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東老師是我的領導,是我的同事,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兄弟。 培東老師,不高的個子,隨意的穿著,一張娃娃臉,嘴角總是掛著微笑面前,2009年我到溫州和他第一次見面,真有點不相信他居然是一位特級教師,而且是浙江省最年輕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他的課我聽的不多,但這一節(jié)語文課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一段時間,網(wǎng)上流行一句好像很時尚的話,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妨在急不擇詞的情形下拿來套用一下,評價一下我對培東老師課的感覺:兄弟,你教的不是語文,是激情,是生命的激情…… 盡管有很多老師聽過培東的很多課,都認為他是“煽情王子”。譬如溫州的一位老師在自己的“語中漫步”博客《煽情王子肖培東》中就這么說:“無疑的,肖老師的煽情藝術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據(jù)說上《我與地壇》時,滿座哭泣,作為一個男教師,實在是難能可貴。但我想如果他能拓寬自己的路子,在更寬的路上往前走,那一定會是前途無量?!逼鋵?,培東老師的課并非如此。 我以為,培東老師的課其實是激活學生生命的課。他的《山羊茲拉特》至今我還是認為他的代表課,甚至永嘉中學語文組的兄弟姐妹戲稱他是“咩派”。培東老師常說:“語文課堂讓學生在深厚的情感積淀中,感到語文學習帶來的快樂?,F(xiàn)在的學生也許擁有太多,情感卻略顯淡漠,但并不是說他們沒有感情。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課堂走近學生的心靈,觸動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激發(fā)點,喚醒他們心底的那份真情。”所以,我說,培東老師教的不是語文,是激情,他可能是用自己的激情來演繹生命的語文。 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還讀到“親親博格”的一段話:“聽肖培東的課,對老師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他們會悟到,原來語文課堂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他們也會悟到,原來自己不該當一名語文老師?!蔽也毁澇蛇@樣的話,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個性,培東老師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個性張揚到了極致。我常常告誡自己告訴青年教師,我們不要學培東,培東我們是學不來的,也學不會的,甚至我們會邯鄲學步。我們要教出你的個性來。因為培東不僅多智,他更多情…… 聽肖培東老師的課,與其說他是在張揚自己的情感,抑或文本的情感,不如說它是在激活學生的生命意識,抑或對生命的思考,這是我在龍灣、蒼南聽培東老師《山羊茲拉特》的最大感受。《山羊茲拉特》也是我至今難以忘懷的一節(jié)課。 首先,培東老師的學習任務引領,讓學生體悟生命體汩汩的“愛”清泉的流淌。 我們知道,《山羊茲拉特》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是對生命體情感的把握,那么文本中所描寫的生命個體的情感是學生自己“悟”出來,還教師“說”出來讓學生去“鑒定”、“理論”,我想明理的教師都知道讓學生自己體驗感悟。但是,怎么引領就是老師的教育機智了。培東老師的無窮的睿智和無盡的悟性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他設計了“拯救山羊茲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這么一個情境任務,來引領學生,讓學生交流對話,深入感悟文本中生命個體的情感。經(jīng)過多重對話,學生的觀點集中在物質和精神這兩種因素上,這時老師點明撥正,將學生的認知歸因為精神因素,即是生命的個體,無論是阿隆及其家人,還是山羊茲拉特,那內心世界流淌的汩汩的“愛”的清泉。這又和后面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出《斑羚飛渡》那種生命意識形成鮮明的映襯,使學生明白不獨是人類,任何生命體都有情感熱血的流動,實在是高明。 其次,培東老師的課堂有學生的不斷生成,用生動的對話演繹了生命體情感的細膩變化。 為了掘深學生對生命體情感的體驗,培東老師又設計這么一個教學任務:請你找出最能感受到情感在阿隆和山羊茲拉特之間雙向流動細節(jié)描寫,品味情感的細膩變化。 學生集體朗讀2、3兩段。 老師:茲拉特用了幾個“咩”?這個“咩”表達什么意思?告訴阿隆什么?要不要交流討論一下? 學生1:第一個“咩”是茲拉特理解阿隆心里的矛盾。 學生2:第一個“咩”是茲拉特心理得到安慰,主人很無助。 老師:能不能說我們很倒霉······的確令人同情。 學生3:第二個“咩”時茲拉特說,多幸運,你找到了草垛,多謝你。 學生4:第二個“咩”我覺得也是這個意思。 學生5:第三個“咩”是山羊安慰阿隆,我們可以撐下去了。 老師:憑什么這么說? 學生5:憑草料······ 學生6:第四個“咩——咩——”是茲拉特說我們不會死的。 學生7:應該是山羊對阿隆說,我相信你,能活下去。 學生8:第五個“咩”是茲拉特對阿隆說,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互相支持,可以回到家。 老師:得出什么結論?一開始賣,現(xiàn)在相依為命,患難與共。 這一教學任務的設計精彩絕倫的。 其一,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將小說中的模糊語言變得具有人性化語言的清晰,這是欣賞小說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其二,欣賞作品具有濃郁的個性化色彩,要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解讀,老師必須給學生設置一個引領的平臺,這個平臺搭建的非常成功。 其三,讓學生明白了這篇小說情感變化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也是作者“激情的敘事藝術”的張揚??芍^一石三鳥。 解讀后又讓學生帶著這種體驗的結果酣暢淋漓的進行了四次不同形式的朗讀,聽后如飲甘醇,久而彌篤。這種品讀建立在學生這一生命體既有的思想和情感基礎上,學生思維活躍,生命主體的情感意識被激情的課堂喚醒。 再者,培東老師引導學生對山羊茲拉特的最后一聲“咩——”的品味也耐人咀嚼,學生發(fā)散的思維、批判的意識被激活,從而認識到作者辛格60多歲寫這篇小說,還在于他對人類生命生存狀況的普遍關注,掘深了文本的內涵,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總之,培東老師的課堂既有師生平等的對話,又有激活情感的思維流程;既有酣暢淋漓的師生品讀,又有陶冶情感的文本升華。細細品嘗,那生命汩汩流淌的聲音清晰悅耳,馨香沁脾…… 培東老師的這節(jié)課,讓我明白,離開生命的語文,它不是語文;漠視生命的課堂,那就是一潭死水。這是我至今難以忘懷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