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黃煌 經方使用手冊

 微信用戶jum2ic 2023-09-18

黃煌

經方使用手冊

目錄

01半夏厚樸湯

02半夏瀉心湯

03白虎湯

04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05柴胡桂枝干姜湯

06大柴胡湯

07大承氣湯

08大黃附子湯

09大黃?蟲丸

10大青龍湯

11當歸芍藥散

12當歸四逆湯

13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14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15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16防風通圣散

17防己黃芪湯

18附子瀉心湯

19桂枝湯

20桂枝加附子湯

21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22桂枝茯苓丸

23桂枝芍藥知母湯

24葛根湯

25葛根芩連湯

26甘姜苓術湯

27甘草瀉心湯

28黃連瀉心湯

29黃連阿膠湯

30黃芩湯

31黃芪桂枝五物湯

32桔梗湯

33荊芥連翹湯

34理中湯

35麻黃附子細辛湯

36麻黃湯

37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38麥門冬湯

39排膿湯

40四逆散

41四逆湯

42薯蕷丸

43芍藥甘草湯

44酸棗仁湯

45腎氣丸

46生脈散

47桃核承氣湯

48溫膽湯

49溫經湯

50五苓散

51五積散

52吳茱萸湯

53小柴胡湯

54小建中湯

55小青龍湯

56小陷胸湯

57瀉心湯

58茵陳蒿湯

59玉屏風散

60炙甘草湯

61枳實芍藥散

62豬苓湯

63真武湯

64梔子柏皮湯

65梔子厚樸湯

66竹葉石膏湯

八味解郁湯

八味除煩湯

八味活血湯

八味通陽湯

四味健步湯

止痙散

更年方

生血湯

退熱湯

桂苓加大黃牛膝方

經方湯液煎煮法

經方用量原則及折算法

編寫說明

主要病方索引

半夏厚樸湯

古代治療咽中異物感的專方,有理氣除脹、化痰利咽的功效,適用于以咽喉異物感乃至軀體感覺異常、腹脹、惡心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半夏一升,厚樸三兩,茯苓四兩,生姜五兩,干蘇葉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姜制半夏20g,茯苓20g,川樸15g,蘇梗15g,生姜15g。

【煎服法】以水13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450ml,分3~4次溫服。

【經典方證】婦人咽中如有炙臠。(二十二)

【體質要求】營養(yǎng)狀況較好,目睛大而明亮,有光彩,膚色滋潤或油膩,或黃暗,或有浮腫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澤。形體中等,肥胖者居多。主訴較多而怪異,表情豐富,情緒化傾向,多疑多慮,經常反復詢問。易于精神緊張,眼神飄忽不定,情感豐富而起伏較大。平時易驚,有恐懼感,易患白大衣性高血壓、恐高、暈車等。易于出現(xiàn)惡心感、咽喉異物感、黏痰等。如刷牙或看見穢物時,或精神壓抑時容易出現(xiàn)惡心。易于頭痛頭暈,易于失眠,夜間多夢,尤其是多噩夢。容易心悸,容易肢體麻木疼痛等。脈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數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膩,或滑苔黏膩,或舌邊有兩條由細小唾液泡沫堆積而成的白線,或有齒痕舌。

【適用疾病】胃神經官能癥、心臟神經官能癥、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尿頻、神經性皮炎、腸易激綜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癥、癔癥、抑郁癥、焦慮癥、咽炎、扁桃體炎、喉源性咳嗽、聲帶水腫、聲帶麻痹、食道炎、食道狹窄、食道痙攣、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肺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小兒哮喘、小兒肺炎、小兒腹瀉、小兒腹痛、小兒厭食、嬰幼兒營養(yǎng)不良、夏秋季感冒、急性腎炎等。

【加減法】痰多嘔甚或驚恐、焦慮、失眠嚴重者,重用半夏、生姜;眩、悸、小便不利或水腫,或胃內振水音者,重用茯苓;胸悶、腹脹、舌苔厚膩者,重用厚樸;胸悶、腹脹、四肢冷、便秘者,合四逆散;失眠、眩悸者,合溫膽湯;虛煩不得眠者,合酸棗仁湯;腹痛腹瀉者,合黃芩湯;焦慮失眠、腹脹滿者,合梔子厚樸湯。

【注意事項】適用本方者的體質多屬于敏感型,癥狀易反復,情緒易波動,故治療時須配合適當的心理疏導。

半夏瀉心湯

古代治療痞病的專方,有止嘔消痞的功效,適用于心下痞、嘔吐、下利而煩的疾病。

【經典配方】半夏半升,黃芩三兩,干姜三兩,人參三兩,甘草(炙)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姜制半夏12g,黃芩10g,干姜6g,黨參12g,炙甘草6g,黃連3g,大棗2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十七)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宜半夏瀉心湯。(149)

【體質要求】多見于體質較好的中青年男子,其唇舌紅,多伴有睡眠障礙及腹瀉傾向。舌苔多見黃膩。

【適用疾病】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胃竇炎、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炎、腹瀉、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神經癥、失眠、心律不齊、飲酒過量、口臭等。

【加減法】上消化道出血,舌苔黃膩,腹脹腹痛,大便不暢者,加制大黃;腹脹多氣,叩之如鼓者,加厚樸;胃病日久,舌質不紅,面色黃,消瘦者,加肉桂;咽痛充血、胸悶身熱者,加山梔、連翹。

【注意事項】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劑量守方常服,療程常在3個月以上,停藥以后,當常服生姜紅棗湯。

白虎湯

古代的急癥用方,多用于發(fā)熱性疾病,有解渴、止汗的功效,適用于以惡熱、自汗、大渴、脈滑而厥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石膏80g,知母30g,生甘草10g,粳米40g或山藥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先煎石膏30分鐘,后入他藥,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傷寒,脈浮滑。(176)

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219)

傷寒,脈滑而厥者。(350)

【體質要求】消瘦,皮膚白而細膩,濕潤,多汗,大便干結如栗,口渴感明顯者。

【適用疾病】乙腦、流腦、大葉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癥、流感、猩紅熱、甲亢、糖尿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急性脊髓炎、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炎、眼病、皮膚病、多汗癥、牙周炎、牙髓炎、小兒發(fā)熱、暑熱癥等。

【加減法】消瘦、口渴、食欲不振者,加人參,名白虎加人參湯;關節(jié)疼痛、氣上沖者,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湯;關節(jié)疼痛、口中黏、舌苔厚膩者,加蒼術,名蒼術白虎湯;身熱不退、發(fā)斑、吐血衄血、譫妄躁擾者,合水牛角、玄參,名化斑湯;甲亢,合小柴胡湯。

【注意事項】皮膚黯黑者、黃腫者、滿面紅光者慎用。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古代的精神神經心理病用方,有安神定驚解郁的功效,適用于以胸滿、煩、驚、身重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桂枝一兩半,茯苓一兩半,半夏二合半,大黃二兩,龍骨一兩半,牡蠣一兩半,生姜一兩半,大棗六枚,鉛丹一兩半。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

【常用劑量】柴胡12g,制半夏12g,黨參12g,黃芩6g,茯苓12g,桂枝6g,肉桂6g,龍骨12g,牡蠣12g,制大黃6g,干姜6g,紅棗15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107)

【體質要求】體格中等或偏瘦,營養(yǎng)狀況中等。面色黃或白,抑郁神情,表情淡漠,疲倦貌。主訴以自覺癥狀為多,但體檢無明顯器質性改變。大多伴有睡眠障礙,多惡夢,易驚,有不安感,食欲不振,意欲低下,乏力,畏冷,大便或秘或瀉,或有關節(jié)疼痛。脈多弦,胸脅苦滿,兩脅下按之有抵抗感。

【適用疾病】抑郁癥、焦慮癥、失眠、雙相情感障礙、驚恐障礙、神經衰弱、心臟神經癥、更年期綜合征、精神分裂癥、小舞蹈病、帕金森病、癲癇、多動癥、偏頭痛、腦膠質瘤術后、腦震蕩后綜合征、慢性疲勞綜合征、高血壓、中風、腦動脈硬化、腦萎縮、老年性癡呆、肺結核、胸膜炎、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心臟瓣膜病、心律不齊、心動過速、出汗異常、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瘤術后、脫發(fā)、舌痛、白癜風、經前緊張綜合征、尿失禁、神經性耳鳴、性功能障礙、不育癥、慢性前列腺炎、小兒癲癇等。

【加減法】煩躁、少腹部疼痛、便秘者,合桃核承氣湯;腦梗死或煩躁失眠、舌紫面暗紅者,合桂枝茯苓丸;失眠、頭痛、恍惚、舌質淡紅者,合酸棗仁湯;高血壓、煩躁而心下痞者,合瀉心湯;焦慮不安、胸悶腹脹者,合梔子厚樸湯。

【注意事項】鉛丹藥房不備,故現(xiàn)多不用。本方患者體質多屬于敏感型,癥狀易反復,情緒易波動,故治療時須配合適當的心理疏導。

柴胡桂枝干姜湯

古代的治瘧方和調理方,有恢復身心疲勞的功效,適用于以疾病遷延不愈、胸腹動悸、口渴而食欲不振、腹瀉等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干姜二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柴胡20g,桂枝15g,干姜10g,天花粉20g,黃芩10g,牡蠣10g,炙甘草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147)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四)

【體質要求】面色黃或白,常自訴對溫度反應敏感,多有冷感,容易疲乏無力,情志郁悶,易驚悸,多失眠,多口干渴,頸部以上易出汗或盜汗,肩酸痛,腹瀉或大便不成形。腹診:胸脅部多按之不適,腹部可觸及心下悸或有振水音。舌多濕潤無苔,脈多弱。多見于因過度疲勞、大量汗出而飲食無規(guī)律的中青年女性。

【適用疾病】感冒、瘧疾、不明原因低燒不退、胸膜炎、肺結核、肺門淋巴炎、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律失常、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結腸炎、消化性潰瘍、亞急性腹膜炎、糖尿病、甲亢、腰頸椎骨質增生、骨質疏松、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紅細胞增多癥、慢性腎炎、慢性前列腺炎、腎結石、癲癇、癔癥、更年期綜合征、慢性疲勞綜合征、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癥等。

【加減法】面黃眩暈、疼痛者,合當歸芍藥散;口渴而浮腫者,合五苓散;腹痛、腹脹者,合四逆散。

【注意事項】日本有本方導致間質性肺炎的報道,建議服藥3個月后進行X片檢查。

大柴胡湯

古代治療宿食病的專方,有止痛、除脹、通便、降逆、清熱的功效,適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滿痛為特征的疾病治療和實熱性體質的調理。

【經典配方】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枳實四枚,芍藥三兩,大黃二兩,生姜五兩,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柴胡20g,黃芩10g,制半夏15g,枳殼30g,白芍20g,制大黃10g,干姜5g,紅棗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103)

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136)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165)

按之心下滿痛者。(十)

【體質要求】體格壯實,以中老年較多。上腹部充實飽滿,脹痛,進食后更甚,按壓輕則為抵抗感或不適感,重則上腹部有明顯壓痛、腹肌緊張;多伴有暖氣、惡心或嘔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膽囊炎、膽石癥、胰腺炎、支氣管哮喘等。

【適用疾病】病毒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炎性膽囊息肉、膽石癥、高脂血癥、脂肪肝、膽汁反流性胃炎、食道裂孔疝、胃竇炎、消化道潰瘍穿孔、腸梗阻、腸道易激綜合征、肺癌、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高血壓、中風、心律不齊、心動過速、肥胖癥、糖尿病胃輕癱、甲狀腺腺瘤、甲亢、甲減、干燥綜合征、乳腺癌術后調理、乳腺小葉增生、乳腺囊腫、溢乳、痛經、閉經、多囊卵巢、腎結石急性發(fā)作、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

【加減法】煩躁、心下痞者,合三黃瀉心湯;臉紅、小腹壓痛、小腿皮膚干燥、舌暗等瘀血證候者,合桂枝茯苓丸;焦慮、腹?jié)M脹氣者,合梔子厚樸湯;咽喉異物感者,合半夏厚樸湯;急躁易怒、口于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黃連解毒湯;哮喘痰稠難咯者,合排膿散;胸痛、痰黃、便秘者,合小陷胸湯。

【注意事項】體質虛弱、消瘦、貧血者慎用。

大承氣湯

古代的急癥用方,具有峻下熱結的功效,常用于發(fā)熱性疾病或危重外傷后的極期,以脘痞、腹?jié)M、舌燥、便秘、神昏為特征。

【經典配方】大黃四兩,厚樸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樸、枳實),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生大黃20g,厚樸30g,枳實20g,枳殼30g,芒硝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先煮枳實、枳殼、厚樸,沸后文火煮30分鐘;后人大黃,再煎煮15分鐘。去藥渣,得湯液300ml,將芒硝倒入,攪至融化,分2~3次溫服。大便暢通后停服。

【經典方證】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者。(212)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241)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242)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252)

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253)

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254)

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255)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脈滑而數者。(256)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321)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215)

汗出,譫語者。(217)

腹脹不大便者。(322)

【體質要求】患者腹部多充實隆起,自覺腹痛腹脹,用手按壓有明顯的抵抗感及肌衛(wèi)現(xiàn)象。大便秘結,有數日不解者,放屁極為臭穢;或瀉下物臭穢稀水或黏液便。常常是發(fā)熱持續(xù)不退或如潮水時起時落,多伴有昏睡或昏迷,說胡話,或煩躁不安,其病勢多危重。舌苔黃厚而干燥,或者焦黑如鍋巴狀,中間可見裂紋。舌質多紅,舌苔中可見充血的舌乳頭。脈象沉實有力,或滑數,或脈數而軟。

【適用疾病】多系統(tǒng)器官功能衰竭、傳染病過程中的昏迷、流行性乙型腦炎、敗血癥、肝昏迷、粘連性腸梗阻、蛔蟲性腸梗阻、糞石性腸梗阻、動力型腸梗阻、腹腔結核性腸梗阻、闌尾炎、急性胰腺炎、腸麻痹、鉛中毒、呼吸窘迫綜合征、脊髓損傷、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柯興綜合征等。

【加減法】去芒硝,厚樸、枳實減量,名小承氣湯,治療痞滿燥實的輕癥。病毒性肝炎、膽道感染、胃腸手術后腸脹氣、頑固性呃逆、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種發(fā)熱性疾病多用之。熱病神昏,合黃連解毒湯;熱毒發(fā)斑出血,合白虎湯;胎死腹中、神昏,合桂枝茯苓丸。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大黃附子湯

古代的溫熱性止痛方,適用于以身體劇痛、惡寒、便秘、舌苔白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二兩。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大黃10g,附子30g,北細辛10g。

【煎服法】以水1500ml,先煎附子1小時,再放入細辛、大黃,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十)

【體質要求】形體較壯實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劇痛難忍,便秘。常伴有自覺惡寒、手足厥冷,舌質暗,舌苔多厚或水滑等。

【適用疾病】膽囊炎、膽結石、膽道蛔蟲病、泌尿系結石、闌尾炎、腸梗阻、腹股溝疝、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心絞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脈管炎、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急性睪丸炎、外傷性睪丸炎、附睪結核、齲齒疼痛、牙周膿腫、扁桃體炎、咽部膿腫、麥粒腫、角膜炎、結膜炎等。

【加減法】精神萎靡、面色黃暗、皮膚干燥且較粗糙、易肌肉酸痛、反應遲鈍者,合葛根湯;汗出而腫、手足麻木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臉紅、腰背疼痛、下肢皮膚干燥、舌紫暗者,合桂枝茯苓丸;伴有膽囊炎膽石癥發(fā)作、發(fā)熱疼痛者,合大柴胡湯。

【注意事項】本方用藥比較峻烈,多用于疼痛重癥。普通的疼痛,不宜輕易使用。方中的附子量比較大,應先煎1小時以上,同時,配合生姜更好。

大黃?蟲丸

古代虛勞病用方,擅去體內干血,適用于以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羸瘦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干地黃十兩,干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蟲半升兩。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制大黃3g,黃芩6g,生甘草10g,桃仁10g,杏仁10g,赤芍12g,生地30g,干漆3g,虻蟲10g,蠐螬10g,?蟲6g,水蛭10g。

【煎服法】本方宜用丸劑。

【經典方證】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六)

【體質要求】患者形體消瘦,面色晦暗,兩目呈青暗色,皮膚干燥甚若魚鱗,舌質紫暗,小腹部疼痛有硬塊,或有腹?jié)M腹脹等。

【適用疾病】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血小板增多癥、腦血栓、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肝炎、肝硬化、結核性盆腔炎、周圍血管病、皮膚病等。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藥后出現(xiàn)皮膚過敏者停服。

大青龍湯

古代傷寒病的發(fā)汗峻方,適用于以發(fā)熱、無汗、煩躁為特征的發(fā)熱性疾病以及皮膚病等。

【經典配方】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生姜三兩,大棗十枚,生石膏如雞子大。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生麻黃20g,桂枝10g,炙甘草10g,杏仁四十枚15g,生姜15g,大棗20g,生石膏50g。

【煎服法】以水1200ml,先煎麻黃20分鐘,再人他藥,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38)

【體質要求】大多是體格強健的中青年,肌肉發(fā)達,面部有輕度浮腫貌。發(fā)熱惡寒,身疼痛,皮膚發(fā)熱發(fā)燙,而按之往往干燥而無汗;煩躁;脈輕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較好。

【適用疾病】病毒性感冒、肺炎、皮膚病、汗腺閉塞癥、白癜風、空調病等。

【加減法】便秘腹脹,加大黃;咽喉疼痛充血,加連翹。

【注意事項】《傷寒論》提示:“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潤,此為逆也?!保?8)年老體弱、產婦、久病大病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失眠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肺結核低熱者,均不宜使用。誤服大青龍湯導致的心悸、多汗、虛脫等,可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或玉屏風散救治,或飲用甘草紅棗生姜紅糖濃湯。

當歸芍藥散

古代的養(yǎng)胎方,有養(yǎng)血、調經、利水、止痛的功效,適用于以腹痛、浮腫、頭眩心悸、口渴而小便不利為特征的疾病和女性血虛體質的調理。

【經典配方】當歸三兩,芍藥一斤,川芎半斤,茯苓四兩,澤瀉半斤,白術四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當歸10g,白芍30g,川芎15g,白術12g,茯苓12g,澤瀉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也可按照原書比例打粉,用米粥、紅酒或酸奶調服,每次5g,每日2次。

【經典方證】

婦人懷娠,腹中疞痛。(二十)

婦人腹中諸疾,痛。(二十二)

【體質要求】中年女性為多,面色黃,或有浮腫貌,或有眼袋,或有黃褐斑,皮膚干燥,缺乏光澤。腹壁無力,但經常腹痛,大便先不成形后便秘,或有腰腹部重墜感。常有浮腫、頭痛頭暈、心悸、肌肉痙攣跳動等。常感下肢無力,或有抽筋或麻木等。痛經、月經量少、周期紊亂或閉經。

【適用疾病】妊娠腹痛、胎位不正、慢性盆腔炎、子宮及附件炎、子宮肌瘤、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多囊卵巢綜合征、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痛經、閉經、不孕癥、習慣性流產、月經不調、硬皮病、黃褐斑、痤瘡、過敏性紫癜、貧血、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甲亢、甲減、干燥綜合征、肝炎、肝硬化、多囊腎、腎結石、膽囊結石、尿路結石、習慣性便秘、慢性疲勞綜合征等。

【加減法】腹痛、下肢皮膚干燥、舌暗者,合桂枝茯苓丸;口渴、小便不利、浮腫者,合五苓散;四肢冷、腹痛者,合四逆散;月經延期,容易疲憊,頸項強痛者,合葛根湯;水腫伴有精神萎靡、脈沉微者,合真武湯;免疫性疾病長期遷延不愈,伴有抑郁者,合小柴胡湯;伴有嚴重的惡寒感或極度疲倦感、脈沉者,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浮腫伴有關節(jié)疼痛或多汗者,合桂枝加附子湯。

【注意事項】腹瀉者,方中的白芍的用量可酌減。

當歸四逆湯

古代治療手足厥冷的專方,有溫經止痛的功效,適用于以腹痛、頭痛、關節(jié)痛而手足冷、脈細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擘,二十五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當歸15g,桂枝15g,白芍15g,北細辛10g,炙甘草10g,大棗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315)

【體質要求】神情萎靡,懶于言語,手足涼,指尖為甚,多伴有麻木、冷痛,甚至青紫,覆被加熱不易轉溫,夏天亦陰冷異常,甲色、唇色、面色較蒼白。多伴有頭痛、腹痛等,女性多有痛經。

【適用疾病】雷諾病、血管神經性頭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凍瘡、紅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皸裂、精索靜脈曲張、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冠心病、大動脈炎、高血壓頭痛、腦外傷頭痛、三叉神經痛、消化性潰瘍、腸痙攣、輸尿管結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勞損、子宮附件炎、子宮內膜異位癥、閉經、痛經、膽囊炎、膽道蛔蟲癥、坐骨神經痛、梅尼埃綜合征、過敏性紫癜、慢性蕁麻疹、急慢性前列腺炎、附睪炎、縮陰癥、陽痿、腱鞘炎。

【加減法】惡心、嘔吐、頭痛者,加吳茱萸、生姜,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月經不調、痛經、閉經、不孕以及女性皮膚枯黃、唇干、脫發(fā)、貧血、性欲低下者,合溫經湯。

【注意事項】本方有細辛,不用散劑;通草一般不用,不影響全方效果。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古代奔豚病的專方,有安神定悸的功效,適用于以胸腹部有明顯悸動感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茯苓30g,桂枝10g,肉桂10g,炙甘草10g,大棗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65)

【體質要求】患者多瘦弱,易心悸臍跳,易頭暈,舌質多淡紅、腫大而有齒痕,脈虛緩。

【適用疾病】癔癥、神經衰弱、失眠、心血管神經官能癥、腹主動脈瘤、奔豚病、臟躁病、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癥、消化不良、胃腸道功能紊亂、胃液分泌過多、耳源性眩暈、更年期綜合征、心源性水腫、耳源性眩暈、更年期綜合征、心源性水腫等。

【加減法】嘔吐清水、腹中漉漉有聲者,加白術;咳逆上氣而頭昏眼花者,加五味子。

【注意事項】仲景原文使用甘瀾水煎煮。仲景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古代水飲病的專方,有利水、定悸、通陽的功效,適用于以眩悸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甘草(炙)各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炙甘草10g,自術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67)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十二)

短氣有微飲。(十七)

【體質要求】消瘦,面色黃,輕度浮腫貌或眼袋明顯,舌暗淡胖大有齒痕,脈多沉緩或浮弦。易胸悶氣短,易心悸眩暈,易腹瀉,易吐水或胃內有振水聲,多有口渴而不能多飲水,小便少。

【適用疾病】耳源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神經衰弱性眩暈、低血壓、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心臟神經官能癥、心臟瓣膜病、心肌炎、胃下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神經性嘔吐、胃腸神經官能癥、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胸膜炎、心包積液、白內障、結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視神經萎縮、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炎、視網膜病變、腎結石、特發(fā)性水腫、睪丸鞘膜積液等。

【加減法】消瘦、心悸明顯,狀如奔豚者,加大棗;咳逆上氣而頭昏眼花者,加五味子。

【注意事項】浮腫者不宜多用甘草。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古代的平喘固脫方,適用于以咳逆上氣、心悸、頭昏、多汗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茯苓四兩,桂枝四兩,甘草(炙)三兩,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茯苓20g,桂枝10g,肉桂1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十二)

【體質要求】消瘦,面部浮腫,或眼袋明顯,乏力多汗,易于氣短,易于咳嗽氣喘而頭昏、心悸、眼前發(fā)黑者。

【適用疾病】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不張、肺氣腫、肺心病、低血壓、心臟瓣膜病、癔癥、神經癥等。

【加減法】羸瘦而咳逆上氣、心悸、頭昏、多汗、脈數者,加入山萸肉、龍骨、牡蠣、人參、麥冬。

【注意事項】浮腫者不宜多用甘草。

防風通圣散

古代的通治方,有表里雙解、清熱散風的功效,適用于以頭昏胸悶、身癢紅疹、口苦舌干、涕唾稠黏、小便黃短、大便不通為特征的疾病和表里俱實性體質的調理。

【原書配方】防風、連翹、荊芥、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白術、山梔、大黃、芒硝各五錢,黃芩、石膏、桔梗各一兩,甘草二兩,滑石三兩。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宣明論方》)

【常用劑量】生麻黃10g,生大黃10g,防風10g,連翹15g,薄荷10g,芒硝5g,山梔10g,黃芩10g,石膏15g,川芎10g,當歸10g,白芍10g,白術10g,荊芥10g,桔梗5g,滑石10g,甘草5g,干姜5g。

【煎服法】以水14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450ml,分3次溫服。方中芒硝另外分次沖服。本方也可以原方用量比例制成丸藥,每次5g,每日2次。

【原書方證】治風熱壅滯,筋脈拘攣,肢體焦萎,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黏,腸胃燥熱,便溺淋閉;或夜臥寢汗,咬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怫郁,水液不能浸潤于周身,而但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郁,而時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閉者,或因腸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濕而泄;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泄者;或表之陽中正氣與邪熱相合,并入于里,陽極似陰而戰(zhàn),煩渴者;或虛氣久不已者;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

【體質要求】體型壯實肥胖,精力旺盛,面色黃黯、黯黑或黯紅、有油光,眼結膜易充血,眉毛頭發(fā)濃密、體毛明顯,較少出汗,食量大且以肉食為主,性格開朗或偏急躁,膽量大,腹部充實,易大便秘結,皮膚易生痤瘡、毛囊炎,易發(fā)生過敏而出紅疹、瘙癢,四肢皮膚干燥、粗糙,唇紅或黯紅,舌紅或黯紅,脈實有力。青少年易患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紫癜,肥胖癥等;中老年人易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習慣性便秘等疾??;女性則可見月經量稀少或月經有血塊,月經多延期,有的甚至閉經,易患不孕癥、多囊卵巢綜合征等。

【適用疾病】感冒、蕁麻疹、濕疹、銀屑病、玫瑰糠疹、皮炎、皮膚瘙癢癥、扁平疣、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紫癜、肥胖癥、高血壓、高脂血癥、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習慣性便秘、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毛囊炎、痤瘡、閉經、不孕癥、多囊卵巢綜合征等。

【注意事項】孕婦、體質較差、食少便溏者慎用。若需較長時間服用本方,劑量宜減半服用。

防己黃芪湯

古代治療下肢腫的專方,適用于以下肢浮腫、肌肉松軟無力為特征的慢性疾病。

【經典配方】漢防己四兩,甘草二兩,黃芪五兩,生姜、白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臥取汗。(《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的用量較其他經方明顯不同。黃芪僅一兩一分,疑用量經后人改動。此處所錄的防己黃芪湯為《千金要方》卷八風痹門所載)

【常用劑量】粉防己15g,生黃芪30g,白術15g,生甘草3g,生姜10片或干姜10g,紅棗2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二)

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十四)

【體質要求】膚色黃暗或黃白,肥胖、肌肉松弛而易疲勞,皮膚濕潤,多汗或易汗,易于浮腫,尤其是下肢浮腫為多,且多伴有膝關節(jié)疼痛。腹大而松軟,食欲旺盛,以中老年女性多見。

【適用疾病】特發(fā)性水腫、功能性水腫、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風心病、肺心病、變形性膝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性關節(jié)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痛風、糖尿病、高脂血癥、單純性肥胖癥、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狐臭、多汗癥、汗臭、黃汗等。

【加減法】氣喘者,加麻黃;腹痛者,加芍藥;下肢疼痛并有浮腫明顯者,加懷牛膝;血脂高者,加澤瀉;頭暈頭痛、腰腿無力者,加葛根;胸痛、頭暈、心絞痛者,加川芎、丹參;易感冒、鼻塞打噴嚏,合玉屏風散;精神萎靡、下肢腫甚者,合真武湯。

【注意事項】本方中防己的品種應采用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此又稱漢防己,飲片名粉防己。廣防己應含有易導致腎功能不全的馬兜鈴酸,則不宜使用。

附子瀉心湯

古代的急救方,多用于吐血、傷食、暈厥等急癥,有通陽瀉痞的功效,適用于以心下痞、惡寒、精神萎靡、自汗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制大黃10g,黃連5g,黃芩5g,制附子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先煎附子30分鐘,再入他藥,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2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155)

【體質要求】患者多主訴上腹部不適,精神萎靡或嗜睡,煩躁不安,言語不多或吐詞不清,惡寒、手足冷、容易出汗。大多有胃病或高血壓等病史。舌苔干膩,脈沉。多見于面色黃暗的中老年人。

【適用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上消化道出血、膽囊炎、急慢性痢疾、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吐血、鼻衄、復發(fā)性口腔潰瘍、高血壓、中風、消化不良等。

【加減法】大便不成形,舌胖大,加干姜、甘草;便秘,加大大黃用量;有煩躁不安,出冷汗者,加肉桂。

【注意事項】黃連、黃芩、大黃的用量不宜過大。

桂枝湯

古代的強壯方和疲勞恢復方,經典的調和營衛(wèi)方,適用于以心動悸、腹痛、自汗出、消瘦、脈弱等為特征的疾病和虛弱體質的調理。

【經典配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傷寒論》)

【常用劑量】桂枝15g,白芍15g,生甘草10g,生姜15g,紅棗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450ml,分3次溫服。藥后喝一碗熱稀粥,并注意避風保暖。

【經典方證】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13)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15)

熱自發(fā)……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12)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54)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234)

太陰病,脈浮者。(276)

病人煩熱……脈虛浮者。(240)

【體質要求】體型消瘦,肌肉不發(fā)達,皮膚濕潤比較細膩、少光澤,腹壁薄而無力,但按之表皮較硬,腹直肌緊張,舌質淡紅或暗淡,舌體較柔軟,舌面濕潤,舌苔薄白。脈象以虛緩為多見。容易出冷汗,汗后不舒服;容易有悸動感;容易頭昏暈厥;體力低下,容易疲勞,耐力差;容易腹痛(痙攣),并呈陣發(fā)性;容易失眠、多夢;對寒冷、疼痛敏感。易患心功能不全、低血壓、血管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營養(yǎng)不良等疾病。

【適用疾病】腫瘤放化療后、心功能不全、心肌炎、高血壓性心肌病、心臟神經官能癥、心臟瓣膜病、頻發(fā)性室性早搏、心房纖顫、高齡老人的感冒、虛人受寒的空調病、低血壓、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紫癜、哮喘、頑固性蕁麻疹、過敏性水腫、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神經癥、胃癌晚期、惡性淋巴瘤、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腸炎、瘦弱小兒的營養(yǎng)不良、遺尿、地圖舌、自汗盜汗、蕁麻疹、皮膚瘙癢癥、冬季皮炎、過敏性紫癜、痤瘡、瘡瘍、腰肌勞損、肩肌頸肌勞損、骨關節(jié)周圍炎、骨質疏松、痛經、滑胎、妊娠反應、產后發(fā)熱、產后自汗等。

【加減法】胸滿腹脹、咳喘、痰多者,加厚樸、杏仁,名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便秘腹痛,加大黃,名桂枝加大黃湯;自汗盜汗、黃汗浮腫、小便不利者,加黃芪,名桂枝加黃芪湯;汗多、心悸、頭昏、食欲不振者,加人參,名新加湯;項背拘急或下痢者,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湯;胸腹部的搏動感、上沖感、易驚恐不安、睡眠淺或失眠、自汗盜汗者,加龍骨、牡蠣。

【注意事項】肥滿之人,或發(fā)熱惡寒無汗者,或發(fā)熱、煩躁、口渴引飲、舌紅、苔干或黃膩者,或吐血衄血者,當忌用或慎用。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加味方,有強壯、回陽、鎮(zhèn)痛的功效,適用于發(fā)汗過多導致的亡陽證,以及以多汗、怕冷、身體疼痛、脈弱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

【常用劑量】桂枝15g或肉桂10g,白芍15g,炙甘草15g,生姜15g或干姜10g,紅棗20g,制附子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450ml,分3次溫服。

【經典方證】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20)

【體質要求】參見桂枝湯體質。

【適用疾病】各種休克、誤用發(fā)汗劑之后出現(xiàn)的過汗虛脫、心動過緩、心肌梗死、心肌炎、陽虛體質的感冒、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哮喘、慢性腰腿痛、關節(jié)炎、頸椎病、腰椎退變增生、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更年期綜合征等。

【加減法】汗多、心悸,加龍骨、牡蠣;更年期汗多、關節(jié)冷痛,加當歸、仙靈脾、巴戟天、細辛;心肌梗死,或汗出、胸痛,加川芎、葛根、紅參。

【注意事項】附子有毒,如果用量大于15g,宜先煎30分鐘,以后每增加10g,先煎時間遞增15分鐘。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桂枝湯加味方,有強壯、安神功效,主治以胸腹動悸、易驚、失眠多夢、脈大而無力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龍骨三兩,牡蠣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桂枝15g,白芍15g,生甘草5g,生姜15g,紅棗20g,龍骨15g,牡蠣15g。

【煎服法】以水110O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六)

【體質要求】其人體型偏瘦、皮膚色白、紋理較細、肌表比較濕潤者,腹直肌緊張,腹主動脈搏動亢進,易心悸頭暈、汗出、失眠多夢等。其人不耐體力勞動,不耐疲勞。

【適用疾病】缺鈣兒童的小兒肺炎、佝僂病、遺尿、多汗癥、夜啼等;性功能障礙如陽痿、早泄、遺精、陰冷、男子不育、女子夢交、產后血崩、帶下;以及神經衰弱、脫發(fā)、癔癥、癲癇、精神分裂癥、心動過速、心肌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

【加減法】氣喘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人參、麥冬等。

【注意事項】對肥滿之人,或發(fā)熱惡寒無汗者,或發(fā)熱、煩躁、口渴引飲、舌紅、苔于或黃膩者,當忌用或慎用。

桂枝茯苓丸

古代的下死胎方,經典的活血化瘀方,適用于以氣上沖、少腹急結、肌膚甲錯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桂枝、茯苓、牡丹、芍藥、桃仁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也可按照傳統(tǒng)做成丸,或裝膠囊服用。

【經典方證】婦人素有瘕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二十)

【體質要求】體格比較健壯,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紅或潮紅,或暗紅,或發(fā)青,或面部皮膚粗糙或鼻翼毛細血管擴張,眼圈發(fā)黑,唇色暗紅,舌質暗紫或暗淡,或舌邊紫色或舌底靜脈怒張等。皮膚干燥易起鱗屑,特別是下肢皮膚更為明顯,或小腿易抽筋,靜脈曲張,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腫或獨腳腫,或下肢肌肉有緊繃感,或下肢皮膚色暗,發(fā)黑,膝蓋以下發(fā)涼,易生凍瘡,足底龜裂、雞眼。腹部大體充實,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臍兩側尤以左側下腹更為充實,觸之有抵抗,主訴大多伴有壓痛?;颊呷菀子醒?、腿疼、痔瘡、闌尾炎、盆腔炎、前列腺肥大,容易頭痛、失眠、煩躁、發(fā)怒、情緒激動,容易頭昏、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語言謇澀,容易便秘。

【適用疾病】產后胎盤殘留、產后或婦科術后尿潴留、婦科術后腹痛或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產后腹痛、閉經、痛經、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期推遲、經期發(fā)狂、經期頭痛、經期水腫、不孕、習慣性流產、更年期綜合征、盆腔炎、盆腔瘀血綜合征、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子宮肥大癥、子宮肌腺癥、子宮內膜異位癥、多囊卵巢綜合征、乳腺增生、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精索靜脈曲張、男性輸精管結扎術后痛性結節(jié)、甲亢、甲狀腺結節(jié)、聲帶息肉、酒渣鼻、腹膜炎、慢性闌尾炎、術后腸粘連、胸腔積液、胸膜粘連、關節(jié)腔積液、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血栓性靜脈炎、脈管炎、腹部血管瘤、動脈硬化、深靜脈血栓、血管炎、痔瘡、糖尿病、高脂血癥、痛風、腰椎問盤突出癥、特發(fā)性浮腫、嗜鉻細胞瘤、肥胖、糖尿病眼底痛變、慢性腎炎、腦中風、腦損傷、失眠、眩暈、健忘、頭痛、癲癇、抑郁癥、焦慮癥、神經官能癥、眼瞼炎、麥粒腫、角膜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網膜靜脈阻塞、虹膜炎、近視、眼底出血、黃褐斑、痤瘡、銀屑病、脫發(fā)、白癜風、掌足膿皰癥、蕁麻疹、濕疹、毛囊炎等。

【加減法】便秘腹痛,加制大黃;腰腿痛,加懷牛膝;皮膚病者,加薏苡仁;腹痛,加當歸、川芎;進食后腹脹噯氣反流、心下按之滿痛者,合大柴胡湯;抑郁、失眠,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面色黃、浮腫貌、腹痛、月經不調者,合當歸芍藥散;腹痛、四肢冷,合四逆散;糖尿病、高血壓,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血管病,合四味健步湯;腰痛、腹痛,合大黃附子細辛湯。

【注意事項】體力衰弱,食欲不振,易惡心、腹瀉者及孕婦慎用。

桂枝芍藥知母湯

古代歷節(jié)病的專方,有散寒止痛的功效,適用于以身體消瘦、關節(jié)腫大為特征的關節(jié)病。

【經典配方】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枚。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分三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桂枝20g,白芍15g,生甘草10g,麻黃10g,生姜25g,白術25g,知母20g,防風20g,制附子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附子先煎30分鐘,后人他藥,煮沸后再文火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五)

【體質要求】形體多消瘦,精神萎靡,面色無光澤,關節(jié)腫大,疼痛劇烈,甚至浮腫。

【適用疾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型銀屑病、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綜合征、緊張性頭痛、肩周炎、慢性椎間盤源性腰腿痛、馬尾神經炎、坐骨神經痛、梨狀肌綜合征、痛風、膝關節(jié)滑膜炎、膝關節(jié)積液、股骨頭壞死、骨質增生、腱鞘炎等。

葛根湯

古代的醒酒方,溫和的發(fā)汗劑,有散寒舒筋的功效,適用于以惡寒無汗、頭痛、身痛、頸項腰背強痛、嗜睡、易疲乏、大便溏薄等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生姜三兩,甘草三兩,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葛根30g,生麻黃10g,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5g,生姜15g,紅棗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31)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32)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二)

【體質要求】體格壯實、肌肉結實豐滿,面色多黝黑或黃暗粗糙而缺乏光澤,嗜睡、易疲勞、咽喉不紅等。以從事體力勞動或平素身體強壯的青壯年多見。女性多痤瘡、肥胖、月經周期長或閉經。

【適用疾病】感冒、頸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腦供血不足、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中風、暴聾、中耳炎、、化膿性外耳道炎、牙齦炎、牙周膿腫、牙髓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扁桃腺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虹膜炎、視網膜病變、麥粒腫、甲減、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痤瘡、蕁麻疹、濕疹、手足口病、不孕癥、閉經、痛經、多囊卵巢綜合征、小兒發(fā)熱、遺尿、外科癤癰、性功能障礙等。

【加減法】閉經或月經后期、浮腫者,合當歸芍藥散;腰部冷重,神疲乏力者,合甘姜苓術湯;腹痛及腰腿痛,特別是左少腹按之疼痛,下肢皮膚干燥,舌暗者,合桂枝茯苓丸;慢性鼻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加川芎、辛夷;頭面部的瘡癤、三叉神經痛、周圍性面神經炎、暴聾、頭痛等,加大黃、川芎;腰腿關節(jié)沉重疼痛較甚,加白術、附子;體格壯實男子的高血壓、糖尿病、頸椎病、落枕,加黃連、黃芩。

【注意事項】體型瘦弱者,體弱多病者,瘦弱面白多汗者,均應慎用。

葛根芩連湯

古代的解酒止利方,有清熱止瀉的功效,適用于以下利、心中煩悶而悸、心下痞、項背強急、身重、汗出、口渴、舌紅、脈滑數或促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葛根半斤,甘草(炙)二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葛根40g,黃連10g,黃芩10g,生甘草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太陽病……利遂不止,脈促者……喘而汗出者。(34)

【體質要求】大多體格比較壯實,肌肉相對發(fā)達厚實,肥胖傾向,唇舌暗紅,滿面油膩,大便不成形或腹瀉,全身困重,尤其以項背強痛不舒為特征。體檢多見血糖高、血壓高。應酬多、工作壓力大的中年男性多見。

【適用疾病】急性腸炎、痢疾、小兒中毒性腸炎、腸傷寒、麻疹、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腦中風、心律不齊、頸椎病、口腔潰瘍、牙周炎、牙周膿腫、醉酒后。

【加減法】煩躁、頭痛、便秘或大便黏臭者,或高血壓、出血傾向,或牙周膿腫、牙痛者,加制大黃;糖尿病導致腰腿無力、下肢皮膚變色者,或性功能障礙者,加懷牛膝;心下痞、惡心嘔吐者,合半夏瀉心湯。

【注意事項】精神倦怠,脈沉緩者慎用。

甘姜苓術湯

古代腎著病專方,適用于以腰重而冷、浮腫、小便不利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甘草、白術各二兩,干姜、茯苓各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炙甘草5g,白術15g,干姜20g,茯苓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十一)

【體質要求】體型肥胖,平素身困體重,腰部多松軟、冷重,全身關節(jié)肌肉易于酸重,易浮腫便溏,易汗出,分泌物多,清稀不臭。

【適用疾病】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腎結石、腰椎間盤突出癥、慢性盆腔炎、妊娠浮腫、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關節(jié)炎、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前列腺增生癥、急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急慢性濕疹、皮炎、肛瘺、遺尿、尿失禁、自汗、盜汗、厭食癥等。

【加減法】乏力、頸項腰背酸痛,合葛根湯;浮腫多汗者,合防己黃芪湯;惡寒無汗、關節(jié)疼痛者,合麻黃湯;心下痞硬、食欲不振者,加人參;心功能不全者,加桂枝;腰背關節(jié)疼痛嚴重,并有惡寒、腹瀉、四肢厥冷、脈沉者,加附子。

【注意事項】火熱型體質慎用。

甘草瀉心湯

古代狐惑病的專方,適用于以消化道、生殖道、眼睛等黏膜充血、糜爛、潰瘍?yōu)樘卣鞯募膊 ?/p>

【經典配方】半夏半升,黃芩三兩,干姜三兩,人參三兩,甘草(炙)四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制半夏10g,黃芩15g,干姜10g,黨參15g,炙甘草20g,黃連5g,大棗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滿,干嘔心煩不得安。(158)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三)

【體質要求】多見唇紅、舌紅、煩躁、心悸、失眠、脈滑等。

【適用疾病】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口腔扁平苔癬、手足口病、白塞病、紅斑狼瘡、子宮頸炎、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直腸潰瘍、直腸炎、胃潰瘍、精神病等。

【加減法】便秘、舌苔厚,或有高血壓、衄血者,加制大黃;伴有糖尿病頭昏、肩痛、口渴者,加葛根;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見大便干結、腹痛、腳攣急者,加白芍。

【注意事項】方中甘草用量,一般多在6g以上,也有用可能導致反酸、腹脹及浮腫等副作用。

黃連瀉心湯

古代治療熱病的常用方,傳統(tǒng)的清熱瀉火方,適用于以神昏錯語、煩躁失眠、心悸、舌紅口燥、脈滑數等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黃連三兩,黃芩、黃柏各二兩,梔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外臺秘要》)

【常用劑量】黃連10g,黃芩10g,黃柏10g,山梔子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原書方證】時疾三日已汗解,因飲酒復劇,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

【體質要求】體格較強健,面色潮紅或紅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紅或紫紅,舌質暗紅,質堅斂蒼老,舌苔薄黃或黃膩,脈象多滑數有力。腹部肌肉較緊張,按之有力或有不適感。易煩躁、焦慮,好動,易失眠多夢,平時喜涼惡熱,喜涼飲,皮膚常有瘡癤,或易于腹瀉,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潰瘍,咽痛,小便黃短,多有足癬,女性多有黃帶。

【適用疾病】急性傳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過程中的中毒性腦病、原發(fā)性高血壓、腦中風、腦損傷、腦血管性癡呆、蛛網膜下腔出血、高纖維蛋白原血癥、精神分裂癥、焦慮癥、心動過速、動脈硬化、慢性膽襄炎、更年期綜合征、甲亢、失眠、毛囊炎、濕疹、皮炎、膿皰瘡、各種真菌感染、性病、癤、丹毒、帶狀皰疹、結膜炎、鼻癤、痤瘡、多汗癥、牙周炎、扁平苔蘚、白塞病、掌足膿皰病、脂溢性脫發(f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癥、血友病、倒經、痛經、盆腔炎、子宮頸炎、前列腺炎等。

【加減法】腹脹、嘔吐、反流、心下按之滿痛者,合大柴胡湯;出血便秘者,合三黃瀉心湯;皮膚發(fā)紅發(fā)干、脫屑者,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湯。

【注意事項】平素精神萎靡、喜熱畏冷者,貧血者,食欲不振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均宜慎用。

黃連阿膠湯

古代的除煩止血方,適用于以心煩不得眠、心下痞、腹痛、舌紅、便血、崩漏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黃連5~20g,黃芩15g,白芍15g,阿膠15g,雞子黃二枚。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去藥渣,化入阿膠,稍冷,入雞蛋黃2個,攪和,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阿膠可以另放黃酒隔水蒸化或放微波爐中融化后,分2~3份攪人湯液中服用。雞蛋黃可以另服。

【經典方證】心中煩,不得臥。(303)

【體質要求】患者形體中等,皮膚白,煩躁身熱,失眠多夢,皮膚粗糙伴有脫屑,易出血、質黏稠,多見皮下紫癜、鼻衄、便血、崩漏等,易口腔潰瘍,易關節(jié)疼痛。舌質多深紅如火呈草莓樣,或伴有舌體的糜爛、破潰、裂紋,芒面干而少津,或呈鏡面舌或花剝苔,唇紅,咽紅,脈多細數。

【適用疾病】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腸傷寒、裁性病后期的失眠、崩漏、便血、尿血、鼻衄、咯血、嘔血皮下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牙齦出血、精神分裂癥、焦慮癥、老年性癡呆、神經衰弱、失眠癥、皮膚瘙癢癥、銀屑病、干性皮膚病、干性濕疹、手掌角化癥、掌跖膿皰癥、快速性心律失常、糖尿病、腦溢血、高血壓、干燥綜合征、習慣性流產、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閉經等。

【加減法】出血,加生地;腹痛拒按,加制大黃;小腹痛,加牡丹皮。

【注意事項】本方黃連的用量較大,煎煮后的藥液也相當苦,一般來說,不能長期服用,等癥狀緩解后,即應減量。囑咐女性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經期少食生冷,避免受涼,少劇烈運動。

黃芩湯

古代的清熱止利方,適用于以腹痛、下利而脈數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黃芩15g,白芍15g,生甘草10g,大棗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172)

【體質要求】肌肉較堅緊,唇紅舌紅目紅,煩躁身熱,失眠多夢,或潰瘍周邊紅腫、淋巴結腫大者,或腹痛、腹瀉、小便灼熱、月經淋漓者,其人黏膜易于充血發(fā)炎,如有出血則血色多鮮紅而質地黏稠,舌紅唇紅,脈滑數。

【適用疾病】痢疾、急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直腸炎;肛裂、痔瘡、子宮內膜炎、盆腔炎、附件炎、月經過多、痛經、胎動不安、先兆流產等。

【加減法】腹痛拒按者,加制大黃;腹瀉、煩熱者,加黃連;出血多者,加阿膠;嘔吐者,加半夏、生姜。

【注意事項】倦怠,脈沉緩者慎用。

黃芪桂枝五物湯

古代血痹病的專方,主治以肢體麻木、自汗而浮腫為特征的慢性疾病。

【經典配方】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生黃芪60g,桂枝10g,肉桂10g,白芍10g,赤芍10g,生姜30g或干姜10g,大棗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六)

問日: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日: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六)

【體質要求】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膚缺乏彈性,腹部按之松軟,下肢多有浮腫,平時缺少運動,食欲雖好,但容易疲乏、頭暈、氣短,尤其是在運動時更感力不從心,甚至出現(xiàn)胸悶胸痛,或頭暈眼花。運動心電圖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黃暗或暗紅者,其舌質多淡紅或淡胖,或紫暗。兩下肢多浮腫。中老年人多見。

【適用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心功能不全、高黏滯血癥、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腰椎間盤脫出、頸椎病、骨質增生癥、肩周炎、中風后遺癥、糖尿病、糖尿病性腎病、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炎、糖尿病眼底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血管閉塞性脈管炎、多發(fā)性大動脈炎(又稱無脈癥)、多發(fā)性末梢神經炎、硬皮病、皮肌炎、面神經麻痹、肢端血管舒縮功能障礙、不易愈合的傷口、產后自汗盜汗、產后身痛、產后指掌麻脹、產后足痿、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肥胖癥、小兒多汗癥、慢性鼻炎、老人感冒等。

【加減法】下肢疼痛麻木者,合四味健步湯;易感冒、易咳喘打噴嚏,多汗者,合玉屏風散;糖尿病腎病等見臉紅、小腹壓痛、小腿皮膚干燥等瘀血證候者,合桂枝茯苓丸;口渴、多汗、腹瀉、浮腫者,合五苓散;眩暈、小便不利或高脂血癥者,合澤瀉湯;精神萎靡、極度疲倦者,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下肢浮腫、關節(jié)疼痛者,合防己黃芪湯;高血壓、腦梗死、頭昏頭痛者,加葛根、川芎;胸悶痛、舌暗者,加丹參、川芎。

【注意事項】體瘦、腹脹者慎用。

桔梗湯

古代治療咽喉病專方,適用于咽痛、咽喉干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桔梗10g,生甘草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咽痛者。(311)

【適用疾病】急慢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喉炎、失音、支氣管炎。

【加減法】失音,加半夏;咽痛而不紅,加桂枝;扁桃體腫大,加連翹、石膏、柴胡。消瘦、咽喉干燥,加玄參、麥冬。

【注意事項】無咽痛、咽干者慎用。

荊芥連翹湯

近代日本漢方流派一貫堂醫(yī)學的經驗方,是青年人腺病體質的調理方,有散風理氣和血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于以紅、腫、熱、痛為特征的頭面部炎性疾病和熱性體質的調理。

【原書配方】荊芥、連翹、甘草、薄荷、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子、生地黃、當歸、川芎、赤芍、防風、枳殼(實)各1.5g,柴胡、桔梗、白芷各2g。水煎,每日3服。(矢數道明《新版漢方后世要方解說》)

【常用劑量】荊芥10g,連翹15g,防風10g,柴胡10g,桔梗10g,白芷10g,枳殼10g,生甘草5g,薄荷5g,黃連5g,黃芩10g,黃柏10g,山梔子10g,生地黃15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原書方證】多用于青年期腺病體質所發(fā)的疾病。一般膚色淺黑色,有光澤,手足心多油汗,好發(fā)鼻炎、扁桃體炎、中耳炎、慢性副鼻竇炎等以及肺結核早期、面部毛囊炎、鼻衄等。其人腹肌和脈象多緊張。

【體質要求】多見于年輕人。形體中等或偏瘦,面色潮紅或紅黑,或淺黑色,也有白里透紅者,一般面有油光,易發(fā)痤瘡,瘡體色紅易化膿。目睛充血或多眵,唇紅,咽喉充血,舌紅;胸脅部有抵抗感或壓痛,腹肌較緊張;入冬手足易冷,入夏手心熱。多易煩躁、焦慮或抑郁,容易失眠,容易頭痛頭昏,容易皮膚瘙癢,容易晨僵,容易鼻衄,容易鼻塞流濁涕,容易耳聾耳鳴,容易咽痛扁桃體腫大,容易口腔潰瘍,容易淋巴結腫大。女性多月經周期短,量中等偏多,黏稠有血塊,易痛經,易有宮頸炎、宮頸糜爛、陰道炎等婦科炎癥。

【適用疾病】痤瘡、蕁麻疹、過敏性紫癜、單純性皰疹、帶狀皰疹、毛囊炎、銀屑病、玫瑰糠疹、多形性紅斑、急慢性中耳炎、虹膜炎、酒齄鼻、急慢性上腭竇化膿、鼻炎、鼻竇炎、鼻癤、急慢性扁桃體炎、脫發(fā)、肺結核、惡性淋巴瘤、支氣管擴張、肺炎、口腔潰瘍、硬皮病、干燥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不孕癥、丹毒、癤癰、盆腔炎、附件炎、宮頸糜爛等。

【注意事項】食欲不振者、年老體弱、臉色發(fā)青、眼圈發(fā)黑者慎用。使用本方應注意檢查肝功能。

理中湯

古代治療霍亂胸痹等病的常用方,有溫中驅寒的功效,適用于以吐利、食不化、心下痞硬、口不干渴、喜唾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各三兩。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常用劑量】黨參15g,干姜15g,白術15g,炙甘草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385)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395)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九)

【體質要求】膚色暗無光澤,精神較萎靡,畏寒,無渴感,唾、涕、尿、胃酸等分泌物清稀量多,腹脹,大便清稀不臭,舌體胖大,舌苔水滑,脈沉者。

【適用疾病】急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膽道蛔蟲癥、腸易激綜合征、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痢疾、小兒多涎、嬰幼兒營養(yǎng)不良、小兒腹瀉、過敏性鼻炎、口腔炎、前列腺增生癥、消化性潰瘍、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陰道炎、盆腔炎、急慢性濕疹、皮炎、支氣管擴張、上消化道出血、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失血性休克、功能性子宮出血癥、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等。

【加減法】心悸腹痛者,加桂枝,名桂枝人參湯;口瘡、腹瀉者,加黃連,名連理湯;全身狀況更差,脈微弱,精神萎靡者,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注意事項】日本漢方家大琢敬節(jié)經驗,本方用后三四日,可出現(xiàn)浮腫,這是藥中病氣的好現(xiàn)象,繼續(xù)服用本方,浮腫可自然消失。若患者擔心其浮腫,也可再用五苓散治之。(《現(xiàn)代日本漢方處方手冊》)。

麻黃附子細辛湯

古代的溫熱性止痛興奮劑,經典的溫經散寒方,適用于以精神萎靡、惡寒無汗、身體疼痛、脈沉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麻黃10g,細辛10g,附子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301)

【體質要求】體格健壯,但有嚴重惡寒感和極度疲勞感,面色黃暗,萎靡困倦,無精打采,聲音低弱,惡寒,特別是背部發(fā)冷,或頭痛,或咽痛,或暴啞,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脈沉遲者。

【適用疾病】暴啞失音、感冒發(fā)熱、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4U1腺病毒肺炎、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脫出癥、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肩周炎、三叉神經痛、偏頭痛、牙痛、腎結石腎絞痛、腦干腦炎、精神分裂癥、心動過緩、嗜睡、毒癮、陽痿、脫肛、子宮脫垂、不射精、月經過期不至、閉經等。

【加減法】精神病,合溫膽湯;月經不調、浮腫者,合當歸芍藥散;腰部沉重,神疲乏力者,合甘姜苓術湯;消瘦、食欲欠佳者,加桂枝、甘草、生姜、大棗,名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可減毒增效;浮腫、貧血貌者,加黃芪;大便溏者,加白術、茯苓。

【注意事項】本方只能用湯劑,不可用粉末。方中麻黃、附子、細辛均有毒性,但經過煎煮以后,其毒性明顯減輕。本方不可長期大量使用,一般得效以后可不用或減少用量。

麻黃湯

古代傷寒病的主方,經典的辛溫解表方,有發(fā)汗、平喘的功效,適用于以無汗而喘或無汗身痛、脈浮有力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傷寒論》)

【常用劑量】麻黃15g,桂枝10g,生甘草5g,杏仁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呃逆,脈陰陽俱緊者。(3)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惡風,無汗而喘者。(35)

喘而胸滿者。(36)

【體質要求】體格健壯,面色黃暗,皮膚干燥且較粗糙。惡寒喜熱,易著涼,著涼后多肌肉酸痛,無汗發(fā)熱;易鼻塞、氣喘,身體沉重,反應不敏感。

【適用疾病】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花粉癥、風濕性關節(jié)炎、外傷性關節(jié)炎、頸椎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肌勞損、雷諾病、肩周炎、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偏頭痛、鼻竇炎、皮肌炎、硬皮病、皮癬,鼻炎、閉經、子宮脫垂、尿失禁等。

【加減法】肌肉痛、浮腫者,加白術,名麻黃加術湯;銀屑病,合桂枝茯苓丸,再加大黃、生石膏、生苡仁。

【注意事項】肌膚白皙、有上沖感,易烘熱、汗出者,脈弱無力者,平素易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煩躁不安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腫瘤放化療期間以及極度消瘦者,均應慎用。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古代的清熱平喘方,適用于以汗出而喘、口渴煩躁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二兩,石膏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

【常用劑量】生麻黃15g,杏仁15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汗出而喘,無大熱者。(63)

【體質要求】大多身體狀況較好,皮膚大多比較粗糙,面部或眼瞼可見輕度浮腫貌??诳?,不惡寒,或惡熱喜冷飲,其人多痰液,鼻涕黏稠,口干口苦等。

【適用疾病】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麻疹性肺炎、小支氣管肺炎、流行性感冒、急性腎炎、接觸性皮炎、蕁麻疹、玫瑰糠疹、聲帶水腫、鼻竇炎、鼻塞、鼻咽管不通、中耳炎、結膜炎、角膜炎、角膜潰瘍、淚囊炎、遺尿等。

【加減法】肺部感染者,加連翹、黃芩、山梔;大便不通,舌苔厚者,加大黃;腹脹者,加枳實、厚樸;咽痛痰黏者,加桔梗、半夏。

【注意事項】心源性咳嗽慎用。

麥門冬湯

古代的滋補性降逆劑,適用于以咳逆上氣、干嘔、食欲不振、咽喉不利而羸瘦者。

【經典配方】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常用劑量】麥門冬70g,制半夏10g,人參10g,生甘草10g,粳米30g或山藥30g,大棗20g。

【煎服法】以水15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5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大逆上氣,咽喉不利。(七)

【體質要求】多形體羸瘦而皮膚干枯,營養(yǎng)不良;多伴有進食困難、呼吸困難、發(fā)音困難等,大便多干結。

【適用疾病】慢性咽喉炎、百日咳、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癥、肺炎、肺結核、肺不張、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肌萎縮、肌營養(yǎng)不良、帕金森病、老年性肌肉萎縮、肺癌、惡性腫瘤中晚期等。

【加減法】咽喉黏痰感者,合半夏厚樸湯;咽喉干痛者,合桔梗湯;汗出而渴、舌面干、脈或洪或大者,加生石膏;皮膚枯、澀、癢或出血者,加生地、阿膠;心悸、氣短、舌淡者,加桂枝;悸動者,加龍骨、牡蠣。

【注意事項】體格壯實、面色紅潤者慎用。

排膿湯

古代外科瘡癰病方,現(xiàn)代的排痰劑,主治以痰黏稠難咯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枳實2g,芍藥2g,桔梗1g,按以上比例研細粉服用。

【煎服法】古代采用一枚蛋黃粉與之混合后,用米湯送服?,F(xiàn)代也可用米粥或酸奶調服?;蛴瞄_水泡服當茶飲。每次3~6g,每日3次。

【適用疾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氣腫、肺膿瘍、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等。

【注意事項】貧血、食欲不振者慎用。

四逆散

古代治療四肢冷的專方,經典的理氣方,能緩解除心理壓力所導致的軀體癥狀,適用于以胸脅苦滿、四肢冷、腹痛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柴胡、芍藥、枳實、甘草各十分。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柴胡15g,白芍15g,枳殼15g,生甘草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蓪⑸纤幯屑毮字嗷蛩崮袒蚣t酒等調服,每服5g,日2次。

【經典方證】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318)

【體質要求】體型中等偏瘦,面色黃或青白,表隋淡漠,情緒低落,主訴多,舌苔多薄白,舌質正常,四肢冷,月經前大多乳房脹痛,上腹部及兩脅下腹肌比較緊張,按之比較硬。

【適用疾病】慢性胃腸炎、消化道潰瘍、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綜合征、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習慣性便秘、慢性膽囊炎、低血壓、抑郁癥、更年期綜合征、神經癥、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泌尿系結石、腎盂腎炎、膀胱炎、急迫性尿失禁、前列腺增生、性功能障礙、不安腿綜合征、痛經、經前期緊張綜合征、閉經、小兒腹痛等。

【加減法】咽喉異物感、腹脹者,合半夏厚樸湯;泌尿道結石有積水疼痛者,或泌尿系統(tǒng)感染伴有尿頻、尿痛、血尿者,合豬苓湯;頑固性的頭痛、失眠、胸痛、呃逆、磨牙、便秘、舌紫暗者,加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牛膝、桔梗、生地,名血府逐瘀湯。

【注意事項】面色咣白、精神萎靡、脈沉者慎用。

四逆湯

古代霍亂病急救方,經典的回陽救逆劑,適用于以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為特征的急危重癥。

【經典配方】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傷寒論》)

【常用劑量】制附子15g,炙甘草10g,干姜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先煎附子30分鐘,再人他藥,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91)

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92)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225)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少陰病……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324)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35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372)

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388)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389)

【體質要求】形體偏胖,面色多晦暗、蒼白或暗黃,精神萎靡,面帶倦容,目睛無神或眼泡易浮腫,唇色暗淡干枯,舌質淡胖而暗,多有齒痕,舌苔白(或黑)潤或白滑;肌肉松軟,按之無力,皮膚多干燥,晨起面多浮腫。平時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以下半身冷為著,易疲倦,好靜惡動,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長,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飲或喜熱飲等。

【適用疾病】各種原因導致的休克及心功能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低血壓、暈厥、心律失常、心動過緩、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腎功能衰竭、慢性肝炎肝硬、慢性胃炎、胃潰瘍、霍亂、急性胃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小兒消化不良、小兒腹瀉、支氣管哮喘、肺心病、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痛、腰椎病、頑固性頭痛、前列腺炎、甲狀腺機能低下、重癥肌無力、功能性子宮出血、崩漏、閉經、陽虛發(fā)熱、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陽痿、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慢性咽炎、過敏性鼻炎等。

【加減法】大吐、大瀉、大汗及大出血者,加人參,名四逆加人參湯;出血或心下痞復惡寒、疲倦、面色發(fā)暗者,合三黃瀉心湯。

【注意事項】面色紅潤、口臭聲粗、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脈數滑有力、舌質紅瘦、苔焦黃或黃膩者,慎用本方。附子有毒,煎煮時間要長。

薯蕷丸

古代的強壯劑、理虛方,適用于以消瘦、神疲乏力、貧血為特征的慢性疾病。

【經典配方】薯蕷三十分,當歸、桂枝、曲、干地黃、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參七分,川芎、芍藥、白術、麥門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干姜三分,白蘞二分,防風六分,大棗百枚。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山藥30g,當歸10g,桂枝10g,神曲10g,熟地10g,大豆黃卷10g,炙甘草6g,生曬參10g,川芎10g,白芍10g,白術10g,麥門冬15g,杏仁10g,柴胡10g,桔梗10g,茯苓10g,阿膠10g,干姜10g,白蘞10g,防風10g,大棗30g。

【煎服法】以水15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400ml;再加水800ml左右,文火再煎煮30分鐘。又取湯液200ml,與前次的400ml混合,得湯液600ml,分4次2日溫服。也可按原書劑量做成蜜丸或膏滋藥長期服用。

【經典方證】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六)

【體質要求】體形消瘦干枯,貧血貌,疲憊乏力,頭暈眼花;多伴有低熱,心悸氣短,食欲不振,骨節(jié)酸痛,容易感冒,大便易不成形者。脈細弱,舌淡嫩。多見于高齡老人,腫瘤手術化療以后、胃切除后、肺功能低下、大出血以后、極度營養(yǎng)不良者。

【適用疾病】惡性腫瘤手術放療后、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白血病、慢性胃腸病、結核病、肺結核、肺癌、矽肺、肺氣腫、肌肉萎縮、高齡老人營養(yǎng)不良、老年性癡呆等。

【注意事項】本藥作用較緩,可做成丸藥用于慢性病患者的體質調理。

芍藥甘草湯

古代的解痙止痛方,適用于各種肌肉的痙攣性疾病及以腳攣急、疼痛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芍藥、甘草(炙)各四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白芍或赤芍30g,炙甘草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腳攣急。(29)

脛尚微拘急。(30)

【體質要求】患者易于腹痛,易于便秘,易于肌肉痙攣。其體型胖瘦皆有,但多肌肉堅緊,尤其是腹壁肌肉比較緊張。

【適用疾病】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腰椎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腸粘連、習慣性便秘、膽絞痛、腎絞痛、支氣管哮喘、痛經、糖尿病足、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質增生癥、椎間盤突出癥、足跟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牙痛、頑固性呃逆、不安腿綜合征、小兒腹痛、小兒睡中磨牙癥、顏面肌抽搐、眼瞼痙攣、書寫震顫癥、陰莖異常勃起(強中)、陽痿、縮陰癥、陰道痙攣、習慣性便秘、肛裂、膽汁淤積性肝硬化等。

【加減法】腹痛便血者,加黃芩;腹時冷痛者,加肉桂、干姜;四肢冷、胸脅苦滿、腹脹者,加柴胡、枳殼;泌尿道結石急性發(fā)作,疼痛難忍者,加柴胡、當歸、枳實、川芎、牛膝等;腰扭傷,疼痛劇烈者,加麻黃、桂枝、細辛。

【注意事項】肌肉松軟者、大便不成形而無腹痛者應慎用。

酸棗仁湯

古代的除煩助眠方,適用于以精神恍惚、多疑慮、睡眠不安等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川芎二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酸棗仁30g,炙甘草5g,知母10g,茯苓10g,川芎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虛勞,虛煩不得眠。(六)

【體質要求】形體消瘦,皮膚于枯,指甲、唇口蒼白,容易疲勞。情緒不穩(wěn)定、易激惹,精神恍惚,不定愁訴,可有輕度焦慮或抑郁。以中老年婦女多見。

【適用疾病】更年期綜合征、焦慮癥、抑郁癥、癔癥、疑病癥、夢游、精神分裂癥、失眠癥、嗜睡癥、神經衰弱、冠心病、心絞痛、偏頭痛等。

【加減法】多夢驚悸眩暈,合溫膽湯;腹脹、咽喉異物感者,合半夏厚樸湯;胸悶、心悸、乏力者,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煩熱甚者,加山梔、連翹、黃芩等。

【注意事項】酸棗仁、知母有緩下作用,有腹瀉或大便溏者應減量使用。

腎氣丸

古代的理虛方,經典的老年病用方,有溫陽利水強壯等功效。適用于以腰痛膝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為特征的疾病以及老年人的調理。

【經典配方】干地黃八兩,山藥四兩,山茱萸四兩,澤瀉三兩,牡丹皮三兩,茯苓三兩,桂枝一兩,附子(炮)一兩。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生地黃20g,山藥15g,山萸肉15g,澤瀉15g,丹皮15g,茯苓15g,肉桂5g,制附子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砂丛瓡龀赏杷?。

【經典方證】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六)

短氣有微飲。(十二)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十三)

婦人病……轉胞,不得溺。(二十二)

腳氣上人,少腹不仁。(五)

【體質要求】中老年人多見。神情倦怠,易疲勞,肌膚較松軟,腰膝酸軟、下半身尤其下肢常感寒冷,或有浮腫,時常出現(xiàn)煩熱感。小腹部松軟無力或拘急不適感。多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白內障、前列腺肥大等。

【適用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醛固酮增多癥、糖尿病、尿崩癥、阿狄森病、腎上腺皮質激素副作用、糖尿病腎病、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腎結核、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炎、膀胱結石、膀胱括約肌麻痹、神經性尿頻、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產后水腫或尿閉、術后尿失禁、脊髓性尿潴留、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老年性或糖尿病性白內障、青光眼、玻璃體渾濁、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癥、高脂血癥、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角膜炎、眼瞼抽搐癥、慢性鼻炎、慢性扁桃體炎、梅尼埃綜合征、神經性耳鳴、耳聾、復發(fā)性口腔潰瘍、齒痛、濕疹、老年性皮膚瘙癢癥、苔蘚樣皮炎、陰門瘙癢癥、黑變病、陽痿、遺精、早泄、不育、不孕、帶下病等。

【加減法】口渴、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氣短、自汗,合并糖尿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腰痛、下肢浮腫者,加懷牛膝、車前子,名濟生腎氣丸。

【注意事項】形體壯實,臉色暗紅而有油光,脈滑數者慎用,誤用本方可有皮疹、惡心、腹痛等副作用。

生脈散

古代的暑天保健用方,適用于以脈弱、多汗、氣短、頭昏眼花為特征的疾病。

【原書配方】人參五分,麥門冬五分,五味子七粒,長流水煎,不拘時服。

【常用劑量】人參10g,麥冬15g,五味子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原書方證】中暑。(《內外傷辨惑論》)

【體質要求】其人精神萎靡,憔悴疲憊,汗出多,氣喘吁吁,頭昏眼花,心悸胸悶,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脈虛弱,舌質嫩紅。

【適用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臟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冠心病、心肌炎、發(fā)熱性疾病后期體質虛弱、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神經衰弱、日射病、高原病、多汗癥、高齡老人的食欲不振等,還可用于運動員以及從事航天、潛水、多汗癥、高溫作業(yè)人員的保健。

【加減法】心悸,加桂枝、甘草;氣喘多汗,加龍骨、牡蠣、山萸肉。

【實驗研究】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保護缺血心肌,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具有促進機體耐缺氧、耐應激、抗感染、解毒,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肝細胞修復等。

桃核承氣湯

古代蓄血病的專方,經典的瀉下逐瘀方,適用于以少腹急結、其人如狂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桃仁五十個,大黃四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芒硝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傷寒論》)

【常用劑量】桃仁15g,制大黃15g,桂枝15g,炙甘草5g,芒硝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沖入芒硝,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其人如狂……少腹急結者。(106)

【體質要求】面色有光澤,面頰偏紅。腹部充實,下腹部緊張,兩少腹壓痛,特別是左下腹部可觸及索狀物,并有抵抗與壓痛。精神不安定、煩躁者,常伴有便秘、小便頻數、脈實有力等癥。

【適用疾病】猩紅熱、腸傷寒、乙腦、流腦、流行性出血熱、雙相情感障礙、腦震蕩后遺癥、精神分裂癥、癲癇、癔癥、腦溢血、動脈硬化、高血壓、腦炎、腦膜炎、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帶下、子宮內膜炎、附件炎、更年期綜合征、不孕癥、痤瘡、濕疹、痔瘡、痢疾、跌打損傷、吐血、咯血、衄血、結膜出血、眼底出血、皮下出血、子宮出血、尿血、尿道感染、尿路結石、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

【加減法】雙相情感障礙,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注意事項】體質虛弱者慎用。

溫膽湯

古代的壯膽方,適用于以惡心嘔吐、眩暈、心悸、失眠、易驚等為特征的疾病。

【原書配方】半夏、竹茹、枳實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茯苓一兩半,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常用劑量】姜制半夏15g,茯苓15g,陳皮15g,生甘草5g,枳殼15g,竹茹10g,干姜5g,紅棗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原書方證】

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卷九)

心膽虛怯,遇事易驚,或夢寐不詳,或異象惑……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卷十)

【體質要求】多為中青年,體型中等偏胖,營養(yǎng)狀況好,面部皮膚比較油膩。主訴較多,自覺癥狀嚴重,多訴說頭痛頭暈、失眠多夢,尤其是多噩夢,易驚,恐懼感;患者多有白大衣性高血壓、恐高、暈車等。

【適用疾病】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恐懼癥、心律不齊、性功能障礙、產后抑郁癥、更年期綜合征、失眠、神經癥,假性近視、弱視,小腦萎縮,精神分裂癥、幻聽,白大衣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臟神經癥、肥胖癥、癲癇、偏頭痛、帕金森病、抽動癥、梅尼埃綜合征、口臭、舌痛、小兒單純性肥胖、小兒厭食、小兒癲癇等。

【加減法】腹脹、咽喉異物感者,合半夏厚樸湯;焦慮及腹脹者,合梔子厚樸湯;精神恍惚、百般無奈而脈不滑、舌不紅者,合酸棗仁湯;胸悶煩躁、失眠、心律快者,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嗜睡、脈緩、乏力者,加麻黃;頭痛、眩暈、抽動,加天麻;肌肉痙攣、抽搐,加全蝎、蜈蚣。

【注意事項】使用本方多需排除器質性病變,以免延誤病情。

溫經湯

古代的女科專方,經典的調經方與美容方,適用于以羸瘦、唇口干燥、手掌干枯、少腹不適、腹瀉為特征的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等婦科疾病,以及瘦弱干枯女性的體質調理。

【經典配方】吳茱萸三兩,當歸二兩,川芎二兩,芍藥二兩,人參二兩,桂枝二兩,阿膠二兩,生姜二兩,牡丹皮二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吳茱萸5g,當歸10g,J11芎10g,白芍10g,人參10g或黨參15g,桂枝10g,阿膠10g,生姜10g,牡丹皮10g,炙甘草10g,制半夏10g,麥門冬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化入阿膠,分2~3次溫服?;蚣尤爰t棗、桂圓肉等熬成膏滋長期服用。

【經典方證】

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二十二)

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過多,及至期不來。(二十二)

【體質要求】體型中等或偏瘦或消瘦,皮膚干枯發(fā)黃發(fā)暗,缺乏光澤,或潮紅,或暗紅;口唇干燥干癟而不紅潤,或疼痛或熱感。毛發(fā)出現(xiàn)脫落、干枯、發(fā)黃,易于折斷。腹壁薄而無力,小腹部有拘急、疼痛或腹脹感。有些患者的手掌、腳掌干燥,摩擦后沙沙地響,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疼痛或發(fā)熱感。小腿皮膚干燥,無毛。月經周期紊亂或閉經,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或多或少,色淡或黑色。或有痛經,或難以懷孕,或易于流產。陰道干澀或外陰皮膚干燥或瘙癢,白帶少。性欲低下,容易疲勞,容易腰痛膝軟、容易頭痛、容易午后面部或身體有發(fā)熱感,容易失眠、煩躁等。大多有產后大出血、過度生育或流產、或過早作子宮切除,或長期腹瀉、或久病、或營養(yǎng)不良、或絕經年老等既往史。

【適用疾病】虛寒性痛經、不孕、閉經、月經不調,子宮發(fā)育不良、子宮萎縮、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腫、老年性陰道類、老年陰道下血、更年期綜合征、產后體弱、習慣性流產、不明原因腹瀉、血管神經性頭痛、睡眠障礙、十二指腸潰瘍、心悸、失眠、舌痛、脫發(fā)、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炎、指掌角皮癥、手足皸裂、蕁麻疹、黃褐斑等。

【加減法】出血者,加生地黃;大便干結、皮膚如鱗甲者,加桃仁;閉經、基礎體溫低,可加鹿角膠、制附子;為使藥味可口,可加大棗。

【注意事項】體形肥滿壯實,營養(yǎng)狀態(tài)好,面色紅潤者慎用。不孕癥患者服用本方至妊娠后應停服。濕盛胸腹脹滿及嘔吐者,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的同時要多食用豬蹄、雞爪、牛筋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

五苓散

古代水逆病的專方,經典的通陽利水劑,適用于以口渴、吐水、腹瀉、汗出而小便不利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豬苓20g,澤瀉30g,白術20g,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也可打成散,每服5g,日2次。

【經典方證】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71)

發(fā)汗已,脈浮數,煩渴者。(72)

傷寒汗出而渴者。(73)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74)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156)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386)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十三)

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十二)

【體質要求】面色多黃白,或黃暗,一般無油光。體型特征不定,虛胖者或肌肉松軟而易浮腫,或實胖者肌肉充實而易腹瀉;瘦者易頭暈頭痛、心動悸,身體多困重疲乏?;颊呷菀壮霈F(xiàn)浮腫,以面目虛浮為多見,或晨起腫,或下肢易浮腫,甚者可有器質性疾病發(fā)生而出現(xiàn)腹水、胸水。常有渴感而飲水不多,大便不成形。舌質多淡或胖有齒痕。

【適用疾病】急慢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輸尿管結石、手術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夜尿增多、多尿癥、尿崩癥、遺尿、小兒多飲癥、糖尿病、周期性ACTH及ADH分泌過多癥、精神性多飲多尿癥、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早期腎功能不全、特發(fā)性水腫、心源性水腫、陰囊水腫、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肥胖癥、脂肪肝、高脂血癥、貧血、心包積液、胸腔積液、腦積水、顱內壓增高癥、視網膜水腫、腎積水、青光眼、內耳迷路水腫、血管性水腫、胃潴留、關節(jié)腔積液、羊水過多、急性單純性胃炎、感冒嘔吐、幽門梗阻(不完全)或幽門黏膜水腫、酒后嘔吐、食物中毒性嘔吐、誤食毒品、小兒自家中毒癥、小兒腹瀉、妊娠嘔吐、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急性腸炎、流行性腹瀉、消化不良、飲酒后腹瀉、梅尼埃綜合征、中暑、癲癇、一氧化碳中毒癥、眼睛屈光不良、假性近視、暈動病、偏頭痛、頑固性頭痛、慢性頭痛、顱內壓增高性頭痛、醉酒頭痛、腦膜炎頭痛、青光眼頭痛、顱內腫瘤、肺癌、牙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痛風、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惡性淋巴瘤、卡他性結膜炎、角膜炎、夜盲癥、急性淚囊炎、外耳濕疹、中耳炎、突發(fā)性耳聾、過敏性鼻炎、復發(fā)性口瘡、彌漫性聲帶息肉、帶狀皰疹、濕疹、玫瑰糠疹、多汗癥、脫發(fā)等。

【加減法】低熱、淋巴結腫大、胸悶惡心、食欲不振者,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腹脹、噯氣、咽喉異物感、舌苔厚膩,合半夏厚樸湯;月經不調、腹痛,合當歸芍藥散;面黃、乏力多汗、多食易饑餓、腹軟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精神萎靡、脈沉或肝硬化腹水、腎病水腫者,合真武湯;多汗乏力、易感冒,合玉屏風散;暑天多汗、頭痛煩渴、小便澀者,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名桂苓甘露飲;頭痛、頸項、肩背不適、或血壓高、嗜酒者,加葛根;腰腿疼痛、血壓高者,加懷牛膝;黃疸或膽紅素偏高、出黃汗者,加茵陳;眼病、小便不利,加車前子。

【注意事項】對本方過敏者慎用。本方雖有糾正脫水的作用,但對于重度脫水及伴有嚴重電解質紊亂者,不能單純依靠本方,須結合補液等其他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的措施。

五積散

古代治療五積病的專方,以治氣、血、痰、飲、食五積之意而名,有解表、溫中、除濕、去痰、消痞、調經等功效,適用于以惡寒無汗、身痛、嘔吐、腹脹以及月、經不調為特征的疾病和寒濕體質調理。

【原書配方】白芷、川芎、甘草、茯苓、當歸、肉桂、芍藥、半夏各三兩,陳皮、枳殼、麻黃各六兩,蒼術二十四兩,干姜四兩,桔梗十二兩,厚樸四兩。上除肉桂、枳殼二味別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為粗末,慢火炒令色轉,攤冷,次人桂、枳殼末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人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和劑局方》)

【常用劑量】白芷10g,川芎6g,炙甘草3g,當歸10g,茯苓10g,肉桂6g,白芍12g,制半夏10g,陳皮6g,枳殼10g,麻黃6g,蒼術10g,干姜6g,桔梗6g,川樸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也可按原書做成散劑。

【原書方證】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惡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

【體質要求】多體型肥胖,面色黃暗,精神萎靡,惡寒不易出汗,皮膚多干燥粗糙,關節(jié)肌肉常有疼痛;常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易浮腫,易頭目昏眩,易腹瀉;女性多伴有月經不調、閉經等。

【適用疾病】急慢性胃腸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疝氣、腰痛、坐骨神經痛、風濕病、腳氣、中風、扭傷、寒濕感冒、冷癥、甲減、肥胖癥、閉經、月經后期、寒濕帶下、多囊卵巢綜合征等。

【注意事項】本方偏溫燥,形體消瘦、心煩口渴、唇舌暗紅者慎用。

吳茱萸湯

古代的溫熱性止吐止痛劑.主治以腹痛、干嘔、吐涎沫、頭痛、吐利而手足厥逆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吳茱萸10g,人參10g或黨參12g,生姜20g,大棗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食谷欲嘔。(243)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309)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378)

嘔而胸滿者。(十七)

【體質要求】患者體力比較低下,四肢常冷,易生凍瘡,易肩凝,易惡心嘔吐,易頭痛,心窩部常有膨滿痞塞感,多伴有振水聲者。

【適用疾病】神經性嘔吐、妊娠惡阻、食管癌、急性胃炎、賁門痙攣、幽門痙攣、瘢痕性幽門梗阻、更年期頑固性嘔吐、高血壓腦病、顱內壓增高性頭痛、結核性腦膜炎、血管神經性頭痛、習慣性頭痛、顱內血腫、頑固性頭痛;高血壓病、梅尼埃綜合征、視疲勞癥、角膜潰瘍、急性結膜炎、急性充血型青光眼、急性視神經乳頭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膽囊炎、癲癇等。

【加減法】吐水、眩暈,合小半夏加茯苓湯;頭痛頭暈、胃部脹滿,有振水聲者,合苓桂術甘湯。

【注意事項】吳茱萸有毒,大劑量使用要慎重,而且煎煮時間要長。

小柴胡湯

古代的退熱抗炎劑,經典的和解方,是治療發(fā)熱性疾病處在遷延期的常用方,適用于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柴胡15g,黃芩10g,制半夏10g,人參10g或黨參12g,生甘草6g,干姜6g,紅棗2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感冒發(fā)燒者,可根據病情日服4次,以得汗為度;惡心嘔吐者,服藥量不易過大。

【經典方證】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96)

胸滿脅痛者。(37)

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97)

婦人寒熱,發(fā)作有時,經水適斷者。(144)

嘔而發(fā)熱者。(379)

諸黃,腹痛而嘔者。(十五)

產婦喜汗出者……大便堅,嘔不能食。(二十一)

婦人草褥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若煩熱,頭痛者。(二十一)

【體質要求】患者體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黃,或青黃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澤。肌肉比較堅緊。主訴以自覺癥狀為多。對氣溫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緒波動較大,食欲易受情緒的影響。女性月經周期不準,經前多見胸悶、乳房脹痛、結塊等。胸脅部苦悶感或有壓痛,易于惡心嘔吐,易患發(fā)熱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免疫性膠原性疾病、結核性疾病、內分泌疾病、肝膽系統(tǒng)疾病,以及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疾病多反復往來,容易慢性化。

【適用疾病】病毒性感冒、結核、瘧疾、支氣管炎、肺炎、膽囊炎、腎盂腎炎、產后感染、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胃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干燥綜合征、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角膜炎、腮腺炎、單純皰疹、帶狀皰疹、扁平疣、過敏性皮炎、過敏性紫癜、手足口病、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炎、硬皮病、過敏性鼻炎、淋巴結腫大、淋巴結炎、淋巴結核、腫瘤的淋巴結轉移、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白細胞減少癥、惡性淋巴瘤、耳鳴耳聾、中耳炎、結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虹膜睫狀體炎、鼻竇炎、口唇炎、口腔扁平苔癬、肺癌、腫瘤化療手術以后的調理、甲狀腺炎、甲亢和甲減、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子宮頸炎、小兒肺炎、小兒支氣管炎、哮喘、小兒發(fā)熱、營養(yǎng)不良等。

【加減法】發(fā)燒遷延不愈,肩背關節(jié)疼痛者,合桂枝湯,名柴胡桂枝湯;咳嗽痰黏,伴胸脅苦滿及心下壓痛者,合小陷胸湯,名柴陷湯;胸悶脅痛、咽喉或食道有異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苔白膩者或支氣管炎、哮喘等,合半夏厚樸湯,名柴樸湯;尿量減少、浮腫、E1渴,或腫瘤放化療后、腎炎、急性胃腸炎、傷暑患者,合五苓散,名柴苓湯;面色發(fā)黃,易浮腫,月經不調、腹痛,便秘或腹瀉者,多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甲狀腺疾病、風濕性多肌痛等免疫相關性疾病患者,合當歸芍藥散;煩熱而關節(jié)疼痛者,加梔子柏皮湯;淋巴結腫大及淋巴細胞增多者,加連翹;咳喘病遷延不愈,咯少量白黏痰者,加干姜、五味子;咽喉疼痛,加桔梗;膠原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致關節(jié)疼痛不能屈伸或有出血傾向者,加生地、白芍;煩熱而心下痞,下利,加黃連;身癢、皮膚過敏,加荊芥、防風。

【注意事項】日本曾報道小柴胡湯導致肝損害及間質性肺炎,建議服用三個月后檢查肝功能。

小建中湯

經典的理虛方,強壯性解痙止痛劑,適用于以腹痛、消瘦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飴糖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放入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溫服一升。日三服。注:《金匱要略》在本方中甘草為三兩。(《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桂枝15g,白芍30g,生甘草10g,生姜15g,紅棗30g,飴糖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將飴糖溶人藥液,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腹中急痛。(100)

心中悸而煩者。(102)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六)

婦人腹中痛。(二十二)

【體質要求】體型多消瘦,皮膚白潤,紋理較細膩,或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因過度消耗精力體力,而表現(xiàn)出精力不足、容易疲勞、易出汗、煩熱、肢體酸痛等。腹直肌痙攣,顯現(xiàn)于淺表,腹壁扁平菲薄,呈繃緊狀態(tài),但按之軟而無抵抗感,內無硬物、包塊等。在臍周圍向腹底按壓,可觸及腹主動脈的搏動。舌質柔嫩。

【適用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過敏性結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癥、腸系膜淋巴結核、慢性腹膜炎、過敏性紫癜、痛經、便秘、慢性肝炎、免疫性肝病、肝硬化,低血壓癥、神經衰弱、心律失常、貧血、小兒尿頻及遺尿、小兒頭痛、小兒腹痛、嬰幼兒營養(yǎng)不良、嬰幼兒便秘等。也可用于虛弱兒童改善體質。

【加減法】面色黃,肌肉松弛,浮腫貌,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消瘦憔悴女孩的痛經、小兒腸痙攣以及產后調理,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出血多,加生地黃、阿膠;疼痛劇烈,加川芎。

【注意事項】對肥滿之人,或發(fā)熱惡寒無汗者,或發(fā)熱、煩躁、口渴引飲、舌紅、苔干或黃膩者,當忌用或慎用。

小青龍湯

古代治療水氣病咳喘的專方,有散寒化飲的功效,適用于以惡寒、口不渴、痰唾涕等分泌物量多清稀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麻黃三兩,桂枝三兩,細辛三兩,干姜三兩,甘草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服后以口中微干為度。(《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生麻黃10g,桂枝10g或肉桂6g,細辛10g,干姜10g,生甘草10g,白芍10g,五味子10g,姜半夏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40)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41)

咳逆倚息不得臥。(十二)

婦人吐涎沫。(二十二)

【體質要求】面色多青灰色,絕少面紅光亮者??诓桓煽剩泛?,痰液水樣量多。

【適用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喘息性肺炎、花粉癥、過敏性鼻炎、鼾病、鼻塞、病毒性結膜炎、淚道炎、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小兒哮喘等。

【加減法】煩躁、口干,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體弱心悸喘促,去麻黃,加茯苓、山萸肉;支氣管哮喘慢性期,見面色黃、肌肉松弛、浮腫者,加玉屏風散;長期服用激素,面色灰暗者,加附子、龍骨、牡蠣、山萸肉、鹿角膠。

【注意事項】心功能不全者去麻黃。

小陷胸湯

古代結胸病的專方,有清熱化痰n通便的功效,適用于以胸腹痛、痰黃黏稠、便秘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黃連一兩、半夏半升、瓜蔞實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黃連5g,半夏15g,全瓜蔞5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138)

【體質要求】患者心煩、失眠或咳嗽,痰黃黏膩不易咳出或便秘;腹部、胸脅部痞脹,特別是心下按之疼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浮滑數。

【適用疾病】膽囊炎、胰腺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膽道蛔蟲癥、急慢性胃炎、幽門梗阻、急性食道炎、反流性食道炎、感冒、胸膜炎、肺炎、支氣管炎、哮喘、支氣管擴張、自發(fā)性氣胸、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病、眩暈癥、頭痛、失眠、驚風、小兒厭食、麻疹、胃神經官能癥、乳房病等。

【加減法】嘔惡,加竹茹、生姜;痰稠膠固,加桔梗;胸痛,加枳實、枳殼;胸脅痛甚,合四逆散;口苦、寒熱往來,合小柴胡湯,名柴陷湯;呼吸道疾病多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或三拗湯合用;冠心病、心絞痛時則多加瓜蔞、薤白、川芎。

【注意事項】便溏、舌淡者慎用。

瀉心湯

經典的止血方,有清熱瀉火、除痞、通便等功效,適用于以出血、心煩悸、心下痞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F(xiàn)代改用水煎煮,日分三次服。(《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大黃10g,黃連5g,黃芩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450ml,分3次溫服。也可用沸水泡服。

【經典方證】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十六)

心下即痞。(二十二)

【體質要求】體型壯實,面色潮紅而有油光,腹部充實有力,頭痛頭昏,易于鼻衄,或上腹部不適,大便于結或便秘,舌質暗紅。體檢血壓、血脂、血液黏稠度高者。

【適用疾病】咯血、吐血、衄血、子宮出血、痔瘡出血、眼底出血、鼻出血、腸出血、血尿、牙齦出血、腦溢血、支氣管擴張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腸傷寒、急性細菌性痢疾、腦炎、麻疹、斑疹傷寒、猩紅熱、頭面部的癤腫、結膜炎、扁桃腺膿腫、鼻癤、口臭、牙周炎、牙周膿腫、毛囊炎、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脂血癥、心律不齊、腦卒中、腦梗死、精神分裂癥、失眠、焦躁癥、抑郁癥、癲癇、癔癥、三叉神經痛等。

【加減法】上腹部不適疼痛者,合大柴胡湯;煩躁、神昏、舌紅苔黃膩,合黃連解毒湯,再加連翹;心下痞、嘔吐、腸鳴,合半夏瀉心湯;高血壓、頸項強痛,合葛根芩連湯;頭暈腦脹、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咽喉紅腫、耳痛耳鳴、暴發(fā)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黃赤等,加梔子、連翹、石膏、蔓荊子、防風、荊芥穗、白芷、菊花、薄荷、桔梗、川芎、旋覆花、甘草等,名黃連上清丸。

【注意事項】體質虛弱、精神萎靡、消瘦、貧血、脈弱者慎用。妊娠慎用,哺乳期婦女使用此方時,須停止哺乳。本方的不良反應有惡心、腹痛、腹瀉、便秘、食欲不振、結膜充血、頭暈等。

茵陳蒿湯

古代谷疸陽黃病的專方,適用于以身黃鮮明如橘子色、寒熱不食、小便色黃短少、腹?jié)M、舌紅苔黃膩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蒿,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茵陳蒿30g,梔子15g,制大黃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236)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260)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十五)

【體質要求】身目黃染色鮮明、黃紅隱隱、色如橘皮,兼有身熱便結、口干煩躁、舌紅脈數等熱象。

【適用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黃疸型肝炎、重癥肝炎、新生兒溶血、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鉤端螺旋體病、肝損傷性黃疸、過敏性皮炎、牛皮癬、銀屑病、蕁麻疹、蠶豆黃、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小兒膽汁黏稠癥、膽石癥、血液透析伴皮膚瘙癢癥、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等。

【加減法】黃疸、身熱、皮膚癢,合梔子柏皮湯;膽道感染,腹痛腹脹,合大柴胡湯;膽囊炎或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者,合小柴胡湯。

【注意事項】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貧血、食欲不振、舌暗胖不紅、容易腹瀉、脈緩、心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玉屏風散

古代的固表止汗方,主治以疲勞、自汗、惡風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防風、黃芪各一兩,白術二兩。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

【常用劑量】黃芪15g,白術20g,防風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也可研為散劑。

【原書方證】自汗。

【體質要求】面色黃,缺乏光澤,浮腫貌。肌肉松軟,腹壁軟弱無力,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食欲好但依然乏力,平時易于出汗、畏風,遇風冷易于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腫,特別是下肢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

【適用疾病】血液病、腫瘤化療放療以后、手術后的汗出異常、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副鼻竇炎、過敏性咳嗽、兒童及老年人反復呼吸道感染、小兒肺炎、小兒結核病、小兒慢性扁桃體炎、小兒厭食癥、兒童繼發(fā)性免疫功能低下、急慢性腎炎、單純性腎病綜合征、非激素敏感型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多汗癥、經行痹痛、女性免疫性不孕癥、習慣性流產、產后身痛、老年性陰道炎、面肌痙攣癥、面神經炎、春季卡他性結膜炎、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扁平疣、腸菌群失調性腹瀉、慢性泄瀉、老年帶狀皰疹、手腳掌皮膚皸裂、多汗癥等。

【加減法】兒童、老人體質虛弱,易自汗惡風,稍感風寒便鼻塞流涕者,合桂枝湯;腰背四肢關節(jié)疼痛、年老浮腫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身重體胖、易汗出、下肢浮腫,合防己黃芪湯;肝腎功能不全,精神萎靡,腹脹、腹水者,合真武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見咳聲重濁、面黃而浮腫者,加麻黃。

【注意事項】用量過大可以導致胸悶腹脹,食欲減退,并可出現(xiàn)頭昏潮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大便秘結者少用或慎用。

炙甘草湯

古代的止血強心強壯劑和急癥用方,經典的滋陰方,適用于以羸瘦膚枯、貧血、脈結代、心動悸為特征的疾病和虛弱體質的調理。

【經典配方】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煬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炙甘草10g,人參10g或黨參15g,麥門冬15g,生地黃15g,阿膠10g,肉桂5g,生姜15g或干姜5g,火麻仁10g或甘杞子15g,紅棗30g。

【煎服法】以水1500ml,加入黃酒或米酒5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50分鐘,取湯液300ml,化人阿膠,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177)

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六)

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七)

【體質要求】羸瘦,面色憔悴,皮膚干枯,貧血貌。這種體質狀態(tài),多見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營養(yǎng)不良者,或極度疲勞者,或腫瘤患者經過化療以后?;颊呔裎?,有明顯的動悸感,并可伴有早搏或心房心室顫動等心律失常。

【適用疾病】各種原因導致的心律失常、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腫瘤惡液質、肺癌、低血壓、各種出血性疾病、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便秘、失眠、口腔潰瘍、老年性皮膚瘙癢、崩漏、閉經、圍絕經期綜合征、老年性陰道炎、高齡老人營養(yǎng)不良等。

【加減法】心悸、動則氣促,加龍骨、牡蠣;食欲減退,加山藥、砂仁;消瘦乏力,加天冬;惡心嘔吐,加制半夏。

【注意事項】食欲不振者宜減少服藥量,一劑藥服用2~3天。

枳實芍藥散

古代的止痛解痙劑,適用于以腹痛腹脹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以麥粥下之。(《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枳殼30g,白芍3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也可以研成細末用米粥或蜂蜜調服,每次5g,每日2~3次。

【經典方證】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二十一)

【體質要求】患者自覺脹痛,腹部肌肉緊張,按壓疼痛,往往伴有便秘、嘔吐、不能進食、舌苔厚等。

【適用疾病】腸痙攣、膽絞痛、支氣管痙攣、習慣性便秘、痛經等。

【注意事項】精神萎靡、貧血者慎用。

豬苓湯

古代的治淋專方,可通治泌尿道感染,適用于以尿頻、尿急、尿痛、排尿窘迫、尿失禁等一系列尿路刺激癥狀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豬苓15g,茯苓15g,澤瀉15g,阿膠15g,滑石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化入阿膠,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223)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319)

【適用疾病】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淋病、腎結核、急慢性腎盂腎炎、乳糜尿、急慢性腎小球腎炎、紫癜性腎炎、腎積水、腎結石、膀胱結石、前列腺肥大、多囊腎、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

【加減法】尿路感染伴發(fā)熱,合小柴胡湯;尿路結石、腹痛腰痛,合四逆散;小便赤、腳癬、濕疹、女性盆腔炎、陰道炎,加連翹、梔子、黃柏。

真武湯

古代水氣病的用方,經典的溫陽利水方,適用于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脈沉細無力、浮腫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茯苓20g,白芍或赤芍20g,生姜15g或干姜10g,白術15g,制附子15g。

【煎服法】以水1500ml先煎附子30分鐘,再放入其他藥物,煮沸后再煎40分鐘后,得湯藥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潤動,振振欲僻地者。(82)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316)

【體質要求】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脈沉細,舌胖大苔滑。或浮腫,或腹瀉,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顫,或頭暈欲倒等。舌胖大苔滑,齒痕。脈沉無力。大多患有大病重癥,重要臟器功能常有損害。

【適用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衰竭、貧血、低蛋白血癥、腎上腺皮質激素副作用、甲狀腺功能低下、梅尼埃綜合征、肝硬化腹水、胃下垂的胃液潴留、更年期綜合征、慢性盆腔炎的盆腔積液、帶下過多、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關節(jié)積液、腎盂積水、腸結核、結核性腹膜炎、高血壓病、低血壓、一氧化碳中毒后眩暈、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震蕩后遺癥、老年性震顫、擺頭運動癥、肌束顫動癥、大量氯丙嗪所致的椎體外系癥狀、面肌痙攣、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導致的手抖、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痛、股骨頭壞死、三叉神經痛等。

【加減法】口渴、小便不利、浮腫,合五苓散;自汗,合并糖尿病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腰痛、下肢浮腫,合濟生腎氣丸;甲減、腹脹、畏寒,加麻黃、甘草。

【注意事項】皮膚黯黑者、黃腫者、滿面紅光者慎用。

梔子柏皮湯

古代傷寒發(fā)黃病的專方,有清利濕熱的功效,適用于身熱煩躁、目赤紅腫、或分泌物多而發(fā)黃的疾病。

【經典配方】梔子十五個,甘草一兩,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梔子15g,甘草5g,黃柏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傷寒身黃,發(fā)熱。(261)

【適用疾病】濕疹、皮炎、膿皰瘡、毛囊炎、真菌感染、性病、癤、丹毒、急性肝炎、膽道感染、結膜炎、角膜炎、麥粒腫、瞼緣炎、虹膜炎、鼻竇炎、慢性鼻炎、中耳炎、宮頸糜爛、盆腔炎、陰道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腎盂腎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性關節(jié)炎、多汗癥、前列腺炎等。

【體質要求】體格壯實,面有油光,多汗易汗,身熱,煩躁?;螯S疸,或黃汗,或尿黃,或分泌物發(fā)黃,或皮膚瘙癢、發(fā)紅、流黃水,或身體發(fā)熱,或關節(jié)紅腫熱痛者。女性多有黃帶淋漓,男性腳氣多汗。舌苔黃膩。

【加減法】皮膚瘙癢流水,合麻黃、杏仁、苡仁、生石膏、連翹;肝病發(fā)黃或膽道感染發(fā)黃,合大柴胡湯、茵陳蒿湯;黃帶淋漓或尿頻、尿急、尿痛者,合豬苓湯。

【注意事項】此方可煎湯外洗。

梔子厚樸湯

古代的理氣除煩方,適用于以煩熱、胸悶、腹脹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梔子十四枚,厚樸四兩,枳實四枚。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山梔子15g,川樸15g,枳殼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79)

【適用疾病】急性食道黏膜損傷、食道炎、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焦慮癥、抑郁癥、神經癥、睡眠障礙、精神分裂癥、老年性癡呆、更年期綜合征、膽囊炎、膽道感染、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發(fā)作、鼻出血、舌痛、多汗癥、麻疹、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新生兒黃疸、小兒肺炎、小兒支氣管炎、小兒哮喘、小兒厭食等。

【加減法】食道炎、胃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見胸悶氣喘,但痰不多,或腹脹、腹痛、大便不暢,發(fā)作時患者常常焦躁不安,舌紅唇紅、咽喉充血者,合半夏厚樸湯,或合大柴胡湯;焦慮、睡眠障礙、心境障礙為特征的疾病,如焦慮癥、抑郁癥、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老年性癡呆、更年期綜合征等,合半夏厚樸湯,或合溫膽湯,或合黃連解毒湯;以黃疸為特征的疾病,如膽囊炎、膽道感染、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發(fā)作、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新生兒黃疸等,合茵陳蒿湯。

【注意事項】山梔子久服易導致眼圈發(fā)黑或面色發(fā)青,停服后可以消退。有報道稱,中藥梔子內服出現(xiàn)蕁麻疹或粟粒樣丘疹過敏反應。

竹葉石膏湯

古代熱病后期的調理方,有清熱養(yǎng)陰的功效,適用于發(fā)熱性疾病以及羸瘦之人的長期低熱、久咳、食欲不振、多汗等。

【經典配方】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竹葉15g,生石膏30g,制半夏10g,麥門冬30g,西洋參10g或生曬參10g,生甘草10g,粳米30g或山藥3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397)

【體質要求】消瘦和虛弱,語言低微,前人常用“虛羸少氣”、“骨瘦如柴”、“形瘦骨立”等來描述。或干咳,或氣喘,或干嘔,或呃逆,或盜汗,大多食欲不振,大便干結,煩躁口渴等。舌多嫩紅少苔,脈象細軟無力。

【適用疾病】發(fā)熱性疾病的恢復期低熱、急性脊髓炎、小兒夏季厭食低熱、瘦弱體質的肺炎、瘦人反復發(fā)作的口腔潰瘍、腫瘤放療化療后的低熱口干及舌燥、多汗癥等。

【加減法】腫瘤后消瘦貧血,合炙甘草湯;出血,加阿膠、地黃。

【注意事項】舌淡,大便不成形者慎用。

八味解郁湯

心身疾病常用方,適用于以四肢冷、咽喉異物感、脈弦為特征的患者。

【處方】柴胡15g,白芍15g,枳殼15g,生甘草5g,姜制半夏15g,厚樸15g,茯苓15g,蘇梗15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體質要求】患者形體大多中等或偏瘦,臉色偏黃而缺乏正常的光澤,大多血壓偏低,生性敏感,辦事謹慎,平時非常關心自己的身體,怕風冷,忌口講究,但癥狀甚多,易惡心嘔吐,如刷牙或見穢物時,或精神壓抑時容易出現(xiàn)惡心,易于暈車等。易胸悶不舒,手足常冷,咽喉異物感,容易腹脹腹痛,矢氣后方覺舒適。小腿容易抽筋,大便或干或稀不定,或頭痛,或身痛而無定處。女性有乳腺小葉增生或經前乳脹、痛經等。舌質淡潤,舌體胖大而有齒痕,舌苔白而不厚。易失眠、焦慮、多疑、恐懼、易驚、憂慮、抑郁、疼痛等,癥狀多隨隋緒的影響。

【適用疾病】胃神經官能癥、心臟神經官能癥、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尿頻、神經性皮炎、腸易激惹綜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神經衰弱、經前期緊張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癔癥、癲癇、抑郁癥、震顫麻痹、血管神經性頭痛、婦人痛經、慢性尿路感染、咽喉炎、扁桃體炎、食管炎、喉源性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慢性胃腸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泌尿系結石、白癜風等。

【加減法】心煩意亂、胸中窒悶不適者,加山梔子;舌暗淡潤、氣上沖者,加肉桂。

【注意事項】使用本方多需配合心理疏導。

八味除煩湯

心身疾病常用方,適用于以胸悶、煩躁、腹脹為特征的患者。

【處方】山梔子15g,黃芩10g,連翹15g,枳殼15g,制半夏15g,茯苓15g,厚樸15g,蘇梗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體質要求】患者多面容滋潤,唇舌多紅。主訴以失眠、胸悶、腹脹為多。易急躁、焦慮、多疑多慮、易驚恐等。易烘熱汗出,常有夜汗;易惡心嘔吐,易心慌心悸,易頭脹痛,易咽喉腫痛,易小便澀痛,或有鼻衄。女性可有痛經等。脈多滑數。

【適用疾病】更年期綜合征、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血管神經性頭痛、婦人痛經、痤瘡、咽喉炎、扁桃體炎、食管炎、急慢性胃腸炎、喉源性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舌痛癥、小兒厭食、小兒過敏性紫癜等。

【加減法】尿急尿痛、小便色黃,加六一散;咽痛,加桔梗、甘草。

【注意事項】使用本方多需配合心理疏導。山梔子、黃連等含有色素,多服后可能導致眼圈發(fā)黑,停藥后即可好轉。

八味活血湯

心身疾病的常用方,適用于以面色發(fā)青、胸痛、頭痛、四肢冷、舌暗為特征的患者。

【處方】柴胡15g,白芍或赤芍15g,枳殼15g,生甘草5g,當歸15g,川芎15g,桃仁15g,紅花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體質要求】患者面色發(fā)青或發(fā)暗,肌肉堅緊,常胸悶不適,容易頑固性痙攣性疼痛,特別是胸痛,或頭痛,或腹脹痛,或腰痛等。女性患者常有經前乳房脹痛,兩脅下按壓有疼痛感,痛經,黃褐斑等?;颊叱K哒系K,常失眠、容易激動,情緒不穩(wěn)定,大便多干結,皮膚干燥或起鱗屑,唇色暗紅、舌質暗紫等?;颊叽蠖嗖〕梯^長,使用常規(guī)方法無效而無憔悴萎靡之態(tài)。輔助檢查有心電圖ST段改變,血脂、血黏度增高,甲皺微循環(huán)障礙,肝掌,視網膜靜脈阻塞、呈紫暗色等異常改變。

【適用疾病】血管神經性頭痛、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性頭痛、外傷性頭痛、腦震蕩后遺癥頭痛、偏頭痛、癲癇、冠心病心絞痛、肺心病、胸膜炎、肋軟骨炎、胸部外傷、肋間神經痛、胃神經癥、胃潰瘍、腸痙攣、黏連性腸梗阻、頑固性呃逆、磨牙、神經性嘔吐、頑固性失眠、神經癥、慢性肝炎、肝硬化、脾腫大、腦梗死、皮膚病、黃褐斑、動脈炎、靜脈炎、眼底出血、視網膜靜脈周圍炎、視網膜靜脈血栓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癥等。

【加減法】痤瘡、臉紅、脫發(fā)、腰酸、痛經、下肢皮膚干燥者,加懷牛膝,合桂枝茯苓丸;咽喉異物感、胸悶腹脹,合半夏厚樸湯。

【注意事項】體質虛弱、腹瀉者當慎用。如錯用本方,會出現(xiàn)疲勞乏力感。

八味通陽湯

消化道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的常用方,適用于腹瀉、分泌物多、小便少、浮腫的患者。

【處方】白術、茯苓、豬苓、澤瀉、桂枝、厚樸、蘇梗、姜半夏。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5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適用疾病】胃腸型感冒、腸炎、濕疹、皮炎、脂肪肝、痛風、眩暈癥。

【體質要求】浮腫貌,皮膚濕潤多汗,大便不成形,腹脹,惡心嘔吐,多唾液。

【加減法】口水多,腹瀉,加干姜;下肢浮腫,加懷牛膝、防己;濕疹皮炎,加生苡仁。

四味健步湯

血管保護劑,適用于下肢周圍血管疾病以及血栓性疾病。

【處方】赤芍30g,石斛30g,懷牛膝30g,丹參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5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適用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糖尿癥眼底病變、下肢靜脈血栓、丹毒、下肢骨折等引起的腰痛無力、下肢疼痛、麻木、抽筋、浮腫等。

【加減法】形體消瘦、腿抽筋、大便干結者,合芍藥甘草湯;形體肥胖、腹軟、四肢麻木、多汗而浮腫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下肢皮膚干燥如蛇皮,血栓形成者,合桂枝茯苓丸。

【注意事項】本方為活血化瘀方,主治以腰部以及下肢疼痛為特征的瘀血性生疾病。無瘀血者慎用。

止痙散

止痙止痛劑,適用于各種抽動類的疾病。

【處方】制半夏:天麻:蜈蚣:全蝎=2:2:1:1

【煎服法】打粉,裝膠囊,每次3g,每日2次。

【適用疾病】癲癇、面肌痙攣、小兒腦癱、小兒多動癥、小兒癲癇、腦膠質細胞瘤等以抽動為特征的疾病。

【加減法】癲癇、腦膠質細胞瘤,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面肌痙攣,合溫膽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小兒多動癥、腦癱,合溫膽湯。

【注意事項】蜈蚣、全蝎為蟲類藥,如引起過敏反應時,當停用。

更年方

更年期調理方,適用于陽虛型體質。

【處方】制附子10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5g,龍骨15g,牡蠣15g,仙靈脾15g,巴戟天15g,生姜15g,紅棗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適用疾病】甲減、更年期綜合征、月經稀少或閉經、舌痛等。

【體質要求】更年期女性患者,面色黃暗,精神萎靡,易疲倦,心慌,多汗,睡眠障礙,脈沉者。

【加減法】頭暈、浮腫者,合真武湯;月經不調,面目及下肢浮腫、便秘,合當歸芍藥散;面黃、浮腫、惡寒、無汗、易疲倦者,合麻黃附子甘草湯。

【注意事項】滿面紅光、脈浮滑者慎用。

生血湯

血液病用方。

【處方】白芍15g,甘草5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枸杞子15g,山藥15g,阿膠10g,生地15g,麥冬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化人阿膠,分2~3次溫服。

【適用疾病】腫瘤放化療以后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降低者。

【體質要求】其人多體瘦疲乏、出血或有出血傾向、脈細數。

退熱湯

辛涼性退熱發(fā)汗方,適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汗出而熱不退者。

【處方】柴胡40g,黃芩15g,生甘草10g,連翹50g。

【煎服法】以水15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分鐘,取湯液約600ml,每次服150ml,每3小時1次。

【適用疾病】病毒性感冒的持續(xù)發(fā)熱,汗出而不暢,面紅身熱,或咽喉痛,或咳嗽,或頭痛等。

【注意事項】如汗出熱退即可停服。如服藥3次,仍然不得大汗,則應改方。

桂苓加大黃牛膝方

桂枝茯苓丸加味方,適用于煩躁不安、身體下部瘀血者。

【處方】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5g,懷牛膝15g,制大黃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適用疾病】子宮內膜增生、子宮腺肌癥、痛經、經期過長、盆腔炎、便秘、肛裂、痔瘡、前列腺增生、眼瞼板腺囊腫、痤瘡、牙痛、牙齦出血、腎功能不全等。

【體質要求】見桂枝茯苓丸條。

經方湯液煎煮法

經方最常用的劑型,是湯液,也稱為湯劑。湯劑的特點是便于吸收,取效快,急性病和發(fā)熱性疾病一般宜用湯劑。

湯劑煎煮的容器:最好用砂鍋、砂壺或搪瓷鍋(陶土瓶),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藥材約20分鐘,這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同時能增加湯藥的濃度。冬天可以用20℃~30℃的溫水浸泡,但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使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受熱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藥材浸泡后,再以水浸過藥材面2~3cm為佳;或用手輕輕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煎藥的水量應一次加足,不要中間加水,更不能把藥煎干了再加水重煎。我們推薦的加水量公式:加水量(ml)=680 1.8×藥材重量(g) 需要得到的湯液量(ml)。

煎煮方法:文火煎煮,沸騰后30~40分鐘為宜。目前常用的有兩種煎煮方法:第一種是古典的煎法,即只煎煮1次,加水后小火煮沸,然后再煎煮30~40分鐘,濾出藥液,分2~3次服用。這種煎煮法適合于治療急性病和重病的藥方,如桂枝湯、麻黃湯、大柴胡湯、大承氣湯、理中湯等。第二種是后世的煎法,即煎煮2次,第一次煎應在30分鐘左右,濾出藥液后,加水再煎15分鐘左右,濾出藥液,把兩次的藥汁混合均勻,分2~3次服用。這種煎煮法適合于一些滋補性的藥方,如炙甘草湯、溫經湯等。

服用法:急性病宜空腹服,慢性病宜在兩餐之間服;實證宜飯前服,虛證宜飯后服,瀉下藥宜飯前服,發(fā)汗藥宜飯后服。急性病每日3次以上,慢性病每日2次,也有1次或隔日或隔周服用的。

經方用量原則及折算法

經方的用量十分復雜,難以統(tǒng)一。其基本原則是:急性病及重癥者量宜大,慢性病量宜小;體質強健者量宜大,體弱者量宜??;應重視經方的比例,即相對劑量,也就是藥量的比例,但不拘泥絕對劑量。

經方用量折算法如下:

重量:漢代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但在漢代重量折合公制的折算標準上,各位學者的認識懸殊較大,很難統(tǒng)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教材中,主張以一兩等于39換算;而近現(xiàn)代學者中,有主張一兩等于8g者,也有主張一兩等于13.67464g、13.92g、14.1666g、15.625g等的不同。對此,本人根據師徒相授的用藥習慣,常按一兩等于3~69的標準進行換算。換算后的配方一般按現(xiàn)在的煎煮法和服用方法,如湯劑方,則水煎后按每日2~3服。

容量:漢代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一升約等于公制的200ml。

實物稱重:大附子1枚為20~30g,半夏1枚約2g,枳實1枚約2g,枳殼1枚約30g,梔子1枚約1g,肥梔子1枚約2g,杏仁3枚約1g,栝樓實1枚約50g,桃仁3枚約1g,大棗1枚約2g,石膏雞子大約50g。

特殊量具:1方寸匕中,草木藥粉末約為1g,礦物藥粉末約為2g。

編寫說明

經方是經典方的簡稱,也是歷代相傳經驗方的簡稱。經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應用天然藥物的經驗結晶,也是中醫(yī)學術的規(guī)范和準繩,歷代名醫(yī)無不研究經典,擅用經方者無不成為臨床高手。但經方的應用絕非易事,方證簡略不詳,現(xiàn)代應用范圍不明,影響了經方的普及與推廣。近20年來,本人專注于經方現(xiàn)代應用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這本小冊子就是本人常用的經方使用常規(guī)。

本手冊收集的處方以漢代醫(yī)學典籍《傷寒論》《金匱要略》方為主,少數后世的經驗方因配伍嚴謹,療效確切,且沿用日久,本人也經常使用,故一并收錄其中。幾首本人的經驗方其實為經方的合方或加減方,應用上雖有比較明確的范圍,但不可與經方同列,附錄最后。

經典配方及其煎服法、經典方證是經方使用的原始依據和傳統(tǒng)臨證規(guī)范,是經方現(xiàn)代應用的重要參照。使用者必須熟記,反復研讀。常用劑量為本人經驗用量,是湯劑成人一日用量,使用者可根據患者年齡、體質、疾病、氣候、劑型、藥物質量等因素適當調整。

體質要求和適用疾病譜為本人使用經方的著眼點。體質由患者的體型體貌,特別是面色、腹征、腿征、脈象、舌象等客觀性較強的指征以及患者的行為心理特征、好發(fā)疾病等內容構成。明確經方的體質要求對于安全地使用經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適用疾病譜主要勾畫了經方現(xiàn)代應用的范圍,現(xiàn)代醫(yī)學疾病診斷的明確規(guī)范、疾病的傳變預后清晰、適用疾病譜的確定對于有效使用經方具有重要意義。但本人關于經方適用疾病的勾畫只是初步的,其真正的建立與完善尚需要時日。

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臨床使用經方經常加減,其方法有用量的調整,有藥味的增減,還有兩首以上經方的相合等。但經方的結構極為嚴謹,一旦變動,有可能影響療效,故對于初學者來說,最好先用原方,確需加減時,藥味的變動也不要過大。

現(xiàn)代藥理研究,對于理解經方的應用機理以及擴大經方使用的范圍將有積極意義,但實驗室與診室畢竟相差很大,實驗室的研究報告不能作為臨床使用經方的主要依據。

這本小冊子本是供學生們臨床使用經方檢索查考之用的口袋書,初稿出來后,各地索要者不斷。今年5月,由德國康安德先生翻譯的本書德文版率先在慕尼黑出版發(fā)行,北京的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也正在翻譯出版英文版,但經方使用的大國在中國,我更希望經方之花在中華大地開得更鮮艷。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華中健編輯的大力幫助下,《黃煌經方使用手冊》終于順利出版發(fā)行,讓我十分欣慰。此手冊雖多次修改,但由于本人使用經方的經驗還在積累過程中,本書的內容尚是不完善的,今后還將不斷修訂推出新版本。

在本手冊的編寫過程中,弟子黃波承擔了初稿的整理工作,古求知、呂永斌、張亮亮、劉志剛、張薛光、李小榮等弟子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這本小冊子凝聚著我們經方團隊的心血,是我們共同的財富。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煌

2010年8月8日

主要病方索引

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大青龍湯;葛根湯;葛根芩連湯;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柴胡湯;退熱湯;

病毒性肝炎:柴胡桂枝干姜湯;大柴胡湯;五苓散;小柴胡湯;茵陳蒿湯;

流行性乙型腦炎:白虎湯;大承氣湯;

流行性腮腺炎:防風通圣散;小柴胡湯;

流行性出血熱: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桃核承氣湯;

痢疾:葛根芩連湯;黃連阿膠湯;黃芩湯;四逆散;瀉心湯;

敗血癥:白虎湯;黃連解毒湯;

瘧疾:柴胡桂枝干姜湯;小柴胡湯;

呼吸系統(tǒng)疾病

感冒:防風通圣散;桂枝湯;桂枝加附子湯;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五積散;小柴胡湯;

支氣管炎:半夏厚樸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麥門冬湯;小柴胡湯;小青龍湯;小陷胸湯;

支氣管哮喘:半夏厚樸湯;大柴胡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茯苓丸;麻黃附子細辛湯;排膿散;小青龍湯;

支氣管擴張癥:小柴胡湯;瀉心湯;

肺氣腫:大柴胡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茯苓丸;腎氣丸;生脈散;

肺炎;半夏厚樸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柴胡湯;小陷胸湯;

肺結核: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荊芥連翹湯;麥門冬湯;薯蕷丸;

胸膜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小陷胸湯;八味活血湯;

肺癌:麥門冬湯;薯蕷丸;五苓散;小柴胡湯;炙甘草湯;

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

心律不齊:半夏瀉心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柴胡湯;葛根芩連湯;溫膽湯;炙甘草湯;八味除煩湯;

心動過速: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柴胡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黃連解毒湯;黃連阿膠湯;溫膽湯;

高血壓?。翰窈育埞悄迪牅?;大柴胡湯;黃連解毒湯;溫膽湯;瀉心湯;真武湯;

低血壓: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桂枝湯;四逆散;小建中湯;真武湯;

冠心?。汗鹬蜍咄瑁桓鸶诉B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理中湯;酸棗仁湯;溫膽湯;小陷胸湯;

心絞痛:大黃附子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理中湯;四逆湯;酸棗仁湯;溫膽湯;小陷胸湯;八味活血湯;

心臟瓣膜?。翰窈育埞悄迪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桂枝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炙甘草湯;

心臟功能不全:桂枝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四逆湯;生脈散;真武湯;

動脈硬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茯苓丸;黃連解毒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瀉心湯;

心臟神經癥:半夏厚樸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溫膽湯;梔子厚樸湯;八味除煩湯;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食道炎:半夏厚樸湯;大柴胡湯;小陷胸湯;梔子厚樸湯;

慢性胃炎:半夏厚樸湯;半夏瀉心湯;大柴胡湯;附子瀉心湯;四逆散;梔子厚樸湯;

消化性潰瘍:半夏瀉心湯;附子瀉心湯;理中湯;小建中湯;

腸易激綜合征:半夏厚樸湯;半夏瀉心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理中湯;四逆散;

潰瘍性結腸炎:甘草瀉心湯;黃連阿膠湯;四逆散;四逆湯;小柴胡湯;

克羅恩?。捍蟛窈鷾?;甘草瀉心湯;黃芩湯;小柴胡湯;

習慣性便秘:大柴胡湯;當歸芍藥散;排膿散;四逆散;芍藥甘草湯;小建中湯;枳實芍藥散;八味除煩湯;

慢性膽囊炎:柴胡桂枝干姜湯;大柴胡湯;大黃附子湯;黃連解毒湯;四逆散;小柴胡湯;茵陳蒿湯;梔子厚樸湯;

胰腺炎:大柴胡湯;

慢性肝炎、肝硬化:當歸芍藥散;芍藥甘草湯;五苓散;小柴胡湯;小建中湯;真武湯;

脂肪肝:大柴胡湯;防風通圣散;葛根芩連湯;五苓散;八味通陽散;

血液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

貧血:薯蕷丸;五苓散;小建中湯;玉屏風散;炙甘草湯;豬苓湯;真武湯 ;生血湯;

白細胞減少癥:薯蕷丸;小柴胡湯;生血湯;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虎湯;附子瀉心湯;黃連解毒湯;黃連阿膠湯;理中湯;瀉心湯;豬苓湯;

過敏性紫癜:當歸芍藥散;防風通圣散;桂枝湯;荊芥連翹湯;理中湯;小柴胡湯;

高黏滯血癥與血栓形成:大黃廑蟲丸;桂枝茯苓丸;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甘草湯;八味活血湯;四味健步湯;

惡性淋巴瘤:桂枝湯;荊芥連翹湯;五苓散;小柴胡湯;

白血?。喊谆?;薯蕷丸;小柴胡湯;豬苓湯;生血湯;

內分泌、代謝、營養(yǎng)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白虎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大柴胡湯;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黃連解毒湯;小柴胡湯;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大柴胡湯;當歸芍藥散;葛根湯;五積散;小柴胡湯;真武湯;更年方;

糖尿?。捍蟛窈鷾还鹬蜍咄?;葛根芩連湯;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甘草湯;腎氣丸;四味健步湯;

痛風:大柴胡湯;大黃附子湯;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藥知母湯;五苓散;梔子柏皮湯;八味通陽散;

肥胖癥:大柴胡湯;防風通圣散;防己黃芪湯;桂枝茯苓丸;溫膽湯;五苓散;五積散;

高脂血癥:大柴胡湯;防風通圣散;桂枝茯苓丸;五苓散;瀉心湯;

腎臟病

急性腎炎:半夏厚樸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柴胡湯;

慢性腎炎:防己黃芪湯;桂枝湯;桂枝茯苓丸;黃芪桂枝五物湯;腎氣丸;五苓散;小柴胡湯;玉屏風散;豬苓湯;真武湯;

腎盂腎炎:四逆散;豬苓湯;梔子柏皮湯;

腎結石:大柴胡湯;大黃附子湯;當歸芍藥散;甘姜苓術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四逆散;腎氣丸;豬苓湯;五苓散;

腎功能衰竭:真武湯;桂苓加大黃牛膝方;

神經系統(tǒng)疾病

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大柴胡湯;葛根湯;小柴胡湯;

三叉神經痛:大柴胡湯;大黃附子湯;當歸四逆湯;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芍藥甘草湯;瀉心湯;

坐骨神經痛:大黃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芍藥甘草湯;

急性脊髓炎: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中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柴胡湯;附子瀉心湯;桂枝茯苓丸;葛根湯;葛根芩連湯;黃連解毒湯;瀉心湯;

癲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溫膽湯;止痙散;

偏頭痛:大柴胡湯;大黃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膽湯;

帕金森病:半夏厚樸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膽湯;

腦損傷: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湯;桂枝茯苓丸;黃連解毒湯;桃核承氣湯;溫膽湯;

精神心理疾病

神經癥:半夏厚樸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四逆散;溫膽湯;梔子厚樸湯;八味解郁湯;八味除煩湯;

抑郁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膽湯;梔子厚樸湯;

精神分裂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黃連解毒湯;桃核承氣湯;溫膽湯;瀉心湯;

失眠: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黃連阿膠湯;酸棗仁湯;溫膽湯;溫經湯;梔子厚樸湯;八味除煩湯;八味活血湯;

五官科疾病

結膜炎:大黃附子湯;防風通圣散;葛根湯;黃連解毒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柴胡湯;小青龍湯;瀉心湯;玉屏風散;梔子柏皮湯;

角膜炎: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五苓散;小柴胡湯;玉屏風散;

虹膜炎:荊芥連翹湯;小柴胡湯;

青光眼:大柴胡湯;五苓散;

白內障: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腎氣丸;

糖尿病性眼底病變:桂枝茯苓丸;黃芪桂枝五物湯;四味健步湯;

假性近視:溫膽湯;五苓散;

視網膜靜脈阻塞:桂枝茯苓丸;葛根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八味活血湯;

鼻塞: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青龍湯;

鼻出血:瀉心湯;梔子厚樸湯;八味除煩湯;

鼻癤:黃連解毒湯;荊芥連翹湯;瀉心湯;

鼻炎、鼻竇炎:防風通圣散;桂枝加附子湯;葛根湯;荊芥連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柴胡湯;小青龍湯;玉屏風散;梔子柏皮湯;

慢性咽喉炎:

半夏厚樸湯;桔梗湯;麥門冬湯;

急性扁桃體炎:大柴胡湯;大黃附子湯;桔梗湯;荊芥連翹湯;小柴胡湯;八味除煩湯;

鼾?。郝辄S附子細辛湯;小青龍湯;

中耳炎;葛根湯;荊芥連翹湯;小柴胡湯;梔子柏皮湯;

突發(fā)性耳聾:葛根湯;小柴胡湯;

梅尼埃病:溫膽湯;五苓散;真武湯;

牙齦出血:黃連阿膠湯;瀉心湯;

口臭:半夏瀉心湯;大柴胡湯;溫膽湯;瀉心湯;八味除煩湯;

舌痛: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膽湯;溫經湯;梔子厚樸湯;八味除煩湯;更年方;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甘草瀉心湯;炙甘草湯;竹葉石膏湯;

口腔扁平苔蘚:甘草瀉心湯;黃連解毒湯;小柴胡湯;

皮膚病

單純皰疹:荊芥連翹湯;小柴胡湯;

帶狀皰疹:大黃附子湯;黃連解毒湯;荊芥連翹湯;芍藥甘草湯;四逆散;五苓散;小柴胡湯;

手足口病:葛根湯;甘草瀉心湯;小柴胡湯;

毛囊炎:防風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荊芥連翹湯;

濕疹:防風通圣散;黃連解毒湯;五苓散;小柴胡湯;梔子柏皮湯;八味通陽散;

蕁麻疹:防風通圣散;桂枝湯;葛根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遺傳過敏性皮炎:防風通圣散;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柴胡湯;

神經性皮炎:半夏厚樸湯;四逆散;

銀屑?。悍里L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荊芥連翹湯;茵陳蒿湯;

玫瑰糠疹:防風通圣散;荊芥連翹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五苓散;

凍瘡:當歸四逆湯;

尋常痤瘡:防風通圣散;桂枝湯;桂枝茯苓丸;葛根湯;荊芥連翹湯;

多汗癥:白虎湯;防己黃芪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黃連解毒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生脈散;五苓散;玉屏風散;梔子柏皮湯;梔子厚樸湯;竹葉石膏湯;八味除煩湯;

脫發(fā):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茯苓丸;黃連解毒湯;溫經湯;五苓散;八味除煩湯;

紅斑狼瘡:甘草瀉心湯;荊芥連翹湯;小柴胡湯;

硬皮?。寒敋w芍藥散;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荊芥連翹湯;小柴胡湯;

白癜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青龍湯;桂枝茯苓丸;八味解郁湯;

黃褐斑: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溫經湯;八味活血湯;

婦產科疾病

不孕癥: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湯;荊芥連翹湯;溫經湯;

習慣性流產:當歸芍藥散;黃連阿膠湯;溫經湯;

胎位異常:當歸芍藥散;

盆腔炎: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荊芥連翹湯;豬苓湯;梔子柏皮湯;

子宮頸炎:甘草瀉心湯;黃連解毒湯;小柴胡湯;梔子柏皮湯;

子宮肌瘤:大柴胡湯;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

子宮內膜異位癥:桂枝茯苓丸;八味活血湯;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當歸芍藥散;黃連阿膠湯;溫經湯;

多囊卵巢綜合征:大柴胡湯;當歸芍藥散;防風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湯;五積散;

閉經:大柴胡湯;當歸芍藥散;當歸四逆湯;防風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湯;黃連阿膠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湯;五積散;桂苓加大黃牛膝方;

痛經:當歸芍藥散;當歸四逆湯;桂枝茯苓丸;黃連解毒湯;溫經湯;小建中湯;八味除煩湯;

經前緊張綜合征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柴胡湯;當歸芍藥散;八味解郁湯;八味除煩湯;

更年期綜合征

半夏厚樸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四逆散;酸棗仁湯;溫膽湯;溫經湯;更年方;

小兒科疾病

嬰幼兒營養(yǎng)不良:半夏厚樸湯;桂枝湯;理中湯;小柴胡湯;小建中湯;

小兒單純性肥胖癥:溫膽湯;

小兒發(fā)熱:白虎湯;葛根湯;小柴胡湯;竹葉石膏湯;

麻疹: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陷胸湯;梔子厚樸湯;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半夏厚樸湯;小柴胡湯;小青龍湯;梔子厚樸湯;

小兒哮喘:半夏厚樸湯;小柴胡湯;小青龍湯;梔子厚樸湯;

小兒肺炎:半夏厚樸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柴胡湯;梔子厚樸湯;

小兒腹瀉:半夏厚樸湯;葛根芩連湯;理中湯;四逆湯;五苓散;

小兒腹痛:半夏厚樸湯;四逆散;芍藥甘草湯;小建中湯;

小兒厭食;半夏厚樸湯;溫膽湯;梔子厚樸湯;

小兒癲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溫膽湯;止痙散;

遺尿: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葛根湯;甘姜苓術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五苓散;

暑熱癥:白虎湯;五苓散;

外科疾病

丹毒:黃連解毒湯;荊芥連翹湯;梔子柏皮湯;四味健步湯;

癤和癰:葛根湯;黃連解毒湯;荊芥連翹湯;瀉心湯;梔子柏皮湯;

腸梗阻:大承氣湯;大黃附子湯;

闌尾炎:大承氣湯;大黃附子湯;桂枝茯苓丸;

肛裂:黃芩湯;芍藥甘草湯;桂苓加大黃牛膝方;

靜脈血栓形成:桂枝茯苓丸;芍藥甘草湯;四味健步湯;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當歸四逆湯;桂枝茯苓丸;

骨科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桂枝芍藥知母湯;黃連解毒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小柴胡湯;梔子柏皮湯;

肩關節(jié)周圍炎:大柴胡湯;當歸四逆湯;桂枝芍藥知母湯;葛根湯;黃芪桂枝五物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湯;

腰椎間盤突出癥:大黃附子湯;防己黃芪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茯苓丸葛根湯;甘姜苓術湯;

泌尿系統(tǒng)疾病

膀胱炎:四逆散;豬苓湯;梔子柏皮湯;

尿失禁: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甘姜苓術湯;麻黃湯;四逆散;腎氣丸;

多囊腎:當歸芍藥散;豬苓湯;

男性疾病

前列腺增生:桂枝茯苓丸;甘姜苓術湯;四逆散;腎氣丸;五苓散;

前列腺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茯苓丸;黃連解毒湯;四逆湯;腎氣丸;梔子柏皮湯;

男子不育: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腎氣丸;

性功能障礙:半夏厚樸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葛根湯;葛根芩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四逆散;溫膽湯;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