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大賞:煮菜 煎茶的詩意

 zqbxi 2023-08-03 發(fā)布于江西

菜花

——清·乾隆

黃萼裳裳綠葉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

譯文

金黃的花蕊,碧綠的葉子,這是田間的菜花啊。結(jié)了菜籽后,千家萬戶將它榨成香濃的新油。這些菜油可賣了作家資,也可以自己享用。菜花它不同于鄉(xiāng)間的閑花野草,它極其有經(jīng)濟價值和實用價值。

賞析

有人好吃“菜根香”,側(cè)耳根伴著辣子,擱上蒜泥,放點醬醋,些許白糖,攪和攪和便有清香入味來,那是真香??!這種喜歡生長在田埂兩側(cè)的草本植物,吸甘露日月精華,自然放任,野性十足,食之,不但味美,且藥性功能頗多,利于身體保健,因此,極受現(xiàn)代人的追捧,成為餐桌上的“寵兒”,常伴生活中。

時下,正不斷地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素食一族,隨著物質(zhì)基礎的豐富,這種群體愈發(fā)壯大,構(gòu)成了一道靚麗風景線。他們崇尚綠色,回歸本初,追求樸素,他們將簡約、簡單、簡樸的生活理念融進了日子里,“一鐘菰葑米,千里水葵羹”,如此,便足矣!

其實,這些熱衷素食的人,無論古今,無論男女,無論階層,無論地域,多擁有一顆禮佛之心,心性恬淡清疏,性靈通透玲瓏,不管他們出世與否,大多修為自持,能以一種禪意的覺悟看待世間萬物。

宋代釋了惠有偈頌云:

白云深處憨眠好,野菜添油滋味長。

千古康廬話頭活,山僧笑擘紫泥香。

僧人食素,這似乎是佛門清規(guī)的共約,自然之事。在這個特殊群體中,將素食的滋味體味得最為深刻,也精研得較為透徹,古代詩僧留下了許多詩文佐證,正好豐富了人們對素食了解的需求,一個好文庫。

一眠一食一天地。僧人行走云水間。云水何處,僧人安于何處,何處便是酣眠之鄉(xiāng)。隨遇、安放,禪坐下來,生命如此安頓,一缽一乾坤,一食一世界?;蛏僭S清油,以孜然之,一味野菜在輕輕地攪拌中清香撲鼻地來,滋味猶未悠長,即使是僧侶也為之動容。能將普通的食材,用簡單的方法,以純粹的心思,做成一道絕佳美味,釋了惠所食野菜也便不是野菜了,他品味的是生活的安然,生命的本源,修行的甘苦,超脫的清遠,人間極樂,皆可在一盤素餐中,最豐盛的百般滋味。

每一位僧侶,每一頓齋飯,每一次咀嚼,味味皆同,卻又道道不一。就似佛祖拈花一笑,有人面面相覷,有人沉思不語,有人凝望頜首,有人破顏微笑,開示了誰,一目了然。

宋代釋慧性《偈頌一百零一首》中道:“歲盡年窮,無可不可。烹露地牛,燒榾柮火。野菜只添一筋油,滿缽和羅唯一飽。笑傲煙霞,白云風拂?!笨磥恚安酥袛R上少許油食之,乃僧侶喜好也。釋了惠和釋慧性都好這一口清涼的“欲望”,誰說齋飯就不能“料理”,野菜就不是佳肴呢?

佛,就是這盤野菜。散落在生活中,卻處處溢滿香。佛隨性、率性。佛不是不茍言笑,也不是拒絕美好,佛恰是最美好最快樂的尋求與看待。一碗茶,一鍋粥,一碟菜,佛意人生,舉箸上下間。

“釜羹烹野菜”、“野菜合黃獨”、“煮野菜羹”、”野菜花飛胡蝶”,僧人們品味的這道道野菜,便是人間百味叢生。

人是未來佛,佛乃平常心。佛道中人與俗世之人融于彼此中,如若包含一顆仁愛慈善之心,人即佛,佛亦是普通人了。問世、尋世、看世,行世,往往取決于一種態(tài)度,對生活的認知。

歷史上,王維、蘇軾、陶淵明等詩人被譽為“得道”之人,他們不但精修佛理,精于禪學,并以半官半隱的超然脫俗精神,不拘泥于紅塵,又隱現(xiàn)于紅塵,行走在自己心中、大千世界里,其詩篇正是他們心境的真實印證。

古代詩人每每下筆吃食,筆墨從不含糊,從豬羊魚肉的鮮美,到蕨筍豆苗的清淡,再到燒餅豆酥的香脆,惹人食欲,極具誘惑。特別是美食家東坡先生對飲食的寫意,不論葷菜,還是素食,字里行間中都別有韻味,他說蔬菜野菜,說有種鄉(xiāng)愁,說有些記得,從來都在淡淡中漸濃、漸熱。

菜之美者,有吾鄉(xiāng)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見,當復云吾家菜耶?因謂之元修菜。余去鄉(xiāng)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元修適自蜀來,見余于黃,乃作是詩,使歸致其子,而種之東坡之下云。

彼美君家菜,鋪田綠茸茸。豆莢圓且小,槐芽細而豐。

種之秋雨余,擢秀繁霜中。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蟲。

是時青裙女,采擷何匆匆。烝之復湘之,香色蔚其饛。

點酒下鹽豉,縷橙芼姜蔥。那知雞與豚,但恐放箸空。

春盡苗葉老,耕翻煙雨叢。潤隨甘澤化,暖作青泥融。

始終不我負,力與糞壤同。我老忘家舍,楚音變兒童。

此物獨嫵媚,終年系余胸。君歸致其子,囊盛勿函封。

張騫移苜蓿,適用如葵菘。馬援載薏苡,羅生等蒿蓬。

懸知東坡下,塉鹵化千鐘。長使齊安人,指此說兩翁。

“豆莢”、“槐芽”、“姜蔥”、“苗葉”、“苜蓿”、“葵菘”、“薏苡”、“蒿蓬”,這些都是鄉(xiāng)土的味道,鄉(xiāng)土的蔥綠,鄉(xiāng)土的質(zhì)樸,鄉(xiāng)土中根系著枝枝蔓蔓的情牽。不管多遠,不管多年,不管多老,一個人血脈中延續(xù)的執(zhí)著懷想,只有一個地方才能承載,那邊是故鄉(xiāng)!這首《元修菜(并敘)》中寫家菜,寫他人,寫人生匆匆那些年,小天地,真情懷。

宋代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道:“竹筍初生黃犢角,蕨芽初長小兒拳。試尋野菜炊春飯,便是江南二月天。”春發(fā)有幾枝芽,竹林間冒尖的筍子,四野蓬勃的蕨菜,它們呀,開放得正當時,不如踏著早春的節(jié)拍,尋來一二野菜,在裊裊炊煙中做一餐味美的佳肴,這是多么令人心曠神怡的事情?。—q似二月的江南,江南已然蘇醒,并且如此生機、豐滿。

西晉文學家張翰還演繹過“莼鱸之思”的典故,當時,他在距家鄉(xiāng)千里之遙的洛陽為官,一日忽見秋風乍起,四野蓬草、蘆蒿拂動,恍然間想起了家鄉(xiāng)的莼菜,這個時候采摘做成菜肴,該是多么得新鮮味美?。∮谑撬餍赞o了官歸隱回鄉(xiāng),從此可以隨時酣暢淋漓地吃上莼菜了。

在眾多的野菜中,文學家、美食家蘇東坡最愛蔞蒿。他曾賦詩贊道:“初聞蔞蒿美,初見新芽赤”。而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他也念念不忘蔞蒿,說“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一些野菜,要吃得早,才能食得鮮。有俗話說道好:“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碧镩g上生長的各種野菜,大都有季節(jié)性,不是隨時隨地都能采摘來食用的。

蕨菜其形彎曲像如意,似龍頭,因此,蕨菜又被稱之為“吉祥菜”、“龍頭菜”。又因其味美,古人更是偏好它,贊美詩篇也就多起來?!对娊?jīng)》中有云:“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李白說:“昔在南陽城,唯餐獨山蕨”;錢起有道:“對酒溪霞晚,家人采蕨還”;陸游更是對蕨菜鐘愛有加,寫道:“墻陰春薺老,筍蕨正登盤”。

古人說野菜、食野菜,《詩經(jīng)》中記載較早,也較多。有人做過認真統(tǒng)計,據(jù)說《詩經(jīng)》中提到的野菜多達43篇,有野菜品種25種。譬如《關睢》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荇”,本是一種水草,因其嬌柔嫩滑,便成為了古時餐桌上的美味,實則就是一種野菜。又如《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中的“葛”,是為葛根,而“蕭”指白蒿,這兩種野菜也是鮮美至極,清香無比,上桌時,大受歡迎。

將“荇”、“葛”、“蕭”等野菜運用在詩行中,它們就不僅僅是普通菜品了。詩者通過巧妙的嫁接,以寄托無限的相思、愛慕之情?!对娊?jīng)》中的野菜,年年抽芽,歲歲發(fā)枝,正如人世間的愛情,幾回春又來,幾回花又落,不管哪一種姿態(tài),都是最美麗的遇見。

無論什么朝代,總有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群體,對于野菜的熱衷,揮之不去。他們將體會融進詩意中,讓后來人領悟到了山水生活的真諦,野菜野味回歸野山林,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吸引著千百年來的人神思、憧憬和追尋。

辛棄疾吟哦“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倍鸥σ操潯皬婏堓惶砘保拙右讌s說“莼絲滑且柔”,將莼菜烹制成羹,味道更為清香味美。陸游曾道:“家貧菜粥香”、“家圃菜肥忘肉食”、“旋挑野菜助盤餐”,他的《食薺十韻》,不但表達了對野菜的喜愛,更是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舍東種早韭,生計似庾郎;舍西種小果,戲?qū)W蠶叢鄉(xiāng)。

惟薺天所賜,青青被陵岡,珍美屏鹽酪,耿介凌雪霜。

采擷無闕日,烹飪有秘方,侯火地爐暖,加糝沙缽香。

尚嫌雜筍蕨,而況污膏粱。炊粳及煮餅,得此生輝光。

吾饞實易足,捫腹喜欲狂,一掃萬錢食,終老稽山旁。

做一個田間人,耕一方自留地,守一顆純凈心,問天問地問斜陽,問來來去去的春夏秋冬,隴上可有四季更替的腳???它悄悄地一次次路過,一次次了了無痕。

有時“新春堦下筍芽生,廚裏霜虀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眳s道“園無雨潤何須嘆,身與時違合退耕。欲看年華自有處,鬢間秋色兩三莖?!?/span>

味美不過野菜香,愜意只在田園情,人生卻是山水意。

放野生活,放野人生,放野生命的本真,將情趣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中。

素年錦時。清歡如是。

汲江煎茶

——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譯文

如若要煮茶,最好用流動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來煎熬。去江邊釣魚石上汲取那深江里的清水吧。

此刻,正是一輪明月當空照,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手中的大瓢,似乎也將月明汲取貯藏在了瓢里,將它們一起提著回來倒入水缸中,再用小水杓將水舀入煎茶的陶瓶里。

煮開時,雪白的茶乳隨著煎得翻轉(zhuǎn)的茶腳漂了上來。斟茶了,茶水流瀉到茶碗中,颼颼地作響,像一陣風吹過松林發(fā)出的松濤漣漪。

只喝三碗,未必治得了“枯腸”,但也能使文思流暢。喝完茶,靜坐在這春夜的時光里,只聽海南島邊荒城里傳來報更聲,長短不齊。夜深了。

賞析

提到山水,總會讓人想起清泉,想起蒼翠;想起山中有仙人,水下有潛龍;想起紅蓮漣漪上,想起早茶群山抱。這些收入眼瞼的人間美景,綺麗幻想的天上地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沉淀,只能一次次記憶在夢中,散發(fā)淡淡的幽然、清香。當然,總會有一些大自然的物寶天華走入人們的生活中去,譬如茶葉,便是山之瑰寶,日月孕育的精華,甘露寵溺的珍愛。

中國人對茶的喜愛,對茶的研究,對茶的培植,對茶的飲用,其廣泛性、受眾群堪為世界之最。

唐代高僧、詩人皎然有詩云: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這首《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通俗簡潔,樸實無華,如此“素顏”之作,倒是禪意融融,咀嚼會意,自得體悟。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也。從唐代興起,就有了重陽節(jié)登高望遠,遍插茱萸,飲酒賦詩,相聚一起的民風民俗。詩人杜甫在《九日藍田會飲》中也曾道“興來今日盡君歡”,這里的九日亦是同皎然詩中的九日。即是這一天,在山中的僧廟里,詩人皎然與被尊為“茶圣”、祀為“茶神”的陸羽在一起共度重陽佳節(jié),他們做了些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品茗、賞菊、賦詩,如此而已。他們開創(chuàng)了以茶代酒移風易俗的新風氣,在一定群體中深受追捧和歡迎。

皎然與陸羽認識,是居烏程縣杼山妙喜寺時。那時陸羽年紀尚輕,貌不驚人,卻性情怪癖,被時人稱之為“今之接輿”。陸羽自云道:“ 常扁舟往來山寺,隨身惟紗巾藤鞋短褐犢鼻,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jīng),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達暮,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故楚人相謂,陸子蓋今之接輿也。”真可謂怪人也。但皎然卻很是喜歡這位“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的年輕人,與其十分投緣,一見如故,先是接濟陸羽吃住,后陸羽搬走后,仍然常去探望,對其關愛有加。

在茶文化研究上,皎然是陸羽的導師、引路人,在日常生活中,皎然又是陸羽的兄長、好友。皎然為陸羽從事茶文化活動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保障和技術咨詢保證,更是陸羽《茶經(jīng)》系統(tǒng)工程的策劃者、組織者、推動者,是陸羽成為“茶圣”的幕后推手、無名英雄。

皎然姓謝,名晝,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是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多次考試不第后,便落發(fā)為僧,隱居于山中,過著恬靜而清雅的出世生活?!娥ㄈ粋鳌吩疲骸坝棕摦惒牛耘c道合。初脫羈絆,漸加削染。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其微矣。文章雋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哉?!痹娙诵廖姆吭凇娥ㄈ簧先藗鳌分杏终f他“性放逸,不縛于常律?!?/span>

皎然是一位不拘泥于形式和世俗的僧人,眼界開闊,造詣非凡。

皎然喜作山水游賞詩和贈答送別詩。對茶道研究頗深,多有心得。所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顧渚行寄裴方舟》、《飲茶歌送鄭容》等,其詩文清麗淡雅,猶如茗香,飄逸自然。且作品風格另類,極具研究價值。

《顧渚行寄裴方舟》詩云: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鶗鴂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

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由來慣采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據(jù)此看,皎然應是擁有自己的茶莊,并且管理其中。而有史述為證,皎然與著名茶人、文學家陸龜蒙在長興顧渚確實都置有茶園。

從詩中的行行句句中可知,皎然對茶葉生產(chǎn)的環(huán)境、氣候、采摘、品質(zhì)、煎飲、銷售、市場,研究之深入,體會之深厚,在唐詩中也難得一見。這首茶詩內(nèi)容豐富、詩韻流彩,堪為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詠茶佳作。

皎然還有一首《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這首詩是皎然同好友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時的即興之作。詩名中冠以“誚”字,看似微含譏嘲之意,實則詼諧打趣之言。他說“飲一碗茶即可滌去昏昏欲沉的感覺,心情明朗起來,天地之間皆亮堂。飲至兩碗已然讓我神清氣爽,似一簾春雨拂來,輕輕地灑在我心田上,滋潤干涸的“土壤”。茶飲到三碗時,已然得道,煩惱不擾,萬物澄明,何須去苦苦尋覓解除憂慮的辦法呢?!贝四巳娫娧垡?。全詩主旨依舊是倡導以茶代酒的核心理念,既可陶情怡情風情,亦可養(yǎng)身養(yǎng)心養(yǎng)性也。同時,他們還探討品茗飲茶之藝術境界,皎然觀點新穎,個性鮮明,早已形成了獨特的濃厚的茶文化意識形態(tài),對茶道的影響巨大,實乃茶精神功能及價值開發(fā)的探路者。

在文學上,皎然受其祖上影響,以齊、梁文學為標準,詩文講究自然、空靈、悠遠之美,他認為詩有六至:“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彼脑娮?,注重內(nèi)心世界,體現(xiàn)真實性情。就像他品茗悟出的三重境界般,心中自有一方天地,耕耘很是得法,所以收獲頗多。

在喝茶的感悟上,有一個人曾經(jīng)喝出了七重天,這就是被譽為“茶仙”的唐代詩人盧仝。他的一首《七碗茶》,冠絕古今: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jié)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是“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的嫡孫,自號玉川子,唐朝中期詩人,早年便隱于少室山,崇尚清修生活,懷世外之情懷。喜好閱讀,博古通今,精于詩文,一生不愿出仕。其詩風被譽為奇詭險怪,人稱“盧仝體”。

這《七碗茶》,真乃茶中真味,飲之妙趣。一碗一個心境,一碗一步臺階,一碗一重天地,碗碗不同感覺??芍^一品一滋味,一啜一覺醒,一飲一忘卻,次次深入,步步遞進,從口感、身受、心悟、神會中不斷提高、領悟,最終卻是懂得后的放卻,“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辈璧?,人道,天道也。

魏文帝曾有詩云:“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蘇軾卻認為盧仝的“七碗茶”更神于這“一丸藥”,能洗滌各種“瘴氣”。他道:“若將西庵茶,勸我洗江瘴?!薄巴胴曑?,一洗瘴茅秋?!辈柚πВЧ沤哉f其好,卻也是好!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他創(chuàng)意了一首《一至七字詩——茶》,很是考究,富有情趣,讀起來瑯瑯上口,聲韻和諧,節(jié)奏明快。這首詩每行逐句增多,將全詩橫寫,外形就像古代的寶塔一樣,底寬上尖,中間逐層收縮像等腰三角形,頗為別致。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其堪夸。

華夏上下幾千年,無論百姓,還是商賈,或是官員,當然還有君主帝王,甚愛飲茶者極多。

清代乾隆帝與大臣有聯(lián)曰:“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此聯(lián)將飲茶的習慣性和喜好度講述得通透徹底,這茶呀,真是一刻離不得,愛之深,思之切!

古人精于茶道者,舉不勝舉。但有作品傳于世的,畢竟還是有限,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被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作有文談及茶道: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這是一幅家喻戶曉的聯(lián)對,朗朗上口,唇齒留香。

鄭板橋另有一幅聯(lián)曰:

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

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這幅聯(lián)山水入畫來,江山、水域,秋季的美妙,那青黛,那氤氳,水湄煮茶,何其雅致盎然!

鄭板橋所作的“白菜青鹽糝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和“墨蘭數(shù)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人窯?!币彩秋嫴璧慕^佳作品,猶如他筆下盤桓的蘭竹,有種秀勁絕倫的恣意飄逸,極具美感和觸感。

不管是詩人、詞人、畫家、書法家等,各類藝術家皆愛茶,這是不爭的實事。山水動情,皆在一片茶葉的沸騰翻滾中,綠了世界,香了滿懷。

宋代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作《西江月·茶》道:

龍焙頭綱春早,谷簾第一泉香,已醺浮蟻嫩鵝黃,想見翻成雪浪。

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無因更發(fā)次公狂,甘露來從仙掌。

無疑,這詞的色澤猶如茶湯的湯色,晶瑩剔透,明麗清疏,不但給人以視覺享受,更帶來一種期盼的欲動。

在宋代,寫茶詞的詩人還有不少。蘇軾和秦觀也有吟茶佳作。秦觀作《滿庭芳·茶詞》,詞曰:

雅燕飛觴,清談?chuàng)]座,使君高會群賢,密云雙鳳,初破縷金團,窗外爐煙似動,開瓶試、一品香泉,輕淘起,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圓。

嬌鬟宜美盼,雙擎翠袖,穩(wěn)步紅蓮,坐中客翻愁,酒醒歌闌,點上紗籠畫燭,花總弄、月影當軒,頻相顧,余歡未盡,欲去且流連。

秦觀詞綺麗生動、搖曳婀娜,在描繪這首《茶詞》上風格依舊,這就是所謂的文字標簽吧,獨樹一幟,別無雷同。

茶道者,多好山水自然。行走者,多與茶有結(jié)緣。茶道者和行走者,心性一致,志趣皆同,他們與山水,與茶,與自然界相依相融,以高遠的情懷眺望天地萬物生,以淡泊的禪心佛性活在當下。茶道,境界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