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文化名人張志和(732—774),本姓張氏,名龜齡。祖籍浙江金華,祖父任歙州刺史,棄官隱居歙州赤山鎮(zhèn)(今屬安徽祁門),遂為翕州人。 張志和年方十六即入太學(xué),以明經(jīng)擢第。“獻(xiàn)策肅宗,深蒙賞重,令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span>少年得志,眼看將要青云直上,卻以小過被貶為南浦尉。他不愿就任,回到故鄉(xiāng)。不久父母辭世。張志和受到雙重打擊,一夕之間,看破進(jìn)退生死,無復(fù)宦情,遂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自稱煙波釣徒。著書十二卷,凡三萬言,名《玄真子》。人見其書,爭相傳誦,他以玄真子知名于時,本名反而少有人知。 張志和浪跡江湖,春日過西塞山,愛其形勢絕佳,山水奇秀,流連不忍離去,便舍舟登岸,披茅斫木,歷覽山間勝景。至懸崖絕壁處,見桃花爛漫,紅霞燭天,花叢中現(xiàn)一天然溶洞,背崖面江,深可數(shù)丈,幾為天造地設(shè)之居所。又見洞之右下方約二三米處有一石臺上平如砥,略略突出,孤懸江上,恰似天然釣臺。不由得心生無限歡喜,歸隱之念頓生,就收拾行李,入居溶洞。 此后,他或吟嘯于林泉,或垂釣于江流,自得其樂,欣然忘歸。一時漁子樵夫,常來問訊,僧家羽士,偶至交游,志和放懷自然,樂不思蜀。 某日,張志和踞臺垂釣,沐微雨,迎輕風(fēng),但見眼前桃紅逐水,鱖魚騰躍,白鷺翻飛,不由得興致勃發(fā),脫口而出:
吟畢,他自覺得意,魚也不釣了,獨自一人漫山閑逛,至晚方休。 張志和愛上了西塞山這個好地方。但他畢竟不是尋常之人,雖息影江湖,而江湖少不了他的傳說,庸人雅士,尋蹤而至,他應(yīng)接不暇,倍覺無聊。為避免打擾,只得與這一方山水依依惜別,飄然遠(yuǎn)引。 玄真子一去不返,而他的釣臺依然兀立于江邊,他的逸事依然流傳于吳頭楚尾,更重要的是,他在西塞山寫下的那首漁歌自此便流傳于人間。 這首漁歌,催生了眾多大家名流與西塞山的故事。 話說張志和倦游之后,終要作別江湖,回歸人境。著名書法家、湖州刺史顏真卿慕其美名,屢次相邀,張志和便扁舟而往,寄跡于斯。大歷初年,顏真卿組織文人雅集,陸羽、裴秀、皎然等名士一時畢至。張志和以五首漁歌為首唱,顏真卿等四人共和之,一時傳為美談。張志和自題其詞曰“漁歌”,后被人改題為“漁父”,宋人又改為“漁歌子”?!皾O歌子”作為詞牌名,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唱和之作甚多。 西塞山,正是《漁歌子》這一詞牌的誕生之地。 張志和的五首漁歌,以第一首——也就是前述寫西塞山那首最為人稱道,正如南宋人陳振孫說:“玄真子《漁歌子》,世止傳誦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當(dāng)世之人,極少提及其另外四首。我們說他這一首詞“孤篇耀千古”,也不為過吧。 稍晚于張志和的唐代詩人顧況(?—820),也是名噪一時的畫家。他仰慕志和為人,繪就“漁歌”圖軸,并仿其筆意作了幾首詞,也題名《漁歌》,其中有句云:“新婦磯邊月明,女兒浦口潮平,沙頭鷺?biāo)摁~驚?!?/span> 光陰似箭,朝代更迭,轉(zhuǎn)眼到了北宋。 名滿天下的蘇軾自然熟知張志和《漁歌子》詞,且極喜其清麗,但因其曲度不傳,每每為之嘆惋。烏臺詩案發(fā)生,蘇軾被貶黃州,不得簽書公事,不得隨意外出,他困極無聊,經(jīng)常偷偷溜出來散心賞景。某天他乘舟順流而下,來到西塞山前,舉頭只見危崖聳峙,煙樹蒼翠,不期然憶起張志和的《漁歌子》詞,頓時詩思飛動,不可遏止,便用其詞意,添加數(shù)語,作成一首《浣溪沙》詞:
蘇門四學(xué)士之黃庭堅讀到蘇軾的這首新詞,大加稱賞。但他又覺得美中尚有不足,因為“散花與桃花字重疊,又漁舟少有使帆者”。于是乘興取張志和與顧況二人的詞作,新創(chuàng)《浣溪沙》一首,其詞云:
黃庭堅將新作寄呈蘇軾過目,蘇軾頗為滿意,認(rèn)為其詞之清新婉麗差可與張志和原作媲美,其最得意處是以山光水色替卻玉肌花貌,可謂得志和真趣、漁父家風(fēng)。不過也有明顯不足,他笑言:才出新婦磯,便入女兒浦,這個漁父是不是太放浪了呢? 話說當(dāng)年,當(dāng)朝皇帝唐憲宗非常欣賞張志和,特別希望能見到他,但江湖遼遠(yuǎn),音訊懸隔,無法找到其蹤跡,便讓宮廷畫師繪圖,廣為張貼,允諾能提供張志和信息者有重賞。 張志和之兄長張松齡,擔(dān)心弟弟浪跡不還,便以詞相和以寄意,詞云:
又在會稽東郊買地造屋,讓志和棲居,希望能留他不走。 回頭再說黃庭堅。他晚年憶及往事,也認(rèn)為前作未盡其意,偶有追悔。他的表弟李如篪談到張志和之詞,認(rèn)為其實更適合《鷓鴣天》這個詞牌,但其詞文字太少,“語少聲多”,因以為憾事。黃庭堅深以為然,他結(jié)合上述關(guān)于張志和的兩則逸事,創(chuàng)作了《鷓鴣天》詞:
蘇軾讀到后,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際,與朋友說笑道:“他這是要平地起風(fēng)波?。?/span>” 徐俯(1075—1141)是黃庭堅的外甥,江西詩派著名詩人,官至參知政事。他糅合蘇黃詞意,且化用顧況成句,寫下《浣溪沙》和《鷓鴣天》各二首。 其《浣溪沙》詞云:
《鷓鴣天》詞云:
著名詞人、“洛中八俊” 之一的朱敦儒(1081-1159),生活于北宋與南宋之間,極追慕志和,前半生隱居不仕,嘗改志和詞云:
朱敦儒辭世當(dāng)年,著名文學(xué)家趙秉文(1159—1232)出生。他生活于北方,在金朝官至翰林學(xué)士、禮部尚書,封天水郡侯。其《滏水集》中有兩首《漁歌子》,也是追摩張志和詠西塞山之作,其詞云:
張志和詠唱西塞山的《漁歌子》問世不到五十年,便傳唱于天下,不僅風(fēng)靡海內(nèi),而且傳到了扶桑,受到日本君臣的喜愛,嵯峨天皇帶頭擬五首,其一云:
嵯峨天皇命朝臣奉和五首,并鄭重其事地載入《經(jīng)國集》,供國人傳習(xí)。 中國自唐以降,歷代仿作、唱和張志和《漁歌子》者,多不勝數(shù)。雖無人能及其清麗玄妙之境,但人們對他的才情、風(fēng)范的追慕從未止息,而西塞山也因之名滿天下。這正是:
——更多原創(chuàng),歡迎閱讀—— 感謝轉(zhuǎn)發(fā)分享,歡迎留言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