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大肉莊」原創(chuàng)內(nèi)容 在「蟲二——中國歷代陶瓷特展」出現(xiàn)的這件龍泉露胎仙鶴紋八方盤,一看就非常的仙風(fēng)道骨。 ![]() 再來幾張圖片,仔細瞅瞅有多仙~ ![]() ![]() 龍泉露胎仙鶴紋八方盤 | 2023年5月肉莊「蟲二」特展 而它的仙氣呢, 不只是來自于這個形似道教「八卦圖」的造型 ![]() ![]() 更是來自于這幾個裝飾的加持 ?? 有雙鶴兩只 ![]() ![]() 祥云一對 ![]() ![]() 上海博物館、芝加哥美術(shù)館也都藏有類似的“仙盤” ![]() 元 龍泉窯露胎貼花云鳳紋盤 | 上海博物館 ![]() 元 龍泉窯露胎貼花云鳳紋盤 | 芝加哥美術(shù)館藏 看起來就跟別處瓷器上的裝飾不一樣,卻在宋末及其以后的龍泉瓷器上頗為常見。 就連龍泉窯的頂流產(chǎn)品“雙魚洗”,也有用這種裝飾手法進行強調(diào)“雙魚”這個概念的。 ![]() 龍泉窯青釉雙魚洗 | 2023年5月肉莊「蟲二」特展 ![]() 元 龍泉窯青釉露胎雙魚紋盤;2023年3月紐約佳士得 成交價:USD 13,860 我們今天呢,也就趁著咱們「蟲二」特展的尾聲,來聊聊龍泉窯的創(chuàng)意之舉:露胎裝飾。 1. 什么是「露胎」裝飾? 「露胎」這個概念,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將瓷器上沒有施釉過的部分露出來。 關(guān)于這個含義,蘇富比、佳士得近幾年在「露胎」器物的英文翻譯上,也比較貼切:Biscuit-Reserved,這里的“biscuit”不是餅干的意思,而是專門指“素胎”,也就是沒有上釉的部分,也可寫作“bisque”,連起來理解就是要“保留瓷器未施釉的部分”。 ![]() 元 龍泉窯青釉露胎開光八仙紋梅瓶 2020年9月紐約佳士得,成交價:USD 882,000 ![]() 元 / 明 龍泉窯青釉貼瑞獸紋香插 2019年9月紐約蘇富比,成交價:15,000 USD 當(dāng)然如果只是為了達到讓瓷器看起來有局部未施釉的效果,一些“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做法也可以得到此效果。 比如縮釉或流釉,這種就不像是人為有意進行從而形成的裝飾效果。 ![]() 元 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 | 英國V&A博物館藏 又比如因為露胎疊燒而產(chǎn)生的露胎效果,所謂露胎疊燒指的是將器物內(nèi)底中心和底足部分都除去釉,露出胎體,用墊餅支撐,疊裝入窯燒制。 ![]() 元 龍泉窯 露胎疊燒青瓷 | 龍泉東區(qū)安仁窯址 圖源:周莉《傳統(tǒng)龍泉青瓷露胎裝飾研究》 這樣做的目的當(dāng)然是為了提高生產(chǎn)效率,但“不足之處”就是會讓器物局部未上釉,從而入窯燒制后露胎部分便會呈現(xiàn)朱紅色。 ![]() ![]() 元龍泉窯露胎盤 | 浙江省博物館藏 雖然現(xiàn)在有很多學(xué)者認為,正是這兩種“意外”現(xiàn)象,啟發(fā)了當(dāng)年龍泉窯的窯工,將錯就錯,從而使得如此“美麗的錯誤”發(fā)展成為特別的裝飾技巧,意外而來的“露胎”效果由此成了刻意為之。 不過在我們下文的討論中,將暫時排除這兩種意外之喜,重點討論人為有意識進行的「露胎裝飾」。 2. 「貼花露胎」與 「印花露胎」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根據(jù)技法特點的不同,將龍泉窯露胎裝飾分為貼花和印花露胎兩大類。 一般認為「貼花露胎」的做法是要先通體施釉,然后將模印的露胎圖案粘貼在已上好釉的器物表面,燒成后會呈現(xiàn)火石紅,青釉和胎的顏色反差就會使得露胎的圖案格外醒目。 我們前文提到的幾件“仙盤”也是用此方法 ![]() 元 龍泉青釉貼花露胎花鳥紋盤 | 大英博物館藏 ![]() ![]() 左:元 龍泉窯青瓷露胎印花盤 | 浙江省博物館藏 右:元 龍泉窯青釉塑貼四魚紋洗 | 故宮博物院藏 ![]() 元 龍泉青釉露胎魚紋盤 | 大都會博物館藏 看起來是很不錯,但窯工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此種方法它并不通用。 我們所看到的貼花露胎一般都是被用在了盤碗上,露胎圖案就可以被貼在接近于水平的盤心或是碗心,使得釉即便是在高溫狀態(tài)下也不會有很大的流動空間。 ![]() 元代 龍泉露胎貼花盤 | 芝加哥美術(shù)館藏 但是遇到了有坡度、立體感更強的瓶、壺等立件器型,如果還是采取貼花的技法,露胎圖案很有可能會隨著高溫下釉層的流動而發(fā)生較大的位移,從而影響燒制效果。 所以該怎么辦呢?「印花露胎」的辦法便由此應(yīng)運而出。 最為標準且精致的「印花露胎」需要在器物的外壁開光不施釉,然后在開光部分使用印模印出露胎圖案,燒制之后便會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 ![]() 元 青釉露胎八仙紋八棱瓶 | 大英博物館藏 我們通過對比不同博物館所藏的龍泉窯露胎八仙紋器物,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是不同的器物,但它們開光部分的八仙圖案相似度極高,這也從側(cè)面證實了當(dāng)時入窯燒制之時,有較為統(tǒng)一的印模之存在。 美國費城博物館 ![]() 元 青釉露胎八仙紋八棱瓶 | 費城博物館藏 弗利爾美術(shù)館 ![]() 元 青釉露胎八仙紋八棱瓶 | 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美術(shù)館 ![]() 元 青釉露胎八仙紋八棱瓶 |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美術(shù)館藏 再來看看2020年九月紐約佳士得拍賣的這件 ![]() 元 龍泉窯青釉露胎開光八仙紋梅瓶 2020年9月紐約佳士得,成交價:USD 882,000 可以再來仔細看看費城博物館八仙的印花樣子,與其他出處的八仙比較,是不是非常接近? ![]() ![]() ![]() ![]() ![]() ![]() ![]() ![]() 元 青釉露胎八仙紋八棱瓶(局部放大) | 費城博物館藏 其實這種高度的相似不僅證明了印模的存在,也為我們展示了元明時期龍泉窯高超的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水平。 3. 意外之美: 「露胎」與「褐斑」 就像我們在前文所提到的,「露胎」這種裝飾技法很有可能確實誕生于“意外”之中。甚至還有學(xué)者推測,一開始龍泉露胎裝飾的出現(xiàn)是為了掩蓋、彌補留下疊燒的破綻。 但匠人的厲害之處就在于,不管是受到啟發(fā)還是為了彌補不足,他們都能將這種“意外”轉(zhuǎn)化成為一種穩(wěn)定、成熟的技藝,甚至形成一種可以復(fù)制、傳播的模式,使之傳承下去。 這就不得不讓人提到龍泉窯的另一大裝飾特色:褐斑裝飾,也被稱之為「飛青」,即將含鐵量較高的著色劑不規(guī)則地點染在青釉瓷器上,器物燒成后就會呈現(xiàn)出褐色彩斑。 最初也很有可能誕生于意外,后來被匠人們有意識地發(fā)展成了成熟的褐彩裝飾技法。 ![]() 元 龍泉窯“飛青瓷”褐斑蒜頭瓶一對 2016年11月香港佳士得 成交價:HKD 12,060,000 而這兩種受“意外”啟發(fā)的裝飾技藝,都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那就是它們格外適合于龍泉窯的釉色。 不管是露胎燒成的火石紅色,還是鐵褐色的斑點,都能跟龍泉窯如玉般靜謐的青釉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使人過目難忘。 ![]() 元 龍泉青釉露胎龍紋盤 | 費城博物館藏 ![]() 元 龍泉窯“飛青瓷”褐斑環(huán)耳瓶 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 所以不管再看多少次,我都還是會被當(dāng)時的龍泉窯匠人身上的這種淡定與大膽所折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