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德新編》中有云: “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strong> 人只有處于一種心靜的心境下,才能將自己看得清楚,也才能將這個世界看得透徹。 也只有足夠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我們才能具備更多的智慧,去為自己的生命開疆拓土。 再不濟,也能讓自己擁有一種從容而安靜的心境,舒服而愜意地體驗當下的美好。 很喜歡蔣勛說過的一句話: “萬物靜觀皆自得,所有世間的萬事萬物, 安靜下來去看它,你都會得到一種很大喜悅?!?/strong> 困住我們的,從來不是外在的壓力和浮華,而是內心的桎梏與枷鎖。 及時地靜下來,擺脫躁動,驅散焦慮,回歸心靈上的自在、自得、自洽,一切都會好起來。 心靜下來,及時改變自己 一個人的心,只有及時地靜下來,才能更清晰地看清眼前的路,知道該如何走好余生的歲月。 程浩說: “一流的人,分秒必爭;平庸的人,度日如年?!?/strong> 越是心靜的人,越是能體會到時間的寶貴,越是心躁的人,越無法體會到時間的價值。 相信人人都曾幻想過這個世界會有超級英雄來幫助自己,可偏偏不曾試想一下讓自己成為超級英雄來幫助別人。 所以,一個人的人心越是浮躁,就越容易將日子過得雞飛狗跳,一地雞毛。 因為這類人很容易因為管不住自己的情緒,從而心態(tài)滑向痛苦的深淵,最終習慣了自怨自艾,心里充滿了痛苦。 任何時候,當你覺得焦慮,覺得痛苦的時候,及時地靜下來,克制自己,尋找問題的根源,然后立馬付出行動作出改變。 只有這樣,心靜心明,如同水靜水清,清醒地覺察世界,清晰地看透生活。 儒學著作《圍爐夜話》中有言: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strong> 越是迷茫時,越要保持內心平靜,如此方能看明方向,走出心靈迷霧。 以清凈心看世界,用溫柔心除掛礙,慢慢地思考,默默地改變,生活自然會變得豁然開朗。 很喜歡錢鐘書說的一段話: “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倘若你覺得快樂, 并非全在于澡洗得潔凈,花開得好,或許菜合你的口味,只要由于你心上沒有掛礙?!?/strong> 心靜,心無掛礙,自然就會過得舒心,過得歡喜,漫渡人生。 心靜,滋生人生智慧 心靜之人,不單單能客觀而清晰地了解自己,同時也能從靜處尋覓到智慧的缺口。 心靜之人,遠離喧囂,從容自得地去發(fā)現、去遇見、去邂逅更好的自己。 人,怕的就是有太多的浮躁,有著沉重的心靈負擔,有揮之不去的欲望。 李一冰先生著書《蘇東坡新傳》,從1971年開始寫,直到1979年完稿,歷時八年之久。 試想一下,如果李一冰先生倘若心不靜,也沉不住氣的話,就不可能愿意花巨大心血寫成此書。 1967年,李一冰時值五十六歲,沉冤入獄的他托付幼子李雍購買《古香齋施注蘇詩》,在獄中四年,李一冰心靜修養(yǎng),將蘇東坡兩千多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下足死工夫。 最終,借東坡的行止來澆自己的塊壘,完成夙愿,讓《蘇東坡新傳》名揚于世。 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曾有云: “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strong> 心靜,即為心境。心靜地閱讀,心靜地思考,心靜地積累,慢慢地就收獲了人生智慧。 修好自己的心,克制自己的心,不依賴誰,不抱怨誰,不評價誰,不糾纏誰。 如此,安安靜靜地做自己,平平靜靜地做好自己。 老子說:“靜勝燥,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p> 為人處世,清靜,總好過躁動,從容,總勝于慌張。 生活最好的狀態(tài),便是靜得下來,人生最大的智慧,便是擁有一顆清靜之心。 曾國藩說過: “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strong>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經歷,讓自己靜下來,讓生活慢下來,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然后,體會生活里的各種滋味,才會在無常變化中,活出最好的狀態(tài),最終讓自己成為自己。 心靜,遇見自己的福氣 白落梅說: “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地方,用來安放靈魂。 也許是一座安靜宅院,也許是一本無字經書,也許是一條迷津小路。 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驛站,為了將來起程不再那么迷惘。” 人的一生,可以熱鬧,但熱鬧過后,更多的人喜歡安靜下來,好好地品嘗生活的真實滋味。 靜下來,給自己的心靈的找一個安靜的驛站,平和而篤定地做好自己,不再迷茫,也不再愁緒地活下去。 很喜歡亦舒說的一段話: “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地努力,靜靜地收獲,切忌喧嘩?!?/strong> 收斂身心,找到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做一個安靜的自己,然后默默無聞地積累、蓄能,最終你會感謝這樣的自己。 正如周國平說: “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于一顆澄明的心,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strong> 心靜下來,理清頭緒,找到生活的出路,打造一顆澄明的心,讓內心世界變得充盈,也讓自己的人生更有福氣。 然后,云淡風輕,隨遇而安,清歡瀟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