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十五日,那是一個讓唐玄宗終身難忘的日子。 那天,他原本與往常一樣,在陜西臨潼驪山西北麓的華清池,與愛妃楊玉環(huán)一起愜意地沐浴著溫泉。每年十月,他都要攜楊貴妃到此過冬。忽然有人騎快馬來報:安祿山反了! 唐玄宗有些錯愕,他并沒有立馬相信。接下來,平原郡太守顏真卿帶來的消息,讓他不得不相信:安祿山確實反了。 河東、平盧、范陽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以誅殺宰相楊國忠的名義,聯(lián)合部將史思明起兵反唐,史稱“安史之亂”。 安祿山在唐玄宗的忠臣排行榜上排名數一數二,盡管安祿山已“謀逆十余年”(《舊唐書·安祿山傳》),盡管早有臣子明里暗里提醒過他,安祿山的野心,但他均未放在心上。 此刻,唐玄宗只能為他的盲目信任買單。 不僅如此,整個唐朝,都在為“安史之亂”買單。 而且,當時的人們無法預料的是,這場動亂的余波,在歷史上的影響將遠超一個朝代。 ![]() 唐玄宗畫像 政治暴發(fā)戶備受唐玄宗信任的安祿山,其實是個“外國人”。 “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女”,根據安祿山的自述,他本是粟特人與突厥人的混血兒。 出身“互市牙郎”的胡人混血兒安祿山,原本是邊境地區(qū)集貿市場的“中介”,年輕時,他游走于各國貿易商之中,從中撮合,巧言令色、善于攻心。 安祿山與第一份軍事工作的BOSS——時任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首次相遇,竟是因為偷盜被抓。張守珪當時要殺了他,他疾呼:“將軍不是想滅奚和契丹嗎?為什么要殺壯士呢?”這次面試很成功,被一語戳中的張守珪留下并重用了安祿山。 安祿山隨后跟隨張守珪,在討伐奚人與契丹的戰(zhàn)斗中,因為軍功逐漸升遷,并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 而懂人心、善鉆營的安祿山進一步靠演技,將唐玄宗深度套牢。 ![]() 劇照:安祿山的諂媚,頗合唐玄宗的胃口 為了討好唐唐玄宗,他強烈要求做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huán)的“養(yǎng)兒”,每次見唐玄宗,總是先拜貴妃,然后拜唐玄宗,并巧辯說:“胡人的習俗是先母后父”,唐玄宗被逗得很開心,不得不說,他對唐玄宗與貴妃的忘年戀拿捏得很精準! 他擅長將肉麻的拍馬屁行為,轉變成忠誠的假象。安祿山體胖、肚子大,有一次,唐玄宗問他腹中裝了些啥,他答道:“沒有多余的東西,只有一顆對皇上的赤誠忠心?!?/span> 當然,這種土味情話,也得唐玄宗受用才行。 “外國人”安祿山在唐朝一路開掛,混得風生水起,還搞起了“兼職”,兼任河東、平盧、范陽三個地區(qū)的節(jié)度使,作為這三地的軍、政、財權最高長官,安祿山手下?lián)碛?8萬多精兵強將,隨著實力的擴張,他的野心也隨之膨脹。 對此,盡管朝中已有多人察覺安祿山的謀逆之心,但唐玄宗對此并不以為然。 皇帝墮落在處理安祿山的問題上,唐玄宗的失察與大意,也與他個人思想和執(zhí)政理念的變化深切關聯(lián)。 從公元712到756年,將大唐帝國推向鼎盛、創(chuàng)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對于治國理政的疲憊感越來越重,隨之而來的,是享樂主義的萌生。 中國傳統(tǒng)政治理念,不外四種,一是老子的政治哲學,“無為而治”,統(tǒng)治者順應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聽任自然;二是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學派,所提出的統(tǒng)治者采取高壓政策,嚴刑峻法;三是儒家所謂仁政理想,統(tǒng)治者發(fā)政施仁,君賢臣良,以德治國;四是禮法并用,禮以導人,法以禁暴。 唐玄宗的前半生,在皇帝事業(yè)上干得風生水起,他禮法并用、勤勤懇懇、勵精圖治。那時,他的理想很純粹——追求實現(xiàn)像唐堯、虞舜那樣的盛世。 他確實做到了。開元年間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對此當初的盛況,詩人杜甫在《憶昔》中回憶道: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太平盛世之下,大唐帝國的人口也在蹭蹭上漲。 唐代初期,受隋末戰(zhàn)亂影響,天下戶數只有200多萬,而經過唐代一百多年的治理,到安史之亂爆發(fā)前,由唐朝中央控制的納稅戶,達到了906萬戶,共5288萬人,是唐朝建國初期的4.5倍,“戶口之盛,極于此?!?/span> 自我感覺良好的唐玄宗,開始飄了。 就像某些尖子生寒窗苦讀十年,考上名牌大學后,那種成就感和安逸感突然上升,于是不好好學習了,開始放縱自我、迷失方向,自滿自足,驕奢淫逸成為貼在他身上的新標簽。 尤其,年歲漸長后,出于對肉身長身不老的追求,追求長生開始占據唐玄宗的靈魂,而楊貴妃則控制了他的肉體,這二者都讓他們越來越崇尚“清靜無為”,執(zhí)政理想也切換為老子模式。 唐玄宗認為自己可以享清福了,想要“將朝廷事務,悉數交由李林甫去辦”,于是也有了“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長恨歌》)、“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的享樂縱欲生活。 對于唐玄宗的“墮落”,開元時期的名相張九齡,可是親身經歷者。 唐玄宗與張九齡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當時,事業(yè)發(fā)展正如日中天的張九齡,遭遇母親病故,需“丁憂”還鄉(xiāng)(官員因父母去世而離職守喪)。但張九齡還沒到“丁憂”期滿,唐玄宗就迫不及待地召他任職,可見對他的器重。 張九齡為人正直,對于理想全力以赴,對于目標堅定執(zhí)著,但不太能體會私人關系的微妙復雜。起初,唐玄宗雖然覺得這個人說話太直接,但尚能接納他的建議,但慢慢的,他開始不待見張九齡了。因為他只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聽自己喜歡聽的話。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祿山在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手下?lián)纹奖R將軍,討伐契丹時吃了敗仗,唐軍損失不小,安祿山負有重大責任。按軍律當殺頭,張九齡堅持依法處斬,“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有后患。”然而,唐玄宗卻不忍心殺他,最終還是想辦法赦免了安祿山的死罪。 敏銳的張九齡看到唐玄宗對胡人邊將過分縱容,不由憂心忡忡。 眼見大唐帝國駐守邊疆的邊將權力不斷擴大,張九齡一直試圖抑制邊功,包括后期唐玄宗想要提拔邊將作宰相,他均投了反對票,而對于朝中事務,他也經常不顧唐玄宗的喜好,耿直諫言。 久而久之,這當然讓唐玄宗倍感不爽,并慢慢疏遠了他。 在唐玄宗心中,他的天平開始傾向事事迎合他的李林甫。 李林甫通過結交宦官和妃嬪,深入調查,研究唐玄宗的一舉一動,每次說話都能說到唐玄宗心坎里。他的權柄隨著唐玄宗的對他的信任而一路飆升。 最終,“柔佞多狡數”的李林甫,靠逢迎巴結攀上高位。 而張九齡卻在李林甫持續(xù)性的惡意中傷下,被罷官了。 李林甫擔任宰相的十九年,可以總結為一部電視劇,叫做:那些年他做過的壞事。 圍繞著自己人生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鞏固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以及他的宰相權位,李林甫步步為營。 他讓諫官禁言,“大家都看到儀仗隊的馬了吧,平常享受三品馬的飼料,但要是敢亂叫一聲,立馬被開除?!边@是他上任宰相后召集諫官們開會的公開威脅。 他對才能高于自己的人,精心提防、重點打擊,尤其善于表面友好、暗中陷害,“口蜜腹劍”這個成語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 于是乎,在唐玄宗的縱容和李林甫的打擊下,大唐帝國內部富有才學和政治遠見的官員過早退場,善于玩弄權術、吹捧老板的奸臣當道,和墮落的皇帝深度綁定,政治清明的風氣逐步遭到破壞。 ![]() 劇照:越來越喜歡享樂的唐玄宗,正在醞釀帝國的災難 外國雇傭兵影響遠不止于此。 西方學者認為李林甫并非一無是處,他精明、干練,在他任期內朝政治理也算井井有條。 但他是個投機客,妥妥的利己主義者。 這樣的人越是能干,對歷史越是起到反作用。 李林甫的“募兵制”和他對胡兵的擁躉,將唐朝逐步拉入深淵。 唐朝以前,中國兵制是府兵制,有點像屯田2.0版本,是一種兵農合一制。 官府通過均田制,把戰(zhàn)后無主土地,賞賜給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一方面恢復生產,另一方面征發(fā)部分農民農閑時訓練,必要時為國參戰(zhàn)。 參加府兵的即便不是個富二代,至少也是小康之家出身,因為“先富后窮,先強后弱,先多地后少地”的招兵標準,能保障窮人不斷了香火,還能抑制兼并。 府兵們經??梢栽谂笥讶Ψ矤栙愐幌拢热缛ブ醒胄l(wèi)宿時,在皇宮和皇帝一起騎射啊,因戰(zhàn)功被賞賜啦,那時候成為一名軍人,意味著被“點贊”加關注! 后來,均田制逐漸陷于癱瘓,連田都沒有了,原來的征發(fā)原則成了紙上空談,土地兼并日益嚴重,且政府開邊,當兵沒法復員,總是一去不返。當兵成為了一個大家都不愿意跳的坑!大量府兵逃亡。 唐代到了武則天時期,府兵開始出現(xiàn)明顯缺額,朝廷不得不允許各地自行組織團結兵,到了唐玄宗時期,情況進一步惡化,隨著府兵的銳減,軍事防務缺口也越來越大。 此時,李林甫的新政——募兵制出場:在他眼里,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政府開始花錢招兵。 749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發(fā)生前6年,唐朝中央停發(fā)了用于征發(fā)府兵的關鍵道具——“魚書”。 從此,成為一名軍人不再有保家衛(wèi)國的榮譽感,而只是為了飯碗。 從此,國家失去了與其高度綁定的府兵,一旦發(fā)生不測,只能允許地方募兵,募集軍隊的權力開始從天子手中流失。 “募兵制”確實迅速緩解了唐朝政府防務的燃眉之急,但募兵制與藩鎮(zhèn)的雜燴,在李林甫的推動下,開始演變?yōu)楣蛡虮肮蛡驅㈩I引進機制。 當時,作為宰相的李林甫十分忐忑,他眼見各個地方的節(jié)度使憑借軍功、實力不斷壯大,而喜歡“出將入相”的唐玄宗又傾向于招徠邊將入朝為官,這讓李林甫頗感威脅,經過一番冥思苦想,李林甫獻出毒計,那就是,從邊將的人員結構入手,通過提拔胡人將領來破除威脅。 為何?因為他們是文盲??! “胡人勇敢果斷,習于戰(zhàn)斗……陛下如果能施以恩德,使他們稱心如意,這些人都能為朝廷效命疆場。”他上奏唐玄宗的理由顯得冠冕堂皇。 于是,被李林甫深度麻醉的唐玄宗,完全忘記了民族界限。 此后,從唐玄宗開元末年至天寶年間,大唐帝國邊境各大軍區(qū)開始大規(guī)模提拔胡人將領,安祿山、安思順、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成為了駐守邊鎮(zhèn)的節(jié)度使。 于是,“唐朝的府兵一變而成為為藩鎮(zhèn),軍閥割據,胡族臨制”(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 “地方的節(jié)度使,在與中央的互動中,不再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上下級間隸屬的姿態(tài)?!保愐。?/span> “安祿山的勢力,是唐室用中國財富豢養(yǎng)成的胡兵團?!保ㄥX穆《國史大綱》) 當上節(jié)度使后,安祿山愈發(fā)戲精上身,他對唐玄宗的諂媚可謂無以復加: “臣生蕃戎,寵榮過甚,無異材可用,愿以身為陛下死?!?/span> “臣若不行正道,事主不忠,(蟲)食臣心?!?/span> 而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簡直到了變態(tài)的程度。 在唐玄宗心目中,安祿山是一位智勇雙全、百戰(zhàn)百勝的將軍,是帝國東北的擎天捍衛(wèi)?!鞍驳撋脚褋y?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身兼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在占有欲、嫉妒心、不平衡等諸多心理的推動下,早已“黑化”,并將叛亂逐漸提上日程。 這種叛亂的跡象,甚至連詩人李白都意識到了殺機。 李白于天寶十一載(752年)“十月到幽州”,看到的景象是“戈鋌若羅星”。“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詩人李白察覺到,朝廷派這樣一位擁有強兵的外國將領領導東北防務,無異于引狼入室。 唐玄宗即將自食其果。 ![]() 劇照:老來昏聵的唐玄宗,最終自食其果 破國夢魘說什么都晚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十一月(755年12月),安祿山從范陽起兵,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勢如破竹。沉浸在天下太平幻想中的唐玄宗,不得不接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 事態(tài)發(fā)展很快超出了唐玄宗的想象:當年十二月十二日,東都洛陽失陷。 安祿山的叛軍迅速挺進,到了次年(756年)六月九日,作為關中地區(qū)門戶的潼關失守,長安危在旦夕。 眼見形勢危急,當年六月十三日黎明,唐玄宗與楊貴妃姊妹,以及皇太子李亨,和大臣楊國忠等人倉皇逃出長安。 六月十四日,行至馬嵬驛時,士兵們早已疲憊不堪,群情激憤的他們,在騷亂中一舉殺掉了禍亂朝政的宰相楊國忠。 眼見軍隊騷亂,唐玄宗還試圖安慰將士,但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堂哥,楊貴妃不死,兵變的參與者豈肯善罷甘休,否則他們自己日后必遭報復,于是,嘩變的軍隊強烈要求誅殺楊貴妃, 身為落難天子,唐玄宗早已無力掌控局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楊貴妃被“賜死”。 而作為馬嵬驛兵變的幕后主使者和最大贏家,已經在唐玄宗陰影下,做了多年太子的李亨,隨后以領導平叛的名義北上,而膽怯的唐玄宗則西奔入蜀。 亂世之中,膽怯逃亡的唐玄宗,很快就被時代所拋棄。 當時,太子李亨迅速北上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在眾人的擁戴下,李亨在未征得父親唐玄宗同意的情況下,自行登基即位(后世稱為唐肅宗),并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隨后,李亨迅速派遣兵馬南下東征安祿山叛軍。 而被蒙在鼓里的唐玄宗,在得知消息后只能承認既成事實。 他的“堯舜夢”,破滅了。 一年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九月二十八日,唐朝官軍收復長安。 當年十月十八日,東都洛陽也順利光復。 盡管安史叛軍仍未完全平定,但唐肅宗李亨還是舉行了盛大的還都儀式,在臣子的導演下,唐肅宗安排了一出傳承“大戲”,象征性地補辦了皇位傳承儀式,唐玄宗對此也頗為配合。 因為唐玄宗明白,他已然大權旁落,成為一個被兒子處處提防的“太上皇”了。 宦官的存在感唐玄宗返回長安僅僅三年,到了上元元年(760年),他就被兒子唐肅宗李亨“禮送”到了太極宮監(jiān)視居住,李亨對父親名為“禮送”,實則軟禁,而替他出面干這個臟活的,是宦官李輔國。 在安史之亂以前,宦官只是大唐帝國內部,一個不起眼的人群,但唐玄宗重用邊將和信任佞臣,導致重大動亂,這也給唐肅宗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此后,唐肅宗或許產生了某種PTSD一樣的癥狀(俗稱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作為提防,他開始重用宦官來制衡軍將和大臣。 此前,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時,團隊成員寥寥無幾,只有河西節(jié)度使、朔方軍節(jié)度使等幾人輔佐,但對軍將發(fā)自內心的猜忌,使得唐肅宗憂慮不已。 相比之下,當時幫他出謀劃策發(fā)動馬嵬驛之變,協(xié)助他兵變奪權的宦官李輔國,則成了他高度信任的少數親密派。 于是,在唐肅宗李亨和此后多位唐代皇帝有意或無奈的縱容、配合下,大唐帝國的宦官們例如李輔國、魚朝恩、程元振等人開始你方唱罷我登場,拼命刷存在感。 他們有一個重要職位:監(jiān)軍使,皇帝派他們去監(jiān)督和牽制地方將領的行動。 宦官們雖然不懂軍事,但深諳討好賣乖,獲取信任之道。 染指軍權的宦官會為了反對而反對。 戰(zhàn)爭勝利了,他享監(jiān)軍之功,戰(zhàn)爭失敗了,他可以甩鍋給主將。 他們讓皇帝們覺得,用宦官來掣肘地方將領,簡直好使過頭啦! 實際上,他們的戲太多,直接導致了中央和地方關系的惡化。 例如率軍收復長安、洛陽的郭子儀被罷軍權,就是栽在宦官魚朝恩之手。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叛軍與唐軍在相州展開激戰(zhàn),當時,唐肅宗因為防范武將而不愿意設立元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監(jiān)軍,結果魚朝恩瞎亂指揮,導致唐軍大敗,魚朝恩事后則將責任推諉到郭子儀身上,致使郭子儀被罷兵權。 而在安史之亂中立下顯赫戰(zhàn)功,綽號“來嚼鐵”的名將來瑱,也是被宦官程元振誣陷通敵,最終被賜死。 另外,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戰(zhàn)功推為中興第一”的名將李光弼,則因為得罪宦官程元振、魚朝恩而不敢入朝,最終抑郁而終。 在皇權的縱容下,安史之亂后的宦官群體開始崛起,日后,他們將與在安史之亂中崛起的藩鎮(zhèn)一起,成為終結大唐帝國的兩大殺手。 在中國古代史中,漢代與明代雖然也曾出現(xiàn)宦官專權現(xiàn)象,但漢代宦官始終仍受到士族和外戚的制衡,明代宦官則始終聽命于皇權,只有唐代的宦官真正掌控了皇權,在唐代后期宦官甚至可以任意廢立皇帝,例如唐憲宗等人甚至被宦官所謀殺,對此清代學者趙翼總結說,“東漢及前明宦官之禍烈矣,然擾竊主權以肆虐天下,至唐則官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 ![]() 劇照:唐代的宦官之亂,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空前絕后的 大唐終結者終結安史之亂后唐帝國宦官之亂的,是軍閥朱溫。 前面曾經提到,隨著中唐時期府兵制的破壞,募兵制開始興起,而募兵制帶來的結果,就是早在安史之亂以前,擁兵自重的將領就開始形成了藩鎮(zhèn)的基礎,另外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朝中央為了安撫內亂,對安史叛軍采取了分化、收買、瓦解等手段,這就導致部分安史叛軍作為藩鎮(zhèn)遺留了下來,此后,盡管唐憲宗和唐武宗等有為之君多次發(fā)動針對藩鎮(zhèn)的戰(zhàn)爭,甚至一度取得驕人戰(zhàn)果,有力震懾了各個藩鎮(zhèn),但都好久不長,藩鎮(zhèn)仍然長期肆虐存在于大唐帝國內部。 盡管如此,唐朝中央與藩鎮(zhèn)仍然維持著表面的君臣關系,讓大唐帝國得以茍延殘喘。 但安史之亂以后,長期的戰(zhàn)亂、動蕩,導致北方人口大量死亡、逃難、離散,到了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唐朝中央所能控制的納稅戶,從安史之亂前的巔峰時期的906萬戶,銳減到了400多萬戶,隨著唐朝中央所能控制的土地和人口不斷銳減,唐朝中央兵源、稅源銳減,財政危機也在不斷加劇,這就導致了官吏對百姓的盤剝日復一日、變本加厲。 在這種深刻的矛盾下,晚唐時期,最終爆發(fā)了王仙芝之亂和黃巢之亂,而在平定黃巢之亂的戰(zhàn)爭中,藩鎮(zhèn)勢力更加惡性膨脹起來,最終,曾經作為黃巢部將、后來投降唐朝逐漸做大的軍閥朱溫,在唐朝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中挾持了唐昭宗,并于天復三年(903年)團滅了第五可范等700多位宦官,至此,從安史之亂以后,長期控制皇權的宦官勢力被殲滅,但與此同時,被軍閥掌控命運的唐昭宗及唐朝中央,也走到了末日之境。 不久,朱溫殺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到了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溫干脆廢了唐哀帝,并改元開平,建立后梁,唐朝至此滅亡。 ![]() 朱溫畫像 回顧大唐帝國從618年到907年共289年的時間線,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安史之亂(755-763年)處于一個中位值,往前追溯是130余年,往后也經歷了130余年。 這短短八年動蕩,不僅僅促成了唐朝的盛衰轉折和變化,更在此后數百年間,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安史之亂后,唐朝生存空間逐步縮小,西北與東北地區(qū)則逐步被異族侵占。 此后,來自西部的吐蕃、大食(阿拉伯帝國),以及來自東北的契丹、女真相繼崛起,使得大唐帝國以及后續(xù)的五代十國、北宋等朝代的戰(zhàn)略空間不斷被擠迫壓縮,延續(xù)到后世的結果,甚至造成了此后宋遼長期對峙,以及女真人南下攻滅北宋,并為后來蒙古人南侵攻滅南宋奠定了戰(zhàn)略格局。 從這個意義來說,安史之亂所導致的戰(zhàn)略演變,也深刻影響了此后千年的中國歷史走向。 回想當初,安史之亂前,豪情萬丈的李白,曾經寫下“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的豪情壯語,而在安史之亂后,他卻只能在臨終前悲嘆“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濟。” 詩圣杜甫,則在安史之亂前立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安史之亂后,卻只能“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那個此前昂揚、開放與激情的大唐,最終在八年的動蕩中重傷了真氣,并由此造成中華文明的重大轉折。 這何止是大唐王朝的盛衰巨變,這分明也是,中華帝國此后千年間的劇烈轉身。 而安史之亂,正是那個歷史驚變的爆炸瞬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