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史卷二十八國名紀五 周氏: 虢:(郭)仲之封為西虢。在岐。今鳯翔虢縣。(《通典》云:岐州。虢縣西虢也。)東遷之際,自此之上陽為南虢矣。其處者為小虢。秦滅之。(秦武公十一年魯荘七年)亦俱曰郭。(《公羊》曰虞郭。郭究碑言郭叔。《禮記》注:虢或為郭。在武都南百里有虢城?!都崱芬秱鳌饭?。郭音虢。) 東虢:叔之封制也。今鄭之滎陽有虢亭。(《世紀》以成皋為東虢。叔之封。故《通典》以洛之汜水為東虢國。即制邑?!?a target="_blank">左傳》云: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制今在孟之汜水。漢之成皋)臺冡在焉。(《水經(jīng)》濟水南厯虢公臺皇《覽》云:基址及冡尚在。)云:仲封者。非。(左疏亦云:東虢制也。賈逵、虞翻等謂叔為西虢。仲謂東虢。誤。) 南虢:上陽是。(上陽城在陜縣之硤石鎮(zhèn)西三十六里。常陽驛之東南下陽。即今同之下陽。服氏亦云:在此下夏。字通。杜謂河?xùn)|大陽。亦非馬融云:叔封上陽。仲封下陽。疏謂二地皆虢邑。不得二人分封其處。)今虢之虢,畧正曰:“南虢以其仲后所都。故亦號西。”《九域志》周封虢仲。非。《世紀》三虢仲為西虢不在此。春秋公子譜:上陽虢叔之后。亦非。) 北虢:男爵。今陜理西四十五里。故虢城是。(《漢志》農(nóng)陜。故虢世一以州治城為即古虢國。)是為大陽。(《漢志》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雝。今按:陜平陸皆漢之大陽地。天寳元年守李齊物開漕得古鏵有平陸。字改焉。)佑以此為仲邑,仲后也。 盧氏:《地道記》、《郡國志》皆云:西虢之別。詳商世侯國。 夏陽:序之封。晉滅之。(僖二年)今陜之平陸。(見《歐志》、《廣記》)漢夏陽城,又在韓城東北百三十??倒卦诰検稀#ǘ旁疲壕検衔鞅迸f有亭緱氏。西寧入偃師。)或云魯?shù)?。非也。(襄公十五年盟于地不在周。)《世》作劉繆。故《説文》惟有鎦,然古亦無之。(詳《字經(jīng)》) 岑:渠之封。(文王異弟之子)今梁國北岑亭?!讹L(fēng)俗通》云:古岑子國。右王季之穆。齊桓公游于郊見亡國之城焉。訪諸野耋郭氏之虛也。公曰:“曷其虛”,對曰:“善善惡惡”。公曰:“善善惡惡固政之媺也”。奚而虛曰:“惟善善而不用,惡惡而不去也”。公歸告管仲。仲曰:若人者為誰。惟弗知也。曰:然則君亦一郭矣。公退招野,耋而進之。故春秋書郭亡猶梁亡者言其所取亡也。夫亡國之亡也。未嘗不以其取亡者也。今郭之亡所善不善,而所惡不惡也。所善不善則無貴于知善;所惡不惡則無貴于知惡矣。奚其在始郭君之出也。徑諸澤語馭者:“渇”馭者進清酒,語:“飢,欲食”馭者進梁肉脯糗,君曰:”何給“對曰:臣昔儲之,為君之將出亡道飢渇也。曰:然則若知吾,且亡乎?曰:“然,然則孰不告”,對曰:“君喜道腴而難至言,誠恐先君之亡也。君怒,馭者辭焉,”曰:“今天下之君無賢,而吾君以獨賢,泰賢此其所以不之存,而之亡郭君。于是伏軾而詰曰:賢顧若是難邪?舍車躇山中,?飢力解枕馭者,而寐馭者易之塊,疎行而亡之。郭君餒死中野?!对姟吩疲骸奥椦詣t對,誦言如醉,郭君之謂也。(恵王七年《詩》外傳云:為狼所食。)齊愍居衞,謂公王丹曰:“吾之所以亡何也?”公王丹曰:主之所以亡賢也。天下之主不肖,而惡主之賢也。愍慨然曰:“賢固若是苦耶,此亦不知其所以亡而亡者,公王丹之所過也。若宋昭之出也。俯謂馭者,吾今知所亡矣。被服而立侍者無不曰:吾君麗者,發(fā)言舉事。朝者無不曰:吾君圣者,內(nèi)外不見其過,茲吾所以至于此也“。宋公于是革心易行,安?行道,居二載,宋人逆而復(fù)之死。《諡》曰:昭故君子莫大乎自克。(吳語云楚靈無道其民不忍飢勞之殃三軍叛之乾溪屏營山中見?人疇而呼之曰余不食三日矣疇進枕之股及寐易之 以塊去之比覺無見入棘闈弗納乃入于申亥氏縊焉此事相似。)余稽四虢,先后南北,知郭公之非是,而代莫之明也,故并及。(按此郭乃荘二十四年之所書者,賈誼書作“虢”君亦曰郭新序,乃北燕之地,《寰宇記》云:“聊城,今有郭城,《博州圖經(jīng)》云:亾國郭氏之虛是也,管子亦言:”桓公之郭問郭父老何以亡春秋地名云虢北燕之地與齊接境與四虢不相及諸家皆不知郭公??娢摹#?/p> 魯:鹵也。曲阜少昊之虛。(曲阜小地名。在魯城中委虵七八里。)城十二門。(《魯國記》七門有鹿菜石稷上東子駒等。)大中祥符間曰仙源兗。 管:今鄭治管城,古中牟。(自漢為中牟)開皇管州。(十六年即楚子次于管者。)大業(yè)三為鄭。(武徳三復(fù)為管,貞觀元復(fù)為鄭。) 蔡:今蔡治上蔡。(漢縣迄今)伯爵。(仲子蔡伯。)《括地圖》云: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古蔡國??h西南十里有故蔡城。蔡山岡故國也。侯爵。(穆傳邢侯。侯來吊絀為伯毛雝霍。皆伯祝駝言文王子。) 成:郕是也。伯爵。濮之雷澤北三十故城是。漢屬濟北,晉屬東平,后遷其陽曰:成陽。(漢濟隂京相璠云東即廩丘南故郕都故寰宇記雷澤古郕伯姬姓國縣北有郕都故城誤也按漢止有城都屬山陽非此之郕與成陽樂氏妄爾。)與周。(成十三年成乃周地。)層。(公圉郕魯邑)。蘓之郕。異。(隰郕蘓忿生邑在河內(nèi)。) 霍:伯爵也。始亦侯。(《穆天子傳》霍侯薨。)今晉之霍邑。有霍泰山。霍水。郭璞云:平陽永安西南,汾水之西有霍城。非六安之霍。(夀之六安?;羯教毂O(jiān)貞觀為霍州。) 衞:侯爵。故朝歌。本衞州衞縣。(周為州。隨為縣。)熙寧六年。省為鎮(zhèn),入黎陽。(天圣四年以衞通利軍熙寧三年廢復(fù)衞州六年省為鎮(zhèn)。) 毛:伯爵。(原父得毛伯敦蓋于扶風(fēng)。文稱伯。)河南籍水有毛泉。近上邽。伯爵也。(同)本作肉。(龍字。亦音染。)京兆今有亭,《世》繆為。(僖二年鬬章囚鄭伯又異集韻那丹同音男益失。)子爵(僖二十年來朝。)也。今登封有廢城是,為南,與晉異。(太原今有城所謂箕者。) 雝:伯爵。今懐之修武有故雝城。范志云:山陽有雝城。(杜云雍城在河內(nèi)山陽西。)周有雝公,緘鼎非秦之雝。(岐之雝縣今鳯翔之,天興塦倉城秦之都?。?/p> 縢:侯爵。(僖十九年縢子在貶)本徐屬縣。(詳黃帝后國)后遷公丘,而地為小邾。故兗之龔丘有古縢城。(今縢縣西南十四里城在)字一従水。(亦作) 畢:周世居。(太王王季皆都)今京兆、咸陽有畢,原畢陌。(闗中記云:髙陵北有畢原、畢陌,南北數(shù)十里,東西二三百里,無山川,陂池井深五十丈。)詹桓伯曰:我自夏以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畢、芮、岐、魏,自昔為周邑矣,原畢皆三公,原伯爵。今澤之沁水縣西北有故原城(晉伐原者后趙同為原大夫即此或云忿生邑或云濟源水經(jīng)云濟有二源東源出原城即晉伐者今孟州濟源西北九里有故原城。) 豐:侯爵。初文王作邑,以治南國,今永興鄠北二十,豐水之西有豐故城。竇蘋云:在長安縣之靈臺鄉(xiāng)。(《通典》鄉(xiāng)在長安西北。) 荀:侯爵。(詩云:荀伯。謂諸侯伯。)珣郇也。今猗氏西南古郇城是。佑云:猗氏古珣國。(《元和志》西南四里絳之正平西十五。)《竹紀》年次于郇者(徐。云:荀姓郇侯后宜用郇字世云:今河?xùn)|多此姓。不作荀音。)或云:邠之三水栒邑。非也。晉伐荀,以賜原氏。則河?xùn)|矣。汾水所經(jīng)荀城也。(應(yīng)以荀為伐晉之郇侯誤。) 右文王之昭 唐虞稽古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由夏逹商未之有改至,于武王雖曰反商政,則由舊,故《班志》云:周爵五等,其土三等,弗可改也。孟軻曰:“天子之制,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公侯百里不百里不足守宗廟之典籍。子恵子云:天子封圻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虞夏、殷周之常制也。而子産亦謂:天子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古之言封建無以異者,王制之書,州建之國亦不過乎!五十,若七十,與百里正有合乎?子思孟子先王之制,?可識矣。獨《周禮》書,諸公之地方五百里,侯伯、子男率百里。而差之果周制乎?夫以男國百里,食四之一,為五十里,《馀》為所比之封,附庸土也。然,子伯、侯公地乃大異,諸公之地乃至二千五百,縦食其半,猶當(dāng)千二百有五十,如千二百五十,則以多如五十,則以少其果然邪。顧魯侯也,而百伯之地,豈治世法哉?粵自周襄上失其御,諸侯無政,謖相侵併。而后,土宇逾越燕,越之壃埓于王圻,而齊耒耜,所刺方二千有馀里。秦地為方千里者,五郢,楚且以六千,而為人役,故子産曰:“今之大國,兼數(shù)圻矣”。此諸侯所以惡,其議己而圯,其籍又従而羼之制。曰:上公之地方五百里,且謂成王以周公為有勲勞,故特加之四等之上,使兼二十四,附庸者,益以?矣。夫太公之封齊,周公之封魯?shù)?,非不足也。而儉于百里,此孟子為魯人言者于百里。猶曰:”儉,則周公、太公,何嘗越百里哉?今魯為方百里者四十九,有王者作,則果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殺人而求之乎?形方氏制邦國正其封疆,無有乖離之地,正使小國事大,大國比小是先王之意也。公、侯、伯、子誠使咸依司徒之?dāng)?shù),則職方所率千里,惟可四公。罄禹所正八州不過三十二。公、侯、伯,以降,己不容厝設(shè),以盡為男邦,亦不能八百國,王制之千八百,豈三千所容哉。(説者以周九州方七千里,州得千里者六,以千里封四公,又以千里封六侯,又以千里封十一伯,一千里為二十五子,一千里為百男。凡百四十有六國,不及二百一十之?dāng)?shù),猶一千里取之以封五十九男、六侯之方馀二百里以封四男十一伯之方馀一方以封一男凡六十有四男合一百四十六為二百有一十儒之無特見至此且魯方七百里為公侯地百里者四十九為伯地七十里者百云十伯之地尤疎。) 臧: 鄆: 秦:乾時之戰(zhàn)有秦子荘公所臺處(三十 一年) 栁:展禽邑。《地理風(fēng)俗記》髙城縣東北五十有栁亭。故縣世謂辟亭。 成:桓六年城,預(yù)云:泰山鉅平東南。 郈:厚也。(厚成叔瘠。)鄆之湏城東三十六有郈城、郈亭。酈氏云:闕。其南面叔孫所隳也。 費:(二)鄪也。(僖公以鄪賜季友季利涉編古命氏云費氏出魯桓少子季友有勛邑于費)今沂之費西北二十有故城。(臨沂東三十六)一作粊。(古文書粊讐或作粊誤粊音背惡米也。)非河南費。 顔: 郎:預(yù)云:“髙平方輿東南郁郎城,方輿,今單之魚臺。 防:臧氏邑,魯東啚,昭公五年,莒牟夷以來(以防茲來)即齊魯?處,今宻之安丘有莒城,莒亭。 瑕丘:二桓庶子萊漢泰山。(公叔文子升瑕丘項羽紀有瑕丘申陽申陽蓋 名孟康以為瑕丘人姓申名陽姓纂自為一姓因文頴之説。)今兗治瑕丘,瑕丘在其西南,與衞之瑕丘別。(衞瑕丘在今 璞陽東南三十囚邾子 負瑕也) 榖梁:酈氏云:博陵有榖梁城。 隂:(下隂。)襄之榖城,東北有隂城?!稁煿拧吩疲汗抨泧斯枢櫟?。又有下隂,在隂城之西,后之所遷。(昭十九年公子赤遷隂于下隂。)今光化乾徳。(漢隂縣 隋隂城?。?/p> 榖: 新蔡:平侯都。今蔡之屬。(志云:平侯自上蔡徙都此。)或云:黃梅。(開皇新蔡。今黃梅有石蔡山。出大龜在廣濟并蘄。) 州來:昭侯徙此。號下蔡。今夀治。唐屬頴。(春秋時有蔡成公?!遁浀赜洝烦晒愦恕#?a target="_blank">樂史》云:下蔡有二處?!端?jīng)》淮水東岸一城。即下蔡。新城二城對據(jù)是也。 卞:季武子以自封者,今兗之泗水,開皇中以故卞城置。(十六年。) 牟:登之牟平。在牟山陽。而夷平開皇之牟州。(三年。) 康:《姓書》康叔故城在穎川,孔安國宋以為畿內(nèi)國。 漕:《本》曰:曹戴公居。(宋桓公立之廬于曹。)泉水載馳皆言衞地。今之白馬衞之下邑。(《西征記》今白馬城古衞之曹邑。戴公東渡河處此。文公遷楚丘今衞南縣。) 楚丘:《郡國志》成武有楚丘亭。(《城記》齊桓公筑。衞文公居。僖二年所城。杜云:在成武西南。)今澶之衞南西北四里,楚丘城也。非拱之楚丘。(今楚丘縣戎州之邑。即戎伐凡伯處。酈氏以為文公徙此?!毒庞蛑尽纺暇┯谐稹x文公作。) 石:碏邑。周有石尚?!缎諘吩疲和醺缸譃槭?。非。 厈:文八年?!稌x解》歸厈戚之田于衞者。 儀裘:仇也。栁荘采。裘氏地。 彌: 戚:傶也。衞附庸。(在河上文元年注:相之臨河?xùn)|有戚城。)世家以為宿。(如宿舍于宿左皆作戚。)河流北過元城而戚在河外。故陽虎。従晉伐戚。曰右河而南必至焉。(襄二十六晉伐衞取戚。)今在衞縣之南。(預(yù)云:戚頓丘衞縣西。今戚城在枯河之東。春秋之時河與晉異由晉而言河西為內(nèi)東為外故云:戚在河內(nèi)。春秋時在河?xùn)|也。) 集:韻并音鏃 元:咺邑。今大名之元城。應(yīng)云:魏武侯公子元邑。 甯:陽處父聘衞過甯者。一作寜。今拱之寧陵。古信陵。故魏安僖封弟于信陵。號甯陵君。然甯城在獲嘉。而武陟亦故甯。 沉:肉叔初封。預(yù)云:平輿有沉亭。平輿城在今蔡之汝陽東。汝水南。《通典》云:古沉子國。 北郜:宋併之。(桓二年取郜鼎。)今曹之考城東南有北郜城。(鄭樵云:南北二郜城。在單之成武。)?滕叔初采,今沛之公且。 潘:(番)魏王地記云:下洛城西南四十潘城是。(畢分十三。《州志》潘在廣平城東北十里。) 龎:畢之分。龎鄉(xiāng)。《越世家》所謂:讐龎。長沙者。 馮:《唐韻》姬姓國。(《本説》文)今范陽李澤中有馮水。即古馮池。故馮夷國。 魏:在安邑芮近。(《寰宇記》芮城北五有魏城。即萬所封。周八里。)樵云:河中河西縣。河西熙寧三省入河?xùn)|縣。 大梁:魏惠六年。自安邑。徙大梁。遂曰:梁(孟子。見梁恵者)今開封,祥符昔之浚儀。而汴城西有故魏城。魏惠所筑。(《九域志》古梁城。畢公髙筑。謬。)張儀所謂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阻者。東魏為梁州。 令狐:魏顆邑。晉恵公濟河圍令狐者。(僖二十四)今猗氏。西十五有故令狐城。 智: 懷:《寰宇記》懐州云:管蔡廢絀。封康叔為懐侯于此。即為衞。后遷河內(nèi)。晉于是唘南陽,狄伐晉圍,懐者覃懐也。(宣六。)《紀年》秦伐鄭圍懐殷。或云:隤懐忿生之邑。今懐之武陟西有故懐城。 恒:康叔孫封楚。有恒思公?!妒辣尽吩疲汉笥泻闶希椅恼阎?,周監(jiān)二代封爵五,列子弟勲賢,必參封之秦,除五等設(shè)爵二十,身稱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徹侯闗內(nèi),一至無廟可立,二世國絶。漢祖龍興,創(chuàng)其孤立,奮然封建,然而襲秦戰(zhàn)國先王,綱紀掃地之后,莫究其事,忽忽唘土,設(shè)爵二等,大王、小侯。張耳、吳芮、韓信、彭越、臧荼、黥布、韓信、盧綰,異姓之王者。八蓋時求安,反仄不得不爾,而王之號,遂為臣下常稱。(二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四年遣良操印立韓信為齊王)高帝之約,異姓非功不王,至呂后遂破約,王臺、祿産,自茲不改,洎建武初,尚襲二等皇子為王,而其馀以列侯,及是朱佑峙議,天無二日,人臣之爵,無過于公,于是正為郡公。(十五年) 已復(fù)稱之識者蚩焉,(十七年)曹氏始列郡王,晉且封國,皇子稱王,而王之子為侯,(太始元年子弟王者二十馀人)宋、齊以降,爰復(fù)列郡陳室,即有郡、嗣、藩之三等逮乎,元魏,王、公、侯、子分爵,為四皇子。若元功,異姓稱王皇族,若始藩為公,王大郡、公小郡,于是王者七十,旋為六等。北齊因之大氐于晉宋,若梁靡異開皇國,郡王分九等。煬帝謖以王公侯為三等,李唐之起,務(wù)廣宗藩。自従昆弟郡王,數(shù)十孩提并列,及文皇塈封彛説:疎悉降公時,惟數(shù)有功王而止。貞觀之十一年,即詔前元景等二十一王,督刺代襲,后復(fù)制?;市值?,若皇子為王,皆國。親王太子,男為郡王,庶姓卿士。功業(yè)特盛,亦得郡王由是。異姓畢王,侵尋戰(zhàn)國五季之事,至徳之元迄,大厯三異姓王者,至百一十有二不亦異乎。比后之世,更以王子兼師保官,果何為邪?夫以此號既立既久,而不可易邪。則世祖固嘗改文,皇固嘗降矣。以吾之子弟,非王其號,不足以貴之、重之邪。則文武成康之親子弟,管、蔡、成、霍、孟、晉之徒止于侯伯,一適之外,其子不過守其故土或食卿采公。且無有未始不貴且重。漢魏而下蠻酋,冷伯王稱,且不勝計,其果重乎。南粵尉陀若閩尉粵亾。諸四夷酋長,固不得同中國(如韓賜之璽綬南粵元鼎即賜之相及內(nèi)史中尉太傅印得自置賜,非矣)然漢王子曰:諸侯。王徒名王而其實,則諸侯言之不順,而有此目則名浮之,無益辨矣。圣人復(fù)起,果將奚先亦惟名之,必可言而已。(季札辭國胡翼之以為見父兄之王號難乎革也革而不用則左右國人習(xí)于僣擬之久有所不順因而不革則非季子之心自度有不足以辨此故辭之以全操使有伊周材具則不辭而為之矣水惟就下人惟従是安有習(xí)于僣擬之久而不順者。) 晉:唐。故唐都。鄂夏虛也。(《世本》云:叔虞居鄂。鄂今大夏。故云:唐本堯封在夏虛。晉陽。)后曰晉:以水名。今并之陽曲。故平晉西南十六。有叔虞祠墓。故詩止曰唐。 韓:同之韓城南十八有故韓城。韓原也。(秦晉戰(zhàn)處。古今地名曰:韓武子食采韓原。)一曰:宗丘。與臨晉近。謂之少梁。 于:邘也。今懐治河內(nèi)。故邘縣有邘臺。邘城。(京相云:河內(nèi)野山西北三十有古邘城、邘亭、邘臺?!端?jīng)》云:故邘國。一云:祁氏邑。在陽曲東七十。即為邘者。周以與鄭后啚晉。)或作邗。誤。 雁:今作應(yīng)。(古應(yīng)侯。今作雁。)侯爵。(韓《詩》應(yīng)侯。范雎増世為應(yīng)侯。)《盟?圖》云:汝之魯山有故應(yīng)城。今在葉。(汝)有應(yīng)鄉(xiāng)。 翟:孝伯封狄城也?!独m(xù)志》臨濟本狄國?!短祈崱吩疲捍呵飼r狄國也。 寒:侯爵。定公三年有寒氏。晉地。一曰:五氏。南宮中鼎云:王在寒師即此。(字書以為邯。) 右武王之穆: 武之穆,四唐為長,后曰晉次、桓叔,韓是也。邘三雁四,而狄、寒亦其別者。富辰曰:邘、晉、雁、韓,吾知其説,無推次也。惡戲圣人之經(jīng),畫大畧為世長慮,豈后世腐爛之儒茍目,前者之所知耶?昔者周公弔二叔之不咸,于是,封文之昭,武之穆者,二十有馀國。二叔不咸,周公宜戒同姓彊大之禍,而弱宗國矣。乃復(fù)大封同姓焉,此可與腐儒茍目,前者言與先漢,孝武懲,七國彊大之禍,于是務(wù)削宗支,逮元成時宗國蔑矣,而移漢者王家也。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凡四國之分封者,今復(fù)條于下方。 曲沃:成侯之居。以封桓叔。故地有晉先君之廟。獻公城之居,申生曰新城。漢為曲沃,今絳潘岳云:陜之曲沃是也。 絳:穆侯居。(見《詩譜》荘公二十六年士蒍城之。)二漢為縣。今絳有絳山、絳水。有故絳城。在翼城東南。曲沃南二里。(《元和志》周勃邑。今號絳邑故城。)景公遷新田,又曰絳。乃以翼為故絳二。(后魏北絳縣在翼城。南絳在絳。) 翼:孝侯居因,曰翼侯。蓋與絳近。今翼城東十五有翼故城。絳邑之東八十。(隠五年伐翼者?!都崱吩疲簢?云:即絳改。非。 鄂:翼九宗嘉父逆晉侯于隨納之。鄂曰:“鄂侯,晉地”。(隠六) 端氏:澤之屬縣。西北三十有端氏故城。 郄:叔虎邑。俗作郄。 絺:郗也。預(yù)云:野王西南有絺城。今在懐之河內(nèi)。(隠十一年王以絺租攅茅等十二邑。與鄭易鄔劉蒍邘田后復(fù)歸周。以賜晉文公。故又屬晉。) 畜:傗,鄐也。邢侯邑。曲沃南二里有故鄐城。雝子奔晉與之鄐者。《姓書》有畜氏。鄐氏云:因非。子畜養(yǎng)妄。 涉:涉,佗邑,漢之涉。今潞。 苦:苦成也。王符云:“郗犨采于苦。曰苦成”。故城在鹽池東北。后或為楛。齊人改曰:車成。(又作古城???。) 冀:芮城西三里有郄芮墓。芮死,文公命闕下軍大夫復(fù)與之冀。今晉之冀氏。芮故邑。 張:晉分漢張縣。今邢之任是。(《郡縣志》縣西南二十七。即濟陽城。)王符云:河?xùn)|解邑。有張城。西張城。(《呂春秋》云:魏之分非。) 解:唐叔后,今河中臨晉東南,故解城在桑泉之南,虞鄉(xiāng)東三十(城猶屬解僖十五解梁以賂秦者非昭二十二之解) 后魏為二。(南解虞鄉(xiāng) 北解臨晉)以蚩尤體解名(集韻音蟹繆)一曰:氏?!跺居钣洝汾w氏之寧晉。春秋楊氏。(《説文》舉也)二漢縣,今晉之洪洞南十八有故城。《地道記》侯國。(云:晉滅賜盻?!犊たh志》同。) 續(xù):狐鞠居采謂之續(xù)簡,伯溫、叔虞,后封在河內(nèi),狄滅之.(僖十年溫子奔衞) 襄王以賜晉郄至采焉,曰:“溫季”(狄臻陽處 父亦采此) 祁:太原祁縣有祁奚墓.(《寰宇記》在聞喜東二十二里) 介: 步:郄,步邑?!队衿纷髟仆っ?。 盂:盂內(nèi),盂大夫,祁氏。漢縣太原唐邢,今陽曲東北八十故盂城。劉子伐盂。(定八續(xù)志云國)非衞東盂也。(定十四年蒯聵獻齊者。又哀四年盂周地)若宋盂。(僖二十一公作霍穀作雩一作宇。) 駒:郄克采。(鄧名世《姓辨》誤。)與子錡皆謂駒伯。 原:先縠封曰原縠。后封彘。 彘: 霍:汝之梁縣西南七十?;絷柹健h為霍陽縣。有霍故城。一夕之期襲梁及霍在是。(哀四周地)。 箕:箕鄭采。晉語鄭為箕大夫。 欒:賔邑。(靖侯孫)真定欒城。漢為平棘。開皇欒州。(十六年。)今趙之平棘。西北十六有故欒城。(近栢鄉(xiāng)鎮(zhèn))及國夏取欒。遂南徙。曰南欒。漢南欒故城在鉅鹿。(邢州)。 屈:夷邑采。麗姬曰:蒲屈君之壃也。今隰州有故屈城。南屈也。翟章救鄭。次南屈者。(汲古文)北屈見后。(古國中)。 犨:臨汾有犨氏亭。樂史云:郄犨采。非魯山之犨。(楚有中犨昭元年犨乃南陽之犨本鄭地入楚漢犨縣今汝之魯山南十九有古犨城。) 荀:逝遨采。本鄭地。重耳軍盧栁濕次于郇者。(《晉語》狐偃盟于郇韋云:鄭地。非河?xùn)|郇。) 銅鞮:羊舌邑。漢縣。今威勝(本屬路太平興國三置軍)有銅鞮山、銅鞮水。南十五銅鞮故城,宮址存焉。(子産云:銅鞮之宮數(shù)里。)南六十(有銅鞮。)伯華墓。 干: 戎氏:唐叔后。在狄者有大戎氏、小戎氏。 桓:按:桓叔封韓,蓋初封桓?!吨窦o年》有桓侯。非諡也。漢梁孝子明封桓邑。侯是也。 韓西:王肅云:涿郡方城縣有韓城是。 趙藺:漢西河屬縣。 平:代之雁門。故平縣,東漢之平城。紀在晉,烈公四年趙城平邑。今魏之南樂縣。圖云:平邑在縣城東界。 右武穆之分: 虞、虢、焦、霍、韓、#、魏,姬姓也。八國皆為晉所滅。昔者晉假道于虞。以伐虎宮之。竒曰:泰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在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荘乎?桓荘之族何罪,而且害之。晉可謂不仁矣。方文公滅曹也,以其地賜宋人。文公有疾,曹伯之寺,儒胥筮之,史佚誨之,以曹為解。曰:昔齊桓公為?,而封異姓,今君為?,而滅同姓曹叔、振鐸,文之昭也。先君唐叔,武之穆也。而君滅之能無及此乎?且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也。公悅:復(fù)曹伯及霍之滅,霍公求奔于齊。晉國大旱,卜之,霍泰山之為也。使趙夙召霍公而復(fù)之,齊景公之伐宋,過泰山,夢二丈夫怒甚。晏子曰:“湯伊尹也”,語其狀,信。公曰:“何如?”對曰:“夫湯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不可以無后,今惟宋矣。而君伐之,請散師而平之,公不従,再舍鼓毀將殪公辭乎?”晏子乃散師?!渡添灐吩唬骸安粌c不濫,不敢怠皇,命于下國,封建厥福。此湯之所以獲天福也?!保ㄏ宥曌釉疲┯蓦街疁纾Ш?!無以三者之事,沃晉侯者。(晉滅魏 耿霍皆不見經(jīng) 當(dāng)訂。) 凡:伯爵。衞之共城西南二十二。凡故城也。(杜云:共縣東南有凡城袁山松云西南郡國志共有汎亭詩凡伯國隠十年戎伐凡伯者。)又臨胊東陽城,亦曰:“凡”。而益都有凡山。(并青) 蔣:初伯。后侯?!栋嘀尽吩疲喝昴掀谒祭锸Y鄉(xiāng),古蔣國。楚滅為期思。今尉氏西五十故蔣城是。(新鄭界。杜云:在弋陽期思。期思故城在固始西七十。) 邢:侯爵。邢治龍岡城內(nèi),西南隅小城也。秦之信都莾之襄國。隨為州。(漢項作為邢侯穆傳邢侯注廣平襄邑縣)。應(yīng)形刑従井,《説文》(戶經(jīng)切)乃作邢。故字書妄。以邢為井,而邢為二。(《玉篇》邢輕干切韻邢在河內(nèi)在鄭邢侯國)。 夷儀:范志東郡聊城有夷儀,聚瓉云:“夷儀城在襄國西百。劭云:邢侯自襄國徙此曰:” 邢丘:(《通典》龍岡北百四十有夷儀城西百五十七有夷儀嶺元和志龍岡西四十有故城俗呼隨宜有邢夫人冡。)在河之皋。曰:“平皋””有平皋城。(狄國邢丘晉送女邢丘者紀年梁恵 成三城邢。)彪后志云:“縣有邢丘,故邢國。周公子封,非也。平皋、邢丘,非始國也。 祭:伯爵。商代國。后為周圻內(nèi)。(樵云:在河南。傳云寰內(nèi)諸侯。)穆傳正公父。(《説文》周公后)城在開封長垣,今管城東北十五,有古祭城也。 胙:今之胙城。燕併之。故曰:南燕。(后漢燕縣屬東郡本南燕國有胙城古胙國杜云城在西南本屬酸棗有胙亭然晉元東郡。)武徳胙州。(二年。) 茅:殖綽伐茅氏也。(襄二十六)戚之東鄙。本衞邑。茅盈系云姬。胄之分。漢有東茅侯。預(yù)云:髙平、昌邑西有茅鄉(xiāng)城。今金鄉(xiāng)。(西北四十二有昌邑故城)非修武之茅。 訾:有二。西訾在濰。(詳見前)。東訾在鞏。西有故城屬周。單子取之。(昭二十三年取訾)《姓苑》云:此本出祭氏。 周: 兊:《盟?圖》云:兗國,周公后所封。疑。即魯之謂右周公之族,本亦文之昭,苐國多,故別出亦以別其祖,禰之所自出云。(伯邑考亾管叔誅周公為禰也)惡戲人之可痛,未有如族姓之不睦者也。雖有兄弟,不如友生,豈惟后世之愚然哉?晉文公之出,亾也,厯者七國。齊桓女之楚成享之。宋襄公贈之馬,而秦穆公乗送之卒以得國。此四國者,皆異姓也,而能繼之。若此衞成公、曹共公、鄭文公,皆同姓也。而皆不禮焉。是所謂不如我同姓邪?昔者晏子患齊之公室卑。子華子曰《詩》亦有云:“不如我同姓,何以是踽踽臨于人上,將卑是取。何懼而不獲,兄弟之不協(xié)焉?!蹦軈f(xié)諸侯之不睦,邢與衞同姓之國也。狄伐邢,(荘三十二)齊救之。(閔元 僖元)暨遷夷儀乃従,而為之城,(并僖元 年)狄入衞,(閔 二)則為之城。楚、丘(僖二年正)二國者,俱齊侯所存之。亾國,其患難正相同也。齊桓卒。(十七年) 眀年,而宋衞遂伐齊,狄救之。故邢與狄冬伐衞。又明年,衞伐邢二十有五年遂滅邢。一書狄救齊有以見諸侯之罪。再書狄伐衞,于有以見救齊之美也。方狄人之迫黎侯,黎侯寓衞,衞不能脩其職,及戎之伐凡伯,衞且不救,致王臣之無援。逮為狄滅齊,復(fù)為之城以居之。衞人?亡,可謂飲其徳矣。今也。卒再朔,則遽起而伐之。況王在難而乃稱兵滅人之國,絶先祖之支體無人類矣。故圣人書曰:衞侯燬滅邢,夫春秋國君未有生名之者今曰燬。蓋甚責(zé)其無人類也。(《禮》云:諸侯不生名失地名滅同姓名此以一節(jié)而測經(jīng)者其説未然書稱呂伋君奭詩言召虎生名也楚子滅?蔡滅沉?xí)x滅下陽虞虢滅同姓也。衞侯奔楚郕伯徠奔失地也而皆不名采地之大夫附庸之君未爵命于天子則不盈乎君道不盈乎。君道而猶異乎。列臣故平居則字有所降則名諸侯之大夫平居則族而名之有所降。則舍族惟天子尹宰與公之孤特貴。故又以官加之異列臣也。姓有同異其所以滅之。貪土地利人民上絶王命下絶人紀其惡一也。楚子?誘殺蔡侯豈同姓哉。杜諤黎錞更以燬字為因下文燬卒而誤増之不知文宣之前滅國。皆人無稱爵者。此將名之不可曰衞人燬故特加爵正如楚子?者。豈二爵亦誤耶。胡以名為常不名為變陋矣。) 翟:侯爵。成王次子云翟。今洛陽城中太倉西南池也?!妒兰o》景王葬翟泉。在今東陽門內(nèi)大街。北太倉中。北眺翟泉。戴延之云:太子宮東。今無水。 肜:伯爵。成王子?!短祈崱纷魍?。云:成支庶。 單:成王子,單子國,單襄、單伯子也。今單之單父非魯之單伯。 鄭:伯爵。厲王子,初采咸林。(載言作棫林《國語》、《元和志》《通典》《寰宇記》皆作咸。襄六年棫林許地。)今華隂鄭縣西北三里古鄭城。(縣道記云:古城連接今州城天保中官路其中東西連三小城宇文朝移于西南九里故鄭城開皇三又移里州北故鄭城屬京兆。)蓋未為國。(《國語》桓公采地咸林。) 乃:初縣在鄭者。(秦武公十一年。班志宣王弟桓公封。劭云:母弟友所封子與平王東遷更稱新鄭。瓉云:穆王以下都西鄭。不得以封桓公。公為周司徒。王室將亂。謀于史伯。寄孥賄于虢鄶間。幽王敗。一年滅鄶。四年滅虢。居于鄭父之丘。是以為鄭桓公。無封京兆之文師古亦非之蓋是采于彼。今因其名以來此。非。至此始有鄭名。京兆畿內(nèi)自不妨于王都晉鄭焉。依謂武公文侯爾。固不為新鄭。) 新鄭:幽王敗,武公徙河南,併虢、鄶十邑。居之曰:“新鄭”。故荘公曰:吾先君新邑,于此若新豐者,今鄭之新鄭。祝庸之虛。 南鄭:今興元耆?!杜f傳》云: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漢中為南鄭。 櫟:鄭別都,厲公居。后屬楚王,隠云:翟也,今許之,陽翟荘公城櫟寘子元。 制:此制虢。東虢也。本滎陽。(隠元年)而北制虎牢乃成皋。(五年)今孟之汜水有制氏。(成十六制田鄭地滎陽制澤。今宛陵東。) 共:共叔邑。杜云:汲縣。非。 京:太叔封。所謂京、索、鄭、詩、叔出于京者。今滎陽東南二十有故京城。故京漢。后齊廢。 成: 楊: 侯也,宣王子幽王封之,曰:“楊侯”其地平陽楊氏縣,漢之河?xùn)|楊縣也。 陸:宣王支子陸氏。譜云:“封陸鄉(xiāng)”,為陸侯。 謝:宣王支子是為謝丘?!睹?圖》云:謝城,兗之龔丘,與姜任二謝異。 縦:平王子精封?!队①t錄》云:因為精縦氏。 梁:平王子。唐封南梁也。今汝治梁縣有梁山。梁故城在承休西南四十。(哀四年梁云河南梁縣??h道記云:梁縣西南十五古梁國城十三州志云周南鄙邑。)國事云:南梁。楚襲之安定。梁氏出此。 周:平王子秀封。在汝川。秦滅之。為汝南郡。光武封姬常為周承休公。居麻城。今在汝之梁縣。 甘:惠王子叔帶封。即昭公生成公。成公生簡公及悼公,過酈元云:河南城西二十五有故甘城。俗曰:“鑒城”在甘水東十里。(洛陽南北對河南故城。佑云:城在頴之頴上。) 陽樊:景王后,河陽濟源東南三十八皮子城是。(即皮氏城?!端?jīng)》逕陽城。即樊氏邑。) 無終:薊之玉田,故無終縣,《陽氏譜》云:春秋之末,爰宅無終。(《仙傳拾遺》陽翁伯適北燕葬父母無終山。有天祚玉田事。亦見于《寳記》范通燕書云:后有雝于無終山。獲玉是也。) 鄄:敬王子,或作甄,非劉子盟處?!吨艿嘏c》、《元和志》云:濮州理故鄄城。中栢所封。曹植。 汜:襄王居,鄭邑。《拾地象》云:汜城在許之襄城南。《韻》云國云言凡有氾水。在濟隂。 皇:王猛居也。今鞏西南有皇亭。(記多作黃非京相云訾城北三里有黃亭黃陌黃水訾城今鞏。) 陽人: 中山:東周分。釋地云:鮮虞地,中山國治。盧奴佑云:常山靈夀。中山國有故城在西北。(靈夀今真定)。張矅《中山記》云:郡謂中人城。城中有山。故號中山。其山仄,而欽上若委粟。漢中山靖始移郡出山居廬奴。隋經(jīng)云:中山城在今唐昌東北三十。中山故城是。中山故宮在安喜。釣臺。戲馬。 膚施:今延安,即漢之靈夀。(《世本》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夀。)右周氏世封,可見者,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百里大國,七十里次國,五十里小國,此三土也。唐虞三代以莫。不然。周官武成王制之言。成王周公經(jīng)世之制,率此不越,然在行人司儀儐禮,皆以公為一等,侯伯一等,子男一等,故世遂以公為上國;侯伯中國;子男為小?!兜涿纷ⅲ合墓傩蚋怨?、侯、伯為一,子男為一,則侯、伯俱為大國,子男小國,徒二等矣?!豆颉氛h:“者復(fù)以伯、子男同稱子。謂春秋書變周従商制,皆従子此。特國語師旅之説蓋因子産一時自解之,言尤無足據(jù),子産當(dāng)時特以鄭伯、班次、許男有所不平,而為之語故曰:“鄭,伯男也”。而共公侯之貢正,亦以是,為辭且欲下其貢于諸男而已,豈得視為品之成邪?乃若《白虎通義》、《禮記外傳》謂:商,爵三等,而無子男。武王増之始為五等,董繁露言:“周爵五等,土三品,春秋三等,合伯子男為一、爵土二品,康成定謂:”箕子微子為是畿內(nèi)因乎?夏制且謂質(zhì)家爵用三等,文家乃用五等,微所取。 南宮:武王時有南宮仲。(見宣和《博古圖》)春秋時周大夫南宮極其裔也。即冀之南宮縣。(《盟?圖》)呂后封張。偃為侯國。 宻:《盟?圖》云:周圻內(nèi)國宣王滅之。此河南宻。(齊桓公宻妃國。)然宻康公墓在靈臺。故説者以為涇近也。 榮:榮伯采(榮叔也)《説》為榮錡,今河南鞏西之榮錡澗。(子朝之亂景王崩于榮。錡氏大夫食其地者。)然榮城伯駕鵞,魯出聲伯盻之后也。 萇: 瑕:周之支。酈氏云:山??h有瑕城。晉使詹瑕處。瑕燭之。武所言焦瑕。即唐改蒙城。今亳、晉、恵、臣、賂、秦,者各一國。 桃:僖二十四年桃叔采。 尹:子朝入尹。周地。(昭二十三)尹氏采。杜謂:鞏西南偃師。今汾州有吉甫墓,《記》即其邑。 鞏:鞏,伯國。(晉鞏朔亦曰鞏伯。)今河縣鞏縣。西周故居。酈氏云:有鞏故城?!堵宓貓D》云:在洛之間四面山,。鞏固也。 康:見前。 仍:仍叔采新。公采鄭邑也。一曰隧。《世本》云:周圻內(nèi)國,文公八年。?雒戎盟于暴。鄭《詩》謂:周圻內(nèi)無暴邑失之。(箋云為卿士者皆食圻內(nèi)故有周召毛原荘祭尹樊鄩成單甘劉南宮而無) 單: 巷:巷伯采?!缎兆搿吩疲合锊笫?。 頽:頽叔采為頽氏。(邵云姓解 云頺人姓) 方:方叔采許?!墩h文》云:邡廣漢縣,乃什邡。非此周書武王命伐方,乃商圻內(nèi)。 卭:卭叔采,山陽卭成縣。 富:大夫富辰采。 鄩:子朝之亂。郊、鄩,皆為之邑。故有上鄩、下鄩、北鄩、南鄩之名。今鞏西南有地名鄩。中有鄩谷水。故鄩城。即大夫鄩盻采。 詹:詹桓伯采。(昭九 年)大夫詹父后(詹嘉為晉瑕大夫非楚詹尹)。 家:家伯采,后有大夫家父(幽王太宰),右周氏族卿之采。日為君,月星為臣是。故月近日則虧,逺日而盈,星近日則伏。逺日而疾。臣之于君,則近,厭而逺,申是。故外以邦國,內(nèi)以都鄙,外侯射三,內(nèi)侯射二。(司裘)外守節(jié)以玉,內(nèi)以角。(掌節(jié))外逹節(jié)以金,內(nèi)以管。(小行人)外之城制以隅,內(nèi)以門阿,外經(jīng)途以環(huán)法,內(nèi)以野法。(匠人)天之道也。車攻之,諸侯?王,則赤芾,而不以絑覲禮之。侯氏朝王,則墨車而不以輅?王,畋獵則王者不合圍,諸侯不掩羣,在國畋獵,則國君不合圍,大夫不掩羣。王賓射,則公執(zhí)璧、卿執(zhí)羔。諸侯賔射,則卿執(zhí)羔,大夫執(zhí)鴈。王視朝,公卿特揖,大夫旅揖。諸侯視朝,則大夫特士旅之。蓋諸侯之在國,則南面制節(jié),以存君道。而有以與王同徠朝,則北面謹度以全臣道,而必以與王異,此禮之大辨也,雖然公、侯、伯、子、男,命數(shù)五七九,而公卿大夫命數(shù)八、六、四,或竒或偶,説者以為在國,陽爵居日:下者隂爵,則有不然,五等之命,非無六八公卿大夫,非無五七九也,特五等以尊言,而公卿大夫以卑言。尊言竒,卑言偶,従其辨順也,三禮義宗雖云,公卿大夫以四六八。然亦有七命,卿若五命之大夫,如公作伯。則亦九命。故云:元士三命,則隂爵。非特偶也。四六八此而上爾,公侯伯子男五等正矣。故以附庸四命,則陽爵。非特竒也。九七五此而下爾,云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此與內(nèi)夫人、嬪、世婦相應(yīng)。言公侯伯子男五等,而妻皆曰夫人,則其命為可下,上大夫、卿、中下大夫四等。而妻皆曰世婦,則其命為可上矣。以四命大夫視伯。六命之卿視侯。則知侯八命矣。周之諸侯實惟八命。非王后不為公,避九命也。困之九二,絑紱方來,利用享祀。九五赤紱,利用祭祀,赤紱為君,絑紱為臣。祭祀、祭帝而享祀,則人鬼矣。是故絑紱為降。漢代丞相東、西曹掾比四百石,馀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其儀為可知矣。(正曰掾副曰屬漢。舊儀注。) 召:邵也。預(yù)云:扶風(fēng)雝東南有召亭。雝今鳯翔天興東遷。后采于垣。則今縣東北六十召原也。有康公廟。(廟在王屋西三十五。原在縣西四十?!跺居睢穼崬閵]。又記垣之。古棠為公分陜之地。非也?!墩h文》邵晉邑。謂郫。邵齊師所戍?;逝d元置邵郡。大統(tǒng)為邵州。義寧元為邵陽郡。)然,易縣。故淶水縣城。在州北四十二。亦曰邵云。周封邵公于此。蓋歸老之地。(興國六年併入易。) 燕:召公初封。春秋之燕。亳以其僻逺有寢丘。留侯之意地逼山戎六國。時寖大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東西郡地。秦滅之,為上谷郡。漢立燕國。昭帝為廣陽國。廣陽郡武徳元年為燕州。今幽治薊。(國史云:今范陽縣。)北燕。燕之分。燕地廣矣。(北燕伯云。亦姞姓者。)以燕而名。(予初謂爾。按:張采。使遼錄云:北中京牛山館北去羣燕飛翔大如鳩鴿。)其燕州乃隋遼西郡。以處諸部內(nèi)附事。詳隋《北蕃風(fēng)俗記》。 陽:燕之分。本曰唐。併之大谷。漢之陽邑。今定之唐縣?!栋嘀尽吩疲貉嘀畡e邑。(昭十二髙偃納北燕伯。)齊人遷之。(閔二年。) 盛:盛,伯國。亦曰成?!独m(xù)志》云:濟北成本國。預(yù)謂東平。剛父西南有盛鄉(xiāng)。竇蘋云:鄉(xiāng)。今在鄆。即晉之剛父。(《公羊云》成者何盛也。盛降于齊諱其滅同姓書曰成。) 右燕召之屬,治國之道牧民而已。牧民猶牧馬,必人安其馬。馬習(xí)其人。胡為而數(shù)易之,嘗試語來,建康一?府爾,而史氏之所志。 自開寳八年,盡乾道之三二百載。中牧民之,使已百二十有五。易其罷去。 若祠去與夫致仕而去者,咸六不祿。 若憂去者五不見其去之。期者二十一召去者十有五。而即除者五十有六,其得滿而替者,二十有一而已?;蛞荒辏虬肽?,或一月,或二三月。 若王益柔之至,俯六日而迢迢應(yīng)天府矣。再任,俯七而馬亮乃四受部。然亦未嘗一因任者,區(qū)區(qū)徠往,俗安得不啙窳,民安得不罷敝哉。府之邑屬正可知矣。府與邑屬宰牧。若此天下又可知矣。(史正志書)方太平興國之八年,日本僧奝徠朝其國主,相襲者六十有四世矣。文武僚吏悉以世官,上顧鼎臣,喟然嘆曰:是夷虜者而世嗣,乃如此。臣下世爵能有古道中國,即自唐季海內(nèi)分裂,五代世數(shù),尤以淺促,而大臣子孫,亦鮮克繼父祖基業(yè),朕雖不逮往圣,然孳孳愿治,未嘗自佚,所冀運祚隆永,諸臣世襲祿位,?俾逺夷,擅享斯美,由此語之持久,不動之為美,可知矣。(句麗國主髙姓故漢書國志皆曰髙句麗隨始去句字然五代史同光元年韓申來其王尚姓髙則秦漢至是亦止傳一姓也。)孟軻曰:“所謂故國者,有世臣之謂也。武有天下,卜年七百,而魯、衞、燕、宋皆垂千祀。周、召、毛、原、尹、劉、榮、單,布滿朝著,悉世其祿,與周匹休。有天下者,固將君臣相與守其家法,以保其祿于無窮焉而已矣。海邦干數(shù),覉縻八百,莫非世襲,不可得易,此有天地生民以來自然之道也。何至朝恂莫縦一龔十,寗為黔首尤哉。 嗟乎!天語重開,可謂百世幸矣。而當(dāng)時在廷莫有成其美者。豈識學(xué)之未詣哉。天時之未厭哉?(王嘉曰孝文帝時居官者長子孫以官為氏其二千石長吏亦皆安官樂職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茍且之意及孝宣親政以為太守吏民之本數(shù)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従其教化故侍中尚書功勞當(dāng)遷及有異善至于子孫終不改易黃霸亦云數(shù)易長吏送故迎新之費及姦吏緣絶簿書盜財物公私耗費甚多皆常出于民至和三年諫官范鎮(zhèn)言恩州自皇祐五年秋至去年冬知州事凡七換河北諸州類如此欲望兵馬練習(xí)固不可得伏見雄州馬懐徳恩州劉渙冀州王徳恭材勇智慮可責(zé)之以辨治乞令久任任之不久而欲其成事不可得也李牧為趙功以久而成李勣守并州威以久而伸而晉人隂計中吳則使其將帥屢易議故渾濬得以收功蓋責(zé)任之不久則不足以有為而卒功業(yè)也。) 榖:伯爵。預(yù)在筑陽。今襄陽榖城西北五里有故榖城。有榖伯廟。 小榖:齊魯城小榖。以為管仲私邑。(荘三十二)城中有夷吾井。(即管仲井。)本曰:榖。景公曰:桓公以仲為有力,邑狐與榖者,乃姜?齊侯處。后漢置榖城縣。屬東郡,晉廢入東阿,故城在縣東。(小穀魯邑孫明復(fù)云:曲阜西北有小榖城。)有榖城山。(張良得黃石處。)或曰陽榖。(僖三)東阿南東四十二有陽榖亭。 息:侯爵。楚文滅之。(荘十四釐王一年。)今蔡之新息北三十有古息城。(孟康云后東徙加新字。)西十有息侯廟。周息州也。(《説文》新鄎。鄎姬姓按:春秋別有鄎齊南鄙。) 襄:伯爵。鄭入而秦滅之。(襄三十二年鄭入十三年伐之二十五滅于秦后晉取之。)今拱之襄邑。西北有亭。(鄭地)為周、秦、晉、鄭更邑。本水名。(宣八楚子及汭)后遷于費。曰:費。今偃師緱氏鎮(zhèn)有古城、滑臺、伯廟。(《九域志》在之白)非州。(去州四百里。) 養(yǎng):繇基先邑。今汝之郟城有養(yǎng)水。楚子逆吳公使居養(yǎng),在此。 極:魯附庸,無駭入之(隠二年)榖,梁子云:滅同姓也。 隨:《世本》云:姬姓,楚滅之。(桓六年楚侵隨八年伐之隨侯逸荘四又伐之僖二十年以漢東諸侯叛。)今隨之隨縣。晉之隨郡有虵丘、隨侯臺墓。 丹: 逢:楚屬。春秋時有逢伯?;蜃麇?。誤涇之鶉觚。 鱗:見《潛夫論》春秋時有鱗朱。 主頓:子爵。(昭四)楚滅之。(定十四)今陳之南頓。故頓縣有故頓城。(十三州志云:南頓西三十。故頓子城在頴水之南故號頴隂城。)劭云:迫于陳,后南徙,曰南頓。(后魏為南頓郡。) 鼓:子爵。白翟別鳶鞮國,中行穆伯攻之。經(jīng)年不能下,荀吳滅之(傳昭十五圗鼔二十二滅之)今祈之鼓城(唐屬 定)有鼓聚在定之槀城。(漢下曲陽) 肥:子爵。本白翟地。晉滅之。(傳昭十二八以肥子縣皋。)歸月真定之肥纍城也。在槀城西南七里。(漢下曲陽后齊廢入槀城今屬真定。)肥子后歸燕。封之肥。如。(如歸也。漢故縣。)今牟之盧龍或作邯鄲。(有故肥鄉(xiāng)??h城紀年梁恵王八年伐邯鄲。取肥地道東太康八年立廣平。) 宮:之奇,之先國,《玉篇》國為。徒冬切。非。 :鄍也。冀為不道,伐鄍。三門乃虞地。(僖二。杜闕。)今陜之平陸東北二十有鄍城。周四里又有上鄍。(成二年?晉師處?!墩h文》晉邑。) 麗:麗,姬家,商時國。(《盟?圖》、《元和志》)一作驪,男國也。(《集韻》作孋。非。)秦曰:驪邑。今臨潼東二十四有故麗城。(道里記云:髙一丈五尺《盟?圖》在雝之新豊。漢之新豐。唐之昭應(yīng)。祥符改曰臨潼?!对椭荆孔黧P戎。故城在昭應(yīng)東二十四里。》非驪戎之國。 載:《左傳》有載國,《風(fēng)俗通》云:姬姓。后《陳留》外黃是,韻作云,古國。 紀:今緱氏。故紀縣。 胡:子爵。楚滅之。(昭二十三吳敗胡師胡子髠滅定十五楚方滅胡以胡子豹歸相去二十五年蓋楚之所立)姬國也。(哀六平王二十六年鄭伐胡武公曰胡兄弟之國也越世家云析酈宗胡索隠云宗胡邑為胡姓宗非乃宗姓胡爾)今頴治汝隂西二里有胡故城。(范史云汝隂本胡國 杜在汝隂西北盟? 圖在豫州郾城)故有胡隂、胡陽(胡隂本山陽胡陵章 帝改之胡陽縣南陽。)與胡公之國異。 隗: 運: 冀:冀子。冀戎國。今秦之清水。故伏羗城。秦漢之冀縣也。(秦武公十年伐冀戎為縣。)隗囂據(jù)此稱西伯賈,伯爵,華之蒲城西南十八有故城。賈大夫冢。(非賈伯)伐曲沃者。(《左傳》芮伯、梁伯、賈伯伐曲沃。)又臨汾有賈鄉(xiāng)。 芮:伯爵。今陜之芮城百二十有芮故城。(水經(jīng)河水自河北城南東逕芮城。)芮君祠。(《九域志》)商代國,西伯初虞芮訟,今平陸西六十閒原者,所爭田也。(東西七里南北二十。)周為司徒。(書注周同姓。圻內(nèi)國為大夫?!村居钣洝抵芩就椒廛菫楦接?。非。杜云:馮翊。臨晉芮鄉(xiāng)。臨晉城在朝邑西南二里。)秦滅梁芮。(繆公二年)唐為芮州。(武徳二年。)《集韻》儒劣切非。 魏:今陜治平陸有古魏城,在河伯縣。在河之東北南西去河各二十馀里。北拒首山十里所,故魏風(fēng)著十畝之詩。(詩敘言魏君儉嗇褊急近秦晉日見侵削平桓之世變風(fēng)始作事無所見 此依詩以意為之言爾。)晉獻滅之,以賜畢萬。(閔二)芮萬奔魏,故或以魏為萬邑。(紀年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奔魏八年周師虢師圖魏取芮伯而東之九年戎人逆之郟又云:桓王十二年秋秦侵芮冬王師秦師圍魏取芮伯而東之萬見左氏桓三年。)同姓也。(傳魏姬姓國?!犊尽逢冎菸撼?。昔芮伯萬毋惡子逐之于魏處。非其國。) 焦:農(nóng)陜是本北虢之上陽,晉滅之。(恵公以賂秦紀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焦)?!∑浯蟪侵行〕枪式挂病#ㄔ普俟幼S侯之舊國。樵云:焦故城在陜州東北百步。)非亳之焦。(梁載言云姬姓。與亳之姜姓焦別。酈元以為神農(nóng)之后。歐志亦謂武封炎后在此。非也。按:傳虞虢焦皆姬姓也。晉是以大后十五年燭之。武説秦亦以焦瑕。) 巴:巴。姬之國。(楚靈妃。)晉文公西伐巴蜀。此也?!?a target="_blank">呂氏春秋》今果之南充。預(yù)云:巴之江州縣。江州今恭之巴縣。(紀年桓王十七年楚及巴伐鄧。) 項:子爵。齊滅之。(僖十七年左云魯滅之非也公穀以為齊得之此蒙上伐英氏文內(nèi)不言滅 )漢之西華后曰:項城。今縣陳東北一里有故項城。(楚襄徙陳以項為別都楚考。烈滅魯封其將于項為項氏。晉諺堅不過項者史項梁父項燕世楚將封于項。) 徐:徐姬國。(齊桓妃)穆王時滅偃,以封姬姓。 鮮虞:本子姓國。(詳見商后)以處姬姓。子爵,翟也。種地最廣。(白狄也。晉語有蒲人。翟人中行穆子伐翟乃鮮虞也。春秋昭十二年。晉伐鮮虞十五年荀吳又伐定四年士鞅哀九年趙鞅又伐之列子襄子攻翟取左人中人未嘗滅也。應(yīng)劭《地理記》中人城西北四十有左人城左人之故邑左人。即今定之唐縣。) 昔陽:子爵。本肥馬(肥子后遷昔陽)今平定之樂,平東五十有昔陽故城。(杜云:樂平治縣東有昔陽城是。)晉滅之。(昭十二年《九域志》趙鞅晉陽《寰宇記》荀吳假道于虞遂入昔陽鮮虞在北昔陽在南晉恐肥為備故従北偽東南行往?齊師乃先還假道鮮虞遂入昔陽也。)故鉅鹿境。一曰夕陽。開皇置昔陽。(于下曲陽置)。今祈之鼓城。 夏陽:下陽也。僖公二年,虞師、晉師滅下陽。《書》滅國矣。或曰虢邑。非也。(滅國曰:滅君。死其位曰滅。)虞虢之亡不書。(五年)而書下陽之滅于此,罪虞也。(下陽虞虢之所恃下陽滅而虢去虢去而虞舉矣滅下陽者晉 而以虞首兵賄也虞之賄孟子三傳詳矣。) 右周之馀族,可見者烏乎!姬周之國,楙矣。方其晟時述職朝覲?于明堂,日:省月攷時享嵗貢,來有《湛露》之,燕去有彤弓之送,怡怡偲偲,以藩屏周,及其衰也。召穆公思周徳之不類,故紏合宗族于成周,而作文王之?!对姟吩唬骸疤拈χA蕚,不煒煒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周之有懿徳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懐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故以親屏周。是以楚子彊梁,心張問鼎。而猶畏迫,宗周不敢,竊發(fā)不幸,后世上失其道,宗國恣橫,諸侯相併,王官不討,陵至于三四,然后枝葉相扶,赧降為庶。尚四十年,而后秦得而挹之。宣王以降,世乏令王,然如齊晉勤王。世有能者,故猶五百厯年。數(shù)極徳盡,而后位去,則磐石之宗可賴也。 一自東遷,宗國恣橫,謖相侵伐,以至于滅禽父一國當(dāng)春秋。伐侵國者十,入國者六,圍者十三,取者十四;而伐人之國者四十九,?伐十九及伐者三;而公之伐者又十。伐若以某師伐者咸一,大夫伐九;而?伐者又六,公之伐十;而邾居其六,大夫伐九;而邾居其七,公?伐十有五;而鄭居十二,人之侵我五,伐我者二十一;而齊居十五。追戰(zhàn)敗滅,不與存焉。其諸為可知矣。鄉(xiāng)使宗國循良不躙外姓,以穆諸姬,則周室至今存可也?!对姟吩疲候H騂角弓,扁其反矣。兄弟婚姻,無胥逺矣。爾之逺矣。民胥然矣。魯、棄同姓,従而伐之,其為反也,不已甚乎。齊之見伐,其為然也。不已洵乎?;蛟唬骸敝T侯之吞,威勢之必,至楚荘滅陳,而以為縣,樂毅下城七十,皆郡縣之是。破滅諸侯,不可復(fù)封建矣。曰:不然,楚之不縣,陳當(dāng)時之論,亦已明矣。而燕之郡齊城,亦孰見其安,且利哉。伊昔先王所以立之,九伐之法者,凡以禁其相吞,景風(fēng)至而利建,建徳策勛,存亡繼絶者,所以為不滅之道,而今諸姬恃親、強恣、陵蔑外姓,循至尋鈇,此秦楚所以自為計,不然,則亦俱宋而弊矣。 嗟乎。王法不行使秦得志,盡絶先王之世。豈惟秦之罪哉?蓋由諸姬自賊之所致也。 路史卷二十九國名紀六 古國 饒:嵬姓,今深州有饒河齊大夫采邑。(趙孝城拔之以封弟長安君)。 攘:嵬姓。宜即穰。穰侯國。(秦封。魏冉)。今鄧之穰縣。 利:嵬姓。《潛夫》云:嵬姓饒利。一作剎。 云陽:今茶陵西南十里有云陽山。少昊亦居之。又在甘泉,亦曰云陽山。在馮翊云陽縣。今耀。非丹徒。 蜀:今成都。見揚子云、蜀紀等。然蜀山氏。女乃在茂。詳后妃后國。 蠶:蠶,叢氏國。今彭之江有蠶厓,而漢之蠶陵縣在翼之翼水縣,西有蠶陵山。 瞿:今雙流縣南十八里有瞿上城,益之西南二十??h北有瞿上鄉(xiāng)。 江:魚鳬治。今眉之彭山縣北東二里有魚鳬津。南北八郡?!吨尽吩疲宏鶠橛恤~鳬,津廣數(shù)百歩。杜宇治。 韋: 婁:石樓也。開山圖云:石樓山在瑯邪。昔有巢氏治此。在城陽縣東北有婁鄉(xiāng)是。然去瑯邪逺矣。今隰有隨石樓縣。隨本曰土京。東南六十有石樓山?!?a target="_blank">水經(jīng)注》蒲水出石樓下是也。 庸城:許所遷,定四年楚城,今岳之華容。(垂、拱二。以武氏諱與雄之容成皆改增。土天寶復(fù)舊。) 陽武: 柏:柏皇后。黃帝臣柏髙。春秋之柏子國。楚滅之。今蔡之西平有柏亭。(《寰宇》、《九域》云:古柏國。) 大庭:魯?shù)?。昭五年傳有大庭氏之庫。《輿地》、《廣記》云:在仙源。今兗東里。東里子諸侯也。(栗陸臣)夏后臣有東里槐。 祝宗:祝融氏后。 祝丘:祝融氏后祝丘氏。今沂之臨沂東南五十有。即丘城。春秋之祝丘也。(桓五年城祝丘。鄭樵云:漢即丘縣。) 彌:在益部。詳紀中。 朱襄:《九域志》云:南京柘城。古朱襄氏之邑。 右上古帝王之世 子曰:“道千乗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睂W(xué)之為王者,事其此已矣。千乗諸侯之謂也。而其所謂道,道此而已,敬者所以重事也。信者所以立政也。節(jié)用所以冨國,愛人所以固本,而使民以時者,所以興財也。五者治天下之常經(jīng),而圣人之所以道有國者。唯有國者從而道之則君安,而國家可保矣。是故道之以敬,而民莫不承聽;道之以信,而民莫不承任;道之以節(jié)用,而財不匱;道之以愛人,而民不失于生,使之以時,則糓不可勝食,財不可勝用而道之,之道畢矣。 經(jīng)曰:在上不驕,髙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髙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冨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夫不驕則敬事矣。謹度則信行矣。制節(jié)則謹用,而不溢則愛民矣。和其民人,則又時使之矣。固諸侯之事也。故曰:“古之亡國,皆以無道“。《記》曰:國家未道,此撢人所以道,國之政,事者也。上失其道,則其散,亦乆矣,而顧可國乎?《詩》云:“迨天之未隂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戸。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乃若夫子之得邦家。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固不外乎此也。夫,夫子顧未始得邦家也。而曰:得邦家者,上之所以道其君,而下之所以道其民者,固所以行之天下,而得邦家也。湯于亳,文王之于岐,因此道爾,故以亳之政,道之天下則商之王矣。以岐之政,道之天下,則周之王矣。夫子之得邦家,特亦不過推中都之政,道之天下而已矣。吾固曰: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此治天下之常經(jīng),而圣人所以道有國者也。故曰泉有源,治有本,道者審本而已,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豈惟千乗之國哉? 三皇之世 苑:即鬱。鬱華國 金:金,提國。帝堯時有金道華種蘭?!短祈崱吩疲褐芨接埂=鹬菀?。金氏出此。(唐新羅金姓。漢金日磾因祠金。人為姓非也。) 紀:紀,侗國,后有紀。后為虞帝師陽。陽侯伏羲臣許慎云:“陵陽國侯也”。國近江。今宣之涇縣有陵陽山。 蹇:蹇,脩國。后有蹇氏、寋氏。(秦有蹇叔?!缎諘吩疲阂蛞?。又有寋氏。姓解音愆。)四者太昊臣。 共工:地在?農(nóng)虞帝時共工?;蛟凭哟?。 赤:赤奮。赤松,炎帝諸侯。后有赤氏。赤民髙陽師。夭國州鉅鹿郡。 巫:巫,咸國。故巫縣。今?之巫山。(漢巫咸。隋曰:巫山。)《淮南子》云:巫咸在軒丘北,經(jīng)在女五北。今巫咸山在陜之夏縣。 屏:屏,封屏。翳國。 白:白,阜國。六者,炎帝臣。 胡:炎陵廟。胡真,官者,同遷侍臣也?!景础繈倸w后,皆有胡。然,按:《世本》胡,曹作衣。當(dāng)不在五帝后。攷工妢,胡之笴云:胡子國在楚。 補:炎帝伐補。遂史伯云:鄔蔽丹是也?!缎赵贰酚醒a氏?!?a target="_blank">通典》作輔遂。非。 遂:炎帝伐之?!秴未呵铩芬字斐恰9潘煳湟?。媯姬皆帝魁所伐?!妒辣尽分砩骋?。后有夙氏、夙沙氏、宿沙氏。(齊夙沙衛(wèi)鼓子相夙沙釐) 吳:炎臣吳權(quán)。黃帝母吳樞國。紂時亦有吳伯。今陜之平陸有吳山。 廣夀: 廣成:《仙傳》云:廣成居空同。今汝之梁縣,西南四十有空同山、廣成城、廣成澤、廣成子廟。宣和中守林時,奏其事,立觀其澤,漢安,以賜貧民有廣氏。(《風(fēng)俗通》)。 刁:音彫。道書多作刁。仁廟。編隂陽書,猶有刁牧。地戸開歴,《世》盡作力?!栋谆⑼ā吩疲狐S帝師力牧。晁錯云: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缎諘泛笥辛κ稀N淳课樨跻?。伍胥黃帝臣。(見女兵法)。今慈之仵城。 鄧:黃臣,鄧伯溫。魯?shù)亍k[十年,齊魯盟處。與南陽子姓鄧。二。 寗:杜云:汲郡,脩武。今衛(wèi)之獲嘉有寗城。故脩武也。(詩外傳武王伐紂勒兵于寗改曰脩武。)魏《土地記》大寗城西二十里有小寗城。今在懐戎。 容成:侯國。漢縣。本蜀易。今雄州燕之西境,徐廬國也。(漢匃奴降王封)有容氏?!缎兆搿啡莩墒?。(仙傳容成公)。 恒:恒,先國。常也。(一作常先)衛(wèi)康叔孫,封之?!妒辣尽吩疲汉笥谐J稀⒑闶?。老師常,從楚。有恒思公。宜為恒山。(亦作常)。 鵊:鵊治,黃帝臣,乃俠也。漢俠侯國有俠氏。 闚:闚紀。黃帝臣。 方:方,回國。帝堯時有方明 習(xí):《風(fēng)俗通》云:習(xí)。國名?!秱鳌酚猩倭?xí)。(哀四年)。預(yù)云:商洛武關(guān)。按:此晉御楚之塞。在商洛東南九十。今永興軍。漢有習(xí)響。陳相。 離: :?子。黃帝師臣。 岐:即岐,豐至商,文王為岐侯。(詳髙辛后國)。 靁:靁,伯國。漢有靁侯。屬東海。 鬼:容區(qū)國。商有鬼侯,即九侯。今漳浦有鬼侯山。亦曰:九侯山。(俗云:山魈之居。圖經(jīng)容區(qū)謂少康。九子之居。皆妄。) 霍山:后漢朱??!毒沤瓑薮河洝罚航鹈鞒俏髂习俣悬S帝時霍丘城,楚莊廢為戌。(《寰宇記》廢霍丘。在霍山。) 庸:庸光侯國。詳商世侯國。 奢:奢比國。 車:車區(qū)國。 泠:泠倫國,衛(wèi)之泠,邑近魯,作冷,非。 冕:宛也。宛侯。即冕侯。寃朐是。今曹之宛句。(云:古寃濮湏句之間。) 俞:鄃也。俞跗國。今大名夏津西南五十有鄃故城。后魏漢清河之鄃縣。(田蚡邑。音輸?shù)轮萜皆髂?。)呂佗為俞侯國。有俞氏、喻氏。(漢有俞達勅救切。) 盧:俞跗或作盧跗。今鄆之陽榖有故盧城。齊地。乆廢,后扁鵲居之。 桐:《仙傳》桐君?!妒雷遄V》云:楚東小國。(文二年桐叛楚地名。《九域志》云:小國楚附庸。定二年楚滅之。)今舒之桐城。(《圖經(jīng)》云:春秋時桐國。蓋桐邑也。漢之樅陽。昭五年吳敗楚。?岸注桐國離尾渚。)西南有桐亭。(廬州舒城西南。)有漢桐鄉(xiāng)。朱邑所。 榮:榮,援國。周之采地?;蛟疲簻钹嵉?。(宣十二乃滎陽滎澤然閔二年戰(zhàn)滎澤衛(wèi)地也。) 橋:《姓辨書》云:黃帝子孫守橋山者,或云喬。非。 沮:沮誦。音菹。黃帝史后有沮氏。 共: 茄:黃帝?,茄豐。(中記)楚地。昔楚城州。屈以復(fù)茄人城,丘皇以遷訾者。(使熊相謀郭巢季,然郭卷子太叔聞之曰:楚王將死矣。使民不安。其土云云。昭二十五。)《記》音加,張揖以為荷。 雝:《郡國志》許州,雝城,黃帝雝,又為杵,臼處或作。 于:于,則作履者,今鄧之內(nèi)鄉(xiāng)東七里有于村。(?州圖副) 與商近,所謂商、于説者,以商、于為一國,失之。(裴云:商于在順陽南鄉(xiāng)丹水二縣有商城,在于中所謂商于劉氏云:商于二國相去二百里,《傳》言:商于析酈四邑近南陽)有于氏。(《袁紹傳》有于授。) 左:左徹后有左氏。今聞喜。漢之左邑。 有北:帝戮蚩尤遷其民善者于鄒。屠惡者于有北。《詩》云:投畀有北惡。可知矣。 右三皇時侯伯之國: 萬盈,數(shù)也,易之,比曰:先王以建萬國,堯協(xié)萬邦,以其號數(shù)之多也。而涂山之會,贄玉帛且萬數(shù),則古嘗萬國矣。粵自黃帝畫埜分壇,方割萬里,得百里之國萬區(qū),而劉恕遽摘其非,謂百里者,萬,非。方十萬里有不能容,是殆尺分之也。(尺以一直為十寸)國界之分,直依枰罫。枰罫之勢,百里者萬特,方一萬里爾。是故方十里者為方一里者百,方百里者為方十里者百,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方萬里者為方千里者百,方百里者萬矣。(枰一十九路方為三百六十一路)雖然虞夏之前,四正疆理,東止郎邪之海,西積石之河五千,而縮南至衡山,北洎單于府五千,而贏使皆封建百里之國,惟堪二千五百,縱并遼東、勃海、長城外,盡契丹、髙句驪、積石塞、黒水、靺鞨、流沙之地,亦不能五千國。況古百里,當(dāng)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歩。烏得所謂萬區(qū)百里國哉。蓋古嘗有萬國之制,而非皆百里也。故《呂覽》言:神農(nóng)封建,彌近、彌大、彌逺、彌小,海上,乃有十里之邦。以大運小要。如臂使指者,而孔子亦曰:“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者”,是衰周時,列國雖足強大,猶有不五十者。然則,古之萬國從可知矣。執(zhí)玉者不皆百里。則執(zhí)帛者安能皆五十哉。伯七十里則百里可二。子男五十則百里可四矣。孟子曰:“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古之天下方三千里止矣。五千里者古今盛衰,山川萊藪之通數(shù)也。周世九服,號七千里,而職方藩畿,為方萬里斯,亦末記之敝。王畿所止,亦曷嘗千里哉?宗周八百,成周六百,此以百同度計言之。故子思曰:天子封畿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虞夏商周之常制也。畿門域也。非所謂王圻者也。周官班固蓋因鳥之詩而失之。不知鳥所云:正以謂門畿內(nèi),而其所謂千里者,特徑度三十一里半而強耳。公侯之畿,徑度十里。伯畿,八里半而弱。子男七里而強。又,奚以宗周八八,成周六六,而合于百里者百哉。(□九州之分如此。)古者,九州特亦以?率者。王制之言,四海之內(nèi),斷長補短。方三千里,此?率約也。五服之制,王城之外甸,侯綏服面,千五百已。盡九州三千里,地要荒二服,綴九州外,其數(shù)然也。而況九州面距不齊,自恒山距南河、東河、抵西河為各千里。此則圻內(nèi),甸服所建。然,自東河至東海;西河至流沙;南河至江亦各千里。南西二方,侯綏所建。外為要荒可矣。而東距海,要荒已無容繫,北距恒山,已接邊陲。雖侯綏有不得而立,惟南自江至于衡山,更越千里,則要荒二服。亦并在九州內(nèi),而自衡山南盡揚域,且復(fù)千里,未汔南海,悉為荒外。南為太贏,北為太朒,則知先王之制必有圓法。豈至説者之拘哉?(九州之界,濟河淮岱相去不能千里,荊河千里而贏海岱千里而縮荊山衡陽二千而遙東海西河二千而近而夀春之淮,朝陽之海,相去五六千里,龍門之河,屯蝗之黒,相距且四千里。華陽黒水窮數(shù)千里,猶未知其所終,荊河、淮濟之間,斷長補短,不能淮海一州之半,則知所制,各有當(dāng)矣。)周之西都。今之關(guān)中。而東都則洛陽也。二都地踞南山之隂。北山之陽。東西長,南北短。短長相補,猶不能以千里。今古不變,而禮王畿,四方相距,為方千里,逺郊、近郊、甸地、稍地,小都、大都率相距為百里,豈千里之方所能容哉?固知畿服。諸説:有匪圓通,上世必有除,補相乗之道,為疆理之。定制者,方隨盛時,東南并海西,且未北五原,東西九千三百,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唐文皇時,東極洋海而抵焉。耆九千五百一十,南盡林州北延。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茲亦人跡。逐曲所計。而歩畿之法,取之虗空鳥道,揆以日景而參之乎。圭表:其于人跡,迂直大約三,而去三萬五千之折,正亦五千而已,王制之言,惟其大約也。 五帝之世: 都:少昊時諸侯?!锻鈧鳌吩疲憾际?,黎國?;蛑^重黎,非也。《周書》云:昔玄都氏謀臣不周,龜策是從,忠臣無祿,神巫用國而亡。(洪芻志都夫人按風(fēng)俗通出古元都。都氏避圣祖 諱為元氏都氏) 淥:髙陽師,淥國?;蜃鳒O圖。今湘東澧陵有淥水?;蜃鳛d。非。 鱣:鱣,先國。宜為澶。古之得姓。俱自其封國。而命其?字者,蓋尟、蹇、脩、鵊、治之類。亦必其封國也。 爽鳩:齊地,(昭十二)今之青州季萴繼之。(晏子之説)杜云:虞夏諸侯有爽氏。(姓苑。)爽鳩氏。(姓纂)。 且鳩:后有且氏。祝融儈是。今鄭州有祝融冡。與祝融氏異。 咸:髙辛臣咸黒。宜是咸陽有咸水。 柞:柞卜邑。 展:展,上公。帝嚳時得道者。 隂:唐虞時國。商世隂君,長生之祖,故長生?!对姟吩疲骸拔┯柚?,佐命唐虞”。周有隂忌,今濠之定逺有隂陵城。項羽失道處。管叔后采于隂。則今襄之榖城東北有隂城是。(故鄼地,《師古》云:古隂國)又有下隂,在隂城之西。隂后遷此。(左白)今化光乾德。漢隂縣,隨隂城。(春秋時道柏巢呂申息房應(yīng)胡隂桐與楚比者。) 務(wù):一作瞀。帝堯時務(wù)成。商有務(wù)光。諸侯也。后有務(wù)氏。一作牟或云即牟。(見后) 庾:帝堯時侯國。春秋時有庾子皮。皮子過邑。于維氏為庾氏。(庾公差姓書以為帝堯時掌庾大夫之后。) 殳:殳,戕國。齊地。一曰冐澤。即朱。故亦作朱戕。有殳氏。 朱:朱虎國。虢之朱陽。 嚴:許繇之友嚴憘。按:樗里子?!秱鳌穱谰庠趪赖馈?/p> 樊:帝堯時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 放:放。齊后有放氏。 被:齧缺師被衣被陽也,今淄之髙苑西南八十歩,有漢被陽侯國,故城音皮。 齧:春秋時有齧桑衛(wèi)地。 狐:狐攻定,六年,狐人,周地。(僖十六有狐廚,今晉治臨汾西北有狐谷亭) 繇余: 鴻?: 育唐:帝堯、夏桀皆嘗伐之,南陽章陵之上唐鄉(xiāng)也?!栋喙獭吩疲汗艊!独ǖ叵蟆诽凄l(xiāng)。故地在隨州。 西夏:今鄂,故大夏有夏水、漢水也。(漢水之曲為夏口今屬漢陽江夏記沉尹射奔命于夏納者。)《周書》云:西夏仁而去兵,城郭不脩,武士無位,堯伐亡之。 叢:帝堯欲伐叢、枝、胥、敖四國也,或云兩國。 枝:《春秋傳》戎伐楚,侵訾枝,訾枝楚地。 胥:胥臣胥氏之先,一作湏,舊春秋圖有湑,與檜接,在虢宻之間。 敖:滎澤西有敖山。有敖倉城。(在滎澤西十五秦置在敖山下。)舜曰:夫三子者是。宗膾為三胥。敖為一也。 宗:帝堯欲伐宗膾者。按:漢一曰宗。昔文十二年,子孔執(zhí)宗子。遂圍巢,則在廬江。預(yù)云:宗、巢二國。羣舒之屬。 膾:當(dāng)即?。?人,鄶也。在河南宻縣。 : 道:齊桓之伯,江黃道柏,附之四國皆姻。邵云:安陽縣,道國也。(杜云:汝南安陽西有道亭。)楚靈遷之。今蔡之確山。西南有道。故城后有道氏。(楚有道翔) 闕:三國皆帝堯,時婁九江,《夀春記》金明城西南百二十有雩婁城。堯之婁子城也?!跺居钣洝扶涑窃诨羟稹?/p> 臨:帝堯時有臨侯望博。(見春秋運斗樞)注:臨侯,國氏。今趙之臨城。漢故縣。 雄:雄陶或為熊夏,有熊髠。 東:東,不□國,或作陳,非。南南郡,(夏禹西省南)西西縣(和仲宅西)北,有北東,固為東國也。 秦:秦,不宇,魯?shù)?。臺于秦者,在濮之苑北。(莊三十一年杜云:東平范縣東有秦亭?!毒庞蛑尽吩疲何鞅?。今鄆。) 紀:虞帝師紀。后一作冀后。 蒲:長垣東北十里有蒲城。(詳有虞。后國)。春秋有蒲侯氏。莒地。(襄三十三年)。 單善:帝舜師單卷。今鄆城有單父城。即善卷也。(《傳》言:堯師善卷)?;騾侵频酪?。(襄五年今旴臺阮勝之南徐記春秋時善道也)。 歸:?之封,一曰:?,杜甫所謂?子國者,后有慿氏。(詳髙陽。后國)。胡,歸姓。《世本》、《左傳》皆云胡子國。歸姓。歸姓?出。 有:歸姓。王符云:歸姓。胡有何。有有子也。有,九委音。故《本》一作洧,宛地。今開封,扶溝有洧水,有曲洧城。 何:歸姓,虞帝末,何侯,得道于九疑。今道之寜逺廣濟鄉(xiāng)有何亭、墟,然伯陵同,何女緣婦,則何姓,黃帝時已見。若僧伽何國人,則非此。(泗州僧伽傳云:僧伽,何國人,世謂不知為何國人。按:西域有何國,見《隨書》) 讙:濟之乗丘有讙亭,或云:讙兠國,今濟治鉅野,齊人歸讙,預(yù)云:濟北虵丘西有下讙亭,《説文》作酄。 中容:《山海經(jīng)》中容之國,舜之所生,或云即諸馮?!?a target="_blank">穆天子傳》有容氏國,或是。 右五帝時侯伯國。 其有先代,后者見逐姓。下泌嘗謂:古之法,皆可行。于今學(xué)者得無笑之,封建、民兵、井田、肉刑,豈惟可行于古,固可行之今。非。惟可行之今,亦可行于后,惟通變而已矣。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通變天下,無敝法矣。唯古與今同。此之天均,此之地又等。 生乎!此人日月八百率十里,為湯沭于王城,何得此八千里?況以商三千率三十里,于泰山之傍乎?商之三千使率依男,為附庸三,猶應(yīng)附九千國。況以夏萬國率九、率十于侯伯之邦乎。是備湯沭者,固有數(shù),而無附之國滔滔是也。町原防,井衍沃,則衍沃者以井,而原防固以町是。井田不可概施髙庳之區(qū)矣。戮防風(fēng),流共工,則宜戮者戮,宜流者流。是肉刑不得專用于三五之時矣。是故外諸侯嗣有所不必嗣,內(nèi)諸侯祿有所謂嗣。先圣之法,要必如是,而后可以行之萬世,而無敝專用者,固無時可,時而措之,何時而不可哉?可井而井,可町而町,何厭乎?今田之井,可流而流,可戮而戮,何患乎?今刑之肉而益削之法,堯舜之道蓋亦設(shè)法,而時措之者,天下之大,萬國之多,惡者何勝削,而善亦何勝益哉?諸侯之疆有定域也。今日之益,曰取之閒田,明日之益,地于何?取東西有閒,田南北當(dāng)益地,將越數(shù)百千里,而取之乎?抑乞之其鄰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今日削十?dāng)?shù),明日削數(shù)十,果先王之意邪。吾固曰:此先王之法,設(shè)而時措之者也。且湯伯也,文王伯也,湯以七十里,而文王以百里。自稷契始也,自契至湯,自稷至于文王,如是乆矣。非無賢德也,而地不加舊是,則無益地也。然則,《禮記》、《白虎之義》其亦繆,而不足徵歟?錫之山川,土田附庸。錫,魯公也。錫山土田于周受命,錫,召虎也,無益地哉。 蓋昔先王三嵗而一脩封,必其俊,異之功,殊偉之德,乃于千百軰中陟其尤者一二,而稍益之,故善者以勸。必其敗,羣之憝,違命之最,乃于千百軰中絀其一二尤者而稍削之,故不善以沮。時而措之是,所謂益削也,魯公召虎見之歌頌,惟其希濶而不可易得也。乗馬之法,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則必廣川之上,髙無近旱而水用足,下無近水而溝防,省因天之材,就地之利是故。城郭不必用規(guī)矩,道路不必用繩準(zhǔn),又,孰有城畿國服,開方引直,而可為者益削之法,豈一概之施哉? 夏世侯伯: 西王:夏后師西王慖。 童:童,《律》一作僮即也,故下邳縣后有童氏,《姓纂》出老童,非。 狂:夏后臣章律狂章,【按】經(jīng)有狂水,逕綸氏城在今陽城,有狂氏(宋大夫 狂校) 繇余:錢記作由。 晁氏:今農(nóng)有地名晁,一作郖斵。 盧氏:今之盧氏縣有盧氏山。 章商氏: 犂婁氏: 鴻?氏:右五神,夏后所囚者。 烏:烏陀,陶臣,或云烏陀,猶鴻?,又烏木田,太康,《地志》梁國烏縣,今國孰西南二十烏城。 郭:郭,哀夏后。御博之城有郭水,出東南郭,商有郭崇子。(三一經(jīng)云商人彭真人弟 子以嘗殺人不得真人。) 范:今幽之范陽,漢縣有故城,在易東南有范水。 扶登:扶登氏,典樂之臣。 :?國或作?亥。 杜:鳳翔普潤,漢杜,陽地有杜水,既七大夫杜子墨,既子黥。 孟:孟,涂國。隱十一年,向盟即孟,今河南孟津,偃師西三十一里,《穆傳》至于孟氏,近河南。 丹:涂后封,今建平郡有丹陽城,《括地象》云:“丹陽故國,歸州巴東縣也。 甘:鄠西五里甘亭,《水經(jīng)》在甘水之東,啓扈戰(zhàn)其野。 屈:(北屈)隰之吉鄉(xiāng),北二十一里有古屈城,北屈也。(晉二屈) 驁:夏后伐屈、驁《呂覽》云:“啓“。 曹:《潛夫論》曹有姜姓者。 魏:夏后攻曹魏,《呂覽》亦以為啓,詹伯曰:祖自夏,以稷魏駘為吾西土,《盟會圖》云:嬴姓。(非姬 姓魏)。 西河:后啓征之,見紀年。 有洛:洛也,上洛。商州上洛郡,治上洛、晉地,《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漢屬農(nóng),唐洛州。 #:侯爵,《風(fēng)俗通》云:夏諸侯國,今利之山,乾德三年,平蜀。天寶元曰:山出舞衣,(今川錦)有氏嗣氏。(鄧氏云:國諱改)。 耝:羿邑,(襄四)澶之衛(wèi)南縣東十五有故耝城。一曰:外里襄十一年,城耝者邑,界宋魯 窮:有窮,羿邑,楚地。今夀之安豐有窮谷、窮水。即窮石,故《記》皆謂刪丹,蓋以《淮南子》弱出窮石、窮石山,在刪丹,今在張掖。似太遼隔楚人救潛,沉尹戍,與吳師遇于窮。 潛,今之舒,與寒過,皆相邇,因夏民代夏政,則此為近,故得及?子也?!墩h文》作#。 寒:浞,國邑,《樂史》云:伯明氏所立本國?!妒辣尽吩疲?姓,今濰之北海東二十三有寒亭。(杜云:在平夀東,今夀光界)。非晉塞(晉地五氏一曰塞氏)。 過:夏之國,即有過?!独ǖ叵蟆吩疲骸扳⑿諊?,今萊之掖西北二十有過鄉(xiāng)、過亭。(地道記 有過城)有過氏。 戈仍:別見。 鬲:有鬲氏,夏諸侯。近鬲津,后有鬲氏。(姓書膠 鬲后非)今德之安,德西北有故鬲城,即有隔。(世族譜有鬲與有隔為二非)。漢之鬲縣,應(yīng)氏,以為偃姓,皋后;酈氏,以為有窮后國,俱非。 武:(武羅)《世本》云:夏武羅國,冀都之武邑,一云衞北境武父。陳留有武父城。 厖圉:厖圉國,莒邑有大厖,冝出厖降。 猗:河?xùn)|猗氏縣南二十有猗氏故城,魯人因陶朱興富于猗氏。因曰:猗頓 棲:猗姓。 疏:猗姓,《潛夫論》棲疏猗姓 女:女艾國,汝也。商有女鳩,今之臨汝,一云:晉之汝,濱本陸渾地,晉取之?!都崱愤徱羧纾瑡?,東海后抒,征東海,伐王夀。 王夀:宜是平夀衛(wèi)之下邑,在濰州西南三十里。 有易:經(jīng)云:“王亥託于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殺女王亥,取僕?!??!吨駮吩疲骸耙笸踝雍ベe于有易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施之,是故”。殷上甲?,假師于河伯伐有易,滅之,殺綿臣。 原:后抒居原者。預(yù)云:泌水西北有原城。今河內(nèi)軹桀,以原侯夸師者。 千:桀臣千辛邗也,《説文》:邗國。屬臨淮,一作?,吳地。昔吳城邗溝,今揚州。故廣陵開皇曰:?江(十八)武德邗州(七年)今作韓江??姟?/p> 山:(岷山)桀伐?山氏,即岷山氏,今?州,?山郡。(非晉陽之?山)。 有施: 扈: 趙:桀世趙梁。 伊:摯所,尹六渾,伊川,許氏所云:伊維,侯國。 萊:湯佐命萊朱國。 登:湯御,登恒。有登氏 慶:湯臣,慶誧。 湟里:七大夫有慶誧湟里沮,樵云:鄭地。 卞:卞隨蓋晉下。 漆:?國,乾之永夀,漢之漆縣。今鳳翔之普潤有漆水。昔隗囂攻畧陽,上至漆。漢之漆,今邠治也?!跺居钣洝愤撝缕剑瑵h漆縣有漆水,屬扶風(fēng),非寃句。長垣之漆。(舊云防風(fēng)氏漆姓后然世本無漆姓防風(fēng)姓黎)。南巢。 右夏世侯伯之國: 堯禪舜禹為司空。平水土,成五服至于五千。(堯五服。服五百里,要服之內(nèi)方三千里。其外荒服為之四,海方五千里,康成謂方萬里,以七千里為九州,妄也。)方以為國,五國有長。長有師。十長而一師。師五十國。州十有二師。州有牧。牧稟命于上京。(此以《傳》之説,裁之)。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四海謂千里要荒之內(nèi)要荒雖異九州不盡建侯亦有五長。五國之長也。一云每方五長。)五百里以為甸。(甸佃也為天子治田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邇重而逺輕甸服之賦供天子四方之賦供諸侯。)甸之外率五百,以為侯綏要荒(甸服外即為諸侯,侯者喉也,惟以射而進退侯外漸逺綏之而已綏者鞚也綏外益逺故惟責(zé)其要服之外則又荒逺邇于夷矣此唐虞之制也周之九服不能如是佃服即移侯服之外采又在男之外衛(wèi)乃在采之外而侯邦男邦且雜建于天下無復(fù)逺近之別知虞夏之制為盡善。)侯服之內(nèi)采,男、諸侯之所也。(卿大夫采在六百里內(nèi),男國小。在七百里內(nèi),侯國大在千里內(nèi),以大蔡之夷罪重,則流之蠻大不可以變,而不忍殺,則放之要荒爾,《左傳》蔡,蔡叔?!墩h文》作散也,放散之也?!稌吩疲呵粲诠?,鄰安國,以為中國之外。非。)侯綏之內(nèi)八州,所布州六百國。(凡四千八百)。要荒之內(nèi),惟不悉建,隨地而區(qū)。(通之則亦萬國。)甸服親事,時時而見,侯服嵗朝,綏服再嵗,而朝要三荒四。四嵗,而天下諸侯畢一朝,一朝則天子時巡。(所謂五載一巡狩羣后四朝)。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小大之國,內(nèi)外之侯,三正所用,蓋七十有馀國。(十二師之制州六百國,故説者謂十二州,為七千二百國,州擇十二諸侯以為之師,以九州則異矣。鄭謂每州得百里之國,二百七十里之國,四百五十里之國,八百州,計千四百國,以二百為名山大川不封之地,馀百國立一師州,十二師八州,計九千六百國。以圻內(nèi)子男備數(shù)為萬,所謂萬國,固非,必如是,惟周王撫萬邦,而幽王且有萬邦之屏,周亦何由有萬邦哉?謂禹成每服加五百里為萬國,尤妄。) 嗟乎。涂山之會,贄玉帛者萬國,其君長世,及不知其?侯伯也。其可見于《國名紀》者,如此而已。令名丑行均寂滅,而無馀矣,況流風(fēng)善政之欲知乎。后世之士,蓋不勝膬薄也。德藝智畧,曾不足以任建立。而第相粉澤,蚉功蚤德,以剔金石。而蘄取流傳,乃至爭起。片文隻字以圖自託于不朽者,其果足以滿戴晉人之一吷耶?彼夢者之在寢也。其四肢鼻口率故形也。據(jù)其旁者,未始一見,而若之神游或羽,而或冕而朝。城郭宮室,輿服臣妾,乃忽冨而驟榮宮偝興乎?時鹵簿敶乎。后若無有極逮,其既覺蘧蘧,然無毫黻之可攬矣,然后自笑其始之妄而奭然。以悲然則竊勢希合,次且愒日。專利?封已者,其犬言。彘、裾未始少變,而且枵然。顯大自智,莫之與對。顧不為尹氏老役咍者,鮮矣??鬃釉唬骸坝砦釤o間然矣”夫孔子之功,惟見于《六經(jīng)》,而自比于禹,夫子于禹,若不相似然,然而后世且曰:生民以來未有,則《六經(jīng)》之文,比隆堯舜可也,比之于禹,蓋小著矣。 宜乎!后世之不以為,非也。予觀《班志》劉畧文字,固已不勝《紀》矣。其果皆有益乎?無益也。而隨唐之書卷之多,動數(shù)十百千萬,使后之學(xué)士,腐唇蔑齒,眵昏雙明,而不知其統(tǒng),豈不悲哉?古人云:脩短隨化,皆期于盡予攷古之封,君曾無隻影,而文人詞士殘窮竹帛,誠不能不以之興懐從,而列之焉。知后之視,今不猶,今之視昔也。 商世侯伯 馮:馮,夷國。詳文昭中。 應(yīng):汲古文云:“商時國“,《寰宇》云:“故城郟城東南四十,故殷之應(yīng)國。(杜云:陽城父南應(yīng)國也”) 隗:史伯云:南有應(yīng)鄧,西有晉隗。 侁:姺也,(唐韻古有姺國)一作?,先典切(集并穌典切)《説文》云:商諸侯,為亂者或以為莘,非。(集小禮切 又音韻) 妚:《傳》云:啇有姺妚(昭后三有妚氏)云:邳也。定元年有邳,薛地。今淮陽治下邳,《集》同胚?!缎兆胱胍贩椒睬?,《姓苑》始音鄙,一音缶。 弊: 終葵:商時侯國,后有終葵氏。 髙平:商有髙平,子見三一經(jīng)。 薄姑:商諸侯,即薄丘。一曰蒲姑,在青之博?!杜d地志》有薄姑城,在臨淄西北五十,(杜云蒲姑城在樂安隨博昌北唐博興也)《青圖經(jīng)》云:與四國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太公?!景础俊?a target="_blank">史記》則胡公徙之(按晏子爽鳩氏始居之季萴囙之伯陵又囙之薄姑氏又囙之然后太公囙之爽 鳩太昊時季萴夏季而伯陵薄姑商末也。然太公實居營丘非此) 落姑:【按】:春秋傳落姑,齊地。(閔元年或云魯?shù)?,魯大夫采)《姓書》落姑氏,蒲侯,襄公與莒子遇蒲侯氏。(二十二年)預(yù)云:邑名。 蒲如:商侯國,齊地有蒲如氏。預(yù)云:“下邳取慮東南有蒲如城,春秋蒲隧”,或云:“即薄姑,蓋其分也”。 姑幕:商侯國,今密之莒,東北百六十有姑幕故城。故晉瑯邪。姑幕縣后齊併入東莞?!稌x志》、《通典》、《十道記》等俱謂即蒲姑,蓋非。又史以為薄姑氏國,與四國亂,周公滅之。以封太公。又云:青之博昌界有薄姑城是,亦一之。按《書》大傳謂:奄君薄姑語錄父舉事以薄姑非名誤矣?!秱鳌匪^薄姑,商奄吾西土者,豈惟晏子之言哉。 酈:酈山是,后為酈氏,食其氏.(音異基其孫賜為氏)、侍其氏(其曾賜氏) 黃洛:《寰宇記》盧龍有黃洛城,黃洛水,殷諸侯國。 貸:成湯時有貸子相 邊:商國,周有邊伯。(莊十八年) 膠:膠,革國。今沛之公丘?!独m(xù)》云:本膠國,《通典》則以萊之,膠水為古膠東國,《括地象》云:在膠東南六十里即墨城也。 錫:(錫疇)商末錫疇,子斯一云:錫疇國,鄭六邑有戈錫,錫,宋鄭之間,鄭人滅之,以處宋元公之孫。 瞿:商有瞿父鼎。有商瞿氏。冝為瞿上。 #:《玉篇》國名。冝,即三也。湯伐之,《字書》、《書傳》作艐,從舟,故雅訓(xùn)至(從月)史夌?!锻ǖ洹?一也。漢廣川子,則封三融侯,屬東海。 甘:甘,盤小乙臣,髙宗學(xué)焉,后受遺有大功。 九:鬼紂三公,即鬼侯。(明堂位為紂所殺)彪云:鄴西鬼侯國也。隨圖經(jīng)臨水縣,九侯城,今相之隆陽有九侯城(磁之滏陽西南五十)誕生音仇,故或謂即,非。 羑:羑里,地在相,音九,或即九《字書》音牖,失之。 鄂:《史記》九侯鄂侯為紂三公,紂虞所封南陽,所謂大夏有鄂氏。(姓書出晉鄂侯)或作邗,非。 邢:(?)邢侯,亦紂三公。(昭十四晉施邢侯音邢作?,訛。)或云即鄂,即云:?侯,俱非,【按】《世紀》邢侯事紂,以忠諫死,而邗為文王所伐,文王豈伐賢哉。(?見武穆中)。 崇:(二)崇侯虎,紂佞臣,文王虜之。今崇有崇城。崇侯墳?!毒庞蛑尽吩疲夯⒁病#ā都崱封跺居钣洝放沓潜比畧摮桥R泗水?!肚氐刂尽吩疲簣摮?。古崇國。兗人謂實中城,曰:垞。(直加切)城西南有崇侯廟,(在廟山)與秦崇異。(杜云:杜扈永和志云在秦晉之間。蓋以宣元趙穿侵崇以求成于秦也張子厚疑。非一國。) 虞:(芮別見)文王質(zhì)虞芮之訟,暨師武伐紂,乃收虞師、芮師?!?a target="_blank">六韜》春秋虞公,虞仲之后。(周初封之。小國稱公)今陜州。 密:文王伐之,《詩》云:密人不恭者,事見《周書》蓋與紂有謀周之意。 黎:夏諸侯,九黎。預(yù)云:東夷國,晉侯。畧狄土立黎侯,非。文王所戡矣,故《晉志》二黎國。 飢:昔文王伐飢,本作#,音祈,即耆黎也。《周書傳》:五年伐耆,而大傳作戡耆,故説以為黎也。(周傳一年質(zhì)虞芮二年伐?三年伐密湏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周紀平虞芮明年伐犬夷又明年伐密湏又明年伐 耆又明年伐?又明年伐崇侯虎)字書帆。訛。(飢帆同集云伊古?子號按?有祈音兎罝葉逵趙王歌策傳皆葉之也) 酆:豐也。事周,紂惡之,韓子云:文王侵盂,克莒舉,三舉,春秋徐之豐縣,又楚地。(杜云祈縣 南有豐鄉(xiāng)) 閎:有閎夭,為閎氏。(漢廣陵 相侯孺) 散宜:散宜生后,有散氏。 于陵:《書大傳》散宜生之于陵氏。今淄之長山。 長子:周史,辛甲封,今潞之長子,晉執(zhí)衛(wèi)石買處。 商蓋:周公勝,殷將。攻商,蓋辛甲曰:難攻,請先九夷攻九夷,而商蓋服。 庸:庸氏,伯爵,助武伐紂,今房之竹山,漢之上庸。(文十六楚滅之楚飢率諸蠻叛楚也寰宇記上庸故城在州西二百五十楚子為庸浦之役者)《説》襄十三,蜀地。文鄘南夷國,《寰宇記》金州,周庸國地,戰(zhàn)國時為楚附庸,后滅之。(楚使盧戢黎侵庸)有禆、儵、魚,三邑。髳、庸、蜀、羗、髳、?、盧、彭、濮,皆西南夷助伐紂者。 : 瀘:盧,戎也。古文作纑,齊之長清南五十有盧城,齊鄭尋盧之盟者,然非,此記每為廬,今襄之中廬。(寰宇云中廬廬戎國文十六年楚師自廬以往者) 彭:黔之彭水縣,又有彭溪,在忠之臨江,即巴賨,彭濮者,非濛陽矣。 僰:僰,侯國。今戎之僰道,音撲。一作集,音棘。云:縣名又音拍慢。 靡:《周書》世俘云:武王伐靡及陳者。 戱:武王克商,命呂佗伐戯方,云:紂畿內(nèi)。按:襄九年,戯,鄭地。 艾:侯爵,穆鼎有艾侯。作#王俅,以為共,誤。并之廣陽,漢之上艾,后漢石艾也,又吳有艾縣,隋入建昌有艾城,今在武寜。 佚:武王俘艾侯、佚侯小臣四百六是也。皆商國恭。《姓纂》云:商末侯國。 厯: 華:國莘 思:康成云:商有思侯梅伯。 霍:侯爵,武王禽之,汝之梁縣西南七十有故霍?!妒辣尽吩疲夯魢嫘?。(今本作姬姓)知,非晉霍。 臧:文王觀于臧,遇臧丈人,釣者,近渭。 遲:商有遲任,賢者?!都崱芬稌愤t任。《呂春秋》揚,《世本》又君新字,從邑,僣也。當(dāng)邑國。 右商世侯伯之國 王制四海之內(nèi),九州。州方千里,建百里之國三十;(十三公)七十里之國六十;(十六卿)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三十二小卿圻內(nèi)大夫)凡二百一十國。(三等相倍)八州千六百八十國。(大二百四十。次四百八十。小九百六十)名山大澤不以封,(與民同財稅供而已)其馀以為附庸閒田。(州馀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若封者為附庸。未封者為閒田。有功者取之閒田錄之其有削地則歸之閒田)天子之寰縣內(nèi),方百里之國九。(視公侯者三為三公之田有致仕者副之為六馀三以待封王子弟其一大國之命)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視伯者六為六卿之田致仕者副之為十二又三為三孤馀六待封王子弟其三次國之命三孤無副)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視男子者二十七為大夫之田致仕者副之為五十四馀九以待封王子弟此鄭氏説非必盡爾然鄭又以王制前所言三公等田為商制后言縣內(nèi)國為夏制采地殊不可曉)凡九十有三國。(三等而二倍之)名山大澤不以朌。(王以給民虞人掌之。)其馀以祿仕,以為閒田。(畿內(nèi)無附庸馀方百里者六十方十里者九十六周官以大都之田任畺地公所受地在焉小都之田任縣地卿所受地在焉家邑之田任稍地大夫受地在焉此言縣內(nèi)舉中言之然則公邑之田任甸地元士于此受地可知此其大凡也其地有馀有不足蓋又有通法故卿或在縣地取足于封而已甸稍縣都無過十二謂如百畆而徹賦民什一于一之中又以十分為率取二也畿外諸侯以歸公上大畧如此)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八州馀方百里者百八十方十里者。四百八十附庸。祿仕閒田在焉。)寰內(nèi),夏后氏之畿也。故康成以為夏氏之衰,戎狄內(nèi)侵,諸侯相并,國滅數(shù)少,商湯承之更制,中國方三千里以為九州,建此一千七百七十三國,杜佑因之,蓋失之矣,夫湯之興,資者三千。(王斶云湯時諸侯三千洛誥傳云武王伐殷同國三千長育其材設(shè)其禮義被 之文章便可與事宗廟也。)千八百者周家之始受也。(九州。州方千里此于禹服五千里內(nèi)斷長補短建國多寡之?dāng)?shù)三代同也鄭謂湯制中國方三千里周公復(fù)唐虞之舊為七千里妄也孝經(jīng)説云周千八百諸侯布列五千里內(nèi)足相參攷烏在七千里哉夏之萬國至商湯至周逾數(shù)百年間不應(yīng)所減如此商之去周又數(shù)百年何得并無減損知此周數(shù)商益多矣書傳云退見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諸侯?謂此周所因商世九州諸侯之?dāng)?shù)所謂萬國固亦號數(shù)知文武之后制。)千里之內(nèi)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甸者服治田出榖稅采者采取以當(dāng)榖稅謂所貢物上言采下言流 其中舉矣)天子百里之內(nèi)以供官,千里之內(nèi)以為御。(官官府所用御御府所用百里內(nèi)謂如納皆粗者千里內(nèi)謂 如粟米皆精者太府入賦不以逺物待近近物待逺近供官逺為御也太宰制國必合王府之賦為之調(diào)度此則王府之所供止百里膳服之御必千里也。)千里之外設(shè)方伯(州伯),五國以為屬,(以屬制名大事從其長小事則專逺。)屬有長。(州四十二長。)十國以為連。(以聫制名言以授邦職以役國事如聫也。)連有帥。(州二十二帥)。三十國以為卒。(以卒制名言以比追胥令貢賦如卒也。)卒有正。(州七正連帥比年柬車卒正三年柬徒羣牧五年大柬車徒。)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牧伯)。八州八伯各以其屬。屬于天子之二老。茲商周之通制也。(八州八伯五十六正。一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凡五百六十八多少雖不同方伯連帥一也)。 嗟乎!置天子,非以優(yōu)天子,收天下也。置諸侯,非以優(yōu)諸侯,收一國也。諸侯之有方伯、連帥、牧、卒正。非。以優(yōu)彊大在小國也。故以小事大。大字小致治之要,春秋之所與也。分災(zāi)救患,濟弱扶傾,是王政之所急。黎侯迫逐衛(wèi)宣不救,而旄邱以為責(zé),四國災(zāi)流,許人不吊,而君子必其亡。(詩云伯也。執(zhí)殳此州伯也。時齊侯亦自謂小伯。見《國語》)是故什伍之法,于州鄉(xiāng)則聨其民,于師畋則聨其徒,于宿衛(wèi)則聨其官。夫然故能以中國為一人,而無內(nèi)患。為屬、連、卒、州,以聨其國;為長、帥、正、伯,以聨其人夫。然,故能以天下為一家,而無外虞,此大司馬比小事大,以和邦國,若職方氏邦國,小大相維之事也。先王之建諸侯,豈顧私,其力以自衛(wèi),使子孫世得王哉?不如是,有不足。以寜天下而世之治,不治子孫之世,不世有不在乎此也。世之人徒,見三代之能長,則以為建侯之力,見春秋之紛亂,則以為建侯之失,夫以禹之功,又非無諸侯也。而世未三易,太康不道,俄失其國,其所以未亡,而再集者,幸有窮之顛越,而少康之明賢爾,諸侯何力之有,東遷之后,非無疆大也。然而,載祚數(shù)百,世乏令主,猶克永世,雖危無咎,則周公之法在,而四國不能以相賓也,諸侯亦何罪邪?先王之設(shè)法,固為后世之能守者設(shè)也。使后之世果能守邪。安有春秋之末世,茍不能守,則亂之起有繇矣。豈設(shè)法之罪哉?謂諸侯之敝,有春秋之末世,則司馬氏之季天下裂于夷狄大業(yè)之際,天下散于盜賊,其為禍亦至矣。豈以有諸侯至此極邪? ?。何渫鯐r丁侯,叛者。 羑:羑侯。今武功縣界有羑陽故城?;蛟茰浾?。非。(湯隂北六里有羑城羑水城北臨水周二百五十歩即羑里城史音牖里元和志牖里一名羑城湯隂北九里通典相州湯隂羑里城隋國經(jīng)湯隂有防城紂囚文王筑此防之。) 濁:有濁氏。(元后傳有濁賢。濯氏。鄭有子濯孺子風(fēng)俗通云濯輯之后)《説文》濁水出齊郡厲鉅山東北,?穆王伐之,大起九師東,至九江蚖蟬,為梁在江東矣。(紀年四十七年。) 因:穆王西征至因氏,郭云:國也,近河。 房:穆王里圃田之路,東至于房。郭云:房子國,趙有?山,《紀年》作魴,即髙邑之地(十道志云:髙邑。趙房子也?!锻ǖ洹吩疲黑w臨城。舊房邑?!跺居睢酚蟹孔映?。漢之鄗邑。后漢之髙邑)《穆天子傳》有子,郭云:夷國有德者,稱子。 剻:剻。傰也。剻伯,綮國。穆天子西征至于剻河。宗之子孫剻伯,綮逆天子郭(叵肯切)。伯爵,綮名?!稄V韻》上聲,引之云:“漢有剻城,侯又,(歩登切)。故楚漢春秋作慿城,又作馮,馮朋,通也?!兜赜洝逢悅}有蒯城,云:河宗之子孫,則宜在此。非沛之?。(姓纂作?伯綮穆傳今作?伯絮訛)。 :《説文》沛城,父有?鄉(xiāng)?!队衿罚ㄆ衙非校┨K林?!稄V韻》為(薄回切)。云:鄉(xiāng)名,在右扶風(fēng)。《集》一作?。又音浮,顔為(薄肯切),則又誤矣。《姓纂》?氏以為出伯綮國。在虞芮間者妄,或作非。(諸剻?蒯字并詳《字經(jīng)》)是春秋得之先訛為蒯(苦怪切),《括地志》河南縣西四十有蒯亭縣。今有蒯鄉(xiāng)。《玉篇》、《説文》從省。汝南安陽鄉(xiāng)名?;蜃骱?。 周世侯伯 詩:(邿)邿也。魯取之(襄十三),預(yù)云:亢父有邿亭。亢父。濟?!墩h文》附庸國。《漢志》詩亭、詩國。《水經(jīng)》云:春秋詩國也。在任城界。欒盈克邿。乃齊地。例云:平隂城西有邿山。 鄟:成六年取鄟?!锻饧o》云:附庸。 栒:邠之三水東北二十五,栒原上有古栒城,(見《寰宇記》。《郡縣志》云:安定縣界有三水故城)。周鼎銘云:“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者?!栋喙獭芬詾槲恼选!对椭尽窂闹?,非也”。(應(yīng)云:郇侯伐晉者。今謂水南一里有故城。建德二為栒州。三年廢。皆因國。誤城。今在郿)。 淖:楚淖國。先為淖氏?!都崱芬糇?。(魯共王淖)。 :周器南宮中鼎云:?,人是?!墩h文》有。 頼:子爵。蔡之褒信有頼亭。楚滅之。(昭四年)非炎帝后。春秋滅頼。古本作厲。故世以為即厲,非也。《晉志》厲、頼二國。(又哀六安孺子如頼乃齊地。) 郵:王良邑。為郵氏。 庳:《呂覽》晉文之覇。東伐庳廬者。 渠:畿內(nèi)國。周大夫渠伯紏。后有渠氏。(昭二十六渠周地。) 昔:周大夫所封。見《風(fēng)俗通》,通作夕。故有夕侯。后有昔氏、夕氏。鉅鹿故昔陽城。一云:貝丘,今恩之清河有亭。乃音籍。清河乃秦厝縣。貝州也。(或云臨清有鄉(xiāng)。非)。 用:《風(fēng)俗通》云:古用國。見毛詩。在髙唐乃用地。故有用姓。(名士錄有 用羽之) 呂:徐之彭城東有呂梁城,五十九里。春秋為宋地。漢呂縣。 郙:甫也。汝南上蔡有郙鄉(xiāng)、郙亭?;蛟疲杭磪?,非也。孝經(jīng)偶引呂為甫。 鄦:在潁川?!队衿吩疲焊钏?。非。按:鄭世家有鄦公?!侗尽吩S云 鄫:鄭地。今滎陽有鄫水城。鄫水,溱也。而故鄫城在襄邑。東南有故城。襄元年次鄫者,非姒姓。鄫,故《晉志》有二鄫國。 宋:春秋有宋子。乃小國。今趙之平棘有宋子故城。漢之宋子縣。非。?子國封奧。一作郁。有郁氏。(姓苑。) 慎潰:魯有慎潰氏。奢侈逾法敗。(家語) 沉猶:古附庸。后魯沉猶氏。(孟子有沉猶行。《姓苑》云:太山人。)漢劉穢為沉猶侯。地在千乗。(韻直忱切。師古音審。云沉亭是。) 無終:無終子。翟國。今葪之玉田。渙陽亦其地。晉滅之。燕為右北平。有無終山。(故無終縣在右北平城西三十萬嵗通天二為玉田。)以蔽北燕之路。亦春秋之山戎。 零支:齊桓公北制零支。今平之盧龍。故零支縣。古離支也。 皋虞:故侯國。漢郎邪,皋虞縣。 中牟:佛肹邑。今縣開封。開皇之內(nèi)牟北十二有中牟故城。又河北有中牟。在濕之北。趙獻侯徙治者,晉地。瓉説詳矣。班固、杜佑以為滎陽中牟縣。故樂史以為河南有肹墓。因年表誤之。衛(wèi)侯如晉過中牟。不在趙之東也。(定九年晉車千乗在中牟預(yù)嘗疑之吳曾云當(dāng)在溫水之上逌疑年表趙都中牟謂新鄭恐趙嘗都亦繆矣) 東牟:文登西北百一十有東牟古城。 堂陽:《九域記》漢縣。今冀?!冻莾嵊洝飞讨臃饽傅懿艦樘藐柡?。在堂水之陽。 闕鞏:國也。昭十五年,傳有闕鞏之甲。 郇瑕:預(yù)云:郇瑕古國。(僖二十四郇郇瑕氏)伏氏云:在解東,郇瑕氏之虛也。地薄水淺近于鹽。謂鹽澤也。然郇與瑕二郇。音環(huán)。詳周國。中瑕見卷末。析成,今鄧之內(nèi)鄉(xiāng)。 介根:東夷。預(yù)云:黔陬東北計基城。即介根國。漢之計斤。今密東南四十。計斤故城。(廣記密之膠。西介葛廬國黔陬隋省入膠西故城在今諸城東北百一十) 徐吾:徐吾氏。茅戎之別后。有徐吾氏。今潞之屯留西北三十有。故漢馀吾城。 閼與:《通典》儀之和順,韓之閼與。(趙奢破秦軍處和順今遼。)《寰宇記》今名島蘇城。銅鞮西北二十。今潞之銅鞮。故閼與城。漢梁榆也。(《九域志》一曰榆城。盧諶征艱賦云訪梁榆之虛。郭乃閼與之舊都謂此。) 安陵:國事云:小國,侯。其后氏安陵。《經(jīng)》為楚王妃。 卑梁:吳之邊國。吳梁氏,卑梁人也。楚滅之。今濠之鐘離?!秴鞘兰摇肺舯傲号?,與鍾離人爭桑。相攻遂滅卑、梁。 曲梁:晉伐之。(宣十五)。今之潞。預(yù)云:廣平曲陽縣。今洺之雞澤。漢曲陽地。 仇:吾一曰:仇繇。韓子云:仇繇,小國。為智伯所滅。后有仇吾氏。(《呂春秋》中山國有風(fēng)繇之君。智伯伐,亡之。即厹一之誤。)一作厹猶。非。國事云:智伯欲伐之。遺以大鍾。(韓子智伯。以大鍾遺仇繇。見二十卷。二十六卷又云:遺以廣車)按:河?xùn)|盂縣有原仇城?!对椭尽芬詾槌痿怼吩疲杭从壑獬?。仇繇城俗名原仇。《九域志》亦在九原并。 厹猶:《班志》屬臨淮。今泗之漣水代以為,即仇繇。非。智伯所伐。不在是。 鍾吾:一作鍾。吳春秋鍾。吳子國。(昭二十七)吳滅之。預(yù)云:泗之宿遷西北十里。司吾故城是。(《寰宇》峒峿俗)為鍾吾氏。(漢尉氏今鍾吾蒼)。 馀丘:于,馀丘也。(莊二慶父伐之)預(yù)云:為邾所併。故二,《傳》云:邾邑?!督?jīng)》不繫邾。魯附庸也。邑不言伐。 沙隨:春秋地名,云:本國也。今南京寜陵西北七有沙隨亭。(成十六。預(yù)云:北。) 浮來:即邳來,紀邑。今東莞北有邳鄉(xiāng)。邳鄉(xiāng)之西有公來山。邳來澗。 彭戯:秦武公元年伐彭戯氏于華山。地近華隂。 虵丘:音移。封者為氏。泰山虵丘縣。 葵丘:外黃東有葵丘,大夫邑。食者氏焉。《英賢傳》有葵丘欣。 潁:春秋圖有潁國。樂云:潁侯國。《通典》以為洛之潁陽??际逡?。即城潁許之長。葛西一里有故潁城。潁谷,(考叔冡在汝廟。在許。)亦有周潁。(昭九年。潁周地。) 蘧:伯玉先國?!蛾惲魝鳌吩疲洪L垣有蘧伯鄉(xiāng)。一曰新鄉(xiāng),伯玉之。 單:單伯,魯孤與周之單,子別。 介:之推先國。即汾之介休。有介山、緜上山地。今沁之緜上。竇蘋以為密界。晉、黔、陬乃介根也。 駕:楚附庸。吳圍巢伐駕。圍釐虺者。(成十七年。) 湯: 亳:秦寜公二年伐湯。三年與亳戰(zhàn)。蓋京兆杜亳豐。秦襄公以弟穆嬴為豐王。妻地蓋豐水之西。一作酆。(哀四)昔文王侵盂,克莒,舉酆,三舉而紂惡之。(韓子)預(yù)云:南鄉(xiāng)析縣南有酆亭。 儲:齊大夫有儲子?!缎赵础吩疲簝θ撕?。繆。 酄:春秋酄闡。一作讙。在鉅平。今濟北蛇丘西下讙亭。唐入鉅野。(今濟治)。然此為聞喜之酄。有酄亭。自音圈?!端?jīng)》蛇水逕下讙城南,即灌水也。(今龔丘) 析:所謂析酈,楚附邑。白羽之地,秦人過析隈。今鄧之內(nèi)鄉(xiāng)有淅水。魏淅州,故漢南陽淅縣。 聊:聊、莒即墨。皆齊東界,今博之聊城。漢屬東郡攝。(昭二十)《晏子》云:聊攝以東,故博平是。今聊城東北三十有故攝城。(博平西南二十)?;蛞粤臄z為一。誤。 博:兗之奉符,漢之博縣,隨為博城。 :齊有?子,?,蜀艮之先,荀子:?,蜀呂、濁艮,非。 離:本舒鳩地,今通利軍之黎陽有故東離城,漢鄧弱為離侯于此,《史表》或云:黎。非。 儀:儀,封人。儀之封人也。注衛(wèi)邑。今開封東明西北二十有儀城。 后:宜,即郈有后氏。(弟子后處云:出后土妄) 牟:牟子國,楚滅之,為附庸。預(yù)云:泰山牟縣,今奉符(廣記奉符漢牟縣故牟 國樵云登之牟平非) 鄄:(莊十四)衞縣大夫鄄子士,音眷。衞侯自鄄入。(哀十七)本齊豹邑,曺植之封,晉八王故事云:東海王越洎鄄城,城無故壊,今濮之鄄城,漢屬濟隂。 郱:本紀邑,有郱。故城在青之臨朐東南。 鄑:昭十一年。鄑魯?shù)?。《舊》云:都昌西之訾城。(詳楚后訾) 郚:密之安丘西南六十故郚城,漢郚縣。(杜云卞縣南又朱虛東南有郚城)隨之郚縣,縣武德中併。(文七年五,梧紀邑后屬魯南與邾境)莊元齊遷莒、郱、鄑、郚,凡書遷者自是滅矣。 崇:春秋之箕、崇,小國。趙穿尋崇者,非崇侯國。 廬:《九域志》廬州古廬子國。(劭)有廬氏。 郲:鄭地時來也。預(yù)云:滎陽東釐城。 呂:河?xùn)|永安。博物《古今地名記》有呂鄉(xiāng)。呂甥之邑?!犊たh志》云:霍邑西南十里有呂城。紀聞云:霍邑古呂州,即彘也。(唐為呂州彘即永安)。其城甚固。(紀年晉獻公十九年會虞師伐虢滅夏陽虢公丑奔衞乃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志云北虢也。)非彭城。(樵云彭城東五十 九里呂梁漢呂縣。) 肥:二。漢故肥城,今在鄆之平隂,《志》肥子國,屬泰山唐濟,然菑川劇自有肥亭,《志》亦云:肥子國,蓋二邦云。 魚:魚人,逐楚師者。(文十九)長楊之魚城也。(長楊西北五十四面險絶)。舊云:魚復(fù)(通典?州春秋魚國也然魚復(fù)之名始于漢也即魏之人復(fù)故城在州西十五沔河?xùn)|十五)禆鯈魚庸之三邑。 禆: 鯈:文十七年,待于鯈,樵云:晉鄭之境。 漆:《從征記》髙平南平陽東北有漆鄉(xiāng)。(杜同)定十五年,城漆邾庶其以徠奔者。(襄二十一)今兗有古漆城。 宛:即有宛,長垣西南有宛亭,近濮水,衞宛濮也 戎:戎州已氏邑。今宋之楚丘。(《九州記》云:已氏戎。君之姓。混吾之后。漢已氏縣。哀十七。)預(yù)云:濟陽東南有戎城。此會潛,伐凡伯者。(隱二)又山戎在漁陽。(《國都城記》云:燕北通山戎莊三十)。公及齊侯遇于濟謀山戎以其病燕也。今幽州東二百十三漁陽縣)。茅戎在陜。(杜云:大陽西有茅亭。亭今在農(nóng)陜有茅城。樵云:陳留。)襄戎在秦。(《九域記》秦州有平襄城。古襄戎邑。漢陽)驪戎在新豐。(莊二十八)。瀘戎。(桓十二)。姜戎。(僖三十二)。隂戎。(昭九)。 蠻:哀四年,蠻氏。潰蠻子赤奔晉,今河?xùn)|伊陽伊。(闕)鎮(zhèn)即古戎蠻子國。漢新城,唐伊闕也。(《寰宇》以梁縣西南蠻中聚為其國。今謂麻城。) 夷:《紀》所戎夷國也。(隱二)城陽壯武治夷安,(漢壯武城在即墨西)非魯?shù)刂摹#ㄩh二殺哀姜處)。若皋夷、(蕪湖東)淮夷。(僖十三東夷居淮上者安國以為徐夷之屬非也。閟宮詩與昭四年春秋淮夷徐明為二) 狄:翟也。晉語蒲人。翟人。狄類,非。一居中國者。若白狄,(僖三十三宣八)與秦同州。預(yù)云:故西河地。有白狄部胡。(神異記:白狄先)。今鄜坊綏延間皆其地。(一曰:白翟居乃秦髙奴故董翳為翟王都髙奴。今膚施。)中行穆子伐翟。乃鮮虞?!?a target="_blank">列子》言:襄子攻翟取左人。中人則鮮虞矣。 開:開羗居金城,今蘭之五原。 逯:《風(fēng)俗通》云:逯。秦邑?!都崱芬翡?。有錄氏、逯氏。(漢有逯。并髙馸將逯并) 右周世侯伯之國 事之逺,固有不得盡計于其始,而有俟于后之人者。封建之事,非一世之利。固非一旦之可為,非一朝之事,亦非一日之可計。要必因其平時漸而為之,則何事而不立是。故古先哲王擇明賢,比勲德,年増而嵗益。之所以成爪牙之勢者,固非一旦而衆(zhòng)建之也。脩禮法,謀連帥,朝厲而夕勉之,所以為長乆之計者,固非一日,而驟為之也。規(guī)模者本之前善,善者存乎?后是。故羲炎以來,歴載千百,而封建之設(shè),猶有遺利,則凡事之立,固不在乎。 始謀之善,不善者漢封諸侯。初本率意,事?周度,是以土宇過制,嵗未?何?而叛九起,則其始謀者,既不善矣。誠使恵文、景武而徠克,原其故,脩方伯,謀連帥。明君臣、父子之恩。正疏戚、尊卑之分。漸而維之,使安其樂,絀貪殘寵,賢德崇恵,而涵養(yǎng)之,則三代之緒,將復(fù)見矣。 柰何?吹過計,一饐廢膳。遂使成功,頓毀美惡。俱盡而不可以復(fù)起,豈不惜?諸是故成,乆長之業(yè)者,必非一旦之可為也。周有天下,商之諸侯存者,猶千八百因而崇之。故為勢易而説者,謂周之興也。八百之侯同會伐紂,故不得而不封,且以為一旦封之,此皆書生嘐嘗,試疏闊譚也。暴長者云云。推久長之策,造速成之功,此非陛下之福,天下非一時之用,海內(nèi)非一旦之功,云云朱浮云。 上世妃后之國 華胥: 伏戱母國,在閬中。《列子》:云“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臺州之北。 娥陵:女媧氏之臣,有娥陵氏。 少典:黃帝父,大叢少典氏。則其后襲封者有典氏(姓纂又有少氏妄) 有喬:僑也,一作橋。少典取有僑氏,《傳》作有蟜,賈云:諸侯。(集云古諸侯又云上世國名國語有矯故玉篇為居兆切)后有喬氏、橋氏、蟜氏。(春秋有蟜固漢有蟜彥 沖姓纂以為蟜牛后) 承桑:神農(nóng)取承桑氏,一曰桑水,陜之靈寶有桑里亭。(晉桑田今即 陵有桑里) 西陵:黃帝元妃,嫘姓國。作儽,同今江夏安陸間,故吳以安陵為西陵,有嫘氏、西陵氏。(春秋有西陵羔見《世本》)。 方纍:黃帝次妃方儽氏。一曰方靁。靁、纍聲注。(靁祖方靁 用字每相犯故世以方靁即靁祖,誤。)有靁氏、纍氏、儽。(累、雷、傫、嫘。單從田。皆非字 )。 彤魚:黃帝三妃彤魚氏國。固表作彤。非。 干類:青陽取干類氏,生少昊。后有類氏。 蜀山:昌意取蜀山氏益土也。(詳前紀)今濟有蜀山或其分也。 鄒屠:髙陽取鄒屠氏者。昔黃帝戮蚩尤,遷民善者,于鄒屠。 勝濆:勝奔也。髙陽允妃勝奔氏國。(帝系注宋云。國名)?;蜃黩v隍。誤。 根水:卷章取根水氏。今土軍縣有根水是。史多作#水。非鬼方。陸終取鬼方氏。殷高宗伐鬼方或此。 陳豐:一作鋒。酆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fù)取陳氏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 有娀:帝嚳次妃國。訛作嵩。(殷武疏簡狄國)桀敗有娥之虛。蓋陜、虢間。(故《世紀》、《晉志》桀敗于焦。《淮南子》有娥在不周北逺。)有娀氏、嵩氏。 有陬:帝嚳三妃之國。音輙。史作訾陬。或作陬訾。俱非。(姓書訾陬三皇時諸侯) 冨冝:帝堯取冨冝氏。《史記》班表作散冝。散冝為二。 登北:帝舜之三妃。《傳》多作癸北。《姓纂》又作癸比。)經(jīng)云:國在鉅燕之南。倭之北屬燕。 有?:納有?氏,生伯禹。《唐韻》云:國名。帝繫作有莘,今陳留有莘城國,語之莘虛 土敬:妻圡敬氏。見《山海經(jīng)》 涂山:太康?!兜赜洝吠可剑十?dāng)涂國。固云:九江,當(dāng)涂。今夀春東北涂山也。(山在濠之鍾離四百十七里)當(dāng)涂故城州西九十六有禹廟、涂山神祠。山頂。漢魏不害劉圣公,為當(dāng)涂侯國。(應(yīng)以為會諸侯處,非涂山侯國大誤。)。 酈山:戎胥軒取酈山氏。蓋即酈侯 契和:老子祖,理徵取契和氏。后有契氏。 純狐:后羿妻,純狐氏。浞納之。 有仍:見商世國 州山:南岳取州山氏曰女#。 右上世帝王妃后之國。 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文者,禮。文,加詳之謂也,夏商氏非不文也,以周而視之,則猶質(zhì)也,方封建之行也。豈惟利其私哉?予之所嘉,亦正以其文也。且姑以大婚一事,言之王妃,取于諸侯,而王女下嫁于國君之世子,不過下一等爾,逆送之有,文以相接,丙丙乎,不可尚矣。自其郡縣而兩勢懸后妃,遂取于齊民,而王女下嬪于匹庶矣。豈不異夫。(桓二年紀侯來朝何休以為稱侯者天子將娶于紀。故封之以百里謂天子得娶庶人女以其得專封非也劉元輔云天子養(yǎng)天下之民 居天下之尊守天下之法能刑人能爵人然刑人當(dāng)以罪爵人當(dāng)以德豈以得專而妄刑人爵人哉又況撓以情愛援百里之命于匹庶輕宗廟?社稷使后代庸君欲以百里之女共天地之事豈不失觀諸六典云兩漢皆列侯尚主自魏晉來尚主者皆駙馬都尉駙馬都尉鄙矣然兩漢亦不專列侯也。)或曰何傷乎。是所以為無私也。 嗟乎!亦不究其本矣。天下多故人。非齊圣敵,則敬其相,洎者未有不生于不等者也。秦漢而徠不原其本。脫先王之意,務(wù)以尊君、抑臣,為治列侯尚主帥。使男事其女,而公卿、婿、天子者,一至舅姑,屈跪其婦。以故王陽條奏,原以為失長樂,王回亦首其敝,謂:父母至,不敢畜其子,而舅姑且不敢有其婦,人倫悖于上,風(fēng)俗頺于下,則不等而已矣。惟不等,故不敬,不敬故相洎,相洎、不敬,失伉儷之義矣。失伉、失儷,乂烏足以言之,封建之代哉。 古之亡國 皮氏:信不行。義不立。哲士陵君政禁之生亂而亡。皮氏詳雜國中。 華氏:方正日:逺邪,人專政。禁之生亂而亡。(《六韜》作莘氏。又《博物志》) 平林:挾德責(zé),數(shù)賢能。日疏位均而爭。遂亡?!对姟窌テ搅?。后漢平林盜起者。按:平林在隨縣東北。(《九域志》。)《史記》有平林老。(引見《姓纂》。 三鱙:美言聞于內(nèi)。惡言聞于外。內(nèi)外不相聞而亡?;蛟迫纭#ㄕ言?/p> 義渠:二子異母。皆重君病,大臣分黨以爭。而亡春秋之義渠戎。秦昭滅之,為北地。今慶州。 平州:(二)功大而不賞,謟臣日賞功臣怒而生變。平州出奔?!睹藭D》疏平州在汾州介休西。若齊之平州,漢平州國在梁父。(宣元平州杜云泰山牟縣西有平州鄉(xiāng))。有林召離戎君朝之,而不親禮。逃而誅之。天下叛之。林氏以亡?!读w》林氏國出騶。經(jīng)與葛?近。預(yù)云:中牟林亭非。(今開封春秋之北林)。 曲集:自伐其智。廢仁義,事彊力,賢良伏匿,君孤無使,榆州伐之而亡。今符陽郡有。集云:萬山所集?!读w》作西,譙州氏伐之。 榆州:孤而無使,曲沃伐之而亡。(見《博物志》當(dāng)亦周書文。今不見)。儀之榆社或云魏榆。(晉曰雝榆。亦曰魏榆。預(yù)云:朝歌東有雝榆城。今衛(wèi)縣隨改)。 有鄶:蔑爵,損祿后,君少弱,禁伐不行,重氏伐之而亡。攷之《潛夫》即祝融后也。今鄶城。《六韜》曰:會氏。 重氏:伐有鄶者。宜句芒國。滄之南皮有千童城。《年表》云:故重是也。(城在今無漢縣也。云囙徐福妄)。 上衡:與林氏爭權(quán)。林氏再戰(zhàn)。弗克上衡為義,弗克俱亡。有果好以新易故,故者興怨新,故不合內(nèi)外。不附而亡。今果州。 畢程:損祿增爵,羣臣貌匱而亡。文王卒于畢程。(長安志引孟子。今作畢郢)。而武王嘗窮于畢程。(呂十八)。地今咸陽。 陽氏:自伐而好改,作事無故業(yè),官無定位,民運于下而亡。夫國以陽名者多矣。如陜有上陽、下陽。晉、魯、鄧、越皆有東陽、南陽。難可悉數(shù)。 榖平:慢類,無親破國。弗克業(yè),荊用國內(nèi)外相援而亡。一作平氏。 縣宗:狠而無親,執(zhí)事不從,守職者疑,羣臣解體,國無立功而亡。《六韜》作懸原。 扈氏:(二) 鄭地。預(yù)云:滎陽故卷有扈城亭。卷后齊入滎陽。故卷城在原武西北。 洛氏:宮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巧日進,失其民時,民人匱竭,饑饉不食,商伐亡之。即有雒。(雒以色?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水加佳妄也按漢字從水不改師古云光武后改亦非史記已用之。)《六韜》作有熊。誤。 重丘:(二)以美女遺青陽者。《括地象》云:曺州武城有重丘。故城今在濟隂東北三十一。(亦曰:廩城)。孫蒯飲馬重丘,遂伐曺。取重丘者。(襄十七?!跺居睢芬詠\氏東北三十七。古重丘城是)。與德之重丘異。二十五年。盟處乃齊地。邵云:平原安德北有重丘鄉(xiāng)。今有故重丘城在德治。安德北。樂史云:故城在博之聊城東南)。 右古亡國。見《周書》、《史記》、《解》及《六韜》、《周志》。凡國三十,皆敘其所以致亡之道。以詔徠世者。(二書俱云二十八國然文止二十有二今以張華等記參綜得此其有夏后居 殷商○有虞○質(zhì)沙○有巢○共工○南 氏○坂泉○?都○西夏十國已別見。) 嗚乎。謀人則智。謀已則愚。謀末則獲。謀大則疎。此天下之通患也。彼有宗社者莫不欲安也。俄而危矣。莫不欲存也。俄而亡矣,虞夏不可言矣。商之三千,周之千八百。至秦漢之世者,不千一,莫不失于是也。有一裘褐必即良工。有一羊豕必資良宰,人主欲善射。中?而及逺也,則張貴爵厚賞,以招之內(nèi)不阿。其子弟外不隱于逺人。惟能中者取之。雖有骨肉之親,便媚之好不之,使誠以不能是也。至于治國御民,調(diào)一上下,內(nèi)以固其城,外以拒其難,治則制人,而不制于人,亂則危亡,削滅可立而待,然而求卿相輔佐,不如是之公。惟便僻説已之庸是,豈不獨過歟?是故明主有私人,以百金良珠玉,而無私以官職事業(yè)。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以強,而不奉法者以弱,荊莊併國二十六,開地三千,猶荊莊之氓社稷,而荊已亡齊桓,併國三十,開地三千,猶齊桓之氓社稷,而齊已滅燕襄,以河為境,以葪為國,殘齊而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魏安釐攻趙,破荊。利都平陸,攻韓。拔管兵四布于天下而尋,皆亡者。羣臣官吏,務(wù)其所以亂,而不務(wù)其所以治也。戈盾異用刀鑑,殊施易位而用之,則俱廢矣。三公九卿,人之司命,今也。不惟其人而惟親戚,便佞之與無故而處。豈非大不智歟。韓嬰子云:“彼不能而主使之,是闇主也。臣不能而妄為之,是詐臣也。主闇于上,臣詐于下,滅亡無日,俱亂之道。故明主惟能愛其所愛。闇主則危其所愛矣”。予讀《周志》而益信國之亡,未有不自已以求者。后之取亡。亦未有不出此,而君人者尚不知戒。豈不悲哉。 路史卷三十國名紀 雜國上 貫:國也。貫鼎。貫所重齊宋盟處。預(yù)云:?縣西北有貫城?!?a target="_blank">水經(jīng)注》俗曰:“薄城”,按:定陶有貫城。今在濟隂。名?澤城。即古貫國。有貫氏。(國事齊有貫珠)。 鄵:《盟?圖?》云:鄵,侯國。在慈州。鄭伯卒處。(襄七)鄭地。杜闕。音躁。集音,非。 炎:兩制擬封。皆用古國有炎。見金坡遺事。 桑:秦昭襄二年,桑君為亂誅。 藍:梁恵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紀年)今之藍田。 襄:今襄陽。古襄國。黃帝時襄城,小童者代為重鎮(zhèn)。非襄邑。(在汴乃春秋襄牛地) 棘:陽翟有上棘城。 虢:燕地。與齊境。(昭七年)沙魏之黎陽有牽城是,《相臺志》云:“古沙侯國”。一音。今元城西南有沙亭。 也。開封宛陵西北有 侯亭?!队洝泛幽?亭也。一云:澤。(成十二鄭地)與璅異。(昭五楚地)有#氏。(奚傳有髙唐書) 厥:《班志》云:無塩東平陸古厥國。玉篇?國名。后月切。隨之唐城。魏為?西。(志一作厥)孔子所宰。今鄆之中,都有厥亭。有厥氏。 棣:伯也。為棣氏。鄭城棣。酸棗西南有#城。(非州)。又有南#城北#城。(《寰宇記》陽武縣北十里)。 曠:鄺是字?!稌粪椆艊?,有鄺氏。音荒。又有荒氏。(見《姓苑》鄺廬江人千姓編臨淮人。) 湛:河陽軹有湛水。傍有湛城。襄十六年有湛坂。以為襄城之。昆陽北有湛水。后有湛氏。 隄:《玉篇》國名。諧眼切?!队衿穱?。阻生切。?國名。見《玉篇》。 :古國。宛丘西南四十有?亭是。(宣十一辰陵。杜云長平東南有屈亭。陳州地)后有?氏。(姓苑) 鄙:古國。后有鄙氏。亦見《左傳》。 鄚:莫也。鄚州文安郡。(漢河間、鄭縣。開元十三改州。)有鄚故城。在鄚縣東北三里。郱子顒三郡記云:顓頊造者景云二鄚,始去邑有莫氏。(河南莫氏出代北?!缎諘吩疲撼瞿?。非。) 郠:景王十三年,魯伐莒取郠。在瑯邪。梗音。然晉自有梗陽。《璠》云:晉陽西南十,榆次界入陽。 臨:趙稷奔臨。陁隳之晉邑。有臨氏。(《姓書》大臨后。非。) 牆:廧也。昭二十三有廧人。直人周地。 眭:竺:故國。今沛之竹。 梧:故國。本鄭地。襄十。晉取之。漢陽成延為梧侯者。今彭城騏古國。漢有騏侯國。在河?xùn)|。 衛(wèi):預(yù)云:奉髙西北有衛(wèi)亭。昭八年,商衛(wèi)者。 閺:陜之閿鄉(xiāng)有閺?fù)?。今汝南西平?/p> 安:一作?。當(dāng)陽里也?;蛟萍戳矅7?。 維:東萊之邑。晏嬰萊夷維人。漢為夷安。今髙宻。安夷城有維水。今作濰。 延:(郔)。鄭地。與楚郔二。(宣十二楚伐鄭師次于郔。) 貞:#也。貞氏宜出此。 著:在濟南與晉著二。(襄二十二。) 盻:《楚世家》云:盻子必用矣。亦見國事。 郫:晉地。盾殺公子樂處。有郫氏。 :力朱切。南陽穰有?鄉(xiāng)。 賈:鄮也。今明之鄮縣有賈氏。氏為貿(mào)。 鄳:漢鄧邯為鄳侯。即此。 茌:泰山茌縣。即地志東郡茌平也。有茌氏。(杜疑切) 蒍:東周大夫子因食邑。蒍謂之蒍因斯。后有斯氏。 麥:麥丘也。昔麥丘人,年八十三。祝齊桓公。公封之麥丘。漢有麥侯。即此有麥?zhǔn)?、麥丘氏?/p> 尸:召伯逆王于尸。周邑也。在鞏西南。故偃師之尸鄉(xiāng)。即尸氏。齊桓尸臣。晉有尸侯。為商君師著《尸子》。 靳:楚地。靳尚先封。 毗:魯邑。哀五年城毗者。 菑:?也。漢濟南郡隨為淄州。 咸:(文十一)澶之濮陽西南有咸城。(杜云:濮陽東僖十三)《續(xù)志》云:古咸國也。 苗:晉地。今垣縣軹闗南逕苗亭、西亭。本周之苗邑。賁皇采。 均:均國。近庸蓋州均也。 池:后有池氏。(池仲魚) 眭:后有眭氏。(漢眭孟許遜師眭子烈) 郕:隰郕之郕。今懐之武渉。 稅:蜀王以稅氏五十遺廩君者?!妒?a target="_blank">荊州記》云:建平信陵。今有稅氏。 良:(二)幽之良鄉(xiāng)。漢之良縣。又鄆之夀張。宋之良邑。漢初之夀良。今下邳北六十古良城。(晉吳?處。宋地。) 淯:育也。今之洵陽育淯故城。漢育陽縣在育水之陽。(應(yīng)云:育水出農(nóng)。后入加水。蘓秦云:韓東有穰淯者。今鄧之南陽。亦漢育陽也。)有夀為淯州。唐為縣有育氏。(集一作毓。) 鄨:鄨令國。蜀王相本用鄨。故牂柯鄨縣有鄨水。 娻:見《王篇》,云:國名。徳紅切。韻無?!兜乩碇尽窎|郡有#舘。宜是集并收東。 鄲:在沛十三。州志音多。漢周應(yīng)為鄲侯者。佑云:亳之鹿邑。漢鄲也。 郥:即郥氏。定十三。齊衛(wèi)境葭也。諸樊入郥取楚夫人。(昭二十二) 預(yù)云:鉅野西有郥氏亭。巨野今濟治若郥陽封人則蔡邑也。(昭十九)有貝氏。(韻譜古賢貝獨坐今吳越多此姓) 右雜國上: 朱、兒、豐、匽、貞、?、云、員、婁、童、費、古,或從人。以為侏、倪、僼、偃、偵、儈、伝、傊、僂、僮亦猶。優(yōu)、傿、侁、伾、偊、偝、、佶、侏、傽、#、傗之類,本不從邑。其為鄾、鄢、?、邳、鄅、鄁、鄒、郆、邾、鄣、鄐者,凡出后世。邰、郇、邵、?、鄩、鄎、邗、郜、郕、邴、#、邡、郲、鄛、邼、郙郙、鄃、鄸、鄹、?、郲、?、郥、鄍、鄚、鄰、?、鄡、?、郔、鄤、鄣、古,則單作邑。管、蔡、魯、衛(wèi)、晉、楚、秦、齊、騶、驛、駘、雝、毛、韓、絺、紀、梁、蔣、樊、祭、滕、莒、窮、穰、崔、汲、熊、張、詹、祈、薛、謝、州、較、燕、宻何嘗必從邑耶。即如國名姓氏。嫣、姺、?、妘、?、姑、媰、?、?毎亦從女。葢取生生繁衍祝爾。以故親名女字。姣、嬥、妖、妙、嫖、姚、婹、嬋、姢、嫽、嬈、嫸、?、奵、嬛、嬗、娩亦皆從人。圣人之意惟可得矣。郮、郃、酀、郘、#、?、#、?、郲、?、邒、郂、郁何等俗繆而顧不能削邪。故必知其要而后天下之偽。可息余顧漫勞心哉。 雜國下 徴:徴。北徴?!稄V韻》古國。漢徴縣,屬馮翊。今同之。澄城西南二十二故徴城?!兜刂尽否T翊徴,韋音懲。秦反晉北徴者。(文十八) 故元魏曰:澄城。 牽:衛(wèi)地。魏之四黃西南三十故牽城。(樵云:十二里。杜云:在黎陽東北。)定十四年,牽,脾上梁之間者。 弁:一作?!秴问蠑幑艌D》有敦銘,云:王格于宣榭呼,太史策命,(宣榭宣 王之廟。)有弁氏。(劉曜太史弁廣明) 盍:盍公,先國王。驩為大夫,齊地,在沂水西八十。(陳仲子兄戴 盍注蓋齊邑)王信為盍侯,即此音蛤(景帝封后兄)也,《記》并作蓋,乃音冠。蓋(蓋去聲盍入聲《玉篇》音閤,丘蓋切集并音閤俱非) 陘:(三)文十六年,《傳集》云:“陘,國名。”預(yù)云:潁川召陵南陘亭,今許之郾城。(又晉有陘庭翼南鄙邑今 曲沃西北有陘古城又定有涇邑)。 隰:師叔曰:合而后進,先君所以服隰、陘者,二國近楚。 郪:(二)梓之郪縣南八里,臨江有郪王城址,漢初郪縣。(寰宇故郪王城在飛烏縣北三十五里)然,潁自有郪,有郪丘城,魏安釐十一年,秦?郪丘,《九域志》云:“即此”(云齊地,非) ?。哄嵋?,漢為遽侯國,有遽鄉(xiāng)在常山。 邲:管城東六里有邲故城,韓厥敗此。(宣十二,鄭地) 圁:圁陽縣在西河,音銀。 黨:黨氏也。(莊二十四筑 臺臨黨氏)。《說文》?地。 袲:宋地,預(yù)在沛國相縣西南,未詳,宜即那楚有那處,預(yù)云:南郡沛縣東南。那國,南郡,今江陵 蟲:邾地(昭十九年),后有蟲氏。 牢:《姓書》古牢子國后有牢氏。 圉:圉侯為衛(wèi)邑(成二十六)今雝丘南五十有圉城。(杜闕)。鄭伯勞、韓宣子于圉者(昭五),楚有圉陽,圉公邑。(昭二十四)而周地有東西圉,東圉乃洛陽東南圉鄉(xiāng),西圉未證。(昭二十三) 薛:淄州南四十,謂之大薛,非滕南之薛。 頯黃:預(yù)云:頯黃氏,吳地。(見哀十六年) 駱:魯?shù)亟裥熘h本。(邾)。 侯麗:晉人濟涇及侯麗秦地。 秣陽:姓書云秣陽國后有秣氏末氏。 髙梁:春秋髙梁之虛,(僖九又郡國志)今臨汾東北三十有故城,(河北圖云 三十七里)有髙梁亭髙梁堰春秋屬晉。(杜云平陽楊縣西南有 髙梁城楊縣今洪洞) 髙黎:東陽有故髙黎城,俗呼髙黎郭。 摯疇:《風(fēng)俗通》云:'古之諸侯后,有摯疇氏、摯氏、疇氏,或即任姓之摯,以國為氏。 宻:商楚邑,有宻商氏,或云:宻商本鄀邑,《水經(jīng)》南陽丹水西南宻陽鄉(xiāng)。(亦謂之 二戶)今在鄧之穰。 平都:簡子立,今遼之平城,開皇于此城立縣。 烏程:烏程氏國。秦為縣。今湖,《郡國志》云:古烏程氏,善醖。 赤烏:《穆傳》有赤烏氏,在泰山西。 留昆:《穆傳》留昆氏,歸玉,《紀年》云:國名。 陵澤:音俊,致賂于王,即陵子夀胡也,郭云:隗姓國。 石窌:齊之長清地名,預(yù)云:濟北盧縣東 濁繇:《穆傳》四濁繇氏,食滔水 韓:《穆傳二》韓氏有樂野。 剖閭:《穆傳》剖,閭氏,音倚。 閼胡:《穆傳》閼胡氏,音遏。 諸飦 衣被胥谷。 巨蒐:巨蒐氏,即夏貢之渠搜, 西夏:西夏氏在河首,至今為國。 珠余:珠余氏,去西夏千五百里,又皆西征所次。 柏人:趙郡,柏人縣。 甲父:《傳》有甲父之鼎,預(yù)云:“古小國名,昌邑東南有甲父亭,今甲父城在單,《姓纂》云:”古諸侯以國為氏。(竇蘋云在濟州南)。 黃父:晉地一曰黒壤。 莒父:武父(二桓十二)在河南,預(yù)云:“陳留濟陽東北有武父亭,今開封然,定四年,傳封畧武父以南,則衛(wèi)之北境,非,河南矣。 陭氏:今晉之冀氏。居義切。 #氏:紀年,梁恵九年,晉取#氏,即《汲書》趙獻子城,#氏者地在上黨澤之髙,平漢之#氏有谷水。 冠氏:齊為衛(wèi)伐冠氏,春秋晉邑,今為縣,大名。 函氏:許地。(襄十六年)。 懿氏:戚縣西北五十有懿氏城,襄二十六壃戚田取衛(wèi)西鄙懿氏六十與孫氏因姓也風(fēng)俗通出齊懿公妄父桓公時已有懿氏云。 輔氏:晉地,秦師敗處。(宣十五)凡地名帯人與氏者皆古國。(是年有黎氏乃黎侯國)亦晉大夫采。 乗氏:在兗州,《風(fēng)俗記》云:“濟隂乗氏,故宋乗丘邑也。“ 元氏:鎮(zhèn)之元氏,趙孝成筑元氏,漢為縣。(云趙公子元邑明帝生于此《寰宇記》前元氏,今巨野西南五十七元氏故城。)今真定。 輪氏:故登封西南,今洛之告成,西南有輪氏。城漢輪氏縣。(開皇十八曰輪氏)《寰宇記》作綸,誤。 寪氏:魯大夫邑,《廣集》二韻有?姓,《姓源》引?大夫。誤。 尉氏:鄭大夫邑,今開封尉氏,或云:古獄官。 莵和:與隂戎境,今上洛有莵和山,或云“莵氏“今尉氏西北四十有莵氏城,野莵陂南(昭五鄭勞屈生處)。 翟祖:晉獻公,田見翟祖之氛歸不寐卻叔虎朝公語之出遇士蒍曰:“翟祖之君好專利,而不忌其臣,競謟以求媚伐可亾也,蒍以告公恱,伐翟祖,克之釐王,十一年也。 休:在潁川或云介休,介在膠西。 :今京兆,有故?城,漢?縣,秦虜負芻于今徐之縣周秦之故邑。陳渉走今蘄州北,有蘄水,吳蘄秦郡有蘄氏,《姓苑》云:以國為氏。從《說文》從艸,誤。 鄸:曹邑,(昭十二)今濟隂乗氏,西北大享城?!跺居钣洝饭培柍且病?/p> 冘:所謂姑、冘二水,在即墨有冘氏,代作姑尤?!缎赵贰酚杏仁?,乃別出。 蜀:一作#(成二)預(yù)云:泰山北平西北有蜀亭,今兗之奉符,故濟陽有蜀山。 賁:今沂之臨沂南襄賁故城,漢襄賁縣,音肥。漢賁赫亦音肥,《姓書》有墳奔二音。(云懸賁父后妄)蔽史伯云:“鄢蔽一作弊。 畫:故畫城,在西安城南有澅水,耿弇進軍畫中者,胡麥切?;蛟疲号R淄晝邑,水,誤。臨淄乃晝。 晝:齊大夫之封,見《風(fēng)俗通》有晝氏,孟子宿晝者。 郟:鄭地。鄭有郟張?!缎赵贰吩疲核庖?。今汝之襄城有故郟城。亦楚邑。今許之郟縣。子瑕城,郟者。漢屬潁川,魏龍見陜之摩陂,改曰龍城。 鄗:趙之髙邑有古柏鄉(xiāng)城。故鄗也。(哀四齊伐晉取鄗)。光武即位改曰髙邑?;蛟疲?齊侯之處非也。(桓六年?于文?!豆颉纷鬣z榖梁作蒿啖氏不知時方定許何得在此。) 瓠:(哀四)壺也。有壺氏、瓠氏。(壺子。壺丘子。后有瓠巴) 籍:上邽有籍水。一曰:洋水。又哀十七年籍圃衛(wèi)地。 穀:隰州有穀城。非姬姓榖。 商:(鄔)《紀年》秦封衛(wèi)鞅于鄔。改曰商。(梁恵成三十年)紀謂故下愽縣有商城。今鉅鹿故城是。然,鞅封商于乃商洛?!毒庞蛑尽分孤迳叹亍垉x以商于地賂秦者。此也。 郵:今髙陵有郵鄉(xiāng)許。徒力切。本屬扶風(fēng),《集》音“毒”《篇》、《韻》音“攸”,失之。 垂:引八宗衛(wèi)遏處。曹之濟隂北有垂亭。即犬丘。非。上黨桀居之。垂與垂隴、郵棠。(垂隴在榮陽東。鄭地。襄十八,郵棠,齊地) 厝:甘陵故厝也。秦昔。漢厝城。七亦切。桓帝曰:“甘陵“。今見之清陽東南三十有故厝城。(上人曰:?城。)有厝氏。燕有厝夀。(春秋后語)。 潛:(灊)楚邑。在廬之廬江南二里有古潛城。漢之灊。吳伐夷侵潛六沉尹戍救潛遷潛于南岡者。(昭二十七,吳使公子掩馀燭庸圍潛。楚救潛。注:楚邑。在廬江六縣西南。)盍閭四年伐楚圍灊者。(史記)非魯盟戎處。 鄈:葵????!都o年》梁恵成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鄈者。《郡國志》山陽有鄈城。京相璠云:在山陽西北六十。今河?xùn)|臨汾。 充:《寰宇記》充國故城在閬中西南九十四,今在新井東北二十八。又有西充。今果州南充郡治西九十五。唐西充縣(武徳四)有西充山。大歴四為充州。(《寰宇記》以古充國為名)有充氏。(孟子:充虞。) 常:《傳》言:郯常之境。郯國淮陽。常在南陽。田文之封。 瑕:《水經(jīng)山》乗縣有瑕城。詹家之故邑。山乗故亳之?城。璠云:解西南五里故瑕城。酈云:在故解城東北二十四。猗氏故城西北俗名郇城。預(yù)云:猗氏東南。(僖三十文十二)故酈視為孤證。(成十六楚地。昭二十四周地。) 右雜國下: 失之乎。數(shù)求之乎。信疑失之乎。勢求之乎。國危、權(quán)鈞,則不能相使。勢等,則不能相併。治亂齊,則不能以相正。故小大輕重少多。治亂不可不察,此禍福之門也。冠帯之國。舟車所至,不用象譯狄鞮,而通者方三千里。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官。擇官之中而立廟。天下之地,方千里以為國。所以極治任也。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衆(zhòng)封建非以私賢也。所以便勢令威。而愽義也。義愽利,則無敵,無敵者安。故嘗觀于上世矣。其封建衆(zhòng)者,其福長,其名彰。神農(nóng)七十世有天下。與天下同之也。王者之封建也。彌近、彌大、彌逺、彌小。海上有十里之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輕,以衆(zhòng)使寡。此王者所以家且室也。故曰:以滕費則勞。以鄒魯則逸。以宋鄭則倍日,而馳以齊楚,則舉如綱旃而已。所用彌大,所欲彌易,湯無郼武、無岐賢,雖十不能成功,以湯武之賢,而猶藉之乎。勢況不及湯武者乎。故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滅。以重使輕,從以輕使重兇。今欲濟一世安,黔首功名,著于盤盂,銘篆垂乎。壼鍳其勢不厭尊,其實不厭多,水用舟,陸用車,泥用楯,沙用鳩,山用樏,因其勢也。因其勢者令行是,故位尊而教受,威立而姦止,此畜人之道也。故以萬乗令十乗易,以千乗令一家易。以一家令一人易。嘗識及此,雖堯、舜不能,諸侯非欲臣人,而不得已,其勢不便,則奚以易臣權(quán),輕重審小大,多封建,所以便其勢也。王也者,勢無敵也。勢有敵,則王者廢矣。故有知,小之愈于大,少之賢于多,則知無敵矣。知無敵則似類嫌疑之道逺矣。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無等則朝廷亂。妻妾不分則家室亂。嫡孽無別則宗族亂。彭曰:“雉兎在野衆(zhòng)皆逐之。積兎在市莫有志者”。(尹文子)慎子曰:“一兎走街,百人逐之。非一兎足為百人分也。繇未定分。分未定堯。且屈力況衆(zhòng)人乎。積兎在市,過者不顧,非不欲兎也。分已定。分已定雖鄙不爭,故治天下國家者,定其分而已矣。熊侶圍宋九月,熊招圍宋五月,熊當(dāng)圍宋十月,凡楚三圍宋矣,而不能亡,非不可亡也。以宋攻楚無時止也。故功之立也。賢不肖彊治亂異也。齊簡公有臣曰:諸御鞅諫于簡公曰:陳成常與宰予之二臣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也。相攻則危。上愿君之去一人也。公曰:“非”。若細人之所議也。居無何,陳常攻予于庭。即公于廟公喟焉。曰:“余不用鞅言,以至此也?!笔鋽?shù)無,其勢雖悔,無聽鞅也。奚益此不知恃??墒讯皇岩病?/p> 漢國 惡呼!秦為不道?亂。先王之法制。隳封建。廢井田。凡先王之所以維持,茲世立經(jīng)常,簡易之法者,一切壊之矣。漢室隆興,四方旋定,宜求遺書,召故老講:明王制,取封建,而首正之。脩禮法,立親賢,使逺近、小大咸,適其宜,而后,廢阡陌,還井田,以恵其子孫,天下后世推二帝三王,所以公天下之心而廣之,使子孫天下后世必來取法,顧不偉歟?當(dāng)是時其去秦之世為未逺,經(jīng)界封畧,必猶可攷,城邑郊遂,必有存者,柰何?髙帝不知,稽古除嬴、滅項,而志愿已滿,故雖懲秦孤立,分建同姓,而割地亡制,擇立亡法,封三庶,孽一日,而天下之半,茍且一時,使子孫天下,后世受其敝,而不得見二帝三王,所以公天下之心。豈不惜哉?雖然髙帝之智,固不足以知此,而子房之流亦樂,因循亡有為之,長慮者何邪?豈非王跡,當(dāng)熄霸道,當(dāng)興天不啟其邪。不然渠若,是而止也。漢之封列,初亾足道,比之晉唐,則為近古,因録之以偹采。 監(jiān)鄼(屬沛)、平陽(河?xùn)|)、宣平、絳(河南)、舞陽(潁川)、曲周(廣平)、魯(魯國)、汝隂(汝南)、潁隂(潁川)。陽陵(馮翊,楚漢春秋作隂陵。)、信武、安國(中山)、棘蒲、清陽(《史記》楚漢春秋同。固作清和。清河郡清陽縣也。云郡非是。)、廣平(臨淮)、汾隂(河?xùn)|)、陽都(地道記云屬臨淮)、曲成(涿)、愽陽(汝南)、梁鄒(濟南)、剻(薄梅反屬扶風(fēng)楚漢春秋作城志 闕地道記在北地索隱芳尤切。)、都昌、武陽厭次(《地道記》屬平原。后屬樂陵國。)、成(涿)城父(沛史故城。)、阿陵(涿固作河陵) 廣(《地道記》廣縣屬東莞。史漢表作廣。嚴誤。呂歐諡北壯為嚴爾)、河陽(河內(nèi))、蓼(六安。)、費(東海)、聊城(位次聊城侯史漢并作平侯。)、髙苑(千乗史第四十一 固第四十二)、隆慮(河內(nèi))臺(臨災(zāi)臺鄉(xiāng)縣)、貫(鉅鹿)、海陽(南越)、東茅(固作東茆 史漢皆作四十八)。柳丘(渤海)、斥丘(魏)、東武(瑯琊)、樂成、宣曲(闕 先封武侯索隠云)魏其(瑯琊)、昌武、絳陽(固作終陜闕。)曲逆(如字在中山以水曲而西流為名章帝惡之改曰 蒲隂五臣注陸機功臣頌音去遇非按別有曲遇在河南本音舉隅見髙紀明作遇)、菌(求隕切固作卣闕按先 得南陽侯則南陽地。)、復(fù)陽(南陽應(yīng)邵云在桐 柏山下復(fù)水之陽。)、猗氏(河?xùn)|)、祁(太原)、傿陵、愽陽(彭城)、平定、故市(河南)、髙梁(闕,史漢皆在六十六,【按】肥如已六十六。)什邡(廣漢)柏至、辟陽(信都)、髙京(涿宜是長沙安平惟宣 封長沙孝王者屬涿)、留(彭城.)、南安(犍為又建安)平棘(常山)、北平(中山)、肥如(遼西)、安丘(北海)、襄平(臨淮.)朝陽(南陽)、彭(東海)、清(東郡.)、彊、寗陵(陳留)、祝阿(平原)、煑棗(宛朐)、梧(彭城)、堂陽:(鉅鹿)、寗(濟南寗陽)、張(廣平)、紀信、棘陽、(南陽)、髙胡、陽阿(上黨)、龍(盧江龍舒恐非當(dāng)是 大山龍也表龍陽)、下相(臨淮)、堂邑(臨淮)。新陽:(汝南固作信陽)、營陵:(北海)、廣阿:(鉅鹿)、戚:(地道記屬東海扶風(fēng)固作栒)、磨:(固作歴非厯在信都)、武原、吳房(汝南故子房國)、繁(魏郡繁陽固作平)、汾陽(太原)、髙陵(瑯琊)、深澤(中山)、宋子(鉅鹿)、閼氏(安定)、中水(志屬涿應(yīng)云易滱二水之中地道記屬河間)、杜衍(南陽)、赤泉(司馬正以為南陽丹水謬)、湼陽(南陽)、穀陽(史漢作穀陵)、甘泉(固作景侯)、湏昌、(東郡)、長脩(河?xùn)|位次作平信侯)、昌:(瑯琊)、成陽(汝南)、平州(《地道記》屬巴郡)、壯(或作荘)邔(南郡按周成難字觧詁 音跽)、恭(河內(nèi))、開封(河南)、臨轅、禾成、東陽、臨淮、陽羨(丹陽)、軼(江夏)、平皋(河內(nèi))、土軍(位次成信侯也包 愷云西河土軍縣)、汲(河內(nèi))、槀(山陽)、中牟(河南)戴(甾也,章帝曰:“考城?!埃裕ㄖ娟I表在濟南)、上邳(王)朱虛(王瑯琊)衍、震陽(汝南續(xù)漢書作滇陽 )、期思(汝南)、便(桂陽音鞭)、義陵(一作義陽義陽在汝南)、桃(信都)、沅陵(武陵)、陸量(如淳以為江南陸梁地)、平都(東海按永和中平都國乃安平也屬 長沙漢表在百十史無次第)、?(臨淮即貫陽)、陽夏(淮陽)、淮隂(臨淮,沛)、任(廣平)、棘丘、江邑、離(鄧弱封史失其始末固去之)、頡(音戞固作頡,非。詳史表世家)、合陽(馮翊)、沛、(沛)周呂、(應(yīng)云周呂國索隠云周及呂,非。濟隂有呂都縣又封令)、建成(沛)、平(河南,一有此次三十二在費之下)。 髙皇帝五年滅項,趣定功行封,六年十二月甲申,始剖符封列十八侯之位。次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髙后二年,詔丞相,平盡差,列侯之功録,第下竟藏之宗廟。副在有司,今以其次録之。(史漢表傳互有不同其侯國本百三十有七又有周呂建城在外戚合陽頡沛徳四人在王子侯寔百四十有三然按平定梧上邳朱虛使沅陵平都八國非髙帝所封固表末云百四十七又云百五十三皆誤,多十。) 夫封功勞,建賢徳,所以崇國基勸天下也。是故功必稱地,位必稱徳,然后庶人不議,而天下定, 【按】留侯良、曲逆侯,平勛業(yè)之具在漢亾,有出其右者,乃不得豫于十八位之中。張敖者,人而反危然,顯據(jù)第三及后敘定。良居六十二,平次四十七,而淮隂信且絀于列噫。論功定封,而以私意行之可乎?唐之裴度平淮之功,固非李愬下也,韓愈氏評之,得其槩矣,而憲宗乃以愬妻皇族,命叚文昌改立碑頌,歸功于愬,于是議者蠭午夫以度之。公議固不可掩而一時所屈,亦足以銷志士功名之念,而沮忠臣事上之心,憲宗可謂失君人之道矣。抑嘗言之,惟天下之亾,私者,可以為天下,漢之封法,既不善矣,而又行之以私,意欲不擾,且亂顧可得乎。 筑陽、武陽、蕭鄉(xiāng)(右三鄼之屬一更有紹陽)、南宮、信平、睢陽、樂昌、(右四宣平之屬)、修(史漢作馀音同)、平曲(髙城右二絳之屬,曲成之屬)重平、(魯之屬,潁隂之屬)安陽、(汾隂之屬)、夜(東萊)、垣(河?xùn)| 右二曲成之屬)、塞(臨洮 愽陽之屬)、鄲(沛十三州志音多 ?之屬)、池陽(?之初封)、節(jié)氏(右成之屬,河陵之屬)、巢(費之屬宣曲之屬)、?、(髙京之屬河陽之屬)、江鄒(汾陽之屬,深澤之屬)、臨汝(赤泉之屬長修之屬)、?山(徳之屬芒之屬)、令(濚陽見地道記舊云 謚非頡之屬)、吳(合陽之屬)、鄜(一作周呂之屬建成之屬)右百四十三國之后分封者。 惡呼!漢之諸侯可謂真不幸矣。方,髙帝之封也。其封劵之誓曰:使河如帯,泰山如礪,國以永寧,爰及苗裔,申以丹書之信,重之白馬之盟,可謂恵矣,柰何?髙帝不學(xué),面墻不能講禮制度,與為長久計,上亾道揆,下亾法守,功臣子弟亦復(fù)不閑,有家一旦得國正,猶人之驟獲,放意酒色,而不知所興,起迨文景時,民歸戶息,富厚什伯于前矣。為子孫者,唯宜講禮脩樂,以樂其生,而乃驕?,其先亾。兢兢于苛世之禁,隕命亾國,匹匹相繼,洎武后元,異姓耗矣。(耗音毛無也)或絶失姓,或乏亡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為愍而死為之傳尸,(《傳》音轉(zhuǎn)), 即是胗之,豈惟在下之不教哉?亦上之人不知,所以恵之之道,亾制以保之也。唐有天下,子孫蕃衍,其初咸有封爵,至世逺親盡,亦隨賢愚與異姓雜仕或流困民間。繇此而言,開國之君,其可不知所以恵之之道,而為之。善后者乎。 愽成、扶栁(信都)、中邑、樂平、山都、松滋 (廬江固作祝茲非別有呂瑩八年為祝茲侯)、成陶、(固作成隂)俞勝(沛)、呂成(作昌成)、祝茲(瑯琊)、建陵(東海)、醴陵(長沙)、腄(東萊史作錘)、東平(東平)、洨(沛)、不其、漢陽(信都樂昌)。 右髙后封: 陽信(勃海 固作信陽在新野)、壯武(膠東)、樊(東平史作波陵)、南湞(河南有湞亭音程)、黎(東郡)、缾(瑯琊)、弓髙(營陵)、按道(濟,又龍額后分按道)、襄城(魏一云潁川非)、故安(涿,清)、軹(河內(nèi))、章武(勃海)、南皮(勃海)、鄡(史作清都固作鄔鄔大原邑非也按 史古本為靖郭則齊封田嬰者)、周陽(上郡)、俞、 江陽(東海)、遽(鄉(xiāng)名在常山)、新市(鉅鹿)、商陵(臨淮)、建陵(東海)、建平(沛)、平曲(髙城)、山陽(或作陽山)、安陵、垣(河?xùn)|固作桓非)、遒(涿)、容城(涿)、易、范陽(涿)、翕(內(nèi)黃)、亞谷(漢表在河內(nèi))、塞、魏其(瑯琊)、蓋(渤海)、隆慮(河內(nèi))、武安(魏)、周陽(上郡)。 右景帝封 長平(汝南)、平津(髙城)、冠軍(南陽漢表在東 郡)、周(長社)、樂通(髙平一云臨淮)、牧平(平原)、富民(蘄)、南奅(茂陵中書同此本字匹孝反 衛(wèi)青傳作窌說文栁宥反)、葛嶧、龍額(汝南非豫章者)、隂安(魏)、發(fā)干(東郡)、南陽、樂平、冠陽、翕(內(nèi)黃)、特轅(南陽史作特裝)、親陽(武陽)、若陽(平氏)、平陵(武當(dāng))、?頭(皮氏)、渉安、昌武(舞陽)、襄武(隴西 襄垣)、樂安(瑯琊漢表在昌縣)、合騎(髙城)、渉軹、從平(昌邑)、隨成(千乗)、愽望(平陽)、衆(zhòng)利(在陽城姑莫)、潦(舞陽)、宜冠(昌縣)、煇渠(魯陽鄉(xiāng)名)、浞野、下麾(在猗氏固作摩)、漯隂(平原)、順梁(韋昭作渾渠云皆魯陽鄉(xiāng)名班固作煇渠然 上三年僕多方侯故孔文祥以為一邑封二)、河綦(濟南)、常樂(濟南)、符離(在沛朱虛固作邳離)、義陽(平氏)、壯(東平固作杜非)、衆(zhòng)利(為諸縣)、湘成(陽城)、?(陽城)、臧馬(朱虛)、膫(南陽舞陽)、術(shù)陽(下邳)、龍亢(譙蕭該云廣徳所封止曰龍有亢者誤龍乃魯城)、成安(陳?漢表在郟)、昆(鉅鹿)、騏(河?xùn)|北屈)、梁期(魏)、將梁、安道(南陽)、隨桃(南陽)、相成(堵陽)、海常(瑯琊)、北石(濟南固作外石)、下酈(南陽固作鄜非)、繚嫈、蓹兒(越)、開陵(臨淮)、臨蔡)、(河內(nèi))、東成(九江)、亾錫(?稽)、渉都(南陽)、平州(梁父)、荻苴(渤海音秋蛆)、澅清(齊音且畫索隠音獲非)、騠茲(瑯琊)、浩、瓡讘(河?xùn)|即狐讘今隰之永和縣讘一作瓠徐作執(zhí)俱非)、?(河?xùn)|)、湼陽(南陽漢表作齊)、海西、新畤(齊)、承父、(東萊)、秺(濟隂)、重合(渤海)、徳(濟南)、題(鉅鹿)、邘(河內(nèi))、轑陽(清河)、當(dāng)涂(九江)、蒲(瑯琊)、富民(蘄)。 右武帝封 愽陸(漁陽文頴云無此,縣失之)、安陽(汝南)、桑樂(千乗)、宜春、汝南、安平(汝南志屬涿)、富平(平原)、陽平(東郡)、秺(濟隂今成陽有秺亭)、建平(濟陽)、宜城(濟隂)、弋陽(汝南)、商利(徐)、成安(穎川)、平陵(武當(dāng))、義陽(平氏)。 右昭帝封 營平(濟南)、平丘(陳留漢表在肥城)、昌水(于陵)、陽城(漢表在濟隂隂乃成陽陽城屬潁川汝南二郡)、爰氏(單父)、扶陽(在沛之蕭)、平恩(魏)、 髙平(在臨淮)、平昌(瑯琊)、樂昌(汝昌)、陽城)、(汝南與潁川陽城別)、邛成(濟隂本屬濟南)、安平(長沙)、將陵、平臺(常山)、愽望(平陽)、樂成(平氏云南陽城)、愽陽(汝南南頓)、建成(沛)、西平(臨淮)、長羅(陳留)、爰戚(山陽)、鄼(河南何之孫封本紀名係)、愽成(淮隂)、髙昌(千乗)、平通(愽陽)、都成(潁川)、合陽(平原)、安逺(在慎縣)、歸徳(汝南)、信成(細陽)、義陽、陽都、樂平、冠陽。 右宣帝封 陽平(東郡)、樂安(僮)、義成(安平見上)。 右元帝封 安昌(汝南)、高陽(東莞)、安陽(平陽原)、成陽(新息)、高陵(瑯琊)、定陵)、(汝南)、殷(沛韋昭云河內(nèi))、宜鄉(xiāng)、汜鄉(xiāng)、(南陽)、愽山(順陽)、安成(汝南)、武陽(郯)、平阿(沛)、成都(山陽)、紅陽(南陽)、曲陽(九江)、高平(臨淮)、新都(南陽)、駟望(瑯琊)、延鄉(xiāng)、新山、童鄉(xiāng)、樓虛。 右成帝封 陽安、孔鄉(xiāng)(夏丘)、平周(湖陽)、髙樂(新野 義陽東海)、高武(杜衍)、 楊鄉(xiāng)(湖陵)、新甫(新野)汝昌(陽穀)、新陽(新野)、髙安(朱扶)、方陽(龍亢)、 宜陵(杜衍)、長禹(濟南)。 右哀帝封 扶徳(贑榆)、扶平(臨淮)、廣陽(南陽)、承陽(汝南)、褎魯(南陽平)、 褒成(瑕丘)、賞都 右孝恵以來,侯者,凡二百四十三,間有附在,前者又不數(shù)焉。(《太平御覧》孝平時郡國百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有一)元始五年,而后雖稍封繼亾,足紀者,其如孝武所封,冠軍愽望,從驃之類,名亦詭矣。(自髙帝以侯生為平國君婁敬為奉 春君而后有剼胡子光武亦有鐫胡侯其有功徳侯者為朝侯自通者為徹侯通侯也其侍祠無朝位者為侍祠侯食闗內(nèi)者為闗內(nèi)侯又有倫侯若建成侯趙亥 昌武侯馬母擇者但有封名無食邑霍光之封愽陸亦取愽大陸平其后曹操遂至 立名號侯鄉(xiāng)公亭侯亭伯之類故樊子蓋以功濟天下遂有濟公之號皆不足法)且多匃奴,方士雜簉其間,封法壊焉。(瞭宅開陵望成安宜春安陽冠陽陽平愽成周陽俞樂安髙平建平富民承父衆(zhòng)利 煇渠翕皆兩封樂平義陽三封) 惡呼!髙帝封功臣,信誓之辭,事闗宗廟,豈后世臣子所得輕議哉。武帝乃以酎金文致奪之。不數(shù)年間,而見侯者四不亦悲乎?太初之年,異姓漸盡,封滅紹絶時也,不幸帝且殘忍,動以法?,猲雞意鹿一切耐除,或一嵗誅,或再嵗斬,籃雞胥悸,圈兎交驚,吾何以觀之哉?憘有國家者,其毋以若所為也。漢魏《春秋》云:髙祖封許,負為明雌,亭侯裴松之疑時,列侯無鄉(xiāng)亭之爵,孔衍之謬。然《劉備傳》謂:中山勝之,子貞亦元狩,六年封陸城侯?!景础浚贺懛饽嗽Χ?,此亦誤。 漢王子國 惡呼!髙帝封諸侯王,其子孫亾,有與漢俱存者矣,歐陽子云:周有天下,封國七十,而同姓五十三,后世不以為私也,蓋所以隆本支崇屏衛(wèi)雖其敝也,有末大之患,而猶崇奨扶持,歴四百年而后亾,蓋其徳與力皆不足矣。而其勢或使然也。唐有天下,雖不封建,而其子孫咸列封爵及世逺親盡,然后各隨賢愚與異姓雜仕入居,《尚書》出,為督刺,故雖天下分裂,而猶俞于它人。髙帝時,梁、楚、燕、趙出入,觖望一,皆異姓之憂,而所恃者,惟宗族、昆弟,是以兄仲奪國,伯子甫侯,而諸侯莫敢,非末大之禍,固始謀之不善,而非封建之末敝,豈可芘焉?而縱尋斧哉。文帝封梁王、城陽、災(zāi)川;景封河間、常山、長沙、中山;昭封廣陵、髙宻、廣陽,諸國比莽攝而廢矣。宣帝所封雖云,有及莽世,又年淺亾,足論徐鄉(xiāng)、嚴鄉(xiāng)、武平、陵鄉(xiāng)、之徒。忿然,以誅莽死,亦足尚矣。若夫東漢王子百馀亦亾有,及建安末者,豈非天厭漢徳,而先蔑其人邪?抑人事之不既邪。鄉(xiāng)使絶除輒續(xù)與為長久之計,雖不能驟以勝天,而漢祚亦未必既如此也,《詩》云:“懐徳維寧,宗子維城”。修徳而固宗子何城?如之襄城(頴川)、軹(河南)、壺闗(上黨)、昌平(上谷)。 右恵帝子封 贅其(臨淮)、東牟(東萊)、管(滎陽)、斥丘(魏史斥作固,作氏。皆非)、營、楊丘、楊虛、朸(平原)、安都、平昌(平原)、武城、白石、(金城 右齊之分)、阜陵(九江)、安陽(馮翊)、陽周、東城、(九江,右淮南之分)。 右文帝子封 平陸(西河)、休、沉猷(髙苑)、宛朐(濟隂)、棘樂(右楚之分)、乗氏(濟隂)、桓邑(右梁之分)。 右景帝子封 茲(瑯琊鄉(xiāng)名右河間)、安成(豫章)、宜春(豫章)、句容(丹陽)、句陵(長沙固作容陵,右長沙)、杏山、浮丘(沛)、廣戚(沛右魯之分)、丹楊(蕪湖)、盱臺(臨淮)、湖孰(丹陽)、秣陵(丹陽史作秩陽)、睢陵(固作淮臨右江都右梁)龍丘(瑯琊)、?。ū焙#⑷溃ü套鲬?、平望(北海)、臨衆(zhòng)(瑯邪史作瑯邪)、葛魁(北)、益都、平酌(北海固作平的)、劇魁(北海)、夀梁(夀樂)、平度(東萊)、宜成(平原)、臨朐(東海右菑川)、靁(東海)、東莞(瑯琊)、辟(東海)、辟文(南郡)、封斯(常山)、榆丘、襄嚵(廣平縣)、邯?(魏)、朝(朝歌)、東城(九江)、#(右趙)、廣望(涿)、將梁(涿 )、新舘(涿)、陸城(涿,本作陘)、新處(涿,右中山)、蒲領(lǐng)(東海)、西熊、棗強(清河)、卑梁(魏史漢作畢梁)、房光(魏)、距陽(魏)蔞安、阿武、參戶(渤海)、州鄉(xiāng)(涿)、平成(南皮史作成平)、廣(渤海)、蓋(魏一云蓋胥志在泰山 右河間)、陪安(魏固作隂安)榮簡、(荏平固作榮闗)周望(史作周堅)、陪(漢表在平原)、菆(平原固作前)、安陽(平原)、五據(jù)(泰山)、富、平(河南)、羽(平原)、胡母(泰山右濟北)、離石(西河漢表在上黨)、邵(山陽)、利昌、(齊)藺(西河)、臨河(朔方)、隰成(西河固作濕)、土軍(西河)、皋狼(臨淮)、斥丘(平原斥史作千固作千,非。右代共)愽陽(汝南 右齊)、寧陽(濟南寗陽也)、瑕丘、(山陽)、公丘(沛)、郁根(盧黨切韋昭云屬魯)、西昌、(右魯)、陘城(在辛處固作陸地是劉備傳 作陸城亭侯,右中山)邯平(廣平)、武始、(魏)、象氏(韋昭云鉅鹿縣)、易(在鄗屬涿 右趙)路陵(南陽史作洛陽)、攸輿(長沙攸縣是表在南陽無 之)、茶陵(長沙固云在井陽 非)、建成(豫章)、安衆(zhòng)(南陽 右長沙定)、利鄉(xiāng)(馮翊衙縣亭名)、有利(東海)、東平(東海)、運平(東海)、山川、海常、鈞丘(固作騶)、南城、廣陽(頓丘史漢作廣陵非)、荘原(固作杜原 右城陽共)臨樂(渤海)東野、髙平(平原)、廣川(右中山靖)、千鍾(固作重侯在平原右河間)、披陽(千乗)、定稻(瑯琊)、山(渤海)繁安、栁云(瑯琊)、牛平(東萊牟平也)柴(泰山 右齊)、柏陽(中山史保州清苑引漢祀 柏陽紀無之表伯暢非樂)、鄗(常山 右趙)、乗丘(深澤一作桑)髙丘、栁宿(涿)、戎丘、樊輿、曲成(涿)、安郭、(涿)、安險(中山)、安道)(一作遙右中山)、夫夷、春陵(南陽)、都梁(零陵)、洮陽(零陵)、永陵(零陵今永州固作衆(zhòng)陵一作泉陵右長沙)、終弋(汝南 右衡山)、麥(瑯琊)、鉅合(平原)、昌(瑯琊)、蕢(瑯琊本作)、雩葭(瑯琊)、石洛(瑯琊固作原洛)、扶?(瑯琊索隠音浸固作俠術(shù))、挾朸(平原)、父城(遼西漢表在東海)、校(志闕或云瑯琊被縣)、庸(瑯琊)、翟(東海)、鱣(襄賢)、彭、(東海)、瓡(山海注與瓠同北 按韋昭諸縶反)、虛水(瑯琊)、東淮(北海)、拘(千乗史作栒非)、淯(淯陽漢表在東海是按南陽有淯陽縣)陸(夀光)、廣饒(齊)、缾(瑯琊)翕閭、甘井(鉅鹿)、襄陵(河?xùn)|鉅鹿)、皋虞(瑯琊)、魏其(瑯琊)祝茲(瑯琊)、髙樂(濟南 右齊)、參鬷(東海)、沂陵(東海 右廣川)、沉陽(渤海右河間)、漳北(魏)、南(鉅鹿)、南陵(臨淮)、鄗(常山)、安檀(魏)、爰戚(濟南)、栗(沛)、洨、猇(鉅鹿)、揤裴(東海右趙)、#?。ㄓ抑猩剑?。 右武帝子封: 松茲、溫水、蘭淇、容丘、良成、蒲領(lǐng)南曲、髙城、成、(涿,右中山)、新市(堂陽右廣川)江陽(東海 右城陽) 右昭帝子封: 朝陽(濟南)、平曲(東海)、南利(汶南 右廣陵)、安定(鉅鹿右燕)、利鄉(xiāng)(常山,右中山)、脩市(渤海)、東昌、新鄉(xiāng)、脩故(清河)、東陽、(右清河)、新昌(涿 右燕)、邯(魏)、都鄉(xiāng)(東陽)、樂陽(常山)、桑中、張、(常山右趙)、景成(渤海)、陽興(涿)、平隄(鉅鹿)、樂鄉(xiāng)(鉅鹿)、髙郭(河間鄞縣右河間)、樂望(北海)、成(北海)、南曲、髙城、成(涿 右中山)、新市(堂陽右廣川)、江陽(東海 右城陽)?!?/p> 右昭帝子封 朝陽(濟南)、平曲(東海)、南利(汶南 右廣陵)、安定(鉅鹿右燕)、利鄉(xiāng)(常山,右中山)、脩市(渤海)、東昌、新鄉(xiāng)、脩故(清河)、東陽(右清河)、新昌(涿,右燕)、邯(魏)、都鄉(xiāng)(東陽)、樂陽(常山)、桑中、張(常山 右趙)、景成(渤海)、陽興(涿)、平隄(鉅鹿)、樂鄉(xiāng)(鉅鹿)、髙郭(河間鄞縣右河間)、樂望(北海)、 成(北海)、新利、桞泉(南陽 右膠東)、復(fù)陽(南陽)、鍾武、髙城(右長沙)、?;瑁ㄔフ?右昌邑)、遽鄉(xiāng)(常山,右真定)、廣鄉(xiāng)(鉅鹿)、成鄉(xiāng)(廣平)、曲梁(魏)、平利(魏)、平鄉(xiāng)(魏)、 平纂(平原)、成陵(廣平)、陽城(濟隂)、祚陽(廣平,右平干)、東襄(信都)、樂信(鉅鹿)、昌城(信都)、武陶(鉅鹿)、歴(鉅鹿 右廣川)、昌慮(泰山)、平邑(東海)、山陽(東海)、建陵(東海)、合陽(東海)、東安(東海)、丞(東海)、建陽(右魯)、髙鄉(xiāng)(瑯琊)、茲鄉(xiāng)(瑯琊)、藉陽(東海)、都平(東海)、棗原(瑯琊)、箕(瑯琊)、髙廣(瑯琊)、即來(瑯琊,右成)。 右宣帝子封 右孝文以來,侯者二百七十有七,其后王者一十有五。東牟、楊虛、朸、安都、平昌、武成、白石、阜陵、安陽、陽周、乗氏、桓邑、武始、春陵、襄陵。別封者七。休分紅離,石分渉,藺分武原,隰成分端氏、臨河分髙俞、土軍分鉅乗、丘斥,夏分夏丘。漢自元成,政出王氏,其矯偽褒封者,蓋百有五十。見于《班表年》。淺制率亾,足紀洎莽,攝據(jù)封繼俞多,亾以述焉。 惡呼!武帝發(fā)主,偃之謀,令諸侯王,得推?分子弟,于是諸侯王子孫,侯者百七十有七。(元朔二年制詔御史諸侯王 或欲推私?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自是支庶畢侯元光侯者七元朔百二十有七元狩二十五元 鼎五)而王國遂弱,此賈誼之?也,故善為計者,事立于亡形。方文帝時,分齊為五,以封悼恵王之子,淮南為三,以封厲王之子,則誼之?畧施行矣。(賈曰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衆(zhòng)建諸侯而少其力割地定制令齊楚趙各為若干國燕 梁他國皆然文帝以代王即位后分代為二國反思賈生言乃分齊為七淮南為三淮,南廬江衡山凡三城陽濟北濟南菑川膠西膠東齊,凡七國云:“六“誤。)及乎。景帝因晁錯計,欲削七國,而吳楚遂反,豈其施之昔,而不可行之今哉。失于欲速,而不得其道爾。(錯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支郡三年楚 來朝錯請誅之詔削東??ひ蛳鲄侵フ?稽及前二年越有罪削其河 間郡膠西以賣爵有姦削六縣。)子曰:“欲速則不達”,東漢疾橫議,而黨錮興文宗急,姦竅而訓(xùn)注起,同此轍也。鄉(xiāng)使孝景沉思熟計,脩禮教、正名分,以廸之。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勞而天下定矣。豈有不削,亦反者,計非不臧惜乎。其為說之,鄙也。 王國自髙帝至孝平,凡六十一。繼封十一。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此仁人于弟,則然也,兄為天子,弟為匹夫,則不足以為國矣,雖然將以愛之,而不知所以愛之適害之爾。象至不仁,封之有庳,可謂親愛之矣。然封之而使吏治,其國象不得有為于國,則制之亦有道矣,欲時時而見斯,使之源源而來。則處之亦有法矣,豈若后世燕安,嘗試率然而為者乎?孝武分王,諸弟其恩,固已沃矣。然,未幾何,衰淫并起,悉就夷滅,豈教之不至者,適足以害之歟?乃若孝景非惟不能教,而反縱其為及其有罪,然后從而誅之,若路人然可謂親愛之乎。昔者成王封康叔衛(wèi)作書三篇,其所以告戒之者至矣。是以康叔卒能奉承王命,垂法將來汔為長世有道之國,漢諸侯王以百千數(shù),其保于令終者,蓋尟況敢祈永久乎。然則,為之君者,其可不知教,而有民社者,其可以不知徳邪?不知其要,既得之復(fù)失之,以棲遲于短祚也。《詩》云:萬邦之屏,之屏之翰大。君有命其可不思,易之,所以承家者乎。 同姓侯王 光武五十八,明帝二十八,章帝六十二,和帝九十七,安帝六十五,順帝五十六,沖帝六,質(zhì)帝十,桓帝十五,靈帝十一,獻帝十二。右四百有二十列縣鄉(xiāng)亭總焉。見熊方之表。(紹興十 五年進)【按】:光武十三年,侯宗室及絶國百三十,有七十四年,十子始為公,今可見者此爾,(《續(xù)志》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注縣大者,置令一人千石次置長四百石小者二百石) 雖然,東京法蔑,侯不分茅,長相內(nèi)租,列侯守寵而已,自列而降位,愽士下所謂猥諸侯也,亾以述焉。(前漢非朝侯侍 祠侯以下士小或以肺腑宿親若公主子孫奉墳?zāi)乖诰?師者亦隨時見謂之猥諸侯中興循之其列士特進朝侯雖正賀執(zhí)璧治民如令 長而不臣但納租秩如本縣無宮室) 其如朝侯,雖挺璧苴社而土宇殺矣。光武十王并列,圻近顯宗。八子不芘逺民。方之前朝,地裁十一。是以西漢之王,連城數(shù)十,或載黃屋而東漢之末,四海潰敝,八方不能內(nèi)侵,則衆(zhòng)建而少其地,真令典也。(后志云 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 制地廣大且至千里) 惡呼!周與漢皆封建其事,固不同矣。而皆有諸侯之患,周之初基,諸侯述職,而周以之彊及其末也,用兵爭彊,而周以之弱,西漢之初,大啟九國,而叛者九起,及其末也,分國子弟而諸侯之患遂消,故論者謂周得之始,而失之于終,漢失之前,而得之于后是。不然天下亾不敝之事,而人君有不敝之術(shù),周之所以弱,特自弱爾。方千八百之建也,旦望之勛,不過百里,當(dāng)此之時,豈得尾大患哉?成康諸侯而強,平桓諸侯而弱,果侯罪耶?吳、楚、齊、晉,固曰強大。然猶迭主夏盟,崇奨夾輔,而不抵于速亾,及漢之興急于矯枉,不思經(jīng)久之計,于是大封同姓。周匝三垂,而天子之所有纔十五郡。列侯公主,頗食其中,故韓黥、彭豨相繼叛逆,蓋其始者既不善矣。及夫主偃?行,而諸侯已亾,政有茅土者特亦不過食租稅,是以哀成之際,宗室弱極,而新莽得以髙歩雍容,坐移鼎祚。故予嘗謂:周得之始而不制于終漢,則首尾兩皆失之。若光武者雖亾侯王彊大之禍,而本枝之緩終以少。固此,董卓之徒之所以得肆行,亾忌而漢遂亾也。然則,劉昭致論,謂圣帝英君欲返斯敗,必當(dāng)更開同姓之國,置不増之約。然后,可以還墜路,而反全安之轍,信非讕説。 異姓侯. 光武一百七十四;明帝二十七;章帝二十一;和帝二十七;安帝五十一;順帝三十二;沖帝三;桓帝四十五;靈帝四十七。 右見熊方表。[按]:光武十三年三月,功臣増邑,更封三百六十有五,其外戚恩澤封者,四十五不得盡見矣。(續(xù)志明章至順,凡郡國一百五,為十三郡。光武併省,郡國十,凡縣道侯國四百馀,為十三州理,至于末加置郡國,一百五。凡縣道侯千一百八十)方桓帝時,封賞逾制,內(nèi)寵猥盛,于是陳蕃亢?,謂古諸侯上象四七,所以藩屏上國也。髙祖之約,非有功不侯,而近習(xí)以非義,授邑左右以亾功?!秱鳌焚p一門之內(nèi)侯,至數(shù)人是。以緯象失度,隂陽繆序,則封賞之失當(dāng),其禍乃如此也。迨獻帝時,政歸曹氏,然猶名在漢室,所封之侯于《書夀志》可見者,百五十有一名,存實亡,茲用不録。 天下之事欲其成也,嘗費辭而其壊也,一言而已,事固不可以言句索也,固有言之甚美,而妎于理者,小人之言未嘗不美于君子之言也,未嘗不宜聽于君子之言也。然而妎于理也,將欲取之,必固予之,斯言信美矣。然未小信而天下服,其禍不?乎.一言而?邦乎,是以圣明,達識之主,必廣受謀謨,而嘗索其利妎于言句之外.蓋智以言昏而事因説惑也,久矣.封建之事有國之大利,三皇五帝之所以法上象而為天下.后世立簡易,可久之法者也,秦漢而下,惟憂不得行之,一有行之,而以一言廢之,固將不勝也. 栁子之論,吾固不患焉,屬者披蘇文忠海外之篇,有曰: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三代非不欲罷侯置守而亾,罪不可削也。始皇立守宰若冬裘,而夏葛此不失時也,是固栁子之説也。又曰:“自書契以來,弒君子弒父,不出于襲封,爭位者至漢而來,臣父子相賊弒者,諸侯王子孫,卿大夫不世襲者,嘗有也。之至此,駴然寒而復(fù)汗,曰:東坡先生而為是説也,牢其可搖乎?封建之論其閣矣,因竊稽之,禽獸奸義蓋皆出于衰周之世,而諸侯之罹故者,一皆有亾道之資,其爭襲者蓋無?也.《傳》可攷焉。 漢諸王國七十有二,其世百八十有六,以罪除者二十七,以法死者二十二,如上所説者亾有焉。 諸王子侯為國二百八十有五,其世七百八十有二,其王者十有八,以罪除者百四十六,以誅盡者三十二,而惟二死,于奴如上所説者亾有焉。 髙帝功臣之國百四十有三,恵帝之世又倍于此者百國,凡世九百七十有七,以罪除者二百一十有一,不令終者百二十有八,而惟二死于賊,其馀,皆以武帝淫刑,自盡或誅殺,若棄狗者,而如上所説者亾有焉,元成而下王子之國隨啟、隨滅、莽簒,而絶者百八十有一國。而如上所説者尤亾矣。東漢之侯可見者六百馀世。其國除者纔二十?dāng)?shù),其誅、其賊死,若其建安之死者,蓋八十,而惟一死于奴,如上所説者尤亾矣。 先生之言,豈非過論乎。故君子言不可以若是其?也,今夫世祿之家不無此禍,余嘗聞之矣。特事不聲于吏,名不上于大夫,有不得而云爾是。豈繇于世襲乎。藉令實爾,而其制,利于君,便于民。而恵于后,猶當(dāng)右顧而行,矧無是耶?而曰:“李斯之言,栁宗元之論,當(dāng)為萬世法泌是,以為之解壬辰八朔書。 |
|
來自: 新用戶4541Ay47 > 《歷史傳記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