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是民國時期一位杰出的女性。出身貧寒,被賣進青樓。辛亥革命時期遇到革命黨人夏之時,一見傾心。之后逃出青樓后,受新思想影響,追求進步。 后來,她開辦的紗管廠和錦江餐館以微弱的資本相繼成立,錦江餐館發(fā)展成為上海主要餐廳之一,為中國現(xiàn)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然而,一個出生在亂世,出身貧寒的女人,沒有背景,沒有靠山,注定苦難頻發(fā)…… 那一切都不能摧毀她的夢想。她曾經(jīng)像勇敢的“娜拉”一樣,毅然擺脫了男權(quán)色彩濃厚的家庭,曾經(jīng)在硝煙滾滾的商海里摸索。 有人稱她為“中國的娜拉”和“中國的阿信”。 1914年4月,在一個寒冷的深夜,一個穿著白色衣服的年輕女子匆匆從上海法租界邊緣的一條巷子里跑出來,在路邊叫了一輛黃包車,趁著夜色趕往虹口的一家旅館。在那里,她最愛的男人興奮而焦慮地等著她,她就是董竹君。 那一年,她十四歲,剛從青樓逃出來。那個在旅館接她的男人是她后來的丈夫,是辛亥革命黨人夏之時。那一年,他二十七歲。幾天后,還在那家旅館,他們在朋友的見證下,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從此開始了他們20年的婚姻生活。 這種英雄救美式的婚姻,讓董竹君和夏之時的相遇,從一開始就帶著浪漫而濃厚的傳奇色彩。當時,董竹君因家境貧寒,被家人以300大洋的價格被賣到青樓,而十三歲的女孩身體還沒長成,所以她只賣藝而不賣身。但她天生的美麗,以及那種非凡的氣質(zhì),在當時已經(jīng)初見端倪。 雖然她討厭那個環(huán)境,整天皺著眉頭不說不笑,但她的各種應酬,還是讓其他女孩羨慕不已。許多男人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想讓美麗的女人微笑,只是她無論如何也笑不出來。 十三歲的她聰明透明,看得出在那個火坑里,她永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當時,年紀小小的她就一直在仔細觀察身邊的客人,看看里面是否有值得她托付終身的人。 這時候,夏之時及時出現(xiàn)了。 清朝末年民初的青樓一度成為革命黨人出沒的地方。因為那個紙醉金迷的地方,他們最容易隱藏自己的身份,也很容易成群結(jié)隊地討論革命事業(yè)。夏之時就這樣走進了董竹君的生命。 當時她恭恭敬敬地叫他夏爺,他卻從來不擺出架子叫她。他認真耐心地和她聊天,問她父母的缺點,關(guān)切地告訴她多讀書。她早就知道夏之時是個風云人物。夏之時早年在日本留學,回國后跟隨孫中山先生加入中國聯(lián)盟。辛亥革命期間,他帶兵在成都響應。革命成功后,他被推舉為四川副都督。 這樣的英雄,她崇拜敬慕有加,卻不敢存非分之想。 然而,夏之時越來越被那個年輕而見識非凡的小女孩所吸引。他頻繁地找她,直到他提出為董竹君贖身。董竹君拒絕了這樣的決定,雖然這是很多煙花女子夢寐以求的事情。她說,如果她想和他一起走,她會想辦法逃跑,而不是花很多錢贖回她。她不想在未來的婚姻中播下不祥的種子。 董竹君真的做到了。她假裝生病,拒絕見客。憤怒的老鴇不得不安排她去一個地方養(yǎng)病。雖然他們設(shè)置了很多關(guān)卡,但董竹君還是趁機逃跑了。 當時,夏的前妻剛剛因病去世。十四歲的董竹君成了夏之時的妻子,這并沒有違背她不做他小老婆的初衷。從那以后,她和夏一起漂洋過海去了日本。在那里,雖然她灰暗的背景給她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不愉快的陰影,但她用自己的行動對那些人進行了有力的反擊。 在日本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她完成了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理科的所有課程,在此期間,她和夏之時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那段時間應該是他們婚姻中最幸福的一段。 董竹君隨著自身知識以及社會閱歷的增長,她的身上越來越洋溢著知識女性的智慧之美,而夏之時身上那些固有的十足的大男子主義、狹隘、刻板等缺點也日益暴露出來。爭端、分歧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他們的婚姻中。 可是不管他怎么鬧,董竹君總是不忘告訴自己,沒有夏之時,就沒有她的新生。她以自己的辛勤勞動,處事得體,還是在丈夫家那個封建大家庭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夏之時卻沒有珍惜那份幸福,他的事業(yè)受挫,就把所有的怨氣都發(fā)給了董竹君,酗酒,吸鴉片,去賭場,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的革命黨人夏之時一去不復返。他沉迷于吸鴉片煙,董竹君看不慣,就悄悄地把他的煙具收起來,夏之時便惡語相對:即使把房子吸成灰燼,也不會花你的娘家錢。 董竹君患肺病避居花園亭子,整整三個月,他竟然從未去探望過。夏之時期盼她生兒子為他們的夏家延續(xù)香火,董竹君卻一連生了四個女兒。董竹君希望丈夫放下過去都督,司令的架子,多接受一些新的文化、新思想,換回一通辱罵。 在苦悶無聊的心境中,為了支撐這個家,董竹君頂著重重困難開辦了織襪廠和黃包車公司,開始生意還算過得去,但最后因為整個市場環(huán)境不佳倒閉了。夏之時非但不給予任何安慰,反而冷嘲熱諷。兩人之間無法溝通,婚姻也就無法繼續(xù)??粗絹碓筋j廢的丈夫,她下達了離婚通牒,她決意做“娜拉”。 曾經(jīng)的愛情不再,只剩下一片冰冷的破碎。 那段婚姻,辛苦維持到第二十年,還是在1934年無奈地走到了盡頭。 離婚后,董竹君帶著四個年幼的孩子獨自奮斗,她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離婚時,她向夏之時提出了兩個條件:第一,夏之時不要斷絕孩子的撫養(yǎng)費;第二,如果她有三長兩短,請在夏之時念在父女之情,供四個孩子大學畢業(yè)。 面對董竹君的兩個條件,夏之時含淚應答。 然而,男人心中的柔軟持續(xù)時間太短。他一轉(zhuǎn)身就不認賬,不給生活費不說,還以各種借口相脅迫。 那些年,董竹君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典當行。她最愛的珠寶和一些昂貴的衣服都被抵押了,董竹君從來沒有流過一滴眼淚。只有當日子尷尬到連大女兒心愛的大提琴。都被典當出去的時候,她才真正感到難過。 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帶著家人堅強地生活? 董竹君知道,再這樣下去,家里真的會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董竹君曾經(jīng)想過入黨,但沒能如愿。她只能去做生意,做生意需要錢。她找到了很多辦法,東拼西湊,集資四千元。 1930年春末,她成立了一家小型得群益紗管廠。初建廠,資金周轉(zhuǎn)困難。她在業(yè)務上下了很大功夫,每天跑來跑去搞業(yè)務,直到腿都腫了…… 董竹君的商業(yè)生涯從那個小紗管廠開始。但是,她覺得辦工廠太難,決定改為川菜館。她經(jīng)營川菜館,不像普通商人那樣只定位于商業(yè)利潤。她還把它當作一個文化產(chǎn)業(yè)來經(jīng)營。 為了得到一個有文化內(nèi)涵的店名,她絞盡腦汁。四川成都毗鄰美麗的錦江,古代被稱為錦官城。錦江旁邊有一棟望江樓,曾經(jīng)是唐代女校書薛濤吟詩會客的地方。 想到自己和薛濤相似的命運,董竹君終于以錦江命名了自己的飯店。1935年3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的華格臬路上,錦江川萊館正式開業(yè),開門滿堂紅。從那以后,餐館的生意一直在上升。1936年,董竹君再次努力開設(shè)錦江茶館。 董竹君,成了當時轟動一時的商界女強人。 一個女人,在群雄爭霸狼煙暗伏的上海灘商海里,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其艱難不用說大家都能想象,要么是整日滋事尋釁,要么是明里暗里使絆子。董竹君都一一處理,她把一個家業(yè)越做越大。 新中國成立后,她將自己的錦江餐廳與錦江茶館合并,更名為錦江餐廳,無私地捐贈給國家。 一九九七年,這位世紀老人在北京病逝,留下了自己的長篇回憶錄《我的一個世紀》。 和夏之時離婚后,董竹君沒有再婚。夏之時的照片總是放在她的桌子上。他們的兒子后來回憶說:我媽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父親的壞話。 也許,那些足以印證那份愛對董竹君的刻骨銘心。 董竹君從一個青樓里的“清倌人”到一個商業(yè)女強人,走的路注定是一個坎坷的傳奇。她敢于在冒險家的天堂白手起家。她用自己的雙手把幾個孩子都送到美國留學。 她無私地把大量財產(chǎn)捐給了國家,但她又從繁華走向了貧困。她曾兩次被監(jiān)禁,但她從不抱怨,也從不屈服于命運。正如她在回憶錄中所說:我認為生活必須經(jīng)歷許多坎坷和磨難,我必須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是董竹君的心境,在那條路上,每一個坎坷面前,她從不被動地等待,束手就擒。這位來自青樓的女子,以她特殊的女性魅力,留給歷史一個華麗轉(zhuǎn)身,成就了上海的又一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