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外放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當時詞人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和親人也多年分離,心情抑郁不舒。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看到皓月當空、銀輝遍地的美景,不由得想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象征團圓和美滿的中秋皓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水調歌頭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詞人因為政治失意、遭貶,逢到中秋節(jié),倍思兄弟蘇轍而作。詞人以奇妙的構思、精湛的筆觸,刻畫了一個美好、完美的意境,以寬闊的胸襟、豐富的感情抒發(fā)了人生的哲理。 上闋對月飲酒,既懷逸興壯思,而又腳踏實地,揉進了詞人的政治感慨。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開頭一句“明月幾時有?看似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實際卻顯示了詞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圓缺的規(guī)律呢?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詞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表明詞人不屑塵俗的憤怒心理,而要想排除這種憤怒的心情,只有借酒澆愁。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詞人飲酒賞月,看到中秋的月亮這樣圓、這樣亮,不禁發(fā)問:今天晚上不知道在天上是屬于哪一年的中秋節(jié)了。因為神話傳說:天上仙宮的存在已經(jīng)有幾千萬年了,故詞人如此發(fā)問。這樣一問,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詞人面對茫茫長空,帶著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有“我欲乘風歸去”的出世思想,只怕高樓紅墻、層樓疊榭,經(jīng)不住那“高處不勝寒”,容易遭受打擊。言外之意流露出在現(xiàn)實社會中好自為之的意思。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詞人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月下跳舞,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這時感到天上還是不如人間快樂。終于從幻覺回到現(xiàn)實,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毫無疑問的肯定還是人間生活美好。 下闋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詞人因為懷念弟弟,以致不能入睡??粗丘嵉脑鹿鈴母邩情芙巧溥M雕花的門窗里,照遍了華麗的樓閣,映照著失眠的人?!?strong>照無眠”三個字,實寫月光照人無眠。既有月照不睡之人的意思,又有月照愁人使不能入睡之意。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詞人把自己的感情移之于月,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添了人對“月圓人不圓”的悵恨,實則抱著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出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詞人由月的陰、晴、圓、缺聯(lián)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由此得出凡事自古都是無法周全圓滿的,不必刻意追求完美無缺的境界。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用變幻不拘的社會規(guī)律說明人間合少離多的事實,不必因月的圓缺、人的離合而生無謂的悵恨。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既感慨人生的不幸和世事的缺憾,又表明洞悉人生之后的曠達瀟灑與自慰。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人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突破時間的局限、打通空間的阻隔,寫出了更高的思想境界。當此中秋月圓,但愿人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都平安喜樂,哪怕現(xiàn)在隔著萬水千山,亦是共賞一輪明月,就和我們相聚時是一樣的。給親人發(fā)出了深摯的祝愿,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fā)的意蘊,使詞的意境愈見澄澈遼遠,詞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綿延。 全詞以詠月貫穿始終,情懷樂觀而曠達,語言若行云流水,意境豪放而闊大,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
|
來自: 格林書屋 > 《首藏網(wǎng)絡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