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檢查骨盆是否平衡。骨盆是將軀干重力均衡地傳至下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骨盆的平衡是正常人體姿勢的基礎,因而檢查時應首先注意骨盆是否平衡,有無前傾、后傾或左右傾斜等。臨床上為了更好地認識與分析骨盆失衡的原因及類型,把骨盆的平衡分為內平衡與外平衡。內平衡是指骨性骨盆之間的平衡,包括三塊骨(一塊骶尾骨及兩塊髖骨)與三個關節(jié)(兩個骶髂關節(jié)及恥骨聯(lián)合),組成骨盆環(huán)的三個關節(jié)中任意一個關節(jié)發(fā)生錯位,稱之為骨盆內平衡失衡。骨盆的上部與脊柱相連,骨盆的下部與下肢相連,正常時三者維系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稱為骨盆外平衡。脊柱或下肢原因導致的骨盆整體的傾斜及旋轉,稱為骨盆外平衡失衡,簡稱骨盆外失衡。又因為導致骨盆外失衡的因素可以來自骨盆的上方或下方,所以又將外失衡劃分為上失衡及下失衡。 在骨盆失衡的觸診中,檢查兩側髖骨與骶骨的位置關系是診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骨盆失衡首先是一側骶髂關節(jié)的錯位,這種錯位如不太嚴重,未超出其他兩個關節(jié)的代償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單側的癥狀;如一側骶髂關節(jié)錯位嚴重,超出了其他兩個關節(jié)的代償能力,則可同時出現(xiàn)其他兩個關節(jié)的錯位。 (1)骨盆前、后傾斜:正常人站立時,骨盆入口平面(骶骨岬至恥骨聯(lián)合的連線)與水平面成60角。大于60°為骨盆前傾,從外形觀察腰椎段曲線明顯前凸;小于60°為骨盆后傾,腰椎段前凸曲線減小或消失。 (2)骨盆左、右傾斜:正常骨盆兩側髂嵴應在同一水平線上,否則表示骨盆左、右傾斜。這種骨盆的傾斜可為骨盆內平衡失衡引起,也可為下肢的原因導致。應注意有無雙下肢不等長,如髖關節(jié)脫位、髖內外翻畸形、膝關節(jié)內外翻畸形、下肢骨折畸形愈合、脊髓灰質炎等,任何原因引起的下肢絕對長度的不等都可導致骨盆外平衡失調。同時由于筋骨鏈的作用,??沙霈F(xiàn)腰椎下段代償性側彎。測量下肢短縮或增長程度或準確數(shù)值,一般檢查方法是患者兩腿并攏,兩足跟著地放平,取立正姿勢,醫(yī)者用雙手拇指分別壓在患者兩側髂前上棘,然后用簡便的目測方法,觀察高低相差數(shù)值。 骨盆失衡患者可有單純的骶骨前(后)傾或骨盆前(后)傾,這里所說的骨盆前(后)傾,主要是髖骨在髖關節(jié)上的前(后)傾,也可同時有骶骨與髖骨的前傾或后傾,或兩側髖骨同時前傾或后傾,但程度卻不同,或兩側髖骨向不同的方向旋轉錯位。 (3)骶骨前傾與尾骨后翹:骨盆內平衡失衡患者有時會出現(xiàn)骶骨前傾或尾骨后翹,檢查時首先將兩側髖骨擺放為正常的位置,然后觸摸骶骨在髖骨上向前旋轉的程度,這種旋轉往往是沿著兩個不同的冠狀軸進行,上冠狀軸位于骶髂關節(jié)上部,表現(xiàn)為尾骨向后翹起,臀大肌、骶結節(jié)韌帶,骶棘韌帶緊張,腰椎曲度增大,但前突的頂點位置靠上,相當于L3水平;沿下冠狀軸向前旋轉表現(xiàn)為骶骨上部塌陷,兩側髂后上棘突出,腰骶部兩側肌筋緊張,菱形區(qū)加深,腰椎前突增大,但前突的頂點位于L5水平。 (4)骶骨后傾:骶骨后傾可由兩側髖骨前旋引起,也可由腰椎曲度變直或后凸造成。骶骨后傾時,腰椎曲度上移、減小、變直或后凸,尾骨低垂,兩側髂骶溝變淺或消失,兩側骶棘肌起始部緊張隆起。 (5)兩側髖骨后旋:兩側髖骨后旋是指骶骨在正常的位置下,兩側髖骨繞骶骨進行旋轉。這種情況首先要判斷骶骨位置是否正常,骶骨作為脊柱鏈的下端,它的位置正常表現(xiàn)為整個脊柱的形態(tài)正常,特別是腰椎曲度正常。在這種情況下,髖骨繞骶骨的旋轉也沿兩個冠狀軸,沿下冠狀軸表觀為髂后上棘向后凸起,下部形成縱行的骨嵴,兩側髂嵴后部向后翹起;沿上冠狀軸表現(xiàn)為髖骨下部向前移位,臀部變得扁平;這兩種旋轉移位在仰臥位觸診時均可出現(xiàn)骨盆后傾,即兩側髂前上棘低于恥骨聯(lián)合水平。 (6)兩側髖骨前旋:仰臥檢查時兩髂前上棘明顯高于恥骨聯(lián)合,雙下肢外旋,俯臥時可見兩側坐骨結節(jié)后突,兩側腘繩肌緊張。兩側髖骨前旋可同時伴有骶骨前傾或后傾,繼發(fā)一系列臨床改變。 |
|
來自: 柔性整脊史大夫 > 《柔性整脊平衡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