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什么是修行?什么是德行? 什么是圓滿?什么是珍貴? 小故事 大智慧 人類情感 何以得道 今天我們《聽故事》要分享的是:道長九問小徒弟--眾生苦難--“悟透看破”皆失道。 在聽講之前,大家都要學會專注,學會放松,學會深長緩慢地調整自己的呼吸,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進入洞天福地,穿越時空來得到真正的知識。 現在很多人都說某某人很有情商,某某人很擅于與人打交道。在我們的情商里面是怎么看的呢?就是看破不說破,認為這個人他只要能夠悟透、看破,那么他就會成為一個成功者,或者一個人中龍鳳。 對此,我們要講的這些故事里的道家人物是怎么看待的呢?《道德經》對一個人的方方面面的行為舉止跟行動都有一個很清晰的指導。 什么叫“看破”?什么叫“悟透”?在我們心目中都認為某一個人非常聰明,甚至精明,能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質,這就是我們眼里的智慧,是我們眼里最高學說的那種人才。但是他看破之后又不說破,就顯得他非常有情商,大家就挺喜歡他的。 那么,很多人說在我們面對生活、事業(yè),面對上下級關系時,我們就看穿悟透了這件事,從此以后就不管了,不管別人怎樣,不管了。 還有一些人,做老師在傳播一些知識,培訓一些知識,然后也告訴大家,他們能夠一針見血的看出來但不去點明它,不去說破它,那么他們從此就可以高高在上,擁有自己的大智慧。 其實,這些人對《道德經》的理解都出現了一些偏差(這里的偏差我們慢慢用故事來給大家解答),最大的偏差就是我們都覺得聰明絕頂之后就變成了智慧,這是對《道德經》最大的理解偏差,因為不管你有多聰明,你都難以得到智慧;不管你怎么去悟透看破,都跟大道背道而馳,因為大道根本跟聰明沒有絲毫關系。 大道跟什么有關系呢?跟天道有關系,跟善良有關系。但是不是有了善良就行了?有了善良還是在人的層面,真正的天道是在善良上的超越。 所以到達最后我們會感覺到:善良、憐憫、同情這些都還是人類的情感,上升之后到達慈悲,我們才能夠觸碰到那個“道”。 ![]() 小故事 大智慧 道長九問 小徒弟 在古代就有那么一個老道長,也在深深地思考怎么去培養(yǎng)他的小徒弟。這是唐朝的一個李道長,已經90多歲了,他收的小徒弟是一位非常尊貴的公主。 唐朝有好多公主都出家去做道士,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對《道德經》和“道”的學說推崇備至,置其于最高的位置。這些公主們也是非常有慧根的,從小就耳聞目染、潛移默化,所以她們愿意出家為道。 這個老道長就收了一個公主為徒。但是公主總是刁蠻的,她平時也不一定會特別聽話,因為她會按照自己的心性來。一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比如身邊全是宮女、太監(jiān),或者奴仆,都對她百依百順,會讓她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但畢竟她接受的是宮廷教育,她非常聰明,擁有著我們人間所說的這種“智慧”。當然這個“智慧”是打了引號的智慧,與《道德經》要告訴我們的不太一樣。 道長在逐漸教化她之后,發(fā)現了她有很多的習性,為了進一步點化她,就有了我們今天要講的“九問小徒弟”。 這個小徒弟她感受不到人間的苦難,因為在宮廷長大,所以她只感覺人間好好玩,好像沒什么苦難。于是道長給她設下一些問題來問她,逐漸地啟發(fā)她,看她能不能領悟到。 第一個問題是什么?道長問她:“在我們這個世界,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公主想了一下,感覺到最大的肯定是天,因為感覺天是無邊無盡的。那什么是小的呢?應該是一片樹葉,樹葉是很小的,還有小草等植物這些都是很小的一片一片的。 既然公主能夠知道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道長繼續(xù)提出一個問題:“天空能擋住你的眼睛嗎?”公主向天空一看,再向周圍一看,發(fā)現天空無法擋住她的眼睛,“不能?!?/span> “那樹葉能擋住眼睛嗎?”道長去摘了一片樹葉,放在她眼前說:“你再看前面的那個高塔,還能看到嗎?”看不到了!樹葉反而擋住了眼睛。 很奇怪啊!大的天空,如此廣博卻擋不住自己的眼睛,小小一片樹葉卻真地把眼睛擋住了。 道長繼續(xù)引導她,這是什么道理?為何大的不能擋??? 因為大的是空的,所以沒擋住,它代表了“無”。這就是《道德經》講的“無”的重要,先天地之先的那個“無”,它可以真正施展它的無窮無盡的功能。 而這小小的一片樹葉卻可以擋住我們的眼睛;正因為擋住了我們眼睛,所以就會擋住我們的思考,擋住我們的智慧。所以,我們在人世間的煩惱,就是因為我們被小小一片樹葉擋住;那這片樹葉是什么?就是一個問題。 我們在人間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痛苦煩惱往往來自一個不經意的小問題,包括那些夫妻反目成仇,甚至舉刀殺人,其實都是一片小小的樹葉擋住了他的眼睛,也擋住了他的心智。 這就是第一問,關于大與小的關系。 道長繼續(xù)開導她,提出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很奇妙,因為道家有一門法術,叫做點金術,這個點金術一旦修煉成功,用手指一點石頭,一下子就變成黃金,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 就像司馬遷在《史記》里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鳥為食亡,人為財死?,F在有點金術了,那些都不需要了,也不重要了,那無窮無盡的財寶不是都為自己所得了嗎? 道長問的什么問題呢?“這門點金術傳授給你,你覺得好嗎?”公主思考了一下說:“點金術,是不是點成的金子永遠是無窮無際的存在?” 道長告訴她:“其實,點金術根據你的功力還有所不同,比如,有的點金術學成之后,一百年之后它會變成石頭,有的點成后三百年后還會變石頭,有的最長的可以一千年之后變?yōu)槭^,你選哪一種?” 公主想了半天,突然慧根開發(fā),她說:“這種點金術不管是一百年、兩百年、三百年甚至一千年,那之后呢?當它又變成石頭之后正好放在別人家里,那不就是害人嗎?不學!” 所以公主選擇不管有多好的點金術,哪怕可以管一千年變回石頭她也不學。這種所謂的慧根是什么?其實就是學道的根基,叫做“善良”,不想害人。 道長再問第三個問題:“你覺得是金子好還是種子好?”大家都知道金子可以買到很多很多東西,而種子栽在土里還要去找肥沃的土地,還要施肥,還要發(fā)芽,慢慢長出來,是很麻煩的。到底哪一種好?公主其實對這些并沒有太多的概念,所以有一天,道長把她帶到農地里去看。 她看到天上頂著大太陽,農民還在辛辛苦苦做事;有時候天上下雨他們仍要做事,因為他們必須要完成每天的工作。公主終于理解了種子好還是金子好,各有各的好。 但是總的來說,種子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從這個角度來講,不能離開種子,但可以離開金子。比如在一個大災荒的時候,離開金子無所謂,離開種子就要死人,金子沒有任何用處。 因為大災荒的時候,有大米的家庭,你就是給他金子,他也不賣給你,因為賣給你他就死掉了,金子有何用處? 公主雖然身在宮中,由于她還不到十歲,是一個很小的孩子,她的眼睛是純凈的,看到的事物是本來的面目,而不是后天沾染習氣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可能他們會覺得金子好過種子。 道長問她第四問:“世間到底什么最珍貴?”公主想了半天,覺得在家里得到父母的愛好像理所當然,但是自己喜歡的那條金魚突然死去,令她太痛苦了,三天三夜還在哭。 所以公主覺得如果自己很想要的一個東西失去了,或者是很想要一條金魚怎么都得不到,這個太痛苦了。道長表示沉默,不忙回答她,讓她去經歷,又帶她到處去走動、云游。 當這個小公主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到了滄海桑田各種變化,而人們在那些痛苦中掙扎,經歷生、老、病、死、苦,公主突然領悟了。她說:“世間最珍貴的并不是失去,或者是說未得到。 因為已失去的和自己無關,未得到的更加不屬于自己,真正的尊貴是我們大家現在、當下的擁有,活在當下才是最尊貴的。 ”所以,道家學說和傳統(tǒng)文化對“活在當下”的解釋就是,比如我們現在聽課,這一剎那間就是我們人生最尊貴、最真實存在的。而昨天晚上做了的一個夢,已經過去了。明天還沒有到來,還沒有擁有它,不必過多地去憂慮。過多地憂慮過去與未來,都是增加痛苦、煩惱的根本因素。 道長一看這個公主還是“孺子可教也”,繼續(xù)問她第五問。有一天,他故意考驗她,看到一個蝎子掉到水里去了,他就用手去救它,把它拿起來。但是這個蝎子才不知道他是要救它還是要害它,就一下子錐了他一下,手就腫了。 老道長一看手紅紅腫腫的,也無所謂,繼續(xù)再一次想去把那個蝎子救起來。這公主一看,說:“哎呀師父,不要這樣了,它把你的手都扎腫了,你還去救它干啥?”這就是第五問:這個蝎子到底該不該救? 在公主眼里覺得:如果它要傷害我,就不救它了。道長要告訴她的是什么呢?其實這個蝎子它要扎人是它的天性,它根本就不分好壞的。 就像狗在看家,任何人走近它,走進那個院子,它都要叫,甚至要咬,這是它的天性,它沒有分出好與壞,它沒這個概念。 那作為道長我呢,為什么要救它呢?因為天性,狗的天性就是要汪汪大叫,要看門。蝎子的天性就是看到有什么東西來靠近它,就要扎他。 而我呢?我的天性是什么呢?我的天性就是要救它,我的天性就是對這個世界表示我的善意。這就是第五問。天性使然即是結果,天性是什么樣子,結果它就會呈現什么樣子,這是發(fā)問式的教育法門。 那個第六問是什么呢?有一天,這個公主她非常非常地不高興,為什么呢?因為一陣狂風暴雨,后花園的花全部被摧殘了,這實在是讓人快樂不起來。 她每天看到那些牡丹花和各種鮮花開放,是非常愉悅的,而且公主作為女孩子嘛,特別喜歡鮮花。她問師父鮮花一下被摧殘,自己快樂不起來,問題是什么呢?“我怎么才能快樂呀?我自己都不能快樂,我又怎么帶給別人快樂呀?”這個問題留給聽眾同學們,因為道長也無解,道長不回答她。 繼續(xù)發(fā)問,發(fā)生了件什么事呢?公主與道長在云游途中,看到一個人在那里罵人,過去問是怎么回事,才知道原來這個人的鄰居每天要送他幾條魚,因為鄰居是打魚的。他每天為什么要送他幾條魚呢?因為他們關系非常友好。 但是這一天,沒送給他,然后又過了一天,還是沒送他,連續(xù)三天都沒送他。這個鄰居非常不高興,說:“過去你天天送我魚,現在三天都不送我,是不是我們永遠成了仇人?是不是忘恩負義了?是不是忘掉我了?”他就一直在那里抱怨,也不問為什么沒送給他和為什么連續(xù)三天不見人。 第七個問題是什么?就是遇到抱怨的人,怎么讓他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呢?道長也不回答;再是抱怨的人為什么要抱怨呢? 道長還不回答。怎么辦呢?用一杯白水,放一點鹽,喝一下,什么感覺?咸的,而且鹽放得有點多,還有點發(fā)苦。好吧,記住這個感覺。 然后道長帶上這個公主小徒弟到了山間的清泉,那個清泉是流動的清泉,下面就有很大的一片積水。道長把手上同樣的鹽放入水中,然后讓她用木碗舀水,“喝下去,看看什么感覺?”“甜的,甜美可口,很舒服啊!” 這是為什么?剛剛同樣的放鹽,水會發(fā)咸,還帶苦味,現在很鮮美,很甜的。 我小時候就是,過去的沒有受污染的水,不僅有魚,清澈見底,而且那個水可以喝,是甜的,真的是甜的,不是那個廣告語“味道有點甜”。我們小時候那個水是真的有點甜。大家去思考,這是為什么? 第八個問題是什么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什么?”第八個問題其實是《道德經》的原文,就是一個德行圓滿的人看起來沒有德行,而一個沒有德行的人卻看起來德行圓滿,感覺是反的。這個問題非常奇妙,不用回答,這里有一個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大財主,做了好多好事,幫助災民,只要修行人遇到困難找他,他會提供經濟的支持,幫助了很多年。所以他也沾沾自喜,覺得“我這個人德行即將圓滿了”。然后逢人就說他的故事,大家都贊嘆:“?。∧阏娴氖且粋€大好人!大善人!大財主!了不得!” 這一天,他正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德行越來越圓滿了,他就問那個老道長:“我這個德行是不是也快圓滿了?”因為道家講究的是三千功行,八百行圓,是不是圓滿了? 道長微微一笑,說的什么呢?“沒有德行。”這個大財主非常氣憤,說:“你這個道長怎么亂說話呀?我做了這么多好事,憑什么說我沒德行啊?”他對道長破口大罵,覺得這個道長有眼無珠,立即氣憤地拂袖而去,回家去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就留給聽眾同學們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悟。很多東西很多問題我們點到為止,有待于自己去延伸,去修行,因為思考就是在修行! 然后我們接下來講第九個問題。第九個問題就是一個故事,對人間來說,這個故事是一個比較悲傷的事情。 話說公主到了她二十多歲的時候,有一次,突然重病不起,請遍了所有宮中的御醫(yī)、民間的名醫(yī),都是沒有效果。要是在過去,這個公主畢竟本人在修行,所以一般的小毛病什么的,她自己都會治療了。 這一次就非常奇怪,一病就是好多年。因為她的老道長師父到處去云游,所以四處找也找不到。好不容易回來了,趕緊請到宮中。 老道長進宮之后,就用他的道法來給她進行調理、療愈,然后用他的方法去探測她這個病的來龍去脈。結果從卦象里面看出來,這不是凡間的病,是業(yè)障。 探測到她過去世曾經犯了很重很重的殺業(yè),所以到了這個年齡,她就要在人間結束她的劫難。也就是說,這已經不是一般的醫(yī)藥可以解決的了。所以他嘆了口氣,知道回天乏術,怎么辦呢? 公主其實非常有慧根,看了他師父的表情,就說:“不要隱瞞,有什么就告訴我,我能接受的。”老道長就告訴她:“因為你過去世業(yè)障非常重,犯了殺業(yè),所以這一世到了這個年齡,人間的壽數已經差不多就盡了,不是一般的醫(yī)藥可以解決的了。你還有什么心愿告訴我,師父一定給你全部完成?!?/span> 公主想了一下,說:“我有心愿,希望師父來幫我完成一下。我的心愿就是把我的身、口、意都供養(yǎng)給師父。然后把我的父王送給我的這些房屋,全部供養(yǎng)給您,由您支配。還有好多好多的賞賜,家里面父王多年賞賜的綾羅綢緞、金銀珠寶,全部供養(yǎng)出來。” 也就是說,當她把這個話說完的時候,她已經一無所有,全部供養(yǎng)出來。這個道長也不客氣,完全接受。 ![]() 小故事 大智慧 空性圓滿 蓮花化身 當時我在聽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的年齡還不大,無法理解,認為這個老道長有點貪心,那個公主給他什么,他就全部收走了,公主這個時候應該最需要得到的是安慰啊。 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應該安慰她才對啊,“你現在正在身體病況之中,不要想那么多,好好養(yǎng)病”,諸如此類。這是普通人的想法,一般醫(yī)生也都會這樣勸。 但是這個道長沒有任何的安慰的語言,也沒有勸導的語言,接受她所有的供養(yǎng),然后讓他的隨從能接收的記賬接收。 從這天開始,這個道長就一直陪著她。雖然她的身邊倒是有很多的隨從下人,或者她的家里人每天來問候一下。但是她希望老道長24小時陪著她。道長就陪著她,一直到生命的終點。 中間就過了一個月,道長就天天陪著她,白天跟她聊聊天,講講道;晚上打坐,她已經不能坐起來了,就只能睡神仙,于是就這樣引導她。 因為公主把自己的全部身、口、意跟人間的一切,相當于做了個了結,她把全部供養(yǎng)出去,其實她就給自己一個最后的交代。她在人間已經空空蕩蕩,一無所有,這個時候她的靈性,其實已經得到了空性。得到空性、得到自性是修行的最后的圓滿。 所以她能預知時至,她知道:“哦,今天晚上我就要走了。”她就跟她師父說了,她師父當然了如指掌,也都知道的,知道她今天晚上要走。 然后做了一切安排,她師父就說:“你睡神仙,我打坐來送你一程。”這個晚上是月明之夜,打坐之后,天上就響起了仙樂,有天上的九頭獅子、天尊、還有各種天人們都來接引。 普通人是看不到的,但是能聞到整個房間的香味,久久不散,能夠用眼睛看到空中的那個七彩光環(huán)。因為平時晚上只有皎潔的月光,但是今晚有七彩的光環(huán),不知從哪里出來的,人們看到了。 這個老道長元神出竅,拉著公主的靈性向空中飛去,到達仙界--東方長樂九品蓮花上品上生。 在人間了結了一切,大家還在哭,因為覺得公主離開人間了。老道長跟公主在同一時間都沒有回來,因為老道長坐化了,走了,沒再回來,送她走了。 這故事講完了,九問講完了,故事不復雜,大家自行感悟。這里面的什么是慈悲?什么是德行圓滿?去自行腦補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