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歸一問題 【理解含義】 在解題時,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單一量),然后以單一量為標準,求出所要求的數(shù)量。這類應用題叫做歸一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總量÷份數(shù)=1份數(shù)量 1份數(shù)量×所占份數(shù)=所求幾份的數(shù)量 另一總量÷(總量÷份數(shù))=所求份數(shù) 【解題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單一量,以單一量為標準,求出所要求的數(shù)量。 【例題1】已知一張桌子的價錢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解題】 由已知條件可知,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價錢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價錢。再根據(jù)椅子的價錢,就可求得一張桌子的價錢。 (1)一把椅子的價錢? 288÷(10-1)=32(元) (2)一張桌子的價錢? 32×10=320(元) 答:一張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例題2】 買5支鉛筆要0.6元錢,買同樣的鉛筆16支,需要多少錢? 【解題】 (1)買1支鉛筆多少錢? 0.6÷5=0.12(元) (2)買16支鉛筆需要多少錢? 0.12×16=1.92(元) (3)列成綜合算式 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例題3】 3臺拖拉機3天耕地90公頃,照這樣計算,5臺拖拉機6 天耕地多少公頃? 【解題】 (1)1臺拖拉機1天耕地多少公頃? 90÷3÷3=10(公頃) (2)5臺拖拉機6天耕地多少公頃? 10×5×6=300(公頃) 列成綜合算式 90÷3÷3×5×6=10×30=300(公頃) 答:5臺拖拉機6 天耕地300公頃。 【例題4】 5輛汽車4次可以運送100噸鋼材,如果用同樣的7輛汽車運送105噸鋼材,需要運幾次? 【解題】 (1)1輛汽車1次能運多少噸鋼材? 100÷5÷4=5(噸) (2)7輛汽車1次能運多少噸鋼材? 5×7=35(噸) (3)105噸鋼材7輛汽車需要運幾次? 105÷35=3(次) 列成綜合算式 105÷(100÷5÷4×7)=3(次) 答:需要運3次。 2 歸總問題 【理解含義】 解題時,常常先找出“總數(shù)量”,然后再根據(jù)其它條件算出所求的問題,叫歸總問題。所謂“總數(shù)量”是指貨物的總價、幾小時(幾天)的總工作量、幾公畝地上的總產(chǎn)量、幾小時行的總路程等。 【數(shù)量關(guān)系】 1份數(shù)量×份數(shù)=總量 總量÷1份數(shù)量=份數(shù) 總量÷另一份數(shù)=另一每份數(shù)量 【解題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總數(shù)量,再根據(jù)題意得出所求的數(shù)量。 【例題5】 工廠原來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進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來做791套衣服的布,現(xiàn)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題】 (1)這批布總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現(xiàn)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綜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現(xiàn)在可以做904套。 【例題6】 小強每天讀24頁書,12天讀完了。小明每天讀36頁書,幾天可以讀完? 【解題】 (1)這本書總共多少頁? 24×12=288(頁) (2)小明幾天可以讀完? 288÷36=8(天) 列成綜合算式 24×12÷36=8(天) 答:小明8天可以讀完。 【例題7】 食堂運來一批蔬菜,原計劃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費完這批蔬菜。后來根據(jù)大家的意見,每天比原計劃多吃10千克,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解題】 (1)這批蔬菜共有多少千克? 50×30=1500(千克) (2)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1500÷(50+10)=25(天) 列成綜合算式 50×30÷(50+10)=1500÷60=25(天) 答:這批蔬菜可以吃25天。 3 和差問題
【理解含義】 已知兩個數(shù)量的和與差,求這兩個數(shù)量各是多少,這類應用題叫和差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大數(shù)=(和+差)÷ 2 小數(shù)=(和-差)÷ 2 【解題思路和方法】 簡單的題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復雜的題目變通后再用公式。 【例題8】 甲乙兩班共有學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兩班各有多少人? 【解題】 甲班人數(shù)=(98+6)÷2=52(人) 乙班人數(shù)=(98-6)÷2=46(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例題9】 長方形的長和寬之和為18厘米,長比寬多2厘米,求長方形的面積。 【解題】 長=(18+2)÷2=10(厘米) 寬=(18-2)÷2=8(厘米) 長方形的面積 =10×8=80(平方厘米) 答:長方形的面積為80平方厘米。 【例題10】 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兩袋共重32千克,乙丙兩袋共重30千克,甲丙兩袋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 【解題】 甲乙兩袋、乙丙兩袋都含有乙,從中可以看出甲比丙多(32-30)=2千克,且甲是大數(shù),丙是小數(shù)。由此可知 甲袋化肥重量=(22+2)÷2=12(千克) 丙袋化肥重量=(22-2)÷2=10(千克) 乙袋化肥重量=32-12=20(千克) 答:甲袋化肥重12千克,乙袋化肥重20千克,丙袋化肥重10千克。 【例題11】 甲乙兩車原來共裝蘋果97筐,從甲車取下14筐放到乙車上,結(jié)果甲車比乙車還多3筐,兩車原來各裝蘋果多少筐? 【解題】 “從甲車取下14筐放到乙車上,結(jié)果甲車比乙車還多3筐”,這說明甲車是大數(shù),乙車是小數(shù),甲與乙的差是(14×2+3), 甲與乙的和是97,因此 甲車筐數(shù)=(97+14×2+3)÷2=64(筐) 乙車筐數(shù)=97-64=33(筐) 答:甲車原來裝蘋果64筐,乙車原來裝蘋果33筐。 4 和倍問題 【理解含義】 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及大數(shù)是小數(shù)的幾倍(或小數(shù)是大數(shù)的幾分之幾),要求這兩個數(shù)各是多少,這類應用題叫做和倍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總和 ÷(幾倍+1)=較小的數(shù) 總和 - 較小的數(shù) = 較大的數(shù) 較小的數(shù) ×幾倍 = 較大的數(shù) 【解題思路和方法】 簡單的題目直接利用公式,復雜的題目變通后利用公式。 【例題12】 果園里有杏樹和桃樹共248棵,桃樹的棵數(shù)是杏樹的3倍,求杏樹、桃樹各多少棵? 【解題】 (1)杏樹有多少棵? 248÷(3+1)=62(棵) (2)桃樹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杏樹有62棵,桃樹有186棵。 【例題13】 東西兩個倉庫共存糧480噸,東庫存糧數(shù)是西庫存糧數(shù)的1.4倍,求兩庫各存糧多少噸? 【解題】 (1)西庫存糧數(shù)=480÷(1.4+1)=200(噸) (2)東庫存糧數(shù)=480-200=280(噸) 答:東庫存糧280噸,西庫存糧200噸。 【例題14】 甲站原有車52輛,乙站原有車32輛,若每天從甲站開往乙站28輛,從乙站開往甲站24輛,幾天后乙站車輛數(shù)是甲站的2倍? 【解題】 每天從甲站開往乙站28輛,從乙站開往甲站24輛,相當于每天從甲站開往乙站(28-24)輛。把幾天以后甲站的車輛數(shù)當作1倍量,這時乙站的車輛數(shù)就是2倍量,兩站的車輛總數(shù)(52+32)就相當于(2+1)倍, 那么,幾天以后甲站的車輛數(shù)減少為 (52+32)÷(2+1)=28(輛) 所求天數(shù)為 (52-28)÷(28-24)=6(天) 答:6天以后乙站車輛數(shù)是甲站的2倍。 【例題15】 甲乙丙三數(shù)之和是170,乙比甲的2倍少4,丙比甲的3倍多6,求三數(shù)各是多少? 【解題】 乙丙兩數(shù)都與甲數(shù)有直接關(guān)系,因此把甲數(shù)作為1倍量。 因為乙比甲的2倍少4,所以給乙加上4,乙數(shù)就變成甲數(shù)的2倍; 又因為丙比甲的3倍多6,所以丙數(shù)減去6就變?yōu)榧讛?shù)的3倍; 這時(170+4-6)就相當于(1+2+3)倍。那么, 甲數(shù)=(170+4-6)÷(1+2+3)=28 乙數(shù)=28×2-4=52 丙數(shù)=28×3+6=90 答:甲數(shù)是28,乙數(shù)是52,丙數(shù)是90。 5 差倍問題 【理解含義】 已知兩個數(shù)的差及大數(shù)是小數(shù)的幾倍(或小數(shù)是大數(shù)的幾分之幾),要求這兩個數(shù)各是多少,這類應用題叫做差倍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兩個數(shù)的差÷(幾倍-1)=較小的數(shù) 較小的數(shù)×幾倍=較大的數(shù) 【解題思路和方法】 簡單的題目直接利用公式,復雜的題目變通后利用公式。 【例題16】 果園里桃樹的棵數(shù)是杏樹的3倍,而且桃樹比杏樹多124棵。求杏樹、桃樹各多少棵? 【解題】 (1)杏樹有多少棵? 124÷(3-1)=62(棵) (2)桃樹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果園里杏樹是62棵,桃樹是186棵。 【例題17】 爸爸比兒子大27歲,今年,爸爸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4倍,求父子二人今年各是多少歲? 【解題】 (1)兒子年齡=27÷(4-1)=9(歲) (2)爸爸年齡=9×4=36(歲) 答:父子二人今年的年齡分別是36歲和9歲。 【例題18】 商場改革經(jīng)營管理辦法后,本月盈利比上月盈利的2倍還多12萬元,又知本月盈利比上月盈利多30萬元,求這兩個月盈利各是多少萬元? 【解題】 如果把上月盈利作為1倍量,則(30-12)萬元就相當于上月盈利的(2-1)倍,因此 上月盈利=(30-12)÷(2-1)=18(萬元) 本月盈利=18+30=48(萬元) 答:上月盈利是18萬元,本月盈利是48萬元。 【例題19】 糧庫有94噸小麥和138噸玉米,如果每天運出小麥和玉米各是9噸,問幾天后剩下的玉米是小麥的3倍? 【解題】 由于每天運出的小麥和玉米的數(shù)量相等,所以剩下的數(shù)量差等于原來的數(shù)量差(138-94)。把幾天后剩下的小麥看作1倍量,則幾天后剩下的玉米就是3倍量,那么,(138-94)就相當于(3-1)倍,因此 剩下的小麥數(shù)量=(138-94)÷(3-1)=22(噸) 運出的小麥數(shù)量=94-22=72(噸) 運糧的天數(shù)=72÷9=8(天) 答:8天以后剩下的玉米是小麥的3倍。 6 倍比問題 【理解含義】 有兩個已知的同類量,其中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若干倍,解題時先求出這個倍數(shù),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數(shù),這類應用題叫做倍比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總量÷一個數(shù)量=倍數(shù) 另一個數(shù)量×倍數(shù)=另一總量 【解題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倍數(shù),再用倍比關(guān)系求出要求的數(shù)。 【例題20】 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現(xiàn)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 【解題】 (1)3700千克是100千克的多少倍? 3700÷100=37(倍) (2)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40×37=1480(千克) 列成綜合算式 40×(3700÷100)=1480(千克) 答:可以榨油1480千克。 【例題21】 今年植樹節(jié)這天,某小學300名師生共植樹400棵,照這樣計算,全縣48000名師生共植樹多少棵? 【解題】 (1)48000名是300名的多少倍? 48000÷300=160(倍) (2)共植樹多少棵? 400×160=64000(棵) 列成綜合算式 400×(48000÷300)=64000(棵) 答:全縣48000名師生共植樹64000棵。 【例題】 鳳翔縣今年蘋果大豐收,田家莊一戶人家4畝果園收入11111元,照這樣計算,全鄉(xiāng)800畝果園共收入多少元?全縣16000畝果園共收入多少元? 【解題22】 (1)800畝是4畝的幾倍? 800÷4=200(倍) (2)800畝收入多少元? 11111×200=2222200(元) (3)16000畝是800畝的幾倍? 16000÷800=20(倍) (4)16000畝收入多少元? 2222200×20=44444000(元) 答:全鄉(xiāng)800畝果園共收入2222200元, 全縣16000畝果園共收入44444000元。 7 相遇問題 【理解含義】 兩個運動的物體同時由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這類應用題叫做相遇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相遇時間=總路程÷(甲速+乙速) 總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時間 【解題思路和方法】 簡單的題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復雜的題目變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題23】 甲乙兩輛客車上午8時同時從兩個車站出發(fā),相向而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兩車同時到達一條河的兩岸。由于河上的橋正在維修,車輛禁止通行,兩車需交換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發(fā)的車站,到站時已是下午2點。甲車每小時行4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 45千米,兩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換乘客的時間略去不計) 【解題思路】 根據(jù)已知兩車上午8時從兩站出發(fā),下午2點返回原車站,可求出兩車所行駛的時間。根據(jù)兩車的速度和行駛的時間可求兩車行駛的總路程。 【解題】 下午2點是14時。 往返用的時間:14-8=6(時) 兩地間路程:(40+45)×6÷2=85×6÷2=255(千米) 答:兩地相距255千米。 【例題24】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長392千米,同時從兩港各開出一艘輪船相對而行,從南京開出的船每小時行28千米,從上海開出的船每小時行21千米,經(jīng)過幾小時兩船相遇? 【解題】 392÷(28+21)=8(小時) 答:經(jīng)過8小時兩船相遇。 【例題25】 小李和小劉在周長為400米的環(huán)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鐘跑5米,小劉每秒鐘跑3米,他們從同一地點同時出發(fā),反向而跑,那么,二人從出發(fā)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長時間? 【解題】 “第二次相遇”可以理解為二人跑了兩圈。 因此總路程為400×2 相遇時間=(400×2)÷(5+3)=100(秒) 答:二人從出發(fā)到第二次相遇需100秒時間。 【例題26】 甲乙二人同時從兩地騎自行車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行15千米,乙每小時行13千米,兩人在距中點3千米處相遇,求兩地的距離。 【解題】 “兩人在距中點3千米處相遇”是正確理解本題題意的關(guān)鍵。從題中可知甲騎得快,乙騎得慢,甲過了中點3千米,乙距中點3千米,就是說甲比乙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 相遇時間=(3×2)÷(15-13)=3(小時) 兩地距離=(15+13)×3=84(千米) 答:兩地距離是84千米。 8 追及問題 【理解含義】 兩個運動物體在不同地點同時出發(fā)(或者在同一地點而不是同時出發(fā),或者在不同地點又不是同時出發(fā))作同向運動,在后面的,行進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進速度較慢些,在一定時間之內(nèi),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體。這類應用題就叫做追及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追及時間=追及路程÷(快速-慢速) 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時間 【解題思路和方法】 簡單的題目直接利用公式,復雜的題目變通后利用公式。 【例題27】學校組織兩個課外興趣小組去郊外活動。第一小組每小時走4.5千米,第二小組每小時行3.5千米。兩組同時出發(fā)1小時后,第一小組停下來參觀一個果園,用了1小時,再去追第二小組。多長時間能追上第二小組? 【解題思路】 第一小組停下來參觀果園時間,第二小組多行了[3.5-(4.5-3.5)]?千米,也就是第一組要追趕的路程。又知第一組每小時比第二組快(?4.5-3.5)千米,由此便可求出追趕的時間。 【解題】 第一組追趕第二組的路程: 3.5-(4.5-?3.5)=3.5-1=2.5(千米) 第一組追趕第二組所用時間: 2.5÷(4.5-3.5)=2.5÷1=2.5(小時) 答:第一組2.5小時能追上第二小組。 【例題28】 好馬每天走120千米,劣馬每天走75千米,劣馬先走12天,好馬幾天能追上劣馬? 【解題】 (1)劣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 75×12=900(千米) (2)好馬幾天追上劣馬? 900÷(120-75)=20(天) 列成綜合算式 75×12÷(120-75)=900÷45=20(天) 答:好馬20天能追上劣馬。 【例題29】 小明和小亮在200米環(huán)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用40秒,他們從同一地點同時出發(fā),同向而跑。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時跑了500米,求小亮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解題】 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時比小亮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時小亮跑了(500-200)米,要知小亮的速度,須知追及時間,即小明跑500米所用的時間。又知小明跑200米用40秒,則跑500米用[40×(500÷200)]秒,所以小亮的速度是 (500-200)÷[40×(500÷200)]=300÷100=3(米) 答:小亮的速度是每秒3米。 【例題30】 我人民解放軍追擊一股逃竄的敵人,敵人在下午16點開始從甲地以每小時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軍在晚上22點接到命令,以每小時30千米的速度開始從乙地追擊。已知甲乙兩地相距60千米,問解放軍幾個小時可以追上敵人? 【解題】 敵人逃跑時間與解放軍追擊時間的時差是(22-16)小時,這段時間敵人逃跑的路程是[10×(22-6)]千米,甲乙兩地相距60千米。由此推知 追及時間=[10×(22-6)+60]÷(30-10)=220÷20=11(小時) 答:解放軍在11小時后可以追上敵人。 【例題31】 一輛客車從甲站開往乙站,每小時行48千米;一輛貨車同時從乙站開往甲站,每小時行40千米,兩車在距兩站中點16千米處相遇,求甲乙兩站的距離。 【解題】 這道題可以由相遇問題轉(zhuǎn)化為追及問題來解決。從題中可知客車落后于貨車(16×2)千米,客車追上貨車的時間就是前面所說的相遇時間, 這個時間為 16×2÷(48-40)=4(小時) 所以兩站間的距離為 (48+40)×4=352(千米) 列成綜合算式 (48+40)×[16×2÷(48-40)]=88×4=352(千米) 答:甲乙兩站的距離是352千米。 【例題32】 兄妹二人同時由家上學,哥哥每分鐘走90米,妹妹每分鐘走60米。哥哥到校門口時發(fā)現(xiàn)忘記帶課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離校180米處和妹妹相遇。問他們家離學校有多遠? 【解題】 要求距離,速度已知,所以關(guān)鍵是求出相遇時間。從題中可知,在相同時間(從出發(fā)到相遇)內(nèi)哥哥比妹妹多走(180×2)米,這是因為哥哥比妹妹每分鐘多走(90-60)米, 那么,二人從家出走到相遇所用時間為 180×2÷(90-60)=12(分鐘) 家離學校的距離為 90×12-180=900(米) 答:家離學校有900米遠。 【例題33】 孫亮打算上課前5分鐘到學校,他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從家步行去學校,當他走了1千米時,發(fā)現(xiàn)手表慢了10分鐘,因此立即跑步前進,到學校恰好準時上課。后來算了一下,如果孫亮從家一開始就跑步,可比原來步行早9分鐘到學校。求孫亮跑步的速度。 【解題】 手表慢了10分鐘,就等于晚出發(fā)10分鐘,如果按原速走下去,就要遲到(10-5)分鐘,后段路程跑步恰準時到學校,說明后段路程跑比走少用了 (10-5)分鐘。如果從家一開始就跑步,可比步行少9分鐘,由此可知,行1千米,跑步比步行少用[9-(10-5)]分鐘。所以 步行1千米所用時間為 1÷[9-(10-5)]=0.25(小時)=15(分鐘) 跑步1千米所用時間為 15-[9-(10-5)]=11(分鐘) 跑步速度為每小時 1÷11/60=5.5(千米) 答:孫亮跑步速度為每小時 5.5千米。 9 植樹問題 【理解含義】 按相等的距離植樹,在距離、棵距、棵數(shù)這三個量之間,已知其中的兩個量,要求第三個量,這類應用題叫做植樹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線形植樹 棵數(shù)=距離÷棵距+1 環(huán)形植樹 棵數(shù)=距離÷棵距 方形植樹 棵數(shù)=距離÷棵距-4 三角形植樹 棵數(shù)=距離÷棵距-3 面積植樹 棵數(shù)=面積÷(棵距×行距) 【解題思路和方法】 先弄清楚植樹問題的類型,然后可以利用公式。 【例題34】 一條河堤136米,每隔2米栽一棵垂柳,頭尾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垂柳? 【解題】 136÷2+1=68+1=69(棵) 答:一共要栽69棵垂柳。 【例題35】 一個圓形池塘周長為400米,在岸邊每隔4米栽一棵白楊樹,一共能栽多少棵白楊樹? 【解題】 400÷4=100(棵) 答:一共能栽100棵白楊樹。 【例題36】 一個正方形的運動場,每邊長220米,每隔8米安裝一個照明燈,一共可以安裝多少個照明燈? 【解題】 220×4÷8-4=110-4=106(個) 答:一共可以安裝106個照明燈。 【例題37】 給一個面積為96平方米的住宅鋪設(shè)地板磚,所用地板磚的長和寬分別是60厘米和40厘米,問至少需要多少塊地板磚? 【解題】 96÷(0.6×0.4)=96÷0.24=400(塊) 答:至少需要400塊地板磚。 【例題38】 一座大橋長500米,給橋兩邊的電桿上安裝路燈,若每隔50米有一個電桿,每個電桿上安裝2盞路燈,一共可以安裝多少盞路燈? 【解題】 (1)橋的一邊有多少個電桿? 500÷50+1=11(個) (2)橋的兩邊有多少個電桿? 11×2=22(個) (3)大橋兩邊可安裝多少盞路燈? 22×2=44(盞) 答:大橋兩邊一共可以安裝44盞路燈。 10 年齡問題 【理解含義】 這類問題是根據(jù)題目的內(nèi)容而得名,它的主要特點是兩人的年齡差不變,但是,兩人年齡之間的倍數(shù)關(guān)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發(fā)生變化。 【數(shù)量關(guān)系】 年齡問題往往與和差、和倍、差倍問題有著密切聯(lián)系,尤其與差倍問題的解題思路是一致的,要緊緊抓住“年齡差不變”這個特點。 【解題思路和方法】 可以利用“差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例題39】 爸爸今年35歲,亮亮今年5歲,今年爸爸的年齡是亮亮的幾倍?明年呢? 【解題】 35÷5=7(倍) (35+1)÷(5+1)=6(倍) 答:今年爸爸的年齡是亮亮的7倍, 明年爸爸的年齡是亮亮的6倍。 【例題40】 母親今年37歲,女兒今年7歲,幾年后母親的年齡是女兒的4倍? 【解題】 (1)母親比女兒的年齡大多少歲? 37-7=30(歲) (2)幾年后母親的年齡是女兒的4倍? 30÷(4-1)-7=3(年) 列成綜合算式 (37-7)÷(4-1)-7=3(年) 答:3年后母親的年齡是女兒的4倍。 【例題41】 3年前父子的年齡和是49歲,今年父親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4倍,父子今年各多少歲? 【解題】 今年父子的年齡和應該比3年前增加(3×2)歲, 今年二人的年齡和為 49+3×2=55(歲) 把今年兒子年齡作為1倍量,則今年父子年齡和相當于(4+1)倍,因此,今年兒子年齡為 55÷(4+1)=11(歲) 今年父親年齡為 11×4=44(歲) 答:今年父親年齡是44歲,兒子年齡是11歲。 【例題42】 甲對乙說:“當我的歲數(shù)曾經(jīng)是你現(xiàn)在的歲數(shù)時,你才4歲”。乙對甲說:“當我的歲數(shù)將來是你現(xiàn)在的歲數(shù)時,你將61歲”。求甲乙現(xiàn)在的歲數(shù)各是多少? 【解題】 這里涉及到三個年份:過去某一年、今年、將來某一年。列表分析: 表中兩個“□”表示同一個數(shù),兩個“△”表示同一個數(shù)。 因為兩個人的年齡差總相等:□-4=△-□=61-△,也就是4,□,△,61成等差數(shù)列,所以,61應該比4大3個年齡差, 因此二人年齡差為 (61-4)÷3=19(歲) 甲今年的歲數(shù)為 △=61-19=42(歲) 乙今年的歲數(shù)為 □=42-19=23(歲) 答:甲今年的歲數(shù)是42歲,乙今年的歲數(shù)是23歲。 11 行船問題 【理解含義】 行船問題也就是與航行有關(guān)的問題。解答這類問題要弄清船速與水速,船速是船只本身航行的速度,也就是船只在靜水中航行的速度;水速是水流的速度,船只順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與水速之和;船只逆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與水速之差。 【數(shù)量關(guān)系】 (順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順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順水速=船速×2-逆水速=逆水速+水速×2 逆水速=船速×2-順水速=順水速-水速×2 【解題思路和方法】 大多數(shù)情況可以直接利用數(shù)量關(guān)系的公式。 【例題43】 一只船順水行320千米需用8小時,水流速度為每小時15千米,這只船逆水行這段路程需用幾小時? 【解題】 由條件知,順水速=船速+水速=320÷8,而水速為每小時15千米,所以: 船速為每小時 320÷8-15=25(千米) 船的逆水速為 25-15=10(千米) 船逆水行這段路程的時間為 320÷10=32(小時) 答:這只船逆水行這段路程需用32小時。 【例題44】 甲船逆水行360千米需18小時,返回原地需10小時;乙船逆水行同樣一段距離需15小時,返回原地需多少時間? 【解題】 由題意得 甲船速+水速=360÷10=36 甲船速-水速=360÷18=20 可見 (36-20)相當于水速的2倍, 所以, 水速為每小時 (36-20)÷2=8(千米) 又因為, 乙船速-水速=360÷15, 所以, 乙船速為 360÷15+8=32(千米) 乙船順水速為 32+8=40(千米) 所以, 乙船順水航行360千米需要360÷40=9(小時) 答:乙船返回原地需要9小時。 【例題45】 一架飛機飛行在兩個城市之間,飛機的速度是每小時576千米,風速為每小時24千米,飛機逆風飛行3小時到達,順風飛回需要幾小時? 【解題】 這道題可以按照流水問題來解答。 (1)兩城相距多少千米?(576-24)×3=1656(千米) (2)順風飛回需要多少小時?1656÷(576+24)=2.76(小時) 列成綜合算式[(576-24)×3]÷(576+24)=2.76(小時) 答:飛機順風飛回需要2.76小時。 12 列車問題 【理解含義】 這是與列車行駛有關(guān)的一些問題,解答時要注意列車車身的長度。 【數(shù)量關(guān)系】 火車過橋:過橋時間=(車長+橋長)÷車速 火車追及: 追及時間=(甲車長+乙車長+距離)÷(甲車速-乙車速) 火車相遇: 相遇時間=(甲車長+乙車長+距離)÷(甲車速+乙車速) 【解題思路和方法】 大多數(shù)情況可以直接利用數(shù)量關(guān)系的公式。 【例題46】 一座大橋長2400米,一列火車以每分鐘900米的速度通過大橋,從車頭開上橋到車尾離開橋共需要3分鐘。這列火車長多少米? 【解題】 火車3分鐘所行的路程,就是橋長與火車車身長度的和。 (1)火車3分鐘行多少米? 900×3=2700(米) (2)這列火車長多少米? 2700-2400=300(米) 列成綜合算式 900×3-2400=300(米) 答:這列火車長300米。 【例題47】 一列長200米的火車以每秒8米的速度通過一座大橋,用了2分5秒鐘時間,求大橋的長度是多少米? 【解題】 火車過橋所用的時間是2分5秒=125秒,所走的路程是(8×125)米,這段路程就是(200米+橋長),所以,橋長為 8×125-200=800(米) 答:大橋的長度是800米。 【例題48】 一列長225米的慢車以每秒17米的速度行駛,一列長140米的快車以每秒22米的速度在后面追趕,求快車從追上到追過慢車需要多長時間? 【解題】 從追上到追過,快車比慢車要多行(225+140)米,而快車比慢車每秒多行(22-17)米,因此,所求的時間為 (225+140)÷(22-17)=73(秒) 答:需要73秒。 【例題49】 一列長150米的列車以每秒22米的速度行駛,有一個扳道工人以每秒3米的速度迎面走來,那么,火車從工人身旁駛過需要多少時間? 【解題】 如果把人看作一列長度為零的火車,原題就相當于火車相遇問題。 150÷(22+3)=6(秒) 答:火車從工人身旁駛過需要6秒鐘。 【例題50】 一列火車穿越一條長2000米的隧道用了88秒,以同樣的速度通過一條長1250米的大橋用了58秒。求這列火車的車速和車身長度各是多少? 【解題】 車速和車長都沒有變,但通過隧道和大橋所用的時間不同,是因為隧道比大橋長??芍疖囋冢?8-58)秒的時間內(nèi)行駛了(2000-1250)米的路程,因此,火車的車速為每秒 (2000-1250)÷(88-58)=25(米) 進而可知,車長和橋長的和為(25×58)米, 因此,車長為 25×58-1250=200(米) 答:這列火車的車速是每秒25米,車身長200米。 13 時鐘問題 【理解含義】 就是研究鐘面上時針與分針關(guān)系的問題,如兩針重合、兩針垂直、兩針成一線、兩針夾角為60度等。時鐘問題可與追及問題相類比。 【數(shù)量關(guān)系】 分針的速度是時針的12倍, 二者的速度差為11/12。 通常按追及問題來對待,也可以按差倍問題來計算。 【解題思路和方法】 變通為“追及問題”后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例題51】 從時針指向4點開始,再經(jīng)過多少分鐘時針正好與分針重合? 【解題】 鐘面的一周分為60格,分針每分鐘走一格,每小時走60格;時針每小時走5格,每分鐘走5/60=1/12格。每分鐘分針比時針多走(1-1/12)=11/12格。4點整,時針在前,分針在后,兩針相距20格。所以 分針追上時針的時間為 20÷(1-1/12)≈ 22(分) 答:再經(jīng)過22分鐘時針正好與分針重合。 【例題52】 四點和五點之間,時針和分針在什么時候成直角? 【解題】 鐘面上有60格,它的1/4是15格,因而兩針成直角的時候相差15格(包括分針在時針的前或后15格兩種情況)。四點整的時候,分針在時針后(5×4) 格,如果分針在時針后與它成直角,那么分針就要比時針多走 (5×4-15)格,如果分針在時針前與它成直角,那么分針就要比時針多走(5×4+15)格。再根據(jù)1分鐘分針比時針多走(1-1/12)格就可以求出 二針成直角的時間。 (5×4-15)÷(1-1/12)≈ 6(分) (5×4+15)÷(1-1/12)≈ 38(分) 答:4點06分及4點38分時兩針成直角。 【例題53】 六點與七點之間什么時候時針與分針重合? 【解題】 六點整的時候,分針在時針后(5×6)格,分針要與時針重合,就得追上時針。這實際上是一個追及問題。 (5×6)÷(1-1/12)≈ 33(分) 答:6點33分的時候分針與時針重合。 14 盈虧問題 【理解含義】 根據(jù)一定的人數(shù),分配一定的物品,在兩次分配中,一次有余(盈),一次不足(虧),或兩次都有余,或兩次都不足,求人數(shù)或物品數(shù),這類應用題叫做盈虧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一般地說,在兩次分配中,如果一次盈,一次虧,則有: 參加分配總?cè)藬?shù)=(盈+虧)÷分配差 如果兩次都盈或都虧,則有: 參加分配總?cè)藬?shù)=(大盈-小盈)÷分配差 參加分配總?cè)藬?shù)=(大虧-小虧)÷分配差 【解題思路和方法】 大多數(shù)情況可以直接利用數(shù)量關(guān)系的公式。 【例題54】 給幼兒園小朋友分蘋果,若每人分3個就余11個;若每人分4個就少1個。問有多少小朋友?有多少個蘋果? 【解題】 按照“參加分配的總?cè)藬?shù)=(盈+虧)÷分配差”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1)有小朋友多少人? (11+1)÷(4-3)=12(人) (2)有多少個蘋果? 3×12+11=47(個) 答:有小朋友12人,有47個蘋果。 【例題55】 修一條公路,如果每天修260米,修完全長就得延長8天;如果每天修300米,修完全長仍得延長4天。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解題】 題中原定完成任務的天數(shù),就相當于“參加分配的總?cè)藬?shù)”,按照“參加分配的總?cè)藬?shù)=(大虧-小虧)÷分配差”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可以得知 原定完成任務的天數(shù)為(260×8-300×4)÷(300-260)=22(天) 這條路全長為 300×(22+4)=7800(米) 答:這條路全長7800米。 【例題60】 學校組織春游,如果每輛車坐40人,就余下30人;如果每輛車坐45人,就剛好坐完。問有多少車?多少人? 【解題】 本題中的車輛數(shù)就相當于“參加分配的總?cè)藬?shù)”,于是就有 (1)有多少車? (30-0)÷(45-40)=6(輛) (2)有多少人? 40×6+30=270(人) 答:有6 輛車,有270人。 15 工程問題 【理解含義】 工程問題主要研究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這類問題在已知條件中,常常不給出工作量的具體數(shù)量,只提出“一項工程”、“一塊土地”、“一條水渠”、“一件工作”等,在解題時,常常用單位“1”表示工作總量。 【數(shù)量關(guān)系】 解答工程問題的關(guān)鍵是把工作總量看作“1”,這樣,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時間的倒數(shù)(它表示單位時間內(nèi)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幾),進而就可以根據(jù)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列出算式。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工作時間=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時間=總工作量÷(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 【解題思路和方法】 變通后可以利用上述數(shù)量關(guān)系的公式。 【例題61】 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需要10天完成,乙隊單獨做需要15天完成,現(xiàn)在兩隊合作,需要幾天完成? 【解題】 題中的“一項工程”是工作總量,由于沒有給出這項工程的具體數(shù)量,因此,把此項工程看作單位“1”。由于甲隊獨做需10天完成,那么每天完成這項工程的 1/10;乙隊單獨做需15天完成,每天完成這項工程的1/15;兩隊合做,每天可以完成這項工程的(1/10+1/15)。 由此可以列出算式: 1÷(1/10+1/15)=1÷1/6=6(天) 答:兩隊合做需要6天完成。 【例題62】 一批零件,甲獨做6小時完成,乙獨做8小時完成?,F(xiàn)在兩人合做,完成任務時甲比乙多做24個,求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個? 【解題】 設(shè)總工作量為1,則甲每小時完成1/6,乙每小時完成1/8,甲比乙每小時多完成(1/6-1/8),二人合做時每小時完成(1/6+1/8)。因為二人合做需要[1÷(1/6+1/8)]小時,這個時間內(nèi),甲比乙多做24個零件,所以 (1)每小時甲比乙多做多少零件? 24÷[1÷(1/6+1/8)]=7(個) (2)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個? 7÷(1/6-1/8)=168(個) 答:這批零件共有168個。 解二 上面這道題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計算: 兩人合做,完成任務時甲乙的工作量之比為 1/6∶1/8=4∶3 由此可知,甲比乙多完成總工作量的 4-3 / 4+3 =1/7 所以,這批零件共有 24÷1/7=168(個) 【例題63】 一件工作,甲獨做12小時完成,乙獨做10小時完成,丙獨做15小時完成。現(xiàn)在甲先做2小時,余下的由乙丙二人合做,還需幾小時才能完成? 【解題】 必須先求出各人每小時的工作效率。如果能把效率用整數(shù)表示,就會給計算帶來方便,因此,我們設(shè)總工作量為12、10、和15的某一公倍數(shù),例如最小公倍數(shù)60,則甲乙丙三人的工作效率分別是 60÷12=5 60÷10=6 60÷15=4 因此余下的工作量由乙丙合做還需要 (60-5×2)÷(6+4)=5(小時) 答:還需要5小時才能完成。 【例題64】 一個水池,底部裝有一個常開的排水管,上部裝有若干個同樣粗細的進水管。當打開4個進水管時,需要5小時才能注滿水池;當打開2個進水管時,需要15小時才能注滿水池;現(xiàn)在要用2小時將水池注滿,至少要打開多少個進水管? 【解題】 注(排)水問題是一類特殊的工程問題。往水池注水或從水池排水相當于一項工程,水的流量就是工作量,單位時間內(nèi)水的流量就是工作效率。 要2小時內(nèi)將水池注滿,即要使2小時內(nèi)的進水量與排水量之差剛好是一池水。為此需要知道進水管、排水管的工作效率及總工作量(一池水)。只要設(shè)某一個量為單位1,其余兩個量便可由條件推出。 我們設(shè)每個同樣的進水管每小時注水量為1,則4個進水管5小時注水量為(1×4×5),2個進水管15小時注水量為(1×2×15),從而可知 每小時的排水量為 (1×2×15-1×4×5)÷(15-5)=1 即一個排水管與每個進水管的工作效率相同。由此可知 一池水的總工作量為 1×4×5-1×5=15 又因為在2小時內(nèi),每個進水管的注水量為 1×2,所以,2小時內(nèi)注滿一池水至少需要多少個進水管? (15+1×2)÷(1×2) =8.5≈9(個) 答:至少需要9個進水管。 16 正反比例問題 【理解含義】 兩種相關(guān)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的比值一定(即商一定),那么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guān)系叫做正比例關(guān)系。正比例應用題是正比例意義和解比例等知識的綜合運用。 兩種相關(guān)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guān)系叫做反比例關(guān)系。反比例應用題是反比例的意義和解比例等知識的綜合運用。 【數(shù)量關(guān)系】 判斷正比例或反比例關(guān)系是解這類應用題的關(guān)鍵。許多典型應用題都可以轉(zhuǎn)化為正反比例問題去解決,而且比較簡捷。 【解題思路和方法】 解決這類問題的重要方法是:把分率(倍數(shù))轉(zhuǎn)化為比,應用比和比例的性質(zhì)去解應用題。 正反比例問題與前面講過的倍比問題基本類似。 【例題65】 修一條公路,已修的是未修的1/3,再修300米后,已修的變成未修的1/2,求這條公路總長是多少米? 【解題】 由條件知,公路總長不變。 原已修長度∶總長度=1∶(1+3)=1∶4=3∶12 現(xiàn)已修長度∶總長度=1∶(1+2)=1∶3=4∶12 比較以上兩式可知,把總長度當作12份,則300米相當于(4-3)份,從而知公路總長為 300÷(4-3)×12=3600(米) 答: 這條公路總長3600米。 【例題66】 小王做4道應用題用了28分鐘,照這樣計算,91分鐘可以做幾道應用題? 【解題】 做題效率一定,做題數(shù)量與做題時間成正比例關(guān)系 設(shè)91分鐘可以做X應用題 則有 28∶4=91∶X 28X=91×4 X=91×4÷28 X=13 答:91分鐘可以做13道應用題。 【例題67】 孫亮看《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每天看24頁,15天看完,如果每天看36頁,幾天就可以看完? 【解題】 書的頁數(shù)一定,每天看的頁數(shù)與需要的天數(shù)成反比例關(guān)系 設(shè)X天可以看完,就有 24∶36=X∶15 36X=24×15 X=10 答:10天就可以看完。 【例題68】 一個大矩形被分成六個小矩形,其中四個小矩形的面積如圖所示,求大矩形的面積。 【解題】 由面積÷寬=長可知,當長一定時,面積與寬成正比,所以每一上下兩個小矩形面積之比就等于它們的寬的正比。又因為第一行三個小矩形的寬相等,第二行三個小矩形的寬也相等。因此, A∶36=20∶16 25∶B=20∶16 解這兩個比例,得 A=45 B=20 所以,大矩形面積為 45+36+25+20+20+16=162 答:大矩形的面積是162 17 按比例分配問題 【理解含義】 所謂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個數(shù)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份。這類題的已知條件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用比或連比的形式反映各部分占總數(shù)量的份數(shù),另一種是直接給出份數(shù)。 【數(shù)量關(guān)系】 從條件看,已知總量和幾個部分量的比;從問題看,求幾個部分量各是多少。 總份數(shù)=比的前后項之和 【解題思路和方法】 先把各部分量的比轉(zhuǎn)化為各占總量的幾分之幾,把比的前后項相加求出總份數(shù),再求各部分占總量的幾分之幾(以總份數(shù)作分母,比的前后項分別作分子),再按照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計算方法,分別求出各部分量的值。 例1 學校把植樹560棵的任務按人數(shù)分配給五年級三個班,已知一班有47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5人,三個班各植樹多少棵? 【解題69】 總份數(shù)為 47+48+45=140 一班植樹 560×47/140=188(棵) 二班植樹 560×48/140=192(棵) 三班植樹 560×45/140=180(棵) 答:一、二、三班分別植樹188棵、192棵、180棵。 【例題70】 用60厘米長的鐵絲圍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三條邊的比是3∶4∶5。三條邊的長各是多少厘米? 【解題】 3+4+5=12 60×3/12=15(厘米) 60×4/12=20(厘米) 60×5/12=25(厘米) 答: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分別是15厘米、20厘米、25厘米。 【例題71】 從前有個牧民,臨死前留下遺言,要把17只羊分給三個兒子,大兒子分總數(shù)的1/2,二兒子分總數(shù)的1/3,三兒子分總數(shù)的1/9,并規(guī)定不許把羊宰割分,求三個兒子各分多少只羊。 【分析】 遇到此類問題,一半都是先找到份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然后按照公倍數(shù)重新按照劃分占比,本題中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8,那么老大的二分之一就是占9分,老二的三分之一就是占6分,三兒子的九分之一就是占2分,共計17分。 【解題】 如果用總數(shù)乘以分率的方法解答,顯然得不到符合題意的整數(shù)解。如果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則很容易得到 1/2∶1/3∶1/9=9∶6∶2 9+6+2=17 17×9/17=9 17×6/17=6 17×2/17=2 答:大兒子分得9只羊,二兒子分得6只羊,三兒子分得2只羊。 【例題72】 某工廠第一、二、三車間人數(shù)之比為8∶12∶21,第一車間比第二車間少80人,三個車間共多少人? 【解題】 80÷(12-8)×(8+12+21)=820(人) 答:三個車間一共820人。 18 百分數(shù)問題 【理解含義】 百分數(shù)是表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數(shù)。百分數(shù)是一種特殊的分數(shù)。分數(shù)常??梢酝ǚ?、約分,而百分數(shù)則無需;分數(shù)既可以表示“率”,也可以表示 “量”,而百分數(shù)只能表示“率”;分數(shù)的分子、分母必須是自然數(shù),而百分數(shù)的分子可以是小數(shù);百分數(shù)有一個專門的記號“%”。 在實際中和常用到“百分點”這個概念,一個百分點就是1%,兩個百分點就是2%。 【數(shù)量關(guān)系】 掌握“百分數(shù)”、“標準量”“比較量”三者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百分數(shù)=比較量÷標準量 標準量=比較量÷百分數(shù) 【解題思路和方法】 一般有三種基本類型: (1) 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 (2) 已知一個數(shù),求它的百分之幾是多少; (3) 已知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 【例題73】 倉庫里有一批化肥,用去720千克,剩下6480千克,用去的與剩下的各占原重量的百分之幾? 【解題】 (1)用去的占 720÷(720+6480)=10% (2)剩下的占 6480÷(720+6480)=90% 答:用去了10%,剩下90%。 【例題74】 紅旗化工廠有男職工420人,女職工525人,男職工人數(shù)比女職工少百分之幾? 【解題】 本題中女職工人數(shù)為標準量,男職工比女職工少的人數(shù)是比較量 所以 (525-420)÷525=0.2=20% 或者 1-420÷525=0.2=20% 答:男職工人數(shù)比女職工少20%。 【例題75】 紅旗化工廠有男職工420人,女職工525人,女職工比男職工人數(shù)多百分之幾? 【解題】 本題中以男職工人數(shù)為標準量,女職工比男職工多的人數(shù)為比較量,因此 (525-420)÷420=0.25=25% 或者 525÷420-1=0.25=25% 答:女職工人數(shù)比男職工多25%。 【例題76】 紅旗化工廠有男職工420人,有女職工525人,男、女職工各占全廠職工總數(shù)的百分之幾? 【解題】 (1)男職工占 420÷(420+525)=0.444=44.4% (2)女職工占 525÷(420+525)=0.556=55.6% 答:男職工占全廠職工總數(shù)的44.4%,女職工占55.6%。 【拓展】 百分數(shù)又叫百分率,百分率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應用很廣泛,常見的百分率有: 增長率=增長數(shù)÷原來基數(shù)×100% 合格率=合格產(chǎn)品數(shù)÷產(chǎn)品總數(shù)×100% 出勤率=實際出勤人數(shù)÷應出勤人數(shù)×100% 出勤率=實際出勤天數(shù)÷應出勤天數(shù)×100% 缺席率=缺席人數(shù)÷實有總?cè)藬?shù)×100% 發(fā)芽率=發(fā)芽種子數(shù)÷試驗種子總數(shù)×100% 成活率=成活棵數(shù)÷種植總棵數(shù)×100% 出粉率=面粉重量÷小麥重量×100% 出油率=油的重量÷油料重量×100% 廢品率=廢品數(shù)量÷全部產(chǎn)品數(shù)量×100% 命中率=命中次數(shù)÷總次數(shù)×100% 烘干率=烘干后重量÷烘前重量×100% 及格率=及格人數(shù)÷參加考試人數(shù)×100% 19 “牛吃草”問題 關(guān)于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有專門講解"牛吃草"的解題思路。 【理解含義】 “牛吃草”問題是大科學家牛頓提出的問題,也叫“牛頓問題”。這類問題的特點在于要考慮草邊吃邊長這個因素。 【數(shù)量關(guān)系】 草總量=原有草量+草每天生長量×天數(shù) 【解題思路和方法】 解這類題的關(guān)鍵是求出草每天的生長量。 【例題77】 一塊草地,10頭牛20天可以把草吃完,15頭牛10天可以把草吃完。問多少頭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 【解題】 草是均勻生長的,所以,草總量=原有草量+草每天生長量×天數(shù)。求“多少頭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就是說5 天內(nèi)的草總量要5 天吃完的話,得有多少頭牛? 設(shè)每頭牛每天吃草量為1,按以下步驟解答: (1)求草每天的生長量 因為,一方面20天內(nèi)的草總量就是10頭牛20天所吃的草,即(1×10×20);另一方面,20天內(nèi)的草總量又等于原有草量加上20天內(nèi)的生長量,所以 1×10×20=原有草量+20天內(nèi)生長量 同理 1×15×10=原有草量+10天內(nèi)生長量 由此可知 (20-10)天內(nèi)草的生長量為 1×10×20-1×15×10=50 因此,草每天的生長量為 50÷(20-10)=5 (2)求原有草量 原有草量=10天內(nèi)總草量-10內(nèi)生長量=1×15×10-5×10=100 (3)求5 天內(nèi)草總量 5 天內(nèi)草總量=原有草量+5天內(nèi)生長量=100+5×5=125 (4)求多少頭牛5 天吃完草 因為每頭牛每天吃草量為1,所以每頭牛5天吃草量為5。 因此5天吃完草需要牛的頭數(shù) 125÷5=25(頭) 答:需要5頭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 【例題78】 一只船有一個漏洞,水以均勻速度進入船內(nèi),發(fā)現(xiàn)漏洞時已經(jīng)進了一些水。如果有12個人淘水,3小時可以淘完;如果只有5人淘水,要10小時才能淘完。求17人幾小時可以淘完? 【解題】 這是一道變相的“牛吃草”問題。與上題不同的是,最后一問給出了人數(shù)(相當于“牛數(shù)”),求時間。設(shè)每人每小時淘水量為1,按以下步驟計算: (1)求每小時進水量 因為,3小時內(nèi)的總水量=1×12×3=原有水量+3小時進水量 10小時內(nèi)的總水量=1×5×10=原有水量+10小時進水量 所以,(10-3)小時內(nèi)的進水量為 1×5×10-1×12×3=14 因此,每小時的進水量為 14÷(10-3)=2 (2)求淘水前原有水量 原有水量=1×12×3-3小時進水量=36-2×3=30 (3)求17人幾小時淘完 17人每小時淘水量為17,因為每小時漏進水為2,所以實際上船中每小時減少的水量為(17-2),所以17人淘完水的時間是 30÷(17-2)=2(小時) 答:17人2小時可以淘完水。 20 雞兔同籠問題 【理解含義】 這是古典的算術(shù)問題。已知籠子里雞、兔共有多少只和多少只腳,求雞、兔各有多少只的問題,叫做第一雞兔同籠問題。已知雞兔的總數(shù)和雞腳與兔腳的差,求雞、兔各是多少的問題叫做第二雞兔同籠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第一雞兔同籠問題: 假設(shè)全都是雞,則有 兔數(shù)=(實際腳數(shù)-2×雞兔總數(shù))÷(4-2) 假設(shè)全都是兔,則有 雞數(shù)=(4×雞兔總數(shù)-實際腳數(shù))÷(4-2) 第二雞兔同籠問題: 假設(shè)全都是雞,則有 兔數(shù)=(2×雞兔總數(shù)-雞與兔腳之差)÷(4+2) 假設(shè)全都是兔,則有 雞數(shù)=(4×雞兔總數(shù)+雞與兔腳之差)÷(4+2) 【解題思路和方法】 解答此類題目一般都用假設(shè)法,可以先假設(shè)都是雞,也可以假設(shè)都是兔。如果先假設(shè)都是雞,然后以兔換雞;如果先假設(shè)都是兔,然后以雞換兔。這類問題也叫置換問題。通過先假設(shè),再置換,使問題得到解決。 【例題79】 長毛兔子蘆花雞,雞兔圈在一籠里。數(shù)數(shù)頭有三十五,腳數(shù)共有九十四。請你仔細算一算,多少兔子多少雞?
【解題】 假設(shè)35只全為兔,則 雞數(shù)=(4×35-94)÷(4-2)=23(只) 兔數(shù)=35-23=12(只) 也可以先假設(shè)35只全為雞,則 兔數(shù)=(94-2×35)÷(4-2)=12(只) 雞數(shù)=35-12=23(只) 答:有雞23只,有兔12只。 【例題80】 2畝菠菜要施肥1千克,5畝白菜要施肥3千克,兩種菜共16畝,施肥9千克,求白菜有多少畝? 【解題】 此題實際上是改頭換面的“雞兔同籠”問題?!懊慨€菠菜施肥(1÷2)千克”與“每只雞有兩個腳”相對應,“每畝白菜施肥(3÷5)千克”與“每只兔有4只腳”相對應,“16畝”與“雞兔總數(shù)”相對應,“9千克”與“雞兔總腳數(shù)”相對應。假設(shè)16畝全都是菠菜,則有 白菜畝數(shù)=(9-1÷2×16)÷(3÷5-1÷2)=10(畝) 答:白菜地有10畝。 【例題81】 李老師用69元給學校買作業(yè)本和日記本共45本,作業(yè)本每本 3 .20元,日記本每本0.70元。問作業(yè)本和日記本各買了多少本? 【解題】 此題可以變通為“雞兔同籠”問題。假設(shè)45本全都是日記本,則有 作業(yè)本數(shù)=(69-0.70×45)÷(3.20-0.70)=15(本) 日記本數(shù)=45-15=30(本) 答:作業(yè)本有15本,日記本有30本。 【例題82】 (第二雞兔同籠問題)雞兔共有100只,雞的腳比兔的腳多80只,問雞與兔各多少只? 【解題】 假設(shè)100只全都是雞,則有 兔數(shù)=(2×100-80)÷(4+2)=20(只) 雞數(shù)=100-20=80(只) 答:有雞80只,有兔20只。 【例題83】 有100個饃100個和尚吃,大和尚一人吃3個饃,小和尚3人吃1個饃,問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解題】 假設(shè)全為大和尚,則共吃饃(3×100)個,比實際多吃(3×100-100)個,這是因為把小和尚也算成了大和尚,因此我們在保證和尚總數(shù)100不變的情況下,以“小”換“大”,一個小和尚換掉一個大和尚可減少饃(3-1/3)個。因此,共有小和尚 (3×100-100)÷(3-1/3)=75(人) 共有大和尚 100-75=25(人) 答:共有大和尚25人,有小和尚75人。 21 方陣問題 【理解含義】 將若干人或物依一定條件排成正方形(簡稱方陣),根據(jù)已知條件求總?cè)藬?shù)或總物數(shù),這類問題就叫做方陣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1)方陣每邊人數(shù)與四周人數(shù)的關(guān)系: 四周人數(shù)=(每邊人數(shù)-1)×4 每邊人數(shù)=四周人數(shù)÷4+1 (2)方陣總?cè)藬?shù)的求法: 實心方陣:總?cè)藬?shù)=每邊人數(shù)×每邊人數(shù) 空心方陣:總?cè)藬?shù)=(外邊人數(shù))?-(內(nèi)邊人數(shù))? 內(nèi)邊人數(shù)=外邊人數(shù)-層數(shù)×2 (3)若將空心方陣分成四個相等的矩形計算,則: 總?cè)藬?shù)=(每邊人數(shù)-層數(shù))×層數(shù)×4 【解題思路和方法】 方陣問題有實心與空心兩種。實心方陣的求法是以每邊的數(shù)自乘;空心方陣的變化較多,其解答方法應根據(jù)具體情況確定。 【例題84】 在育才小學的運動會上,進行體操表演的同學排成方陣,每行22人,參加體操表演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 【解題】 22×22=484(人) 答:參加體操表演的同學一共有484人。 【例題】 有一個3層方陣,最外邊一層每邊有10人,求全方陣的人數(shù)。 【解題】 最外層每邊10人,共有36人; 第二層每邊8人,共有28人; 第三層每邊6人,共有20人; 全陣有36+28+20=84人. 答:全方陣84人。 【例題85】 有一隊學生,排成一個中空方陣,最外層人數(shù)是52人,最內(nèi)層人數(shù)是28人,這隊學生共多少人? 【解題】 (1)中空方陣外層每邊人數(shù)=52÷4+1=14(人) (2)中空方陣內(nèi)層每邊人數(shù)=28÷4-1=6(人) (3)中空方陣的總?cè)藬?shù)=14×14-6×6=160(人) 答:這隊學生共160人。 【例題86】 一堆棋子,排列成正方形,多余4棋子,若正方形縱橫兩個方向各增加一層,則缺少9只棋子,問有棋子多少個?
【分析】 (1)、沒有增加邊之前剩下4個棋子,增加后缺少9個,也就是將原先剩下的4個放到新的邊框中后還缺少9個就能填滿,也就是黃色新增邊框需要13個棋子就能填滿。 (2),因為是正方形,根據(jù)(1)可知,沒變應該是7個,應為頂角公用一個剛好13個。 【解題】 (1)縱橫方向各增加一層所需棋子數(shù)=4+9=13(只) (2)縱橫增加一層后正方形每邊棋子數(shù)=(13+1)÷2=7(只) (3)原有棋子數(shù)=7×7-9=40(只) 答:棋子有40只。 【例題87】 有一個三角形樹林,頂點上有1棵樹,以下每排的樹都比前一排多1棵,最下面一排有5棵樹。這個樹林一共有多少棵樹? 【解題】 第一種方法: 1+2+3+4+5=15(棵) 第二種方法: (5+1)×5÷2=15(棵) 答:這個三角形樹林一共有15棵樹。 22 商品利潤問題 【理解含義】 這是一種在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包括成本、利潤、利潤率和虧損、虧損率等方面的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利潤=售價-進貨價 利潤率=(售價-進貨價)÷進貨價×100% 售價=進貨價×(1+利潤率) 虧損=進貨價-售價 虧損率=(進貨價-售價)÷進貨價×100% 【解題思路和方法】 簡單的題目可以直接利用公式,復雜的題目變通后利用公式。 【例題88】 某商品的平均價格在一月份上調(diào)了10%,到二月份又下調(diào)了10%,這種商品從原價到二月份的價格變動情況如何? 【解題】 設(shè)這種商品的原價為1,則一月份售價為(1+10%),二月份的售價為(1+10%)×(1-10%),所以二月份售價比原價下降了 1-(1+10%)×(1-10%)=1% 答:二月份比原價下降了1%。 【例題89】 某服裝店因搬遷,店內(nèi)商品八折銷售。苗苗買了一件衣服用去52元,已知衣服原來按期望盈利30%定價,那么該店是虧本還是盈利?虧(盈)率是多少? 【解題】 要知虧還是盈,得知實際售價52元比成本少多少或多多少元,進而需知成本。因為52元是原價的80%,所以原價為(52÷80%)元;又因為原價是按期望盈利30%定的,所以成本為 52÷80%÷(1+30%)=50(元) 可以看出該店是盈利的,盈利率為 (52-50)÷50=4% 答:該店是盈利的,盈利率是4%。 【例題90】 成本0.25元的作業(yè)本1200冊,按期望獲得40%的利潤定價出售,當銷售出80%后,剩下的作業(yè)本打折扣,結(jié)果獲得的利潤是預定的86%。問剩下的作業(yè)本出售時按定價打了多少折扣? 【解題】 問題是要計算剩下的作業(yè)本每冊實際售價是原定價的百分之幾。從題意可知,每冊的原定價是0.25×(1+40%),所以關(guān)鍵是求出剩下的每冊的實際售價,為此要知道剩下的每冊盈利多少元。剩下的作業(yè)本售出后的盈利額等于實際總盈利與先售出的80%的盈利額之差,即 0.25×1200×40%×86%-0.25×1200×40%×80%=7.20(元) 剩下的作業(yè)本每冊盈利 7.20÷[1200×(1-80%)]=0.03(元) 又可知 (0.25+0.03)÷[0.25×(1+40%)]=80% 答:剩下的作業(yè)本是按原定價的八折出售的。 【例題91】 某種商品,甲店的進貨價比乙店的進貨價便宜10%,甲店按30%的利潤定價,乙店按20%的利潤定價,結(jié)果乙店的定價比甲店的定價貴6元,求乙店的定價。 【解題】 設(shè)乙店的進貨價為1,則甲店的進貨價為 1-10%=0.9 甲店定價為 0.9×(1+30%)=1.17 乙店定價為 1×(1+20%)=1.20 由此可得 乙店進貨價為 6÷(1.20-1.17)=200(元) 乙店定價為 200×1.2=240(元) 答:乙店的定價是240元。 23 存款利率問題 【理解含義】 把錢存入銀行是有一定利息的,利息的多少,與本金、利率、存期這三個因素有關(guān)。利率一般有年利率和月利率兩種。年利率是指存期一年本金所生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數(shù);月利率是指存期一月所生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數(shù)。 【數(shù)量關(guān)系】 年(月)利率=利息÷本金÷存款年(月)數(shù)×100% 利息=本金×存款年(月)數(shù)×年(月)利率 本利和=本金+利息=本金×[1+年(月)利率×存款年(月)數(shù)] 【解題思路和方法】 簡單的題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復雜的題目變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題92】 小明存入銀行1200元,月利率0.8%,到期后連本帶利共取出1488元,求存款期多長。 【解題】 因為存款期內(nèi)的總利息是(1488-1200)元, 所以總利率為 (1488-1200)÷1200 又因為已知月利率, 所以存款月數(shù)為 (1488-1200)÷1200÷0.8%=30(月) 答:小明的存款期是30月即兩年半。 【例題93】 銀行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二年期7.92%,三年期8.28%,五年期9%。如果甲乙二人同時各存入1萬元,甲先存二年期,到期后連本帶利改存三年期;乙直存五年期。五年后二人同時取出,那么,誰的收益多?多多少元? 【解題】 甲的總利息 [10000×7.92%×2+[10000×(1+7.92%×2)]×8.28%×3 =1584+11584×8.28%×3=4461.47(元) 乙的總利息 10000×9%×5=4500(元) 4500-4461.47=38.53(元) 答:乙的收益較多,乙比甲多38.53元。 24 溶液濃度問題 【理解含義】 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溶液濃度問題。這類問題研究的主要是溶劑(水或其它液體)、溶質(zhì)、溶液、濃度這幾個量的關(guān)系。例如,水是一種溶劑,被溶解的東西叫溶質(zhì),溶解后的混合物叫溶液。溶質(zhì)的量在溶液的量中所占的百分數(shù)叫濃度,也叫百分比濃度。 【數(shù)量關(guān)系】 溶液=溶劑+溶質(zhì) 濃度=溶質(zhì)÷溶液×100% 【解題思路和方法】 簡單的題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復雜的題目變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題94】 王老師有16%的糖水50克,(1)要把它稀釋成10%的糖水,需加水多少克?(2)若要把它變成30%的糖水,需加糖多少克? 【解題】 (1)需要加水多少克? 50×16%÷10%-50=30(克) (2)需要加糖多少克? 50×(1-16%)÷(1-30%)-50 =10(克) 答:(1)需要加水30克,(2)需要加糖10克。 【例題95】 要把30%的糖水與15%的糖水混合,配成25%的糖水600克,需要30%和15%的糖水各多少克? 【解題】 假設(shè)全用30%的糖水溶液,那么含糖量就會多出 600×(30%-25%)=30(克) 這是因為30%的糖水多用了。于是,我們設(shè)想在保證總重量600克不變的情況下,用15% 的溶液來“換掉”一部分30%的溶液。這樣,每“換掉”100克,就會減少糖 100×(30%-15%)=15(克) 所以需要“換掉”30%的溶液(即“換上”15%的溶液) 100×(30÷15)=200(克) 由此可知,需要15%的溶液200克。 需要30%的溶液 600-200=400(克) 答:需要15%的糖水溶液200克,需要30%的糖水400克。 【例題96】 甲容器有濃度為12%的鹽水500克,乙容器有500克水。把甲中鹽水的一半倒入乙中,混合后再把乙中現(xiàn)有鹽水的一半倒入甲中,混合后又把甲中的一部分鹽水倒入乙中,使甲乙兩容器中的鹽水同樣多。求最后乙中鹽水的百分比濃度。 【解題】 由條件知,倒了三次后,甲乙兩容器中溶液重量相等,各為500克,因此,只要算出乙容器中最后的含鹽量,便會知所求的濃度。下面列表推算: 由以上推算可知, 乙容器中最后鹽水的百分比濃度為 24÷500=4.8% 答:乙容器中最后的百分比濃度是4.8%。 25 構(gòu)圖布數(shù)問題 【理解含義】 這是一種數(shù)學游戲,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常用的數(shù)學問題。所謂“構(gòu)圖”,就是設(shè)計出一種圖形;所謂“布數(shù)”,就是把一定的數(shù)字填入圖中?!皹?gòu)圖布數(shù)”問題的關(guān)鍵是要符合所給的條件。 【數(shù)量關(guān)系】 根據(jù)不同題目的要求而定。 【解題思路和方法】 通常多從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和五角星等圖形方面考慮。按照題意來構(gòu)圖布數(shù),符合題目所給的條件。 【例題97】 十棵樹苗子,要栽五行子,每行四棵子,請你想法子。 【解題】 符合題目要求的圖形應是一個五角星。 4×5÷2=10 因為五角星的5條邊交叉重復,應減去一半。 【例題98】 九棵樹苗子,要栽十行子,每行三棵子,請你想法子。 【解題】 符合題目要求的圖形是兩個倒立交叉的等腰三角形, 一個三角形的頂點在另一個三角形底邊的中線上。 【例題99】 九棵樹苗子,要栽三行子,每行四棵子,請你想法子。 【解題】 符合題目要求的圖形是一個三角形,每邊栽4棵樹,三個頂點上重復應減去,正好9棵。 4×3-3=9 【例題100】 把12拆成1到7這七個數(shù)中三個不同數(shù)的和,有幾種寫法?請設(shè)計一種圖形,填入這七個數(shù),每個數(shù)只填一處,且每條線上三個數(shù)的和都等于12。 在這五個算式中,4出現(xiàn)三次,其余的1、2、3、5、6、7各出現(xiàn)兩次,因此,4應位于三條線的交點處,其余數(shù)都位于兩條線的交點處。據(jù)此,我們可以設(shè)計出以下三種圖形:
【解題】 共有五種寫法,即 12=1+4+7 12=1+5+6 12=2+3+7 12=2+4+6 12=3+4+5 26 幻方問題 【理解含義】 把n×n個自然數(shù)排在正方形的格子中,使各行、各列以及對角線上的各數(shù)之和都相等,這樣的圖叫做幻方。最簡單的幻方是三級幻方。 【數(shù)量關(guān)系】 每行、每列、每條對角線上各數(shù)的和都相等,這個“和”叫做“幻和”。 三級幻方的幻和=45÷3=15 五級幻方的幻和=325÷5=65 【解題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確定每行、每列以及每條對角線上各數(shù)的和(即幻和),其次是確定正中間方格的數(shù),然后再確定其它方格中的數(shù)。 (1)、a+b+c+d+e+f+g+h+i=1+2+3+4+5+6+7+8+9=45 (2)、根據(jù)圖形可得,每一行或者每一列是總數(shù)的1/3,即45/3=15 (3)、九個數(shù)在這八條線上反復出現(xiàn)構(gòu)成幻和時,每個數(shù)用到的次數(shù)不全相同,最中心的那個數(shù)要用到四次(即出現(xiàn)在中行、中列、和兩條對角線這四條線上),四角的四個數(shù)各用到三次,其余的四個數(shù)各用到兩次??磥恚玫剿拇蔚摹爸行臄?shù)”地位重要,宜優(yōu)先考慮。 (4)、設(shè)“中心數(shù)”為e,因為Χ出現(xiàn)在四條線上,而每條線上三個數(shù)之和等于15,所以 (1+2+3+4+5+6+7+8+9)+(4-1)e=15×4 即 45+3e=60 所以 中心數(shù)e=5 【例題101】 把1,2,3,4,5,6,7,8,9這九個數(shù)填入九個方格中,使每行、每列、每條對角線上三個數(shù)的和相等。 【解題】 幻和的3倍正好等于這九個數(shù)的和,所以幻和為 (1+2+3+4+5+6+7+8+9)÷3=45÷3=15 接著用奇偶分析法尋找其余四個偶數(shù)的位置,它們分別在四個角,再確定其余四個奇數(shù)的位置,它們分別在中行、中列,進一步嘗試,容易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 【例題102】 把2,3,4,5,6,7,8,9,10這九個數(shù)填到九個方格中,使每行、每列、以及對角線上的各數(shù)之和都相等。 【解題】 只有三行,三行用完了所給的9個數(shù),所以每行三數(shù)之和為 (2+3+4+5+6+7+8+9+10)÷3=18 假設(shè)符合要求的數(shù)都已經(jīng)填好,那么三行、三列、兩條對角線共8行上的三個數(shù)之和都等于18,我們看18能寫成哪三個數(shù)之和: 最大數(shù)是10:18=10+6+2=10+5+3 最大數(shù)是9: 18=9+7+2=9+6+3=9+5+4 最大數(shù)是8: 18=8+7+3=8+6+4 最大數(shù)是7: 18=7+6+5 剛好寫成8個算式。 首先確定正中間方格的數(shù)。第二橫行、第二豎行、兩個斜行都用到正中間方格的數(shù),共用了四次。觀察上述8個算式,只有6被用了4次,所以正中間方格中應填6。 然后確定四個角的數(shù)。四個角的數(shù)都用了三次,而上述8個算式中只有9、7、5、3被用了三次,所以9、7、5、3應填在四個角上。但還應兼顧兩條對角線上三個數(shù)的和都為18。 最后確定其它方格中的數(shù)。如圖。 27 抽屜原則問題 【理解含義】 把3只蘋果放進兩個抽屜中,會出現(xiàn)哪些結(jié)果呢?要么把2只蘋果放進一個抽屜,剩下的一個放進另一個抽屜;要么把3只蘋果都放進同一個抽屜中。這兩種情況可用一句話表示: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了2只或2只以上的蘋果。這就是數(shù)學中的抽屜原則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基本的抽屜原則是:如果把n+1個物體(也叫元素)放到n個抽屜中,那么至少有一個抽屜中放著2個或更多的物體(元素)。 抽屜原則可以推廣為:如果有m個抽屜,有k×m+r(0<r≤m)個元素那么至少有一個抽屜中要放(k+1)個或更多的元素。 通俗地說,如果元素的個數(shù)是抽屜個數(shù)的k倍多一些,那么至少有一個抽屜要放(k+1)個或更多的元素。 【解題思路和方法】 (1)改造抽屜,指出元素; (2)把元素放入(或取出)抽屜; (3)說明理由,得出結(jié)論。 【例題103】 育才小學有367個1999年出生的學生,那么其中至少有幾個學生的生日是同 一天的? 【解題】 由于1999年是潤年,全年共有366天,可以看作366個“抽屜”,把367個1999年出生的學生看作367個“元素”。367個“元素”放進366個“抽屜”中,至少有一個“抽屜”中放有2個或更多的“元素”。 這說明至少有2個學生的生日是同一天的。 【例題104】 據(jù)說人的頭發(fā)不超過20萬跟,如果陜西省有3645萬人,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你知道陜西省至少有多少人頭發(fā)根數(shù)一樣多嗎? 【解題】 人的頭發(fā)不超過20萬根,可看作20萬個“抽屜”,3645萬人可看作3645萬個“元素”,把3645萬個“元素”放到20萬個“抽屜”中,得到 3645÷20=182……5 根據(jù)抽屜原則的推廣規(guī)律,可知k+1=183 答:陜西省至少有183人的頭發(fā)根數(shù)一樣多。 【例題105】 一個袋子里有一些球,這些球僅只有顏色不同。其中紅球10個,白球9個,黃球8個,藍球2個。某人閉著眼睛從中取出若干個,試問他至少要取多少個球,才能保證至少有4個球顏色相同? 【解題】 把四種顏色的球的總數(shù)(3+3+3+2)=11 看作11個“抽屜”,那么,至少要?。?1+1)個球才能保證至少有4個球的顏色相同。 答;他至少要取12個球才能保證至少有4個球的顏色相同。 28 公約公倍問題 【理解含義】 需要用公約數(shù)、公倍數(shù)來解答的應用題叫做公約數(shù)、公倍數(shù)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絕大多數(shù)要用最大公約數(shù)、最小公倍數(shù)來解答。 【解題思路和方法】 先確定題目中要用最大公約數(shù)或者最小公倍數(shù),再求出答案。最大公約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的求法,最常用的是“短除法”。 【例題106】 一張硬紙板長60厘米,寬56厘米,現(xiàn)在需要把它剪成若干個大小相同的最大的正方形,不許有剩余。問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解題】 硬紙板的長和寬的最大公約數(shù)就是所求的邊長。 60和56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4。 答:正方形的邊長是4厘米。 【例題107】 甲、乙、丙三輛汽車在環(huán)形馬路上同向行駛,甲車行一周要36分鐘,乙車行一周要30分鐘,丙車行一周要48分鐘,三輛汽車同時從同一個起點出發(fā),問至少要多少時間這三輛汽車才能同時又在起點相遇? 【解題】 要求多少時間才能在同一起點相遇,這個時間必定同時是36、30、48的倍數(shù)。因為問至少要多少時間,所以應是36、30、48的最小公倍數(shù)。 36、30、48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720。 答:至少要720分鐘(即12小時)這三輛汽車才能同時又在起點相遇。 【例題108】 一個四邊形廣場,邊長分別為60米,72米,96米,84米,現(xiàn)要在四角和四邊植樹,若四邊上每兩棵樹間距相等,至少要植多少棵樹? 【解題】 相鄰兩樹的間距應是60、72、96、84的公約數(shù),要使植樹的棵數(shù)盡量少,須使相鄰兩樹的間距盡量大,那么這個相等的間距應是60、72、96、84這幾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12。 所以,至少應植樹 (60+72+96+84)÷12=26(棵) 答:至少要植26棵樹。 【例題109】 一盒圍棋子,4個4個地數(shù)多1個,5個5個地數(shù)多1個,6個6個地數(shù)還多1個。又知棋子總數(shù)在150到200之間,求棋子總數(shù)。 【解題】 如果從總數(shù)中取出1個,余下的總數(shù)便是4、5、6的公倍數(shù)。因為4、5、6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60,又知棋子總數(shù)在150到200之間,所以這個總數(shù)為 60×3+1=181(個) 答:棋子的總數(shù)是181個。 29 最值問題 【理解含義】 科學的發(fā)展觀認為,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既要講求效率,又要節(jié)約能源,要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益。這類應用題叫做最值問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一般是求最大值或最小值。 【解題思路和方法】 按照題目的要求,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題200】 在火爐上烤餅,餅的兩面都要烤,每烤一面需要3分鐘,爐上只能同時放兩塊餅,現(xiàn)在需要烤三塊餅,最少需要多少分鐘? 【解題】 先將兩塊餅同時放上烤,3分鐘后都熟了一面,這時將第一塊餅取出,放入第三塊餅,翻過第二塊餅。再過3分鐘取出熟了的第二塊餅,翻過第三塊餅,又放入第一塊餅烤另一面,再烤3分鐘即可。這樣做,用的時間最少,為9分鐘。 答:最少需要9分鐘。 【例題201】 在一條公路上有五個卸煤場,每相鄰兩個之間的距離都是10千米,已知1號煤場存煤100噸,2號煤場存煤200噸,5號煤場存煤400噸,其余兩個煤場是空的?,F(xiàn)在要把所有的煤集中到一個煤場里,每噸煤運1千米花費1元,集中到幾號煤場花費最少? 【解題】 我們采用嘗試比較的方法來解答。 集中到1號場總費用為 1×200×10+1×400×40=18000(元) 集中到2號場總費用為 1×100×10+1×400×30=13000(元) 集中到3號場總費用為 1×100×20+1×200×10+1×400×10=12000(元) 集中到4號場總費用為 1×100×30+1×200×20+1×400×10=11000(元) 集中到5號場總費用為 1×100×40+1×200×30=10000(元) 經(jīng)過比較,顯然,集中到5號煤場費用最少。 答:集中到5號煤場費用最少。 【例題202】 北京和上海同時制成計算機若干臺,北京可調(diào)運外地10臺,上??烧{(diào)運外地4臺?,F(xiàn)決定給重慶調(diào)運8臺,給武漢調(diào)運6臺, 若每臺運費如右表,問如何調(diào)運才使運費最??? 【解題】 北京調(diào)運到重慶的運費最高,因此,北京 往重慶應盡量少調(diào)運。這樣,把上海的4臺全都調(diào) 往重慶,再從北京調(diào)往重慶4臺,調(diào)往武漢6臺,運費就會最少,其數(shù)額為 500×4+800×4+400×6=7600(元) 答:上海調(diào)往重慶4臺,北京調(diào)往武漢6臺,調(diào)往重慶4臺,這樣運費最少。 30 列方程問題 【理解含義】 把應用題中的未知數(shù)用字母Χ代替,根據(jù)等量關(guān)系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方程,通過解這個方程而得到應用題的答案,這個過程,就叫做列方程解應用題。 【數(shù)量關(guān)系】 方程的等號兩邊數(shù)量相等。 【解題思路和方法】 可以概括為“審、設(shè)、列、解、驗、答”六字法。 (1)審:認真審題,弄清應用題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問題中的等量關(guān)系是什么。 (2)設(shè):把應用題中的未知數(shù)設(shè)為Χ。 (3)列;根據(jù)所設(shè)的未知數(shù)和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按照等量關(guān)系列出方程。 (4)解;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驗:檢驗方程的解是否正確,是否符合題意。 (6)答:回答題目所問,也就是寫出答問的話。 同學們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一般只寫出四項內(nèi)容,即設(shè)未知數(shù)、列方程、解方程、答語。設(shè)未知數(shù)時要在Χ后面寫上單位名稱,在方程中已知數(shù)和未知數(shù)都不帶單位名稱,求出的Χ值也不帶單位名稱,在答語中要寫出單位名稱。檢驗的過程不必寫出,但必須檢驗。 【例題203】 甲乙兩班共90人,甲班比乙班人數(shù)的2倍少30人,求兩班各有多少人? 【解題】 第一種方法:設(shè)乙班有Χ人,則甲班有(90-Χ)人。 找等量關(guān)系:甲班人數(shù)=乙班人數(shù)×2-30人。 列方程: 90-Χ=2Χ-30 解方程得 Χ=40 從而知 90-Χ=50 第二種方法:設(shè)乙班有Χ人,則甲班有(2Χ-30)人。 列方程 (2Χ-30)+Χ=90 解方程得 Χ=40 從而得知 2Χ-30=50 答:甲班有50人,乙班有40人。 【例題204】 雞兔35只,共有94只腳,問有多少兔?多少雞? 【解題】 第一種方法:設(shè)兔為Χ只,則雞為(35-Χ)只,兔的腳數(shù)為4Χ個,雞的腳數(shù)為2(35-Χ)個。根據(jù)等量關(guān)系“兔腳數(shù)+雞腳數(shù)=94”可列出方程 4Χ+2(35-Χ)=94 解方程得 Χ=12 則35-Χ=23 第二種方法:可按“雞兔同籠”問題來解答。假設(shè)全都是雞, 則有 兔數(shù)=(實際腳數(shù)-2×雞兔總數(shù))÷(4-2) 所以 兔數(shù)=(94-2×35)÷(4-2)=12(只) 雞數(shù)=35-12=23(只) 答:雞是23只,兔是12只。 【例題205】 倉庫里有化肥940袋,兩輛汽車4次可以運完,已知甲汽車每次運125袋,乙汽車每次運多少袋? 【解題】 第一種方法:求出甲乙兩車一次共可運的袋數(shù),再減去甲車一次運的袋數(shù),即是所求。 940÷4-125=110(袋) 第二種方法:從總量里減去甲汽車4次運的袋數(shù),即為乙汽車共運的袋數(shù),再除以4,即是所求。 (940-125×4)÷4=110(袋) 第三種方法:設(shè)乙汽車每次運Χ袋,可列出方程 940÷4-Χ=125 解方程得 Χ=110 第四種方法:設(shè)乙汽車每次運Χ袋,依題意得 (125+Χ)×4=940 解方程得 Χ=110 答:乙汽車每次運110袋。 |
|
來自: happymanlla > 《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