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上稱西域道。因絲綢貿易通過西域道,對古代中西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公元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李?;舴业谝淮伟堰@條古道稱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經(jīng)關中平原、隴東高原、河西走廊,出玉門關、陽關,進入新疆,分天山南、北、中三路到中亞、西亞、歐洲諸國,全程7000余公里。 酒泉過境道屬絲綢之路中段河西道西端。東起高臺,西出陽關、玉門關,長700余公里。 西漢時期,酒泉過境道走向已基本確定:出表是縣(今高臺),經(jīng)樂涫縣(今下河清)、綏彌縣(今臨水東)、祿??h(今肅州區(qū));出祿??h向西,經(jīng)玉門縣(今赤金鎮(zhèn)包括新民堡一帶)、天衣縣(今柳溝泉一帶)沿疏勒河流域西行至淵泉縣(今安西布隆吉、雙塔、小宛一帶);出淵泉縣西南行,經(jīng)南岔、懸泉道敦煌縣(今敦煌西),然后出陽關道或玉門關道至西域,全程700余公里。 1976年,敦煌發(fā)現(xiàn)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1.76萬件,其中簡牘1.5萬余枚。經(jīng)考證,懸泉置即懸泉驛,“置”是西漢“驛”的專稱。由此可知,西漢始,酒泉過境道就已設驛。 東漢建國元年(公元9年)至延光四年(公元122年),其間113年,酒泉通西域道有過“三絕三通”?!逗鬂h書》略 云:“至明帝時,取伊吾、屯車師、置都護,竇固、耿秉等經(jīng)略于前,班超、班勇父子。馳驅于后,西域五十余國,屯田置吏,悉皆內屬,馳命走驛,不絕于時,商胡販客,日款塞下。距玉門、陽關四萬余里,靡不周盡,風聲余烈,約如前漢?!庇纱丝梢?,班超、班勇等名人志士為穩(wěn)定西域作出的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淪為割據(jù)政權,更起迭仆300余年,但中國和西亞、中亞各國之間一直保持著商貿、外交關系。酒泉過境道亦然暢達。 太和七年(公元233年)魏明帝命倉慈任敦煌太守,采取“欲詣洛者,為封過所(通行證),欲以郡還者,官為平?。ㄆ絻r收購),輒與府件物與共交市,使吏民護送道路”的措施,促進了中西貿易,繁榮了敦煌市場。 隋唐時期,尤其是貞觀之治后國家統(tǒng)一,經(jīng)濟繁榮、疆域廣闊,為絲綢之路暢達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隋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至張掖,接見西域27國使臣,促進了西域交往與河西繁榮。唐貞觀至天寶100余年,國勢強盛,四夷賓服,天山南北,蔥嶺內外,烽戍驛站,萬里相繼。隋唐時期改郡為州,在甘州(張掖)以西設肅州,領酒泉、福祿、玉門三縣;設瓜州、領晉昌、常樂二縣;設沙州,領敦煌、壽昌二縣;設伊州、領伊吾、納職、柔遠三縣;設西州,領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縣;設庭州、領金蒲、蒲類、輪臺三縣。各州置都督府。在西州以西設安西節(jié)度,撫寧西域,統(tǒng)龜茲、于闐、焉耆、疏勒,謂之安西四鎮(zhèn)確保過境道暢通。 唐代酒泉過境道走向,雖因地名有變,但仍沿漢制。據(jù)《中國絲綢之路交通史》《唐代絲路綠州干道主要驛站簡記表》記載:絲路酒泉道自肅州始至沙州玉門關止,中間經(jīng)24驛站。自肅州至瓜州480里,瓜州以西置玉門關與合河戍。瓜州至沙州300里,沙州城內置豆虜軍,出沙州以西至安西四鎮(zhèn),沿途設14驛站,形成出長安至西域一萬二千里沿途均有驛站的布局。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后,“吐蕃占據(jù)河西,酒泉過境道被阻”。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張義朝舉義歸唐,收復河西,酒泉過境道復通。 兩宋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tài),形成宋、遼、西夏、金并存的割據(jù)局面。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據(jù),設置黑水燕軍領肅州,平西軍領沙州、瓜州。出敦煌進入西域,由回紇等民族建立哈喇汗國、西遼國統(tǒng)治。這一時期,割據(jù)政權并存,經(jīng)濟自立,文化差異,互不統(tǒng)屬,影響了絲路暢達,許多胡商與中原交往不得不繞道而行。西夏控制的酒泉過境道,并不拒絕民間貿易交往,只是采取“十中取一”的稅收政策,坐收漁利,苦于商賈。公元十世紀后,海路交通開通,海上絲綢之路隨之形成,陸路絲綢貿易逐漸減少。此時,中原需馬匹,西域需茶葉,“茶馬互市”在酒泉過境道路上形成。當時的肅州、沙州都曾是茶馬交易的集散地。 兩宋時期,酒泉過境道的走向開始變化,敦煌境內陽關、玉門關因民族割據(jù)、絲路不暢、商賈繞道等原因,逐漸荒廢。酒泉過境道由瓜州分為兩路,一路由瓜州西北行,經(jīng)白墩子、小泉、大泉至伊吾、哈密等西域地。一路由瓜州至沙州,西南行經(jīng)南湖、多壩溝、安南壩、芨芨臺,至若羌進入西域地。 元中統(tǒng)五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即位后,十分重視西域驛道的開辟,分別以大都為中心,先后開通經(jīng)今蒙古國西行的北道,經(jīng)河西走廊西行的中道及經(jīng)今青海西行的南道。元代酒泉地區(qū)還辟有納憐道、瓜州曲先道等溝通內蒙古與青海的道路。 元代酒泉過境道,屬絲路中道河西段,是進入西域中道、北道的必經(jīng)之路。元八年(公元1271年),馬可·波羅隨其父叔就是沿這條道路,由西向東經(jīng)若羌到沙州,經(jīng)瓜州、肅州、甘州、涼州,出河西走廊東去大都。 另一條道路,自瓜州起西北行,經(jīng)白墩子、小泉、大泉、紅柳河、到伊吾(哈密)與絲路北道路匯合。 明初,酒泉過境道商貿活動依然活躍。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一支由北京經(jīng)酒泉過境道返回撒馬爾罕的商隊,僅載貨駱駝就有800峰。同年,西域商賈一次販進馬4740匹。返回時換回絲綢3萬余匹。這一時期,中原的茶葉,酒泉的大黃,也經(jīng)酒泉過境道大量輸入西域。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嘉峪關以西被吐蕃占據(jù),明政府采取“閉嘉峪關絕西域貢,以御敵”的政策。嗣后,絲路酒泉過境道與西域商貿往來逐漸減少。 明代,酒泉過境道自高臺起,經(jīng)黑泉、深溝、黃泥堡、臨水、肅州衛(wèi)到嘉峪關。此道亦為甘涼大邊道西段。關于出關走向,據(jù)陳誠在《西域西行記》記載: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正月十三日,從肅州起程,西出嘉峪關,經(jīng)赤斤蒙古衛(wèi)、布隆吉到哈密衛(wèi)。這條道路的走向與元代基本相同。又一路,自安西分道,向西南行,經(jīng)南岔、苦水井、至沙州。據(jù)《重修肅州新志》明朝建置記載:“明洪武五年,宋國公馮勝下河西,乃以嘉峪關為限,遂棄敦煌焉。”可以推測,出沙州經(jīng)南湖、安南壩、芨芨臺出西域的道路雖存在,但少有行人。明末、清初,蔥嶺以西中亞各國,被沙俄統(tǒng)一,阻斷絲路交通,但中俄邊境貿易不斷。 清代,酒泉過境道屬官馬西道河西段。據(jù)《重修肅州新志·河北道里西域邊陲記略》記載:“東起高臺,西行五十里至黑泉,又五十里至深溝,又三十里至鹽池、又四十里至雙井、又六十里至臨水、又四十里到肅州,又七十里至嘉峪關,又三十五里至雙井子界牌,又七十里至赤金湖,又四十里至赤金峽,又一百里至靖逆衛(wèi),又七十里至柳溝堡,又四十里至橋灣,又七十里至黃蘆崗,又七十里至尖山子,又九十里至刺窩泉,又六十里至東長流水,又七十里至白芨芨灘,又九十里至馬連井子,又七十里至星星峽止?!毖赝驹O驛站22處,全程1265里(633公里)。出星星峽又經(jīng)西長流水、黃蘆汗等6站440里(220公里)到哈密。 出玉門關道逐漸被砂磧湮沒后,酒泉過境道安西以西路段,北移至星星峽口。清雍正年整修星星峽路段,立有“饋餉修路碣”,碣文:“皇威震迭,底定西酋,整厥虎旅,駐于伊州(今伊吾地)。啟拓疆宇,騰聲遐諏,轆轆飛挽,駕馬服牛,地靈助順,荒磧泉流,維山磊砢,輪蹄是憂,聿來善民,攘剔平修,王道坦蕩,振古長留。雍正十有三年春三月,臨運使者為善人楊可綠立石于星星峽?!边@是酒泉過境道,也是酒泉地區(qū)首次有文字記載的捐資修路。 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陜甘總督左宗棠進疆平定阿古伯叛亂,又一次大規(guī)模整修甘新驛道,并沿途植樹,留有“左公柳”“左公道”美譽。 民國13年(公元1924年),甘肅省政府“倡修汽車路”始,對甘新驛道按六級公路標準進行了多次勘測和改建,改變了原酒泉過境道走向。酒泉以東線路向南移動,酒泉以西線路向北移動,大部分線路不再穿過農林區(qū)。(李西屏) 責任編輯:陳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