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炷信香期年豐 ——泰山的祈雨禱雪 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是國泰民安的物質(zhì)基礎,自古就是人們的企盼。古代封建官員的民胞物與,化憂患意識為勤政行動之一,就是祈雨禱雪。泰山留下了諸多這類詩文。 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有一年境內(nèi)大旱,曾鞏便寫了一篇《泰山祈雨文》,情真意切,虔誠有加,而且情理交融,讀之令人動容。文曰: 維泰山,歷古至今,有天下者,巡狩封禪,勒成告代,莫不之焉……今二邦不雨,自四月以訖于茲。積水之澤,塵起冥冥。粟將槁死,蝗亦滋生。雖政或不良,足以致此,而百姓何罪……豈如泰山,朝出一云,暮澤天下,其勢之易,易于轉(zhuǎn)圜……循理安業(yè),田間之民,亦與俱亡,奚可不傷!鞏受命天子,守藩于東,敢齋以嚴,告于靈宮。惟神閔人之病,助歲之功,霈然下雨,變沴為豐。尚俾斯民,以牛羊黍稷,得承事于無窮。 發(fā)布《祈雨文》之后,天公湊趣,普降甘霖,解百姓倒懸之苦,曾鞏遂又有《泰山謝雨文》,其文曰: 臣愚,行為時之所背,言為時之所輕……眷齊魯之舊邦,依大鎮(zhèn)之崢嶸??嗪调芍津湥瑧n歲事之不登。民且瘠于溝壑,或椎埋而死兵。冀聰明之響答,霈膏雨之宵零……或噫為風,或震為霆。隱然雷出,靄然云蒸。灑甘霪以兼夕,滅害氣于無形。蓋西極于甸服,東屬乎滄溟。人盈其望,物遂其生。黍芃芃而擢秀,粟薿薿而敷榮。使時沴遂熄,年功可成。人食豐乎鐘鬴,神祀衍乎粢盛。民相安于田里,吏無用于威刑。信大恩之莫報,而至德之難名。愚所以意激而感深者,方涉世之零丁…… 曾鞏不愧“唐宋八大家”之一,《祈》《謝》二文,文采蘊藉風流自不待言,難得的是祈請神靈憐憫天下蒼生,“幸時雨之沛施,免斯民于饑饉”,充滿了悲天憫人的人文精神和對上天誠惶誠恐的敬畏之情。 大明天順三年冬,天旱麥枯。山東巡撫年富來泰山禱雪,順便調(diào)研重修岱廟工程,其《禱雪》詩曰: 名尊五岳鎮(zhèn)山東,至圣惟可化育功。 一炷信香期感召,愿垂三白兆年豐。 “三白”者,雪也?;浴度圃姟ふ寄辍罚骸耙婝?,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正是這次禱雪之后,年富應泰安地方官員之請,撰寫了泰山文化中的吏治名篇“官箴碑”: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當然,也有些封建官員很“二”。據(jù)說金代,元帥劉瑀(萊蕪人)代理泰安州守時,久旱無雨,便帶人到白龍池祈雨。其詩祝曰: 秋水池上碧泠泠,紆曲穿山照日星。 安得一場透地雨,大有之年酬白公。 但見一條小白蛇在香鼎上盤繞,眾以為神龍所化,再三拜祝曰:“三日內(nèi)有雨,將為神明修廟?!闭疾?,曰吉。一時,軍民歡呼羅拜。孰料,經(jīng)日而無雨。劉將軍震怒:“神許我雨,今既無雨,則是無神也。即無神,龍池何用?”遂命士卒,取西崖之巨石填之。眾苦勸,劉將軍罔聞。填池將滿,忽雷雨暴至,雹大如雞卵,落如流星。士卒駭,劉將軍挺身而大叫:“失信于我者,在先也;填池壅泉,而后也。在你,興云施雨,職是之故;在我,坐鎮(zhèn)州事,造福子民。禱雨于你,非為私利也,你何敢狂爾!”雹竟應聲而止。 還有,據(jù)說民國十五年夏,酷旱,田禾焦枯。濟南府老幼祈雨,山東督軍張宗昌賦《求雨詩》一首: 叫聲爺爺張玉皇,你也姓張,俺也姓張, 為啥為難俺張宗昌?三天之內(nèi)不下雨, 先扒龍王廟,再用大炮轟你娘。 曝曬三日無果。宗昌大怒,令出法隨,立將克虜伯大炮拉上千佛山,對天猛轟。一時,大雨如注(沒準起到了人工降雨的效果)。 要說封建官員愚昧迷信,真的相信祈雨禱雪、蒼天鬼神佑護之功,也未必。我想他們明白,合乎民心、順應民意、切乎民情,乃為官牧民之大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