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自然經(jīng)·廣成子

 bcd123 2023-08-19 發(fā)布于內(nèi)蒙古
?

圖片
?

廣成子

人們知道廣成子真人的大名,大都緣于《莊子》或《封神演義》。

關(guān)于廣成子真人的虛實問題,從古至今就爭論不休,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rèn)為,廣成子是神仙,是老子的化身。老子歷代顯化,假名異號,在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下三皇時為全闕帝君,伏羲時為郁華子,神農(nóng)時為九靈老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仙經(jīng)古籍多有此說,玄門高士多認(rèn)同這一觀點。

另一種觀點認(rèn)為,廣成子是虛構(gòu)的寓言人物,如陳鼓應(yīng)先生在他的《莊子今注今譯》中說,廣成子是“體會自然無為之道的寓言人物”;而潘雨辰先生等也持此說。

還有一種觀點認(rèn)為,歷史上實有廣成子其人,他是軒轅黃帝的師父,《莊子》之言不誤。方以智蘇軾等都持此說。方著《藥地炮莊》引蘇注說:“廣成子治《屯》、《蒙》二卦,運日月,黃帝師也?!?/span>

《自然經(jīng)》

有稱《至道經(jīng)》,或稱《廣成子和一經(jīng)》。故事記載在《莊子·在宥》里。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汝)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nèi),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

很早很早的時候,汝州崆峒山上住著一位高人,叫廣成子。誰也不知道他的年齡有多大,反正他的牙齒掉了九次,又生出了九次新牙,他的頭發(fā)白了九次,又生出了九次黑發(fā)。

廣成子經(jīng)常住在一個石屋里,修身養(yǎng)性,積德行善,名聲傳得很遠(yuǎn)。

那時候黃帝剛和炎帝打完了仗,統(tǒng)一了中國。他聽說廣成子修身養(yǎng)性,積德行善,活了好幾百歲了,是個賢人,就大老遠(yuǎn)地到汝州拜見廣成子,想向廣成子求教養(yǎng)身之道和治理國家的辦法,讓他出山為官。

黃帝從禹州到了襄城,又從襄城順著汝河穿過郟縣,進(jìn)入汝州境內(nèi),在崆峒山東北一個地方建了行宮。

大臣們說:“這兒離崆峒山不遠(yuǎn),就讓廣成子到這兒和皇上見面吧?!?/span>

黃帝不同意,說:“廣成子是個高人,怎么能讓他來和我見面,我要親自到崆峒山上拜見他。”

黃帝從行宮出發(fā),走到離崆峒山三里多地的一座小山上,在那兒歇腳,后來那山就叫鑾駕山。在山上歇了一會兒,黃帝就登上了崆峒山。

黃帝畢恭畢敬地問廣成子:“您在研究世間萬物之道方面已達(dá)到了頂峰,可否請您告訴我這方面的真諦呢?”

廣成子答道:“你治理的天下一片混亂。天上的云彩還沒有聚集到一起便降下雨來,草木還沒有枯黃就紛紛凋零了。以你現(xiàn)在的樣子,怎么能夠向我問道呢?”

黃帝被廣成子奚落了一番,他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恭恭敬敬地退了下來,回到住處,暫時摒棄一切政事,反復(fù)琢磨廣成子說的那番話。

三個月后,黃帝再次來到崆峒山,拜會廣成子。他見到廣成子正頭朝北躺著,便雙腿跪在地上,以膝代步,恭敬地來到廣成子面前,叩拜了兩次,然后說道:“請您告訴我修身養(yǎng)性的明達(dá)之道?!?/span>

廣成子聽罷,折身而起,說道:“你這個問題問得正好?,F(xiàn)在我就告訴你'至道’的精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nèi),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
'來,余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與天地為常,當(dāng)我,緡乎;遠(yuǎn)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黃帝聽了,感到廣成子的話很有道理。又問廣成子:“請教您有何治國安民的辦法?”

廣成子說:“我這兒有《陰陽經(jīng)》一套,您拿回去看看,或許對治理國家有點用處。”

黃帝聽了,十分高興,雙手接過那套《陰陽經(jīng)》,又對廣成子說:“您就隨我進(jìn)宮,做個國師吧!”

廣成子微微一笑,說:“我是個世外之人,懶散慣了,怕過不慣朝中繁亂生活?!闭f著,閉上了雙目。

黃帝見廣成子不愿入朝為官,只好說:“大師,既然你不愿入朝,那就隨我到行宮住幾天,給朝中大臣講講治國的道理,這也是為了天下百姓?!睆V成子這才勉強答應(yīng)了。

黃帝在行宮里為廣成子布置了講堂,就命令宮中樂隊為廣成子奏了《鈞天》之樂,迎接廣成子。

后來,黃帝為廣成子奏樂的地方,就叫“鈞天”,時間長了,人們把它叫成了“鈞田”,一直叫到了現(xiàn)在。

圖片
?

廣成子是現(xiàn)在所知最早的內(nèi)丹大宗師,《自然經(jīng)》是我們迄今為止見到的最古的內(nèi)丹經(jīng)典。

《自然經(jīng)》之所以能得到歷代丹道大家的垂青,是因為此經(jīng)言簡意賅,字字珠璣,操作性強。沒有鉛言汞語,卻有實證內(nèi)境,泄盡了長生久視之秘。

闡釋一

守一處和真丹訣  
心息相依結(jié)圣胎
 ——盛克琦
《莊子·在宥》篇曰: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
曰:'我聞吾子達(dá)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yǎng)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廣成子曰:'而(汝也)所欲問者,物之質(zhì)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黃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fù)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fēng),膝行而進(jìn),再拜稽首而問。
曰:'聞吾子達(dá)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
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同汝)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nèi),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廣成子曰:'來,余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與天地為常,當(dāng)我,緡乎;遠(yuǎn)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劃重點,如下:
徐海印先生評曰
道家養(yǎng)生之要素,長生久視之玄樞也。
篇中最肯綮處,乃“守一處和”四字,即“心息相依”之工夫也。金丹之學(xué),即濫觴于此。……
篇妙文,語雖簡,而藥物、火候、真土、采取、溫養(yǎng)之功,長生久視之理,罔不兼賅
·陸西星著《南華副墨》謂:“看千卷丹書,不如讀《在宥》一段。”
這種修煉法門,與《老子》《莊子》留給我們的智慧非常吻合的。
世傳所稱伍柳派等丹法,扭捏做作,沒有達(dá)到自然,很難保證是很安全的,有些人做出了毛病。按照汪東亭祖師所講,非伍柳二真人所說丹法不好,是這些人不得下手真口訣。
 
廣成子秘授黃帝仙訣曰:“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span>
“守一處和”,就是儒家《中庸》之“致中和”的功夫。
儒家、道家的修養(yǎng)功夫是同源一致的。
《論語》云:“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后世儒家“致中和”的功夫失傳,唯有被道家完整的保存了下來。
尚未顯露出來病灶修復(fù)(上工治未病),天天如此,必然最大限度的確保自身的健康。
《內(nèi)經(jīng)》所謂“恬靜虛無,病氣安來?”

張三豐真人《登天指迷說》云:
    世間學(xué)好的人,必不為損人利已之事。
  宇宙間男女所賴以生而不死者,惟此一點陽精而已。豈有學(xué)仙的人,采女人之精而利己之身哉?比與世之殺人者,有何異焉?
先圣言彼家男女,兩家兩國,及內(nèi)外爐鼎等說,若人不得正傳,其不錯認(rèn)者幾希矣。
某曾遇明師,耳提面命,抉破虛空內(nèi)外兩個真消息。不敢私于一己,冒禁相付,把一身天地人之造化,三教經(jīng)書,藥物火候,日月交合,盈滿度數(shù),盡都抉破。不立文字,但說真言,使學(xué)者無錯認(rèn)迷修之誤。
是書在處,有神物護(hù)持,若無緣下流見之,亦不過瞽唱之文詞耳。
是金丹大道萬劫難遇,正是踏破芒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學(xué)者果能涵養(yǎng)于造次顛沛流離之際,保此方寸不失,是天理復(fù)矣。
天理既復(fù),然后求向上外藥入腹事,頃刻湛然,脫胎換骨,渾然化一道金光,大地成寶。身外生身,陽神脫體,持空養(yǎng)虛。
此是五龍大蟄法,受諸逍遙,超出風(fēng)、水、火之三劫,不在生、老、病、死、苦中矣。

張三豐真人《一粒黍米說》云:
    仙云:“四大一身皆屬陰,未知何物是陽精”,又云:“涕涶精津氣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乃后天渣質(zhì)之濁陰,非真陰也。
真陰與真陽相對,真陰既不知,焉能知真陽乎?
今之學(xué)者,不惟不知真陽,亦且不知真陰。若知真陰,亦必知真陽矣。不遇明師,焉能猜度!
學(xué)者窮取一身中天地人三才之妙,窮一身內(nèi)外真爐鼎之端的,及一身內(nèi)外陰陽之真消息。
如不得旨,一見諸書異名,心無定見,執(zhí)諸旁門,無有辨理
既不知窮理,則心不明,心既不明,則不能見性,既不見性,焉能至命?古人云:“只為金丹無口訣,教君何處結(jié)靈胎!”
闡釋二
佚名

至道是什么?

廣成子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span> 廣成子的“至道”到底是什么?

先人有云,初禪不知二禪境界,未見如何想的成。為了說明廣成子的“至道”境界,在此僅引用老子所說來讓讀者明鑒。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保?/span>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span>

第二十一章云: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span>

老子所說的“道”,應(yīng)有兩點含義:

一是指宇宙的本原,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萬物產(chǎn)生于“道”;

二是指自然客觀規(guī)律。據(jù)此,廣成子所說的窈窈冥冥、昏昏默默應(yīng)是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

如何達(dá)到“至道”呢?

宋徽宗好道,宣和年間曹文逸女真應(yīng)邀作《靈源大道歌》中云:
“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
“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干”;
“本來兩物更誰親,失去將何為本柄 ”。

仙學(xué)巨子陳攖寧夫子注曰:
“元氣,即是上文所說無始中和之氣。不住,即是不能長住于身內(nèi),而向外面發(fā)泄。
發(fā)泄太多,身體里面的元氣,漸漸虧損。元神因為沒有元氣來培養(yǎng),遂不能在身中安居,而要逃亡。譬如樹木被蠹蟲所蝕,根本受傷,枝葉自然就干枯。
人身中元氣,被七情六欲饑飽寒暑勞心苦力所傷,身體自然也不能長久。
二物,就是神與氣。這兩樣?xùn)|西,本來最親密不過。
神離開氣,神無所養(yǎng);氣離開神,氣無所馭。沒有氣來養(yǎng)神,神就要逃亡;沒有神來馭氣,氣就要耗散。失掉一項,即等于失掉兩項。
請問還有什么東西作我們身體的根本,作我們自己的把柄呢?!?/span>
攖寧夫子之注業(yè)已道破個中真諦,讀者請詳究“神不外馳氣自定”七字。

廣成子接著又說“吾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吾修身千二百歲多,吾形未嘗衰?!边@里廣成子守的 “一”是什么呢,不可不深究。

經(jīng)雖明言神氣并舉,陰陽兩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陰陽合一。而固守虛無,即是致虛極、守靜篤,又為合一之手段也?!?/span>

張先生在就《胎息經(jīng)注釋》答讀者問又說:
“《胎息經(jīng)》之所指示者,乃是直接從神氣入手,而不是在后天幻軀上去糾纏。
這符合于老子“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之旨。亦符合于《譚子化書》“忘形以養(yǎng)氣”之訣。
故在古代氣功中,乃是比較高級的層次。除了真正人元丹法乃依同類陰陽而修外,此則是本身陰陽亦通虛空陰陽之唯一可靠而無偏倚之大道。
至簡至易,至圣至神者也?!?/span>

此外,張義尚先生還在答讀者問中特別強調(diào):
“還有必須知道的,玉蟾仙翁曰:“昔日遇師真口決,只是凝神入氣穴”。
氣穴,一般都指為臍下之下丹田。實際上所謂氣穴,我得真師指授,乃是在靜定之中,真神與真氣相依相抱而合一。換句話說,即是以氣為穴而神凝之,所謂“神入氣中, 如在深穴之內(nèi)”者是也?!?/span>

最后,引《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的話結(jié)束本文:“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闡釋三

——佚名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汝)形,無搖女精,[無使?fàn)査紤]營營](按:據(jù)肖天石先生考證,“無搖女精”后面應(yīng)加上一句“無使?fàn)査紤]營營”。此句與經(jīng)文上下文意連貫,張松谷《丹經(jīng)指南》亦有此句,故從之。),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慎女內(nèi),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

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

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返)于土。

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dāng)我緡乎,遠(yuǎn)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以上是《廣成子經(jīng)》,全文不算標(biāo)點僅257字,比佛教的《心經(jīng)》還少三個字,下面略作疏解。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精是精粹、精華,極是極致、無極。這幾句講道體之精極。

道體窗然難言,窈冥昏默是對道體精粹極致免為其難的描述。精而窈冥是就道體的內(nèi)在說;極而昏默是就道體的外在說。

精是形容大道其小無內(nèi);極是形容大道其大無外。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無使?fàn)査紤]營營],乃可以長生”。

這幾句講丹道修煉的下手功夫。

其要在于端正身形,清靜心源。方法在于收視返聽,抱神以靜,待陽生而采藥。

這里的形兼指內(nèi)外。內(nèi)則氣血和暢,魂魄抱一,不相分離;外則四肢泰定,乃凝于神。如此,則四肢百節(jié)、五臟六腑自正。

“必靜必清”。

馬丹陽真人云:“靜則靜其氣海,清則清其心源”。

形不勞則氣全,精不搖則精固,無思慮則神滿。精氣神圓滿,乃長生之本。

此言若要長生,必須精氣神全。而精氣神全,在于收神返聽,抱神以靜。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丹道修煉以惜精愛氣寧神為本。

精全則炁全,炁全則神全,神全則玄竅開而藥苗生。

然則,目妄視則搖精于目,耳妄聽則搖精于耳,心多知則搖精于心。

必也形神相守,神氣相抱,不知不識,順帝之側(cè),如此,則長生久視之基立矣。

“慎女內(nèi),閉女外,多知為敗”。

慎女內(nèi)者,精不外泄,炁不亂耗,神不外馳,慎守內(nèi)三寶也。

閉女外者,即《參同契》所說的“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fā)通”是也。

多知為敗者,耳多聞則損精,目久視則傷神,口妄言則耗氣。

必也“真人替深淵,浮游守規(guī)中”,慎守內(nèi)三寶,關(guān)閉外三寶,虛極靜篤,一意觀照,如此,大藥才能長成。

此三句,共十字,乃丹道修煉之肯綮。

“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這幾句講陰陽互藏之理,日月水火之用。是性命返還之樞機。

大意是說依止上述法訣,可以幫助你完成性功修為,達(dá)到性體圓明的境界。還可以幫助你完成九還之功,使命功圓成,胎兒產(chǎn)就。

“大明之上”意同《大學(xué)》之明明德,此性體圓成之光明境。

“窈冥之門”亦即老子的玄牝之門,也就是玄關(guān)一竅;識此竅,則大藥產(chǎn),命功成矣。

“至陽之原”和“至陰之原”指道體?!兑住は缔o》云:“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即性命,性命雙成則道成。

《莊子》有幾句話,正好可以作注腳:“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這就是陰陽互藏之理,水火升降之機。

天地陰陽二氣交通成和而生萬物,性命雙修圓成而成道體。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

天地各司其職,陰陽之精互藏其所,神歸其位,此自然之理。

只要虛極靜篤,神息相依,慎守內(nèi)三寶,關(guān)閉外三寶,藥苗自然長成,此丹道逆用之理。

這里的“物”即指藥物。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

“守一處和”,陸西星真人在他的《南華副墨》中說,此四字是“肯綮中之肯綮”。

的確,此四字訣是丹道修煉的總持門,貫穿于內(nèi)丹修煉的全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此四字訣在各功夫段中所指是不一樣的。

這里的守一就是老子所說的抱一,亦即丹家所說的藥物。

而守一的方法就是廣成子屢屢強調(diào)的慎內(nèi)閉外。

能守一則不愁性不圓,藥不生。莊子說:“得其一,萬事畢”是也。

而這里的和即丹家所說的火候。

處和就是指文武火的運煉要知時候,要知進(jìn)陽火退陰符之節(jié)序。

茍能把握此四字訣,則能形神俱妙,與道合一,度千二百歲而形不衰。

“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

這里的二個“物”即《中庸》所說的“為物不二”的物,均指道。

先天大道,超形絕象,無聲無息,無窮無盡,不生不滅。

世人不能洞悉陰陽,深達(dá)造化,卻謂此“物”有涯有極,是見之陋也。

“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返)于土”。

道指金丹大道。上指高層次。下指低層次。

皇者無為端拱,養(yǎng)圣胎也;王者有為而作,培補精炁也。

皇王非實指,廣成子是說依上述法訣而行,上無為可成內(nèi)圣之功,下有作可成外王之業(yè)。

以丹道而言,上可成就天仙,下可成就人仙。

不依吾道而行,就只能是出而生,入而死。就象萬物生于土而又返于土一樣。

見光即是生,為土就是死,這是不依止大道法則,失道所至。

“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dāng)我緡乎,遠(yuǎn)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此處闡發(fā)長生久視之意。

丹道成能出有入無,壽同天地,光比日月。迎我不知,背我不覺。

失我道者不免于死,我依道而行故能長存獨立。

“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此道家一貫之宗風(fēng)。師父給徒弟傳了道,找到了道器之后,就隱了。

《黃帝外經(jīng)》第一篇
陰陽顛倒篇

黃帝聞廣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嘆廣成子之若天也!

退而夜思,尚有未獲,遺鬼臾區(qū)問于岐伯天師。

  【譯文】

(黃帝聽聞了廣成子陰陽之道,贊嘆說廣成子真可謂天人啊!

黃帝回來后徹夜靜坐沉思,覺得還有不通透的地方。于是派遣大臣鬼臾區(qū)到岐伯天師那里請教。)

曰:帝聞至道于廣成子,廣成子曰: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

慎汝內(nèi),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于窈冥之門矣,至被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

我其守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

天師必知厥義,幸明晰之!

  【譯文】

(鬼臾區(qū)對岐伯天師說:帝王問廣成子什么是陰陽之道,廣成子說:

大道的至精,在于陰陰陽陽之中;至道之極,在于至陰、至陽。

不執(zhí)著于視覺,也不執(zhí)著于聽覺,保持元神的虛極靜篤,身體就會自然清正。

致虛極守靜篤,不妄作勞,不消耗元精,保持不思不議,才能夠長生久視。

不住心于視,不住心于聽,合一到無心、無為狀態(tài),你的神就會守護(hù)你的形體,形體就可以長生。

善護(hù)念于內(nèi),收攝六根(塞其兌,閉其門),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xué)無憂。自然達(dá)到無上的境地,達(dá)到至陽之源。為你指出窈冥之門,那里是至陰之源。

天地變化有主宰,陰陽變化各有歸藏,謹(jǐn)慎地守護(hù)你的身體,精氣神自然旺盛。

我持一、守一、抱一,使精氣神和諧,因此身體可以長生久視而不衰老。

天師必定知道其中的含義,希望你能明白地給于解釋。)

  岐伯稽首奏曰:

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克聞至道哉!

  帝明知故問,豈欲傳旨于萬祀乎?何心之仁也。

臣愚,何足以知之。然,仁圣明問,敢備述以聞:

窈冥者,陰陽之謂也?;枘邇?nèi)外之詞也。視聽者耳目之語也。

至道無形而有形,有形而實無形。無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無形之內(nèi)。始能形與形全,精與神合乎。

  【譯文】

岐伯一只手上舉到胸前,再俯首至手,說道:

大道之言?。∪绻皇俏覀兩袷サ牡弁?,怎么能夠聽得到這樣至高無上的大道呢!

帝王明知故問,這不是想要把修真的要旨流傳給萬代之后嗎?圣心怎么這么仁慈??!

臣愚昧,哪里知道如此神圣的大道呢?仁慈的圣帝既然明問了,只好斗膽直言:

窈冥,是陰陽的稱謂?;枘?,是內(nèi)外的描述。枧聽,是耳目的解說。

大道既無形而又有形,有形而其實無形。無形隱藏在有形之中,有形混化于無形之內(nèi),才能形神俱妙,精神合一。) 

  鬼臾區(qū)曰:諾。雖然,師言微矣,未及其妙也。

  【譯文】

(雖然天師講得很細(xì)了,我還是不能悟到其中的玄妙之處?。。?/span>

岐伯曰:

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也。

陰陽之原,即巔倒之術(shù)也。

世人皆知順生,不知順之有死;皆知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

廣成子之教,示帝行巔倒之術(shù)也。

  【譯文】

(乾坤之道,不外乎男女。男女之道,不外乎陰陽。陰陽之道,不外乎順逆。

順行則生人,逆行則死亡。陰陽的原理,就是顛倒之術(shù)。

世人都知道順生,不知道順生中有死亡;都知道逆死,不知逆行中有生機。因此就未老先衰了!

廣成子的教旨,是告訴黃帝奉行顛倒之術(shù)。)

  鬼臾區(qū)曰:何言之神乎!雖然,請示其原!

【譯文】

(鬼臾區(qū)稱贊說:沒有什么言論比他更神奇了!能請說出他的原理?)

岐伯曰:

巔倒之術(shù),即探陰陽之原乎!

窈冥之中有神也?;枘杏猩褚病R暵犞杏猩褚病?/span>

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搖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馳矣。

精固神全,形安敝乎?

  【譯文】

(顛倒之術(shù),就是溯陰陽的根源??!

陰陽之中有元神,內(nèi)外之中也有元神的存在,視聽之中也有元神。

溯其根源而持守元神,元精就可以不搖動了。溯其根源而保守元精,元神就不外弛了。

元精牢固元神完全,形體又怎么會衰敗呢?)

鬼臾區(qū)復(fù)奏帝前。

帝曰:俞哉!載之《外經(jīng)》,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游于無極之野也。

  【譯文】

(鬼臾區(qū)回到黃帝面前稟奏。

黃帝說:好極了!記載到《外經(jīng)》上,傳投和指示給大臣和醫(yī)生們,使他們共同聽聞到至高無上的大道,一起遺遙地暢游在無極的原野之上。)

陳士鐸曰:

此篇帝問,而天師答之。乃首篇之論也。

問不止黃帝,而答止天師者,帝引天師之論也。

帝非不知陰陽顛倒之術(shù),明知故問,亦欲盡人皆知,廣成子之教也。

  【譯文】

(這一篇黃帝提問,天師回答,是第一篇的論述。

提問不只是黃帝一人,而回答只有岐伯天師,是黃帝引述天師的言論。

黃帝并不是不知道陰陽顛倒之術(shù),明知故問,是想人人都知道廣成子的。)

《黃帝外經(jīng)》

原名《外經(jīng)微言》,為明朝陳士鐸所傳。

開篇第一章,直擊“陰陽顛倒之道”,乃在“順逆”二字。

世人皆知求順生、避逆死,殊不知順生不生者,害生于恩也;逆死不死者,仁生于義也。故順中求逆,逆處求順,亦生死之門也。

知者自知,迷者自迷。

  當(dāng)下,整個人類“養(yǎng)病不養(yǎng)人”,我們當(dāng)“逆處求順,從心出發(fā)”。

(崆峒山,據(jù)統(tǒng)計,全國各地現(xiàn)有崆峒山八、九處之多,其中甘肅3處,河南2處,四川、江西、寧夏、天津薊縣各1處。)
廣成子仙師所居崆峒山究竟在何方?自古以來,眾說紛紜,需自辨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