根據(jù)《律藏》規(guī)定應(yīng)該有,就是用上文中說的“覆物”為蓋,是否可以說,清涼寺汝窯遺址考古中并未發(fā)現(xiàn)與“缽”相配的“蓋”也不奇怪了。 ![]() (汝窯天青釉“缽”修復(fù)器與殘片。寶豐汝窯博物館展品。) ![]() (明正德德化窯凈水碗,大英博物館藏。) ![]() (明嘉靖青花瓷凈水“缽”,又叫“凈水碗”故宮博物院收藏。) ![]() ![]() ![]() ![]() ![]() ![]() ![]() (以上多圖均為汝窯“缽”的殘修器。為清涼寺北宋汝窯考古出土器物,入土近千年已被河南堿性土嚴(yán)重腐蝕,毫無當(dāng)年“天青釉”的美麗色彩。現(xiàn)展出于寶豐汝窯博物館。) ![]() (清涼寺汝窯缽底部殘片,可見外刻海水紋。) ![]() ![]() (清涼寺汝窯青綠釉缽底部殘片。外刻蓮瓣紋,內(nèi)底刻畫龍紋。裕階書房收藏。) ![]() ![]() ![]() (清涼寺汝窯缽殘修件,外模印蓮瓣紋,內(nèi)缽心模印螭龍紋。裕階書房收藏。) ![]() ![]() ![]() (清涼寺蝦青色汝窯缽?fù)暾?,裕階書房收藏。) 與上圖殘修缽?fù)P退觯叽缤?、模印紋飾完全一樣。缽的底部和口沿的脫模工藝痕也一樣,尤其是缽內(nèi)底模印的螭龍紋完全一樣。 ![]() ![]() (兩缽內(nèi)底模印螭龍紋一模所出,紋飾完全一樣。) ![]() ![]() ![]() ![]() ![]() ![]() (汝窯天青釉蓮瓣紋缽殘修器一對。這兩件殘修缽,尺寸較小,缽內(nèi)無紋飾,外壁有三層模印蓮瓣紋,堿性腐蝕較明顯,裕階書房收藏。) ![]() ![]() (這兩只缽胎的斷面均成“土黃色”,這是鑒定汝窯出土殘器重要的出土痕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