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接觸過這么一個案例,小王今年33歲,結(jié)婚8年了。在結(jié)婚第二年的時候,小王生了第一個孩子,原本以為,這是幸福的開始。卻不想,在孩子出生沒多久后,小王發(fā)現(xiàn)丈夫竟然在自己懷孕的時候出軌了。但是父母卻這樣告訴她,現(xiàn)在小王做了全職太太,孩子又剛出生不久,為了自己和孩子,還是能忍則忍吧。小王一開始非??咕?,她對父母說,如果離婚了,就帶著孩子回娘家居住,重新找工作。結(jié)果父親非常堅決地對小王說,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那個時候,小王才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沒有家了。自己從出生開始居住的那個家,在自己結(jié)婚了以后就不再屬于自己。父母寧愿把女兒往火坑里推,也不愿意放下所謂的面子。而現(xiàn)在自己居住的這個家,也已經(jīng)因為丈夫出軌而破裂了。一旦離婚,她的背后沒有任何退路,父母不會幫助她,也不會支持她。而因為自己沒有工作,也沒有退路,所以就連離開這樣糟糕的婚姻,也需要思慮再三。這就是很多女性所面臨的困境,而小王只是萬千被困在這種困境中的女性中的一個。這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思想,認為女兒嫁了人,就是男方家的人了。女兒沒有權(quán)利繼承家族的遺產(chǎn),死后也不會埋在家族的墓地。直到現(xiàn)在,這種思想仍然在很多老一輩人的觀念中留存。“你回來了我們可一定要好好歡迎你,因為你嫁人了,嫁了人回來就是客人了,可不能隨便對待。”當時,朋友的笑容掛在臉上,不知道是該繼續(xù)笑下去還是該生氣。朋友掃了一眼家里,自己曾經(jīng)的小窩已經(jīng)被另作他用,回到娘家,她連一個安身之所都沒有了。在親人眼中,她已經(jīng)不再是這個家的人了。朋友對我說,那時她才明白,在自己嫁了人以后,一切都已經(jīng)變得不一樣了,她已經(jīng)被排除在原來的家庭外,處于一個邊緣化的尷尬地帶。她們的命運不再掌握在她們自己手中,在夫家受了委屈,她們不敢和家人傾訴。夫妻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問題,她們也不敢輕易離婚。因為,一旦輕易離婚,她們在這個社會上就很難有立足之地。如果女性尚未生育,那么離婚后她們所背負的壓力就會小很多。但是,如果女性一旦有了孩子,想要離婚就不得不面臨一些很現(xiàn)實的問題。由于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很多女性都面臨著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而那些帶著孩子的單親媽媽面臨的困境要更加艱難,在找工作的時候,她們往往都會被打上“以孩子為重”的標簽,沒有用人單位會喜歡這樣的員工。就算勉強找到一份工作,她們的工資也很難支撐孩子和自己的花銷。如果這時候再碰到一個不負責任的爸爸,她們就要面臨更大的經(jīng)濟上的壓力。因此,對于那些沒有退路的女性來說,她們根本不敢輕易離婚。她們寧愿面對夜不歸宿的丈夫,也不愿意把自己推到一個尷尬而艱難的境地。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不友好,很多女性都沒有重新開始自己人生的勇氣。此外,除了經(jīng)濟方面的壓力外,女性所遭受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壓迫。在中國,很多人都秉持著“勸和不勸離”的觀念,認為“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在這種情況下,離婚被認為是一種很羞恥的事情,而承受這種羞恥的往往都是女性。在很多人眼中,離了婚的女性就是“二手貨”,是貶值的,沒有市場的。男人的父母也不會認為離婚的原因在自己兒子身上,他們會把所有的過錯都歸結(jié)到女性身上。可是女性卻不同,就連她們最親近的父母都無法接受離過婚的女兒。可是,在如此大的輿論壓力下,離婚這條路也往往被排除在外。哪怕她們在這段婚姻里已經(jīng)失去了平等的地位,她們也很難擺脫。女性的附屬心理其實不是她們原本就有的,而是整個社會環(huán)境造就的。她們不是不想跳脫出這個牢籠,而是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實力。很多女性不敢提出離婚,都和經(jīng)濟問題有很大關(guān)系。面對這種情況,女性唯有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只有在自己的實力變強的時候,女性才會更有底氣去對自己不想要的一切說“不”,逃離自己的舒適圈,讓自己重新適應工作和社會,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但是正因為這件事情如此艱難,它所獲得的回報才更豐厚。因此,女性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奮斗。此外,女性一定要學會肯定自己的價值,把自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因為論壓力以及孩子的問題,很多女性都不愿意選擇離婚。但是女性必須意識到,在人生親密關(guān)系的排序中,自己才是第一位的。不要太過在意外界的眼光,也不要把所有的壓力放在自己身上。要知道,自己永遠值得最好的。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