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孝敬感恩 ![]() ![]() 魏書生 ![]() 陶繼新 二、孝敬感恩從家務做起 魏書生:很多人問,魏老師你怎么教育自己的兒子?我說我兒子,我只是抓了些小事,帶他養(yǎng)成好習慣以后,大的方面幾乎都不用大人過多的管理。兒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靠大人,于是他就搶著做小事。看起來我是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孩子念高中,念文科還是理科,一句話沒問我。但我想,孩子凡事不問我,正是說明他心里有底,能承擔責任,我也就不去問他。考大學了,讀哪所大學,考什么專業(yè),真沒問我,我說沒問我也就是心里有底,是準備給我驚喜。而且我一直認為,過好了當下,做好了每一天,上好了每堂課,做好了每件事,都能做到腳踏實地,最后一般會有很好的結果。就算什么好的結果沒有,我們也問心無愧了。人應該怎么活著?我說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這是最要緊的。兒子大學畢業(yè)考研究生,研究生畢業(yè)參加工作,參加什么工作,一句話也沒問我,我說既然沒有問,就是用不著問。也沒有往家打電話,說明他就是有這個能力,既然有這個能力,我就不提供援助,我也沒有問他。當然若是他不行了,再問我,我再想辦法幫忙吧。 這回參加工作了,寒暑假不能回家了。春節(jié)那幾天難得回到家,卻總是說爸媽您倆歇著,吃完飯看電視。他在廚房里,把鍋碗瓢盆洗得干干凈凈。他并不覺得,我1.8米的男子漢,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在核工業(yè)搞高科技,我干刷碗的活,是不是太掉價了?不。他只是覺得,自己總也不回家,回家能為父母分憂解愁,承擔點家務事,他覺得很舒服。家庭哪有什么大事,不就是雞毛蒜皮的家務嗎。我也不是缺他刷盤子刷碗,而是給他舒服的機會。 那人家問了,說你在什么地方關注啊,我說就是從他小的時候。兒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洗東西,整理衣物,自己的文具搞得可清楚了,什么本子挨著什么本子,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自己的小書房整得井井有條的。他有這樣一個習慣,他覺得很舒服。再大點的時候開始能洗大點的衣服,他就開始搶著洗。跟我出門的時候,一個包也不讓我拎著。那次一個包,搶過來他拎著,我也不吱聲。兩個包搶過來他拎著,讓我空著手,我就空著手。我出門沒有大包,都是小包。有次三個包,我說這回給爸爸一個,他說不用,我說不用你怎么拿啊?他背上背起一個,左手一個,右手一個,在前面走著,他覺得自己成熟了,說:“爸,我成熟了?!焙茏院溃澳次椰F(xiàn)在能背三個包了。爸,我現(xiàn)在是不是很有勁兒了!”孩子覺得自己成熟了,很自豪,很幸福,很快樂。你說咱一個當家長的,干什么???非得賤兮兮搶過來替他背哪。我就在后面走著,跟著他,欣賞他的成熟。那時候他才13、14歲,不像現(xiàn)在1.8米了,我并不是缺他背這個包,干這點活,而是培養(yǎng)他這顆心,給他舒服和自豪的機遇。改變人都是一點一點改變的。 我跟我兒子出門,他問:“爸,渴不渴。” 我說:“有點渴。” 他說:“給你喝水。” 我說:“不行,這礦泉水是涼的。” 他說:“不涼?!?/span> 我說:“怎么能不涼呢?” 結果他從懷里掏出來一瓶礦泉水,農夫山泉,大冬天在他自己的懷里,給我捂得熱乎乎的,還說呢:“爸,趕快喝?!?/span> 小事知道心疼你,惦記你,小時候知道惦記父母,當然以后也就懂得惦記別人,同時他也舒服,他也在給別人付出的時候收獲了快樂。當一個人不僅僅以自己為中心,以集體、以他人為中心的時候,他的幸福就拓展了,就開闊一些了。 所以我說我求盤錦的家長們,千千萬萬別覺得是讓孩子多做了家務勞動,其實是給孩子一個成長和發(fā)展的機遇。從小他知道心疼你,將來他才心疼集體,心疼同志,心疼領導,將來才心疼咱這個國家,咱這個地球,這樣他才更加幸福。 我要求盤錦的孩子,每年做兩張賀卡,第一張賀卡,媽媽過生日的時候,親手送給媽媽,寫上自己想說的話;第二張賀卡在爸爸過生日那天,親手送給爸爸,我說買賀卡不行,一定要自己做。我要求這作為美術教師的任務,美術教師別總讓學生畫那些中外名畫,那是少數(shù)學生做的事,大部分學生就是做點美好的生活中的小的飾物,讓他們做這些事。 這些聽起來都不像一個局長要提出的要求,但我覺得這才真是頭等大事。感恩,先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這絕不僅僅是一點家庭中的事,而是使這個孩子更幸福、更大氣的必經(jīng)之路,他漸漸會知道惦記更多的人,社會就是跟很多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陶繼新:做家務看起來是小事,而實際上是大事。 老子說:“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天下的難事,總是從容易的部分開始解決;天下的大事,總是從細微的地方開始做起。孝就是天下的大事,所以儒家先師提出一個觀點,就是:“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薄褒R家才能國治?!保ā洞髮W》)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lián)系就是這么緊密,這就是關鍵啊。一個國家其實都是一個家庭一個家庭的細胞組成的,當這個家庭好,那個家庭好,每個家庭都好的時候,這個國家才能興旺發(fā)達。那這個家庭怎樣才能好呢?剛才您說得對,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孝敬感恩父母,因為父母撫育了自己,不僅僅是給予了生命,而且還包括整個生命歷程的陪伴與引導。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無私的,所以這種回報自是天經(jīng)地義的。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也不愛的話,正如您剛才所說的,他是不可能愛集體,不可能愛祖國,甚至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人。 有人說,恩將仇報者,肯定是一個壞人。當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的時候,你說這算不算恩將仇報?盡管不一定仇報,但是無報也不行。雖然父母多是不求回報的,但是不代表孩子可以不懂感恩。孝敬父母是理所當然的,當一切所為都是源自真心的時候,就不僅僅是報恩這么一個簡簡單單的動詞了,而是帶給父母的欣慰與喜悅,帶給孩子幸福與自信的快樂之泉了。 古時選拔官吏,要取“孝廉”,先得孝順,才能讓你當官。我們都知道包青天包拯,他以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著稱,故民間稱其包青天及包公。他就任開封府尹期間,辦案既明查又暗訪,執(zhí)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令正義得以順利伸張之余亦導人向善。 包拯也極為孝順父母。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曾經(jīng)彈劾包拯“素少學問”。這里的“學問”,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而是認為包拯“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晚有直節(jié),著在朝廷”,說他小時候就因為孝順的佳話就聞名于鄉(xiāng)里,而長大后的耿直公正更是在朝廷中著稱。應該給他以更合適、恰當?shù)墓俾殹?/span> 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二十九歲時,終于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guī)定,考取進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yǎng)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當時,這種孝道,受到家鄉(xiāng)人的稱道。安徽合肥發(fā)現(xiàn)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現(xiàn)在清明節(jié)人們要祭墳,為何要祭墳,你說有敬畏之心,對的,為什么呢?因為如果父母在你要好好侍奉他們,不在了,要好好祭奠他們。所以孔子說祭祀這一點應當是每個家庭當中非常關注的一個大事情。所以,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焉?!?意思是說同,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不僅中國,我認為一切真正有良知的、有成就的人,都在關注這個問題。比爾·蓋茨有一天在飛機上接受一個記者的采訪,這個記者問,你認為世界上最不能等的是什么事?他就說了一個字——孝。這個事真沒法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是怎樣一種痛,所以說孝敬父母是不能等的。而且當孝敬父母的時候,父母是何等的快樂,他養(yǎng)你育你,而你去孝敬他,家庭的和諧在這一刻就完美的構建了。 所以剛才您說的做家務,這點看似微小的事恰恰是最大的事情。家務事看似瑣碎,卻日日重復,且很難有顯見的功勞。而正是在這似乎枯燥但需要耐心、細心、精心的勞作中,使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種概念,覺得替父母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這本來就是孩子應該做的。當做的時間長了,他感覺到水到渠成,自然而然。這里面定格了一種正面的態(tài)度,孝敬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自然而然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