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川,位于正寧縣宮河塬的榆林子鎮(zhèn)以南。這里群峰南北聳立,如屏夾峙,川道自東向西,地勢開闊,羅水(今稱四郎河)貫穿其中,蜿蜒西去,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風景秀美,堪入圖畫。羅川城即位于羅水北岸。此城最早筑于何處,現(xiàn)在已不可考知。據(jù)歷史記載,北魏泰常五年(420),朝廷即在此重置陽周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因“羅水出于川”,遂改陽周縣為羅川縣。一直到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縣名雖然幾多變更,但羅川城作為縣治,時間竟長達1509年。所以客觀公允地說,羅川城實在是一座名實相副的千年古城。 羅川城歷史悠久,見證、演繹了許多載入史冊的重大事件,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正寧一位文人以《羅川即景》為題,描寫了羅川城的人文風物。 相傳唐天寶元年(742),唐玄宗攜妃從驪山返回西京長安宮的夜里,夢見自己在四方巡游途中,在羅川琴山大會群仙于“籮底”。次日清晨醒來,夢境歷歷在目,難以忘懷。玄宗性本愛好道家學說,于是廣選使臣,遣赴全國各地查訪夢境之地。 一日,一使臣涉渭河,越子午,沿秦直道北上,來到羅川縣。站在山腰觀看,只見群峰聳峙,樹木蓊郁,一河如練,鶯飛鹿鳴,一道平坦開闊的山川,像聚集著幾分仙脈靈氣。細辨其地其景,倒和皇帝夢境有些仿佛。于是繼續(xù)向城中走去。中途,遇見一鶴發(fā)童顏的老者,使者道明來意,老者不語,轉(zhuǎn)身便走。使者納悶,便緊隨其后。緊走慢走間,老者飄然化成一只白兔,鉆入路邊的一處洞穴。使者暗暗稱奇,記住洞穴位置,找到縣衙,向知縣宣諭圣旨畢,傳喚民夫在洞穴處挖掘,獲27尊玉質(zhì)真人像(道家成仙稱真人)。這些玉真人像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精美絕侖。同時,還掘得心星一座(可能是形狀如二十八宿中的東方七宿之一的心宿雕像),連同27軀玉真人像,正應了“天上二十八宿下凡”之意。 在古代,人們推崇圖讖符瑞學說,世間出現(xiàn)赤葉瑞草都被當作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吉兆。在羅川發(fā)掘出了28尊對應玄宗夢境的寶貝,自然是天仙下凡輔佐、李唐江山永固安寧的吉兆。玄宗聽了使者的稟告,連聲:“承天通圣,朕仙一體!”于是傳旨在羅川建立了承天觀,并取真人保護安寧之意,親自把羅川縣名改為真寧縣。承天觀建成后,香火鼎盛,游人如織,成為遠近聞名的一處游覽朝仙的圣地。而挖掘出玉真人像的“羅川兔穴”,以后也成為縣“八景”之一,聞名遐邇。歷代墨人騷客、遷夫赤子莫不駐足流連,題詩撰文,以寄感慨之思。清時邑人鞏帝疆曾賦詩曰:“可是投廬未肯還,猶留古穴在人間。星殘玉界沉秋水,月照寒株動碧山。藥草千年留絕塞,風云終古護元關(guān),懸知盛世多祥應,赤瑞行將取次攀。”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這里的山水與李唐兩位父子皇帝有著深厚的不解之緣。前邊剛發(fā)生了唐玄宗夜夢群仙、遣使查訪確證、敕建承天觀、改縣名一連串有趣的事情,接著唐肅宗又駐蹕羅川城,留下了流傳千古的風流佳話。 14年后的唐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在河北范陽反叛,攻陷潼關(guān),擒住唐軍主帥哥舒翰,引起京師震動。唐玄宗出逃四川成都避難。太子李亨一行于7月間奔赴時稱朔方的靈武,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并改天寶十五年為至德元年。隨后郭子儀、李泌等文武大臣相繼趕來護駕,并參贊軍政,籌劃平叛。8月,肅宗一行到了慶州順化。10月到達寧州(治在今寧縣)彭原郡。在11月左右,取道真寧縣回返長安。 相傳唐肅宗駐蹕真寧縣時,曾攜愛妃張良娣前往位于羅水以南的泰山廟拈香求子,并經(jīng)常在羅川城西門外一個有數(shù)畝大的土臺上歇息。時值兵荒馬亂,肅宗一行數(shù)月間鞍馬勞頓,飲食不節(jié),久居深宮的張貴妃水土不服,突患肚痛病,而肅宗身邊的御醫(yī)百般施治,竟然不見好轉(zhuǎn)。足智多謀的郭子儀心知是水土不服,便在當?shù)卣垇砹艘晃晦r(nóng)夫診病。農(nóng)夫看了一眼張貴妃,便用火點著手提的旱煙鍋,猛吸幾口,然后讓給貴妃。張貴妃一鍋煙吸完,只覺得腹痛全消,渾身通泰,心曠神怡。肅宗聞知,龍顏大悅,也點上煙鍋品吸一番,良久,脫口而道:“真乃龍鳳煙也!”因此煙葉種在唐肅宗歇息過的城西門土臺上,所以當?shù)厝朔Q其為“唐臺龍鳳曬煙”。肅宗回朝后,對羅川曬煙念念不忘,叮囑地方官員作為貢品,按時進貢。從此后,羅川唐臺龍鳳曬煙聲名大振,四方遠近,竟相購買,經(jīng)千百年而不衰。 羅川唐臺曬煙的傳說還有另一個版本。那就是肅宗在城西土臺上歇息時,忽然聞到一股濃洌的撲鼻香氣。抬頭一看,見一老者吸著旱煙鍋從臺下經(jīng)過。肅宗便召來老者問香自何來。老者說,是我口吸旱煙飄散而來。肅宗聞言,便接過老者旱煙鍋猛吸幾口,頓覺口齒生香,神清氣爽,便連連予以夸贊。后來,還傳說羅川唐臺的曬煙之所以香氣濃郁,是因為唐肅宗的妃子張良娣將化妝用的胭脂水潑在了唐臺上面,脂香味入土滲進了旱煙葉。(王立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