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tǔ bō)絕對是青藏高原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沒有之一。 吐蕃與大唐同年立國,雙方相愛相殺200多年,互相見證了對方的強盛與衰落,最終吐蕃先大唐65年而滅亡。 ![]() 當(dāng)時能與大唐死磕200多年的帝國,除了吐蕃之外,再沒有第二個。如此強大的吐蕃,若說沒打過印度,肯定沒人信。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吐蕃曾對印度兩次動武,這在史料中是有記載的。 吐蕃最強盛時期,版圖包括整個中國西部地區(qū),一度攻到中亞和印北地區(qū),與大唐、回鶻、阿拉伯帝國形成爭霸之勢。 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尼泊爾、孟加拉國等都是吐蕃的仆從國。恒河以北的北印度各國都向吐蕃稱臣納貢。 如今的新疆、青海、甘肅、川西、內(nèi)蒙以西及南詔,都在鼎盛時的吐蕃版圖之中。 吐蕃最強盛時,人口達千萬,軍隊有50萬之眾。在兩百多年的征戰(zhàn)中,吐蕃最終被大唐拖垮,因內(nèi)部矛盾而土崩瓦解。 松贊干布是吐蕃帝國的建立者,他在統(tǒng)一西藏后立即與大唐開戰(zhàn),在松州之戰(zhàn)中被侯君集率領(lǐng)的五萬唐軍給痛擊一頓。 ![]() 這時的大唐是不容侵犯的,吃了虧的松贊干布向大唐臣服,被封駙馬都尉和西海郡王,并迎娶了文成公主。 松贊干布去世后,論東贊和論欽陵父子控制了吐蕃朝政,再次向大唐叫板。 在烏海之戰(zhàn)中,唐將蘇定方率一千親兵擊破吐蕃八萬軍隊,斬殺吐蕃副相,但這并沒有澆滅吐蕃囂張稱霸的氣焰。 論欽陵是吐蕃一代名將,他先是攻滅了大唐的附屬吐谷渾,又在大非川之戰(zhàn)中大敗大唐名將薛仁貴率領(lǐng)的十萬唐軍。 八年后,論欽陵再在青海湖之戰(zhàn)中大敗唐將李敬玄、劉審禮率領(lǐng)的十八萬唐軍,戰(zhàn)后奪取了大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鎮(zhèn)。 此戰(zhàn)中,若非有百濟人黑齒常之率五百死士夜襲吐蕃大軍,則唐軍的十多萬主力可能會全軍覆沒,黑齒常之閃耀登場。 ![]() 三年后,黑齒常之在良非川之戰(zhàn)中率三千騎兵夜襲三萬吐蕃大軍,斬殺繳獲無數(shù),之后又多次擊破吐蕃青海軍團。 武則天登基后,忠臣良將相繼被迫害,被稱為“吐蕃克星”的黑齒常之被酷吏周興害死,大唐勢力從此退出青藏高原。 隨著雄踞漠北的突厥汗國再次崛起,大唐陷入腹背受敵的態(tài)勢。在接下來的素羅汗山之戰(zhàn)中,論欽陵大敗十萬唐軍。 論欽陵家族隨后被赤都松贊給鏟除,這讓吐蕃大傷元氣,這時的大唐也是四面受敵,雙方時而議和時而武力相向。 唐玄宗即位兩年后,大唐一改被動挨打的局面。唐將薛訥在武街之戰(zhàn)中大敗吐蕃軍,吐蕃之后聯(lián)合各勢力對抗大唐。 ![]() 屢次戰(zhàn)敗的吐蕃向大唐請和,在之后20年間,吐蕃軍屢戰(zhàn)屢敗,唐將哥舒翰分別在苦拔海和積石軍之戰(zhàn)痛擊吐蕃軍。 接著是高仙芝的表演,他率軍翻越帕米爾高原征服小勃律國,陌刀猛將李嗣業(yè)率一干陌刀手先后大敗十多萬吐蕃軍。 之后哥舒翰攻占石堡城、大莫門城等,收復(fù)河湟九曲之地。這時的大唐國威聲振四海,但好景不長,安史之亂爆發(fā)。 吐蕃剛即位不久的赤松德贊,獲知了大唐發(fā)生內(nèi)亂,遂再次攻伐大唐。 唐玄宗先是將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將處死,又強迫身體抱恙的哥舒翰出戰(zhàn),結(jié)果在靈寶大戰(zhàn)中十八萬唐軍全軍覆沒。 之后大唐屢戰(zhàn)屢敗,直到安史之亂平息后才有所好轉(zhuǎn),若非郭子儀聯(lián)合夾擊吐蕃軍,可能大唐的長安已被吐蕃占領(lǐng)。 ![]() 吐蕃在赤祖德贊時期,國力達到了鼎盛,囊括了中國西部地區(qū),以及克什米爾、不丹、尼泊爾全部與印度北部地區(qū)。 誰知20年后,這個高原帝國因內(nèi)亂而一落千丈。公元842年,延續(xù)了兩百多年的吐蕃帝國崩潰,65年后大唐也滅亡。 那么,吐蕃到底有沒有攻打過印度? 答案是肯定的,史料中記載的比較大的戰(zhàn)役有兩次。 一次是在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松贊干布派1200精兵和7000尼泊爾騎兵攻打印北地區(qū),兵峰到達恒河流域。 兩年后,松贊干布去世,軍事行動被迫終止。在之后的幾十年間,吐蕃不斷蠶食印度諸邦的土地,占領(lǐng)了數(shù)百城池。 第二次是在公元8世紀(jì),赤松德贊派吐蕃軍隊再次攻打印度,印度諸王被迫向吐蕃稱臣納貢,土蕃在恒河岸邊立界碑。 ![]() 同時,吐蕃軍還在加爾各答立一塊鐵柱來紀(jì)念勝利,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剛座寺廟內(nèi)的佛骨舍利也被吐蕃軍掠奪而去。 與南亞國家相比,吐蕃更愿意與大唐爭霸,東進畢竟要比西進容易得多,且南亞諸國的實力對吐蕃根本造不成威脅。 也就是說,只有大唐才能配得上當(dāng)年青藏高原上的強大吐蕃帝國。 其實,吐蕃當(dāng)年是打過印度的,也正是因為打完了,才發(fā)現(xiàn)沒有必要接著打了,所以吐蕃才專門針對大唐打了200多年。下面,我們就具體說一下原因: ![]() 吐蕃建立于公元618年,看這個時間眼熟不?沒錯,唐朝也建立于公元618年;吐蕃于公元842年滅亡,唐朝比吐蕃強一點,多撐了65年,于公元907年滅亡。 那通過時間的對比,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吐蕃與唐朝基本上相當(dāng)于同生共死,而這對難兄難弟就是在打打和和,相愛相殺中走過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唐朝大家自然熟悉,我們今天重點說一下吐蕃,吐蕃是我國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quán),也是我國青藏高原上,出現(xiàn)過的最強盛的政權(quán)。 現(xiàn)在通說認(rèn)為,松贊干布是吐蕃的開國君主,實際上按照西藏習(xí)俗,松贊干布是吐蕃第33任贊普(藏王),只不過在松贊干布繼位之前,西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很多事情只能歸咎于傳說。 并且,在松贊干布出生之前,西藏基本上屬于大小政權(quán)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自然沒有強大的合力對外,也就未見于史書之上。 ![]() 松贊干布生于公元617年,在他出生不久,他的父親朗日松贊,就率兵滅掉了周邊部落,基本上統(tǒng)一了西藏。 所以說,松贊干布在公元629年繼位時,他的父親已經(jīng)為他打好了天下,松贊干布之所以出名,源于他繼位后徹底統(tǒng)一西藏,并建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法律等一系列制度,使吐蕃王朝真正走向富強。 那隨著吐蕃王朝的興盛,松贊干布自然不甘于固守在青藏高原,為了進一步擴張,松贊干布在公元638年,就主動挑起了與大唐的戰(zhàn)爭,史稱“松州之戰(zhàn)”。 在這場戰(zhàn)役中,雙方各投入兵力五萬余名,本來信心滿滿的松贊干布,沒想到被唐軍徹底擊敗,這也讓松贊干布領(lǐng)略到大唐的威武。 也使松贊干布清醒地認(rèn)識到,自己與大唐的差距,雖然兩個王朝建立時間相同,但大唐卻明顯強盛于吐蕃,于是松贊干布開始臥薪嘗膽。 ![]()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大唐稱臣,并成功迎娶回了文成公主,成了大唐駙馬的松贊干布,自然引進了大唐的先進文明,也使得吐蕃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死后,繼任者在松贊干布的鋪墊下,使吐蕃王朝進一步強盛,開始了與大唐的直接對抗,此后的近200年時間里,雙方有過和親、開展過貿(mào)易,但也爭斗不斷。 在吐蕃最強盛時,版圖幾乎囊括了我國整個西部地區(qū),不但控制過新疆、青海、甘肅、內(nèi)蒙西部等區(qū)域,還控制過印度恒河流域,當(dāng)時北印度各國一度向吐蕃稱臣。 當(dāng)時的吐蕃,可以同時跟大唐、回鶻、阿拉伯帝國爭霸亞洲,其兵力甚至曾遠(yuǎn)到中亞、印度地區(qū),所到之處盡皆臣服。 那吐蕃王朝到底是怎么興盛起來的呢?如果說單憑松贊干布的一系列舉措,似乎不足以創(chuàng)造如此強盛的政權(quán),為什么吐蕃政權(quán)來得快、去得也快?自此以后,為什么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如此強盛的政權(quán)呢? ![]() 根據(jù)氣候?qū)W家和歷史學(xué)家研究顯示,在那200多年的時間里,青藏高原的氣候突然變得溫暖起來,當(dāng)時那里濕潤多雨,非常適合人類生存。 再加上出現(xiàn)了松贊干布那樣的人才,所以當(dāng)時青藏高原的人口達到了歷史峰值,專家認(rèn)為,其人口甚至達到了上千萬,所以吐蕃可以動用的軍隊至少有五十萬之多。 如果,再算上向吐蕃稱臣的那些國家,吐蕃真正發(fā)動戰(zhàn)爭動員令的話,其兵力甚至可以達到百萬,這才是吐蕃王朝強盛的原因。 而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冷,吐蕃逐漸走向低迷,加上內(nèi)部的分崩離析,使得吐蕃僅存在224年,就又重新陷入分裂,此后再也沒有出現(xiàn)強大的政權(quán),到了元明清時期,更是可以被輕易征服。 據(jù)專家推測,到了清朝時期,西藏的人口最多只有200萬人,而在1950年的時候,西藏的人口甚至只有120萬人。 ![]() 所以,歸根結(jié)底,是氣候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使得吐蕃人口急轉(zhuǎn)直下,再也沒有了稱霸一方的基礎(chǔ),更不要說其經(jīng)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落后了。 那說了這么多,我們現(xiàn)在正式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么吐蕃持續(xù)攻打強盛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呢?其實,這是利益的使然,下面我們就具體說一下: 01吐蕃攻打大唐的原因 相較于大唐,吐蕃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文明落后,并且二者直接接壤,所以攻打起來不但非常方便,而且能得到很多好處。 這就好比強盜搶劫時,肯定挑有錢人家搶一樣,雖然有錢人家不好搶,但能搶過來的都是真金白銀,投入小回報大,就算冒點風(fēng)險也值得。 而事實上,吐蕃在與 ![]() 大唐的爭斗中,確實獲得了很多實惠,吐蕃就跟我國歷朝歷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樣,獲得了大量的糧食、錢財,這些足以滿足其生產(chǎn)生活需要。 而且當(dāng)時強盛的吐蕃,并不比大唐弱太多,更關(guān)鍵的是吐蕃的騎兵,來得快跑得也快,搶完就跑,農(nóng)業(yè)文明的大唐根本奈何不了它。 02吐蕃不攻打印度的原因 從地理角度來講,吐蕃與印度之間,隔著一座高高聳立的喜馬拉雅山脈,有這道天險的存在,使得吐蕃出兵并不方便,想來去自如更是不可能。 而且吐蕃主要生存在青藏高原,雖然當(dāng)時氣候變暖,但依舊屬于高寒地區(qū),可印度是典型的高溫國家,吐蕃的軍隊并不適合在高溫中生存與作戰(zhàn)。 ![]() 同時,印度當(dāng)時并不是統(tǒng)一的國家,由諸多小型的國家組成,可以說印度不但孱弱還特別貧窮,吐蕃就算打贏了也撈不到太多好處。 所以,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吐蕃當(dāng)然不會去干,在大唐與印度之間,吐蕃自然會傾向于攻打大唐,這也是吐蕃不攻打印度的主要原因。 03吐蕃攻打印度的典型戰(zhàn)例 文章開頭我們說了,吐蕃是攻打過印度的,而且是全面勝利,下面我們就挑兩個比較典型的戰(zhàn)例,來說明一下。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王玄策,提到王玄策,相信很多人,一定會想到前幾年成龍的電影《功夫瑜伽》,沒錯,就是那個王玄策。 那是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當(dāng)時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結(jié)果被中天竺的新國王派兵劫掠,王玄策一氣之下,就找吐蕃借兵1200人、尼泊爾借兵7000人,成功大殺四方,將中天竺滅國。 ![]() 如果說這一次,吐蕃只是借兵給王玄策,并沒有親自參與指揮,那我們說第二個戰(zhàn)例,這一次是吐蕃獨立作戰(zhàn),而對印度用兵的原因,只是為了搶一顆舍利子。 當(dāng)時的吐蕃贊普(藏王)赤松德贊建了一座白塔,他不知道聽誰說的,摩揭陀國有如來佛祖的真身舍利子,于是赤松德贊就派大軍攻打印度,準(zhǔn)備把舍利迎回吐蕃。 印度的諸多小國聽說吐蕃大軍來了之后,根本沒抵抗,直接就投降了,吐蕃大軍在輕松搞定恒河北岸后,快速渡過恒河,攻陷摩揭陀國,順利迎回了舍利。 并且,吐蕃大軍在回撤的時候,特意在恒河岸邊立碑,把恒河定為國界,然后派了四名吐蕃士兵駐守,雖然只有四名士兵,但也讓印度臣服吐蕃長達半個世紀(jì)之久。 04小結(jié) 所以說,吐蕃不攻打印度,是因為撈不到什么好處,并不是打不過,吐蕃之所以不吞并印度,也主要是印度太過炎熱,根本不適合吐蕃人生存。 ![]() 而攻打大唐就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了,因為吐蕃與大唐接壤的地方,氣候條件與青藏高原相似,正適合吐蕃人生存,更何況就算無法勝利,也能順手牽羊撈到很多好處。 其實,吐蕃面對大唐和印度時,實際上就是在做一道選擇題,選哪個實惠,吐蕃也不傻,經(jīng)過幾次戰(zhàn)爭自然就知道了。 |
|
來自: 激揚文字 > 《西藏/吐蕃/烏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