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關于《民法典》第235條的討論記錄

 吸氧 2023-09-22

請求權基礎研討

法律條文】

第二百三十五條 原物返還請求權

無權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圖片

?

【內容報告】

劉納敏同學:首先,是關于本條的規(guī)范識別問題。我認為,本條構成要件清晰,法律效果明確,屬于請求權基礎規(guī)范。就本條的構成要件而言,存在三要件說、二要件說以及一要件說等多種觀點。我認為,應當采納兩要件說:其一,請求權人為物權人;其二,相對人為物的實際占有人。

在第一個構成要件中,需要予以明確的是,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的物權人范圍。首先,物權人固然應當包括所有權人,但是,在按份共有關系中,若共有人超出其份額占有或使用共有物,其他共有人是否可以向該共有人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則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就共有物整體而言,每個共有人超越其應有份額而進行占有、使用,必然會妨礙或阻礙其他共有人權利的享有,因此,其他共有人可以對其主張原物返還請求權。但也有觀點認為,共有份額是抽象份額,共有人之權利及于共有物之整體,不存在其他共有人請求返還原物的基礎。

其次,物權人的范圍還應包括他物權人,即用益物權人與擔保物權人。就用益物權人而言,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宅基地使用權人、居住權人都可以是權利人。存在疑問的是,是否應當包括地役權人?對此,理論上存在分歧,有觀點認為,返還原物請求權行使的前提是無權占有事實的發(fā)生,而地役權不以地役權人占有供役地為條件,甚至間接占有也不需要,因此地役權人并不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相反的觀點認為,當供役地被他人無權占有、毀壞、或者攫取本該屬于地役權人的收益,地役權人自然應當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但是,我認為,應當將地役權人排除出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的用益物權人的范圍。理由在于,地役權人并不享有占有供役地的權能,即便第三人妨害了地役權人行使權利,地役權人完全可以通過行使排除妨害請求權獲得救濟,無須賦予原物返還請求權。

最后,就擔保物權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而言,在一般質押情形下,由于質權的成立需轉移占有,當質押的標的物被他人無權占有時,質權人可以直接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但問題在于,在轉質的情形下,質權人和轉質權人是否可以作為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權利主體?在責任轉質情形下,實質是質權人為了擔保自己或第三人的債務,在質物上再行設立新的質權。因此,轉質權人是新的質權人,可以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在承諾轉質情形下,轉質權人是新的質權人且占有質物,承諾轉質得到了出質人的允許,質權人除受轉質權人質權優(yōu)先效力的制約外,并不因轉質而加重責任,所以,相較于責任轉質,其責任更輕,無必要賦予原物返還請求權。另外,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擔保物權人是否應當包括抵押權人,理論上存在爭議??隙ǖ挠^點認為,抵押權直接支配的是物的交換價值,與其他物權相比沒有本質差異,除了支配對象和形態(tài)不同,盡管其權利之存在不以占有某物為前提,但是其權利實現(xiàn)卻無法脫離占有,抵押權人對于標的物及其占有現(xiàn)狀并非毫無利益。反對的觀點則是認為,抵押權不以占有為權利內容,因此,對占有本身構成侵害的行為,抵押權人自然不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我認為,抵押權的追及效力,以及妨害排除請求權的救濟措施的存在,已足以保障抵押權人之利益,而且抵押權人也未占有抵押物,故不應將其作為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擔保物權人。就留置權人而言,雖然留置權的成立以占有為要件,但如果留置物的占有被侵奪,則留置權歸于消滅,留置權人并不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但可以基于占有事實主張占有返還請求權。

在第二個構成要件中,需要予以明確的是,返還原物的義務主體范圍。事實上,返還原物的義務主體應為現(xiàn)時的無權占有人,包括間接占有人和直接占有人,但不包括占有輔助人。對于間接占有人可否作為義務主體,理論上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間接占有人并不屬于返還原物義務人。比如,在不動產買賣合同中,出賣人與買受人辦理了過戶登記,但未實際交付,此時,出賣人并不當然喪失對物的占有,并非返還原物的義務人。也有觀點認為,買受人是否能夠向出賣人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應當根據買賣合同中的履行期限是否屆滿確定,若履行期限屆滿,則出賣人喪失了占有權源,構成無權占有,此時,買受人可基于合同上的履行請求權請求出賣人交付標的物,也可以基于返還原物請求權而請求出賣人返還標的物。 

在明確了權利要件的基礎之上,需要進一步分析權利的抗辯,包括權利成立的抗辯、權利消滅的抗辯以及權利行使的抗辯。就權利成立的抗辯而言,若相對人對標的物享有占有的權源,權利人自不可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而且,在占有連鎖的情形下,也具有排除原物返還請求權的效力,但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其一,占有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有效;其二,相對于所有權人,第三人為有權占有;其三,占有人有權移轉占有。就權利消滅的抗辯而言,若標的物已滅失,則返還原物請求權歸于消滅。就權利行使的抗辯而言,依據《民法典》第196條第2款之規(guī)定,不動產和登記的動產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不適用訴訟時效。

返還原物請求權行使的法律效果為,物權人可向無權占有人主張返還原物。此處涉及的問題為:其一,原物返還請求權的客體能否是權利?事實上,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客體應當限于動產或不動產,而不包含權利。盡管權利屬于無體物,但權利的載體往往是有形的,比如票據、股票等,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如果發(fā)生無權占有,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其二,原物返還請求權的客體能否是金錢?一般而言不可以,但若金錢可以特定化,則權利人可以主張返還原物;其三,就原物返還的費用而言,主要涉及權利人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過程中所支出的費用,以及轉移占有的費用的承擔問題,若相對人為善意占有,則權利人應自負費用取回原物,但是,若相對人為惡意占有,則相對人應承擔原物返還的費用;其四,就返還的地點而言,有觀點認為,對于不動產,返還地為不動產所在地,對于動產,則是動產物權人的居住地或主營業(yè)地,但也有觀點認為,原物返還之義務并非給付義務,而是一種協(xié)助義務,故并無使用債法規(guī)則之余地,返還履行地應為物之現(xiàn)時所在地。其五,就返還的范圍而言,應當參照適用《民法典》460條之規(guī)定,返還原物及其所生之孳息。

最后,是關于返還原物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的競合問題。就返還原物請求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的關系而言,在原物尚存的情況下,權利人可行使原物返還請求權。若返還原物后仍有損失,則權利人還可同時請求相對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原則上,在原物毀損滅失的情況下,權利人只能主張損害賠償責任。因此,返還原物請求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并非競合關系,損害賠償請求權只是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補充。就返還原物請求權與排除妨害請求權的關系而言,存在競合說與非競合說的分歧。但是,返還原物請求權與排除妨害請求權事實上無法發(fā)生競合,因為,排除妨害請求權中的妨害是以占有之外的方式實施,而返還原物請求權則是針對侵害占有的情形。就返還原物請求權與不當?shù)美埱髾嗟年P系而言,有觀點認為,返還原物請求權排斥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但也有觀點主張,無權占有人實際上基于占有獲得了利益,權利人喪失了占有利益,此時,權利人可以就返還請求權和不當?shù)美埱髾鄵褚恍惺?,因而返還原物請求權與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可以發(fā)生競合。

圖片

?

【問題討論】  

同學1:《民法典》第235條與第460條第1分句、第1165條、1167條之間是什么關系?是否構成請求權競合,還是屬于其他關系?

張家勇老師:上述問題的回答,實際上涉及原物返還請求權的規(guī)范性質。從規(guī)范體系來看,原物返還請求權置于物權編中,那么物權請求權是否是獨立于侵權請求權的一種特殊的請求權形態(tài)?這也涉及剛剛同學提到的問題。首先,就《民法典》第235條與第1167條之間的關系而言,理論上存在不同認識,有的學者認為,原物返還請求權是獨立的請求權類型,有的學者則是認為,返還原物請求權屬于第1167條下的一種特殊請求權。但是,從第1167條的文義來看,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其作為保全請求權,與其直接相關的條文應是第236條,而非第235條。因此,第235條與第1167條功能完全不同,不可能發(fā)生競合。

就第235條原物返還請求權與第460條占有物返還請求權的關系,需要厘清原物返還請求權與占有物返還請求權的差異。兩者的差異主要在于返還的前提,或者是權利人的身份差異。對于原物返還請求權而言,只有享有占有權能的物權人才可以主張,而占有物的返還請求權,則是在先的占有人都可以享有,這是原物返還請求權與占有物返還請求權的差異所在。

就第235條原物返還請求權和1165條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關系,需要注意到第1165條的規(guī)范意涵,其條文表述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此處未使用“損害賠償”的表述,而是“承擔侵權責任”,但其又包含了損害要件,同時第1167條又做出了不同于第1165條的規(guī)定,因此,在解釋上只能將第1165條的侵權責任限制為損害賠償責任。且此處的損害賠償不包含返還財產、返還原物、返還占有。原因在于,根據第179 條關于民事責任形式的規(guī)定,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與損害賠償是并列的。如果認為侵害占有也構成損害的話,那就意味著損害賠償包括恢復原狀、返還財產等責任形式,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與賠償損失就不可能成為并列的責任形式。所以,第1165條是不可能包括返還財產這一責任形式的,也就意味著,第1165條并不會與第235條產生請求權的競合。綜上所述,《民法典》第235條獨立于第460條、第1165條、第1167條,屬于獨立的請求權基礎。

第二個問題是,《民法典》第235條的構成要件的理解。第一個構成要件為,請求返還的主體為物權人,這與占有返還請求權形成區(qū)分。第二個要件是相對人為現(xiàn)時占有人。第三個要件是現(xiàn)占有人為無權占有。所以,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核心:一是請求權人為物權人,二是相對人為無權占有人。但是,考慮到要件的拆分,占有人為無權占有人這個要件在證明責任上會發(fā)生混淆,因此,可以基于證明責任分配拆分成以上三個要件。其中,積極要件為:權利主體是物權人,義務主體是現(xiàn)占有人,這兩項要件由請求權人進行舉證。其次是消極要件,即由現(xiàn)占有人舉證證明自己為有權占有。需要注意說明的是,消極要件雖然作為抗辯主張對待,但其構成要件的地位不容否認。

就權利主體而言,所有權人是否都可以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比如,非典型擔保下的擔保性所有權人,可否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這個問題與抵押權人能否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具有類似性。除動產讓與擔保外(因其需要移轉占有),所有權保留、融資租賃、不動產讓與擔保等情形下,擔保性所有權人不包含對標的物的占有權能。因此,當擔保財產被他人侵占時,權利人能否主張原物返還請求權?實際上,只有在擔保人不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且未滿足擔保物權實現(xiàn)條件時,擔保權人可以請求侵占人向擔保人返還,而不是向自己返還,但是,此種請求的實際意義極為有限。事實上,一旦滿足擔保物權的實現(xiàn)條件,擔保權人完全可以通過擔保物權的實現(xiàn)程序獲得救濟,無須單獨賦予返還原物請求權。

用益物權人原則上也可以作為原物返還請求權的權利主體,但是,地役權人除外。因為,地役權并非以占有為基礎。此外,就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擔保物權人而言,自然應包括質權人,抵押權人并不享有抵押物占有權能,不應賦予其返還原物請求權;對于留置權人,也可以作為享有原物返還請求權的主體,留置權不因留置物被他人侵占喪失占有而歸于消滅。

接下來談義務人的相關問題。首先,義務人的范圍如何確定?第一,現(xiàn)占有人是指在權利人請求返還時仍然占有標的物的人,如果現(xiàn)占有人已經喪失占有,就只產生損害賠償責任。第二,對于占有人,理論上存在直接占有人和間接占有人的分類。直接現(xiàn)實占有人作為返還義務人沒有問題,問題在于,間接占有人能否成為返還義務主體?我認為,權利人可以要求間接占有人返還,因為,此時可以通過促使間接占有人積極地請求直接占有人返還的方式,使權利人恢復對物的圓滿支配狀態(tài)。不過,話說回來,其實際意義不大,如果遭遇障礙,其最終還是只能通過損害賠償解決。

昝強龍老師:在債法上,當原物不存在或者滅失時,一般而言,可以進行價值返還,如果權利人與相對人之間不存在債之關系,相對人是否能夠進行替代給付?

張老師:對于該問題的回答,需要考慮原物返還請求權的規(guī)范目的。在將原物返還請求權作為獨立的請求權類型來看待時,其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其旨在恢復權利人對于物之支配的圓滿狀態(tài),原物返還請求權規(guī)范目的即在于此,它是以物權存在為前提,物權不存在則無原物返還請求權。在這個意義上,采取替代給付與恢復物權關系無關,而是屬于債權請求權的效果。所以,僅在債法層面存在替代給付,即對于滅失的種類物可以其他的種類物替代履行。至少在德國法物債二分的邏輯之下,該結論是成立的。并且,從比較法上立法例來看,在返還原物的方式上,也不存在替代給付,除非當事人對此存在特別約定。不過,此時替代給付屬于債之關系,而不再是原物返還的直接效果。

同學2:在訴訟時效經過之后,普通動產的權利人就不能請求返還原物請求權,但是,我國又不承認時效取得,現(xiàn)實占有該物的無權占有人,也無法終局性地取得物的所有權,此時導致的矛盾應該如何處理?

張老師:原物返還請求權若受制于訴訟時效,則需要有取得時效制度的配合。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一方面權利人不得要求返還,另一方面占有人又不具有所有權的情況,此時便存在名實不符的問題。因此,考慮到動產的流動性較高,可以通過流轉使第三人善意取得的方式,將名實不符的問題予以消解,因此,動產返還請求權原則上應當受制于訴訟時效。不過,更有意義的分類是登記產(動產或不動產)與非登記產,登記與現(xiàn)實權利享有情況的背離沒法通過正常途徑解決,登記產的返還請求權不適用于訴訟時效可能就是適當?shù)摹?/p>

同學3:在不動產買賣情形下,若房屋已經登記轉移了所有權,但未實際交付,此時買受人能否對出賣人行使返還原物所有權?第一種觀點認為,出賣人將所有權轉移登記與買受人后,并不當然喪失對物的占有權源。此處的占有權源究竟指的是什么?除此之外,如果認同第二種觀點,需要根據買賣合同的交付時間是否屆滿,來判斷買受人是否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但此時出賣人享有基于合同的同時履行抗辯權,那么該如何來處理這種情況?

同學4:在不動產買賣合同中,交付究竟有什么樣的效力?

張老師:在不動產買賣合同中,出賣人負有兩項義務,所有權移轉義務和交付義務。這意味著,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整個過程也被分拆為兩個部分:第一,名義上所有權的取得;第二,取得對標的物的控制,二者分別對應所有權的移轉和占有的移轉。既然該過程被拆分成兩部分,意味著對于不動產買賣合同而言,這兩個內容是被拆解的。即使買受人取得了所有權,但就買賣合同而言,占有權能在出賣人沒有交付之前,仍然可以從所有權中加以分離。占有轉移和所有權轉移二者不同步的原因在于,占有和所有權在買賣合同中是兩個權能。買受人不能主張所有物的返還,是因為他取得的所有權權能,本身就是不具有占有權能的所有權??傊谫I賣合同的架構,所有權的移轉和占有的移轉是兩項內容。因此,所有權的取得不意味著買受人取得了與所有權相關的全部權能,其必須通過另一個階段取得占有權能。

另外,買賣合同中出賣人針對買受人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是否具有正當性?如果能夠主張此抗辯,就意味著現(xiàn)占有人即出賣人不返還具有合理性。盡管不能稱占有人為有權占有人,但至少其有拒絕返還的權利。我認為,在一個法律制度之下應當統(tǒng)一觀察,不應依據權利人所選擇的不同請求權基礎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評價,而應作為一個整體對待。所以,出賣人可以基于合同關系中的同時履行抗辯權對抗買受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如果承認其有這項請求權的話)。

同學5:在按份共有情形下,按份共用人超出應有部分占有或使用共有物,我認為,完全可以依據《民法典》第303 條共有物分割請求權直接請求分割共有物,無需借助原物返還請求權來處理。

張老師:在按份共有情形下,權能一定是共有的,不可能存在權能的按份。所以,此時不是按份共有人之間產生侵害占有的問題,而是違反了占有的內部關系。對于占有的內部關系,究竟是物權關系還是債之關系,理論上存在分歧。按照朱慶育教授的觀點,將其作為債的關系處理更好。因為在兩個主體之間,物債二分的意義不大,只有第三人介入時,物債二分才有意義。所以,我個人認為,不需要借助原物返還來處理。對于共有人有約定的情形,可以請求依照約定處理。對于共有人未約定的情形,應當按照法定關系處理,即原則上等額享有共有份額,若一方利益被侵害,則依照侵權處理即可。

關于返還費用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占有返還請求權中一并討論。

?

【要點歸納】

1.《民法典》第235條的原物返還請求權與第460條的占有物返還請求權的差異在于,是否以權利人為物權人為必要條件;《民法典》第1165條的侵權責任應為損害賠償責任,且此處的損害賠償不包含返還原物;《民法典》第1167條本質上是保全請求權,并不包含返還原物請求權。從而,《民法典》第235條區(qū)別于第460條、第1165條、第1167條,屬于獨立的請求權基礎。

2.原物返還請求權的規(guī)范目的在于恢復權利人對于物之支配的圓滿性,因此,在物發(fā)生毀損滅失的情形下,原則上不存在替代給付的空間,替代給付屬于債之關系,而不再是原物返還的直接效果。

3.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構成要件包括:一是請求權人為物權人,二是相對人為現(xiàn)時占有人,三是占有人為無權占有。物權人的范圍包括所有權人(擔保性所有權人除外)、用益物權人(地役權人除外)、擔保權人(抵押權人除外),返還義務人包括直接占有人與間接占有人。

4.在不動產買賣合同中,基于合同本身的架構,所有權的移轉和占有的移轉是兩項內容。買受人即使取得了所有權,但是,在出賣人交付標的物之前,占有權能并未轉移,此時,出賣人可以以同時履行抗辯權對抗買受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

5.不存在按份共有人之間侵害占有的問題,按份共用人在超出份額部分占有或使用共有物,實際是違反了占有的內部關系。對此,有約定從其約定,無約定時依照侵權處理。

?

【相關案例】

1.孫某1與孫某2返還原物糾紛案,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23)京03民終3742號民事判決書。

2.王瑞蘭等與北京大鵬神光畜牧有限公司返還原物糾紛案,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23)京02民終9936號民事判決書。

3.北京華藝微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與俞新華等返還原物糾紛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23)京民申815號民事裁定書。

活動由“民法鑒定式案例研習課程虛擬教研室”主辦


整理:廖伊欣

責編:薛賢瓊

校對:黃清新、徐本豪


END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