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梔子10 克,香豉18 克 【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梔子得二杯,內(nèi)豉煮取一杯半,分溫再服。 【方解】二物均屬苦寒除熱藥,并均有解煩的特能,合以為方故治煩熱而心中懊_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6 條: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fù)倒,心中懊_,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77 條: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按:此證多有,但不定見之于發(fā)汗或下之后,即使有煩,然亦不甚明顯?;颊咧魇鲂刂兄先鵁炚呒词?。此與咽中如有炙臠的半夏厚樸湯證,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問證必須精細。胡老講道:“昔時鄰居老工人尹某,一日來告。謂經(jīng)過鋇餐造影檢查,確診為食道憩室,請我治療,因笑答曰:食道憩室我未曾見過,請告所苦。據(jù)述只覺食道阻塞,心煩不寧,因與梔子豉湯三服后,證大減,但食時尚覺不適,續(xù)服二十余劑,證全消失。后再進行鋇劑造影檢查,未再見憩室形象”。此案較奇,故附此以供參考。 《傷寒論》第78 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即胃下口處有結(jié)滯疼痛感,此亦因于誤下,邪熱內(nèi)陷,因使該體部發(fā)炎的結(jié)果,宜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81 條: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傷寒論》第221 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傷寒論》第228 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_,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375 條: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辨證要點】胸中窒塞而煩悶者。 【驗案】劉某,女性,12 歲,1966 年3 月10 日初診。感冒后頭痛,惡心,嘔吐,寒熱往來,咽干口渴思涼飲,心中煩躁,服小柴胡加生石膏湯后,熱降煩除,刻下仍心中懊_,口干欲涼飲,飲食二便如常,苔白而干,舌尖紅,脈滑數(shù)。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為向愈之兆,惟仍有內(nèi)邪虛熱未解、陽明之熱未除,為梔子豉湯合小柴胡湯方證: 梔子6 克,淡豆豉10 克,柴胡6 克,黃芩6 克,黨參6 克,炙甘草3 克,生姜6 克,大棗3 枚,生石膏30 克 結(jié)果:上藥服一劑,睡眠好,全身汗出,寒熱未作,體溫正常。繼以復(fù)胃陽以生津調(diào)理一周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