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亞寧出身在姊妹眾多的家庭里,她也是安家最小的孩子,從小就性格乖巧,也是學(xué)習(xí)成績比較突出的三好學(xué)生。 江亞寧也是所有姊妹中,氣質(zhì)最像安杰的,她身上有母親的知性和文藝,加上她從小就喜歡閱讀和思考,這也讓她學(xué)會獨立思考,對人事都有清晰的認知。 其實在當(dāng)時那個環(huán)境里,學(xué)校還沒有像現(xiàn)在一樣,廣泛普及課外知識,小小年紀的亞寧就開始主動吸收課本之外的文化。 也許是因為書籍的滋養(yǎng),江亞寧從小就非常懂事,雖然她身上沒有特別突出的性格,不如姐姐江亞菲好強,也不如哥哥那般勇敢。 但她卻總是能夠在關(guān)鍵時刻,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 小時候,哥哥們一個比一個調(diào)皮搗蛋,動不動就三五成群外出跟人家打架。 江亞寧總是第一時間趕緊往家里匯報,因為擔(dān)心哥哥們?nèi)浅龃蟮湥瓉唽幖霸绯鍪?,避免悲劇的發(fā)生,看得出出她內(nèi)心深處的貼心。 家里突然來了個不速之客江昌義,他聲稱自己是江德福的兒子,這一鬧,不僅讓安杰一氣之下,直接離家出走,還破壞了整個家庭的和睦,讓本來相處融洽的親友之間心生嫌隙。 江亞寧心里一樣憋屈得慌,不比姐姐江亞菲少氣,即便她非常討厭江昌義,但并不會刻意給人家甩臉色,也會多少給他提供一些幫助。 以至于多年以后,江昌義也一直記掛著江亞寧的好,江亞寧需要幫助的時候,江昌義也會幫襯一二。 這個總是默默無聞的小女孩,縱然話不多,但卻活成了很多人喜歡的樣子。 當(dāng)大哥二哥提出要改名字的時候,一個要改成江衛(wèi)國,另一個要改成江衛(wèi)東,但是亞寧卻說自己要改成江衛(wèi)媽,可見她從小就疼惜母親,這一點,其實很多小孩子都做不到。 當(dāng)父親因為江昌義的事情,翻來覆去睡不著的時候,難免心煩意亂,但是江亞寧并沒有袖手旁觀。 因為她心思細膩,能夠看到房頂上父親來回踱步,能夠從父親黯淡無光的眼神中,看得出他對安杰的思念。 所以她就手寫一封信,信中的內(nèi)容字字懇切,本來安杰心里堵得慌,江德福給她寫的信,全被她撕了扔進垃圾桶,但是小女兒的信卻讓安杰感動得淚流滿面。 最終也成功打動安杰坐船回到海島,如果不是有江亞寧的那封信,以安杰的脾氣,估計得再耗好幾個星期。 李尚龍在《遠離消耗你的人》中寫道:“當(dāng)你對親密的人說不出“對不起”或是“我愛你”的時候,不妨拿起筆寫一封信,文字要比語言更有力量”。 江亞寧這一生無疑是幾個孩子里最幸福的,她這一生也比較順利的,后來考上了好大學(xué),她的人生大概是很多人都羨慕的吧。 ![]() 如果一個家里孩子比較多,當(dāng)安排活比較多的情況下,沒有明確分工的時候,大部分都是依靠自覺,其實是性格。 而亞寧一貫是家里比較好使的那個孩子,姐姐亞非刁鉆愛耍小聰明,通常都會偷懶把剩下的活交給妹妹做。 安杰有時候想安排個人去外面給她干點活,亞非硬脾氣,弟弟太油滑,而亞寧看起來像個軟柿子,因為比較“使得動”,所以她干的活相對會多一些。 不過即便如此,亞寧并未因此心生不滿,因為她其實很有自知之明,自家的能幫就多幫一些,反正都是一家子骨肉,虧也虧不到哪兒去。 兄弟姐妹之間,她從來都是顧全大局的那一個,雖然江昌義這事,很多都是父親的錯,是因為他沒有對安杰坦誠,所以導(dǎo)致母親怨氣,姐姐不滿。 但她對事總是有自己的判斷,即便她也很生氣,但是她明白這件事并不是江昌義的錯,但是父親也有自己的無奈。 江亞寧善解人意,她知道父親心情不好,更不會像姐姐那樣總是嘴上不饒人,總是會適當(dāng)勸慰父親。 她的體貼越是在安靜的時候,就會不經(jīng)意表現(xiàn)出來,能夠給人帶去溫暖。 ![]() 江亞寧從小就表現(xiàn)出了對寫作的天賦,安杰得知小女兒喜歡讀書,她就把自己積攢了滿滿一箱的書,全都讓給江亞寧看。 在那個時候,看閑書通常只會被大人,認為是不務(wù)正業(yè),但是安杰卻極為重視培養(yǎng)小女兒的文學(xué)天賦。 因為安杰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讀書,既然孩子有這方面的興趣,她就不會打壓孩子的興趣,反而刻意訓(xùn)練女兒遣詞造句的能力。 安杰和江德福慪氣,獨自坐船回到青島,無論江德福怎么勸,怎么通過寫信捎去關(guān)心,安杰卻一直都無動于衷。 亞寧的一封信就把安杰從遠方召喚回來了,信中有寫到父親對母親無聲的思念,信中文字真誠自然,也徹底打動了安杰。 按理說,安杰都離開家那么久了,可是江德福都不曾親自找過自己,這更是讓安杰甚是心涼,就本能覺得江德福根本不重視她。 可是江亞寧寫的信,卻讓她看到女兒在文字上的天賦,也讓她看到了女兒身上的可能性。 更讓她為之感動,這個女兒真的像當(dāng)年的安杰,女兒想念自己了,就算安杰很生氣,但是看在孩子的份上,再冷的心也會被感動。 她昔日里對亞寧的刻意練習(xí),女兒也十分配合,時間久了,亞寧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xué)習(xí)習(xí)慣。 再加上亞寧的求知欲很強,所以一遇到困惑,都會去請教安杰。 不得不說,安杰的眼光很準,她意識到這個女兒在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所以她分外珍惜亞寧的才華,在她年少的時候,就給亞寧種下了夢的種子。 也多虧了亞寧有安杰這樣的母親,因為并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變得如此優(yōu)秀,你看老丁,他一生羨慕有文化的女人,卻一生無緣娶到像安杰這樣的女人。 這是老丁的遺憾,但命運的齒輪要想轉(zhuǎn)動,更多還是在于自身。 他如果真的有能耐,完全可以培養(yǎng)一個有文化的王秀娥呀,但是他做不到。 你看江德福剛開始不也一身臭毛病嗎,還不是在安杰的改造下,變得彬彬有禮嗎? 可老丁心里縱然無奈,卻只在氣勢上跟媳婦叫板,卻無力從根本上改造王秀娥。 但是人家安杰就有這個本事,她不喜歡那些毛病,就會嚴格要求身邊人改正,因為這么做確實是為了他們好。 安杰培養(yǎng)江亞寧成為一名作家,不僅在于女兒有這個天賦,還在于自己平時就有閱讀的習(xí)慣,安杰是通過以身作則,來改變女兒的行為。 她要求亞寧閱讀和訓(xùn)練寫作,是因為她本身也去做這件事。 即便她已結(jié)婚,可是每天晚上入睡前,依舊保留閱讀的習(xí)慣。 所以亞寧也在潛移默化中,被優(yōu)秀的安杰所影響,也開始喜歡讀書。 父母之間,如果誰也不去主動改變自己,估計孩子就算再有天賦,也會因為沒有引領(lǐng)人,而日漸迷茫,更不可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而老丁,對有文化的安杰更是一種仰望,這種佩服不僅僅是一種欣賞,更是因為對方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從而產(chǎn)生一種仰慕之情。 不然,如果老丁真的有能耐,完全可以把王秀娥調(diào)教成像安杰那樣有文化的人,可惜他自己都文化不高,只知道去羨慕別人,卻從為此做過具體的行動。 當(dāng)一個人只把希望,寄托在緣分上,那么他很大概率會失望。 因為很多奇跡的發(fā)生,跟外界脫離不開關(guān)系,但也在于自身,如果你發(fā)生了一些改變,也讓別人看到了好處,他人自然愿意效仿。 就算你不說,別人也愿意去改變,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影響力吧。 《大學(xué)》中有一句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所以說,與其總是抱怨別人,不如先修自身,最后再用具體行動,來幫助別人變得更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