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針之方向者,言刺針入穴時所向?qū)χ嵌纫?。約分之可列為直、橫、斜三種: 直針者,不論直下或平進,皆保持其九十度之直角。所謂直角,系皮膚面與針尖相接合,其兩方作成各個的直角是也。人體經(jīng)穴大部分,皆從直角下針。 橫針者,即沿皮下針,不入筋肉,針從銳角刺入之謂也。所謂銳角者,針尖與皮膚面相會,大約為二十五度角是也。橫針之穴甚少,僅頭部與胸部數(shù)處。 斜針亦曰斜刺'針從斜角刺入之謂也。斜角者'針尖與皮膚成四十五度以上之角度也,如針風池、太溪、昆侖諸穴,應用亦甚少。 十二、刺針之目的 《內(nèi)經(jīng)》有曰:「欲以微針通其經(jīng)脈,調(diào)其血氣。」又曰:「虛則實之,滿則泄之, 苑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勾斯湃擞冕樦康囊?。從今日科學目光觀察之,通經(jīng)脈, 調(diào)氣血,即為刺激其神經(jīng)與血管,使血行流暢也。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即近代針醫(yī), 謂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也。所謂虛,乃某組織機能之減退也。所謂實,乃某組織機能之亢奮也。莞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無非散其郁血充血而已。 再言之'興奮、制止、誘導三種之方法而已。 興奮法者,專應用于生活機能減弱之疾病,如肺萎、肝虛、脾弱、腎衰、筋骨麻木等'所謂虛則補之者。對于此類之疾病'與以輕微之刺激'興奮其各組織之神經(jīng)'鼓動其生活之機能,以達療治之法也。 制止法者,與興奮法絕然反對,對應用于生活機能之亢進所發(fā)生之疾病,如知覺神經(jīng)過敏,發(fā)生疼痛。運動神經(jīng)過興奮'發(fā)生痙攣。內(nèi)臟神經(jīng)太旺盛'發(fā)生某種分泌過多。宜與強力之刺激,以制止之、鎮(zhèn)靜之、緩解之之法也,即《內(nèi)經(jīng)》所謂:「實則瀉之, 邪勝則虛之」之法也。 誘導法者,即頭有疾,取之足,于距離患部之處,與以刺激,使其部血管擴張,導去其患部之充血郁血5或病之滲出物5以達療治之目的,所謂微者隨之之法也。 其他如暴者奪之,苑陳則除之,即今之放血法、刺血法也。 十三、直接的刺激與間接的刺激 上節(jié)述針治之目的,吾人已知不外施制止、誘導、興奮三種作用。但刺激點,須直接刺其患部之深層神經(jīng)干或血管,使之發(fā)起作用,以達到其目的,然而在皮膚淺層,知覺神經(jīng)之末端,利用反射作用,與以淺刺,亦能達到其目的,較之深刺激,有時反覺為優(yōu)。良以末梢之反射'范圍較廣,惟此類之皮膚刺激'借其反射力而發(fā)揮作用'可名之曰間接刺激。其直接刺激與患部有關之神經(jīng)、筋肉或血管'可名之曰直接刺激。 十四、針刺之感通作用 當針刺人身體之時,恰如電氣之感傳,而發(fā)生一種如麻痹樣之刺激,亦有始終感如瘦如痛者'皆名之曰針之感通'針醫(yī)名之曰得氣、行氣。其感通之范圍不一'有在一部者,有沿其神經(jīng)所經(jīng)過之區(qū)域而發(fā)感通者,如針腰部,能感傳至下肢與足趾,如針指部, 能波及上膊與肩胛。亦有不循神經(jīng)之徑路感傳者,如針足部,而感傳至頭,針胸部,而感傳至足,良由神經(jīng)交綜錯節(jié),無處不通。自某部之刺激,神經(jīng)發(fā)生興奮,傳至中樞, 起反射之興奮作用,使間接之神經(jīng)細胞,亦起興奮,從而波及其他之知覺神經(jīng),發(fā)生感通'亦未可知。 從麻痹瘦痛之感通'亦能推知其病之輕重。下針即發(fā)感通者其病輕'久而始發(fā)者其病重。感傳遠者其病輕,限于一部者其病重。 術者指覺之敏銳者'亦能知其感通之有無與輕重。針書有曰:「針下得氣'如魚吞鉤餌之狀。邪氣之來也'緊而急。谷氣之至也,和而緩?!故墙孕g者之指覺也。指覺非 人人所能,非熟練不可,亦非細心體會不可,斷非筆墨可以形容者也。 十五、刺針時之準備 吾人臨床施術之時,宜如何作準備?曰:「第一步清潔術者之手掌手指,與其診察上之用具,然后診察病人,審明癥狀,以定治療之方針,確定應取之經(jīng)穴,乃出其耀目之針,檢取適于經(jīng)穴深淺之長度,即以凈紙勒擦之,如用棉花醮酒精拭之亦佳,針既檢定,乃使被術者整其體位,安其心志,毋移動膽?zhàn)H。針穴部位,為之充分消毒,于是徐徐為之下針'行種種之手技焉?!?/span> 十六、刺針時之注意要項 臨床施術'不特述如上節(jié)之先與消毒而已也。于針身針鋒之是否無損,應有詳細之審察,茍發(fā)現(xiàn)疑點,宜以薄紙試之,全針刺過,絕無聲息,則針身不損,退出無音,悉無阻礙,則針鋒亦良,以之應用,可以無憂。 針既良矣,而患者面無血色,目暗少神,仍未可以猝然下針也,必詢其有無受針之經(jīng)驗,如其未也,宜緩辭之,必欲針治,必先告其暈針之狀,與不可膽?zhàn)H,然后徐徐下針,微運即退,長時之強刺激,則絕對禁忌之。當下針捻運之時,必十分注意其面部之顏色'微有變動'立即停針°且也二三穴外'雖不發(fā)生暈針'亦宜停止'使其翌日再針' 萬不可以其不妨而多針之,惹起極度之腦貧血,則悔已晚矣。 于普通病者,雖不慮暈針之發(fā)生,然于下針之時,若發(fā)生筋肉痙攣,切不可強力刺下,宜立即停止,切之循之,待其攣急緩解,然后徐徐下針,否則未有不發(fā)生屈針者也° 皮膚過于緊張者,刺下每感劇烈疼痛;皮膚十分弛緩者,易于移動,且以堅韌而不易刺入,故痛感每較常人為重。凡遇此等患者,如緊張者,必先施強烈之按摩;弛緩者, 以左手拇食二指,緊張其肌膚,然后為之進針,可免若干之痛苦矣。皮膚之不易移動, 亦端賴乎此。 其他關于小兒婦女之針刺,尤宜注意其移動,下針宜淺而速,不能久留,否則折針屈針'未有不演出者也。 至若病勢衰弱已極,脈微神散,氣短欲絕,當此之時,萬不能輕易下針,妄思救治。《靈樞經(jīng)》亦曰:「用針者,觀察病人之態(tài),以知精神魂魄之存在得失之意,五者已傷' 針不可以治之也?!股w精氣已衰弱者,根本已敗,油干燈熄,針雖萬能,亦難挽救,以立再造之功也。 雖然,急性病癥,而形似虛脫,若與以強刺激之反射'每有因此而慶更生者,是又不能恐受誹謗之嫌而袖手旁觀也。 十七、刺針時醫(yī)與病者之體位 凡將施術之先,醫(yī)者與患者,須有一定之體位,茍患者之體位不正,則取穴不確, 且神經(jīng)筋肉骨骼之位置,微有不同,欲其舒經(jīng)行氣,不可得矣。即醫(yī)者之體位不正,而草率施術,往往亦能發(fā)生偏側(cè),難于進針,或屈針之弊,此體位所以要注意也。 考各經(jīng)穴條下,關于取穴之法,皆有證明,如仰臥、俯伏、拱伸、蹭跪,各有定法。然病有輕重'力有盛衰'未可執(zhí)而不化'坐臥側(cè)伏'宜隨機權變也。茲定二者之體位如左: 甲、患者之體位 患者之體位:以舒適與筋肉弛張之程度,成自然為標準,如是在施術之中,不致十分移動,若其姿勢屬于勉強,必中途轉(zhuǎn)側(cè),發(fā)生折針屈針之弊。關于各部施術方面,如采取左之方式,則大致不誤。 在頭部側(cè)面施術之時,用坐式、仰臥式、或側(cè)臥式。如關頭之后面,則取坐式、伏臥式或側(cè)臥式。 在顏面部,取正坐式,或仰式側(cè)臥式均可。 頸部及胸部、腹部之前面,則使之仰臥而施之。正坐亦可。 在刺側(cè)胸部、側(cè)腹部時,取側(cè)臥為善。 后頸部及肩胛部、背部,則用坐式或伏臥式。 四肢及臀部'取坐式或側(cè)臥式'患部向上方以施之。 乙、醫(yī)者之體位 醫(yī)者之體位無定,必隨患者之體位如何,而采取適當之位置。總以易于施術,易于發(fā)揮腕力與指力為原則。 十八、進針時之程序 進針之時,其先決條件為消毒,于刺針時之準備一節(jié),已言之矣。準備已畢,即為刺針之實施'其程序有三:一曰爪切,二曰持針'三曰進針°為分述之:爪切:《難經(jīng)》有曰:「知為針 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其所針榮臉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 云云。此即言進針之時,宜先彈努爪下而后進針也,彈努爪下,即按摩爪切,非惟使其皮下知覺之神經(jīng)麻木,進針減少痛感已也,主要在探尋穴位,切準穴門,下針不致傷筋傷骨也。按摩爪切之法奈何?初于其應刺之部位,以左食指或拇指,微著力按摩,探尋骨隙,穴位既得,以爪切上,成十字紋,或一字紋,然后以針尖,著紋之中央而下,直達應刺之目的,可無阻礙矣。若操切從事,持針即刺,雖依其分寸而不按切,則未有能中的者'故用針者信其左也。 持針:持針之道'亦甚重要?!秲?nèi)經(jīng)》有曰:「持針之道'堅者為實'正指直刺, 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褂衷唬骸赋轴樦?,欲端以正,安以靜。」明季針家楊繼洲氏曰:「持針者,手如握虎'勢若擒龍,心無外慕,若待貴人?!勾私匝猿轴槺囟苏撵o,要聚精會神'屬意于指端針端,直刺橫刺斜刺, 保持其角度而后下針,期克盡持針之法也。 進針:古人于進針之時,先定補瀉之要,后行進針之法?!鹅`樞·經(jīng)水篇》曰:「凡瀉者必先吸入針°凡補者'必先呼入針° J后之醫(yī)者'令咳嗽一聲以代呼'或曰口中收氣以代吸,乘患者呼氣或吸氣之中而下針,其規(guī)則謹嚴,審慎從事,亦成一派。自今日人體生理解剖之學明,知古人之所謂營衛(wèi)氣血者,一為血液之流行,一為神經(jīng)生理之現(xiàn)象。針之補虛瀉實,不越乎興奮、制止等之作用,對于補瀉之手技,僅屬于一種刺激法之強度,進針時對于呼吸上,實無注意之必要,而心之靜,手之穩(wěn),徐徐捻撥而下,一方視其面部之表情,為進針捻撥之緩急,面色不變,口眼不皺引者,進針可速下。反之宜輕微漸進,此乃進針之要訣也。 十九、進針后之手技 針既進矣,即為捻運,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補瀉,以新理論,則不越乎制止、興奮、 誘導。三者目的不同,手技遂異,考之《內(nèi)經(jīng)》,征之近賢,名目繁多,心目為眩,大都標新立異,不切實際。在作者,不外示其廣博,且閃爍其詞,不肯明言,以顯其神秘, 而后之學者,以其玄奧莫測,索解無從,遂視為畏途矣。針道之不明,實斯輩為厲階。 毋怪有人目針家為草澤鈴醫(yī)之流也。編者不才,于古人手技之神秘處,未敢悉皆附從。 如《內(nèi)經(jīng)》針法,尚有可取之處,特錄其要者,為之注釋,以供同志之參考焉。從科學立場,吾人對于針法,應取之途徑,殿列于后: 甲'《內(nèi)經(jīng)》之鋤法 「九鋤十二原」:「小鋤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 未覩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遲速。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法,不知機者,扣之不發(fā), 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 正行無間,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鈍道畢矣?!?/span> 編者按曰:本節(jié)首言小針之不易施,故曰:「易陳而難入」也。繼分粗工上工之所守,一徒守跡象,不諳妙機,一知守神-能覩病原,而知其虛實,故曰:「粗守形,而上守神也」,其得神之妙者,知病之在何經(jīng),如客之在門,了然其出入之道也。「不覩其疾,不知其原」言施針不可不先審其疾也。次言刺針之真諦,在乎遲速'守穴中之妙機,以適應病體之虛實,即「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也。夫空者,關節(jié)之空間也, 即神經(jīng)出入之處也。神經(jīng)因受刺激,而發(fā)生反射,與局部筋肉收縮,是即機之動也。粗工不知,僅按其關節(jié)而刺之,以為盡針之能事矣,此其所以名下工也。神經(jīng)之機能微妙, 不可思議'因神經(jīng)細胞之活潑與否'發(fā)生反射機能'有強弱之分。如其強也'不能使之更強'如其弱也'不能使其再弱。故曰:「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也?!褂瓷鋸娙踔顧C,乃在指端,非可得聞而可得見也,惟有熟練之上工乃能之。乘其反射力之如何,而應以適當之手技'所謂「知機之道」也。粗工不知此妙機,即不知其往來'故曰: 「暗也?!顾^往來者,指神經(jīng)反射,感應之起止也。當其起也謂之來,當其止也謂之去。粗工不知其起止,坐失時機,已止矣,而猶擊之,故曰:「往者為逆?!股瞎つ艹似淦?,而應用其手技,故曰:「來者為順。」能明往來,即知順逆,所謂因其衰而彰之, 因其實而虛之,調(diào)正其機能之盛衰'達疾病之驅(qū)除。迎而奪之,即實而虛之也。隨而濟之,即衰而彰之也。迎、奪、隨、濟,能隨己意而和之,所謂得心應手,盡用針之能事矣。 凡用鈍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竟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后與先,若存若亡,為虛為實,若得若失。」編者按曰 :本節(jié)言用針之大綱,經(jīng)曰:「凡欲用針必先按脈?!姑}之虛而無力者, 氣之弱也,當補之,即「虛則實之」之謂也。脈之盛者,氣之盛也,當瀉之,即「滿則泄之」之謂也。見其青絡怒張,乃郁血也,則刺而放之,即「莞陳則除之」之謂也。病痛甚而起之暴者,則解散之、制止之,即「邪勝則虛之」之謂也?!感於矂t實」,此言手技,徐入其針而疾出也,謂之實?!讣捕靹t虛」,言疾入其針而徐出也,謂之虛, 謂之瀉是也。所謂實與虛者,一為使神經(jīng)興奮,謂之有氣。一為使神經(jīng)安靜,謂之無氣, 此「若有若無」之釋也?!覆旌笈c先,若存若亡」者,殆初因其氣虛而實之'乃謂若亡若存,初因其氣實而瀉之,乃謂若存若亡也?!笧樘摓閷?,若得若失」者,言瀉之而虛, 若有所失,補之而實,若有所得也。本節(jié)不肯定曰有無存亡得失,而曰若有若無,若存若亡,若得若失者,愚深佩古人之卓見,而體會入微,何也?蓋本節(jié)之補瀉虛實,指氣之虛實言也。古人之所謂氣,固有多端,如本節(jié)之所指,乃神經(jīng)之活力也。神經(jīng)興奮太盛'而使之安靜,即古人謂實則瀉之5意為瀉者'瀉其氣也'氣已瀉而不曰氣已無、氣已亡、氣已失,而曰若無若亡若失。神經(jīng)因活力衰弱,而使之興奮,即虛則補之之義也, 但不曰已有已存已得,而曰若有若存若得,此非古人之卓識,曷克臻此。 虛實之要,九鋤最妙,補瀉之時,以鋤為之,瀉曰必持內(nèi)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鋤, 邪氣得泄,按而引鈍,是謂內(nèi)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蟲止,如留而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編者按曰:本節(jié)首言補虛瀉實,以九針為最妙,繼言補虛瀉實之法?!笧a曰必持內(nèi)之」,言必持針以入之也。「放而出之」,言提針以放邪氣也?!概抨柕冕槨拐?,得以針搖大其孔,排散衛(wèi)陽,使邪氣可得泄也。「按而引針是謂內(nèi)溫」,此言補之法也,按而引針者,亦即引針而按入之,名曰內(nèi)溫。內(nèi)溫者,和其內(nèi)部之氣血也,故曰:「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棺浴秆a曰隨之」以下,專言補之手技?!鸽S者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蟲止,如留而還,去如弦絕」,誠形容補法之絕妙好詞,吾今為之分解之,一語道破'不如其含意深長,耐人尋味矣。隨之意若妄之者'隨順也,妄無也'言針之捻撥,順手所至'若有意若無意也。若行若按'行動也5按下也'言針似動而似按也。如蚊蟲止,如留而還者,以蚊蟲之吸血情狀為譬也。去如弦絕者,言緩緩出針,以弦絕情狀為譬也。自「令左屬右」而下,乃言出針后之手技。令左屬右者,屬,從也,隨也, 言令左手從右手,于出針之時,按其孔穴,則內(nèi)之氣止,外門閉而氣不泄,于是中氣實矣。如有留血,急除去之,是即「必無留血,急取誅之」之意也。 編者復不嫌詞費而重申其義。補者,使神經(jīng)活潑興奮也。瀉者,排除神經(jīng)障礙,或制止其興奮'使之安靜之謂也。 編者屢言之,使神經(jīng)興奮之手技,必須用輕微之刺激。欲制止而使之安靜,必用強之刺激。學者試一思之,本節(jié)言補瀉之技,雖寥寥數(shù)字,深合今之新理,已無遺義,誰謂古人之學識,不科學也耶?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shù)。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鋤。 編者按:本節(jié)示人以針貴得氣,氣至即已,不至則捻之運之,不問其數(shù),誠開宗明義,如何明且盡也,不知后人,為何復演出六陰、九陽、子午搗臼等種種眩人名目,殆未觀《內(nèi)經(jīng)》針法之真義也歟! 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編者按:本節(jié)之針法,不分補瀉手技,但徐入徐出,以鼓動其氣,所謂:「不虛不實'以經(jīng)取之之法也。」補瀉無形者'不分補瀉之手技、形式,但徐入徐出以和其氣血' 故謂之同精。精指榮衛(wèi)氣血也,榮衛(wèi)同生于水谷之精氣,故本節(jié)簡稱為之精。清者為榮, 濁者為衛(wèi),清濁相干'乃生亂氣而為病,非氣血之有余或不足也'故以針徐出徐入以導之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編者按:本節(jié)言刺法之因病制宜也。病之始起也輕而微,刺入即可出針,故曰:「可刺而已。」病之盛者'宜久留其針,以待其病勢衰而后出針也,故曰:「其盛可待衰而已?!挂蚱漭p而揚之三句,乃言因病施技之法也。病之輕者,所謂徐出徐入,揚其氣而已,蓋輕刺法也。病之重而屬實者,所謂用實則瀉之之法而減之也,即重刺激法也。因其衰而彰之者'補法也'亦即輕刺法也。 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jīng)氣已至,慎守弗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 編者按:本節(jié)言刺虛刺實之必要條件。刺虛者,須實而后已,所謂:「必待其陽氣隆至,針下覺熱,而后去針也。」刺實者,所謂:「陰氣隆至,針下覺寒,而后去針也?!?經(jīng)氣已至以下,言運針之宜專心一意,始終不懈,即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也?!干顪\在志'遠近若一」者'乃言運針淺深,氣行遠近'一如其志也。 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納鋤,乃復其方吸而轉(zhuǎn)鈍,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鈍'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至焉。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鋤也,故員與方非鈍也。 編者按:本節(jié)言補瀉之貴乎適中其度也。瀉必用方,方者,適當也,以氣方盛者, 所謂適當其氣盛而瀉之?!敢栽路綕M,以日方溫」者,古人用針'每擇日擇時擇人之精神充滿之時也?!敢陨矸蕉ā拐?,擇其氣血和平之時也。以息方吸而納針以下,至其氣而行焉,則言針之出入,必當其吸或呼之時而為之,于是其邪氣出,而正氣行也。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其意頗費解'吾推其大意'補者?補虛也'古人之所謂虛'每指氣虛言'氣虛者氣不行也5今之所謂神經(jīng)不活潑而無力以動也。補之使其氣行'使其移動,故曰:「員者,行也。行者'移也?!箘t補必用員者,即補必須使氣圓轉(zhuǎn)活動而流行也?!复瘫刂衅錁s」者,針必達于內(nèi)也。張隱庵曰:「必中榮者。」刺血脈則出血,出血之針屬瀉針,補而出其血,理不可通。古人以衛(wèi)主乎外,榮主乎內(nèi),此刺必中榮者,殆刺必達于榮之部分也?!笍鸵晕裴槨拐?,隨其吸氣而出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乃取其意也。 吸則納鋤,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zhuǎn)鈍.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鈍, 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名曰瀉。 編者按:本節(jié)專言瀉針之手技。下針必乘其吸氣之時,不與其氣逆,下針之后,仍乘其吸而轉(zhuǎn)針'靜留若干時'待其氣至'于是乘其呼而出針,邪氣皆出'故名曰瀉。夫所謂靜以久留者,有二解,熟是熟非,不能起古人而問之,但求理之可通,驗之有征耳。所謂二解者,一針入穴中,留置不動,以壓制其神經(jīng)之興奮,可收止痛止痙之效果。一為靜其心意'針留穴中,而捻撥運之,對于因充血郁血而發(fā)之疼痛、痙攣,有絕大之效果。張馬二家,依其字義而解,僅知其一耳。 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 以閉其神,呼盡內(nèi)鈍. 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自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鈍,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暗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編者按:本節(jié)專言補針之手技。馬玄臺之注疏,隨文解釋頗明,摘錄如左: 此言補虛之法也。言未用針之時,「必先捫而循之」'謂以指捫循其穴,使氣以舒緩也?!盖卸⒅?,謂以指切按其穴,使氣之布散也?!竿贫粗?,謂以指推其穴, 即排蹙其穴也。「彈而努之」,謂以指屢屢彈之,使病者覺有經(jīng)脈怒張之意,使之脈氣填滿也。「爪而下之」,謂以左手之爪甲,掐其正穴,而右手方下針也。斯時也,針始入矣,必通而取之,以取其氣。候氣已至,外引其針,以至于門。門者,穴也。即推合以閉其神。此乃始終用針之法,而其間尤有節(jié)要,不可不知也。方以爪切下針之時,使病人呼以出氣'而吾納其針'必靜以久留,候正氣已至'為復其舊'無慢心如待所貴' 無躁心不知日暮,其氣已至,又必調(diào)提而護守之。又候病人,吸入其氣,而吾方引針, 正氣不得與針皆出'正氣在內(nèi)而針在外'各在其處'遂推闔穴門'令神氣內(nèi)存'正氣之大者,為之留止,故名曰補。 編者再按:本節(jié)之靜以久留'與瀉之靜以久留'有不同焉。以編者之推測'上節(jié)靜以久留,可為二解。一為留針法,一為刺激法,就其收效言,甚合瀉之本義。今移之于補之手技中'則似有不合,以其效用言'不合補之本義也。故本節(jié)之靜以久留'當另有一種手技'所謂法于往古,驗于來今'從補字之義推之。必屬徐徐捻運之一種輕微刺激' 是耶!非耶!尚待考征。 乙'科學瞿見黑占之銅^去(本書指導修習針灸治病術者,悉照此條各法應用) 1單刺術 單刺術者'針之目的,刺達筋層間,立即以針拔去之法,屬于極輕微之刺激。此法應用于小兒或婦女之無受針經(jīng)驗者,或身體衰弱極度之癥候。 2旋捻術 3雀啄術 雀啄術者,針尖到達其一定目的后,針體恰如雀之啄食'頻頻急速上下運動之,專用于以刺激為目的之一種手技。然而其緩急強弱,不僅為制止作用,亦能應用于以興奮為目的之一種針法。 4屋漏術 屋漏術者,與雀啄術之運用,少有些微不同,即針體之三分之一,刺入后行雀啄術。再行三分之一,仍行雀啄術。更以所剩之三分之一進之,仍行雀啄術。在退針之際,亦如刺入時,每回行雀啄術而出針,此為專用于一種強刺激為目的之手技,適用于制止、 誘導二種目的。 5置鋤術 置針術者,為以一針乃至數(shù)針,刺入身體各穴,靜留不動,放置五分鐘,乃至十分鐘,然后拔針之一種手技,適用于制止或鎮(zhèn)靜為目的之針法。 6間歇術 間歇術者,為針刺入一定度數(shù)之后,于此中間,任意引拔放置,更數(shù)回反復,行同一之手術,應用于血管擴張,或筋肉弛緩時'為興奮目的之針法。 7振顫術 振顫術者,針刺之后,行一種輕微上下振顫手技,或于針柄上以爪搔數(shù)回,或以食指伏于針柄之上端,頻頻輕打之,搖撼之,專應用于血管筋肉神經(jīng)之弛緩不振者,即所謂之興奮法、補法者是也。 8亂鈍術 亂針術者,針刺入一定之深度,立即拔至皮部,再行刺入,或快或遲,或向前向后, 向左向右而運用之。此亂針法,專應用于強刺激,適用于誘導、解散充血郁血之針法。 上述八法,為手技中之簡單明了而易于實施之手法,無《內(nèi)經(jīng)》針法之繁復而有功效。凡百病癥'悉可以此八法應付之。凡修習針術者,當以此為準繩,希今之修習針術療病,三注意之。 二十、暈針之處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