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紹了大運河杭州段,其實大運河包括6個省、2個直轄市,27座城市,不光杭州有遺產點,蘇州也有,這次就來介紹介紹蘇州的大運河世界遺產點。 大運河蘇州段遺產范圍北起大運河與山塘河交匯處,南至大運河與太浦河交匯處,由河道和7個遺產點組成。 7個遺產點為虎丘云巖寺塔、山塘歷史文化街區(qū)、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全晉會館、盤門、寶帶橋、吳江古纖道。 雖然大運河杭州段整得綠樹成蔭、古意盎然,但我更喜歡大運河蘇州段,這是運河沿線條件最好的一段,也是目前還在通航的運河遺產,突出表現(xiàn)了“大運河是線性活態(tài)遺產'的這一特征。 云巖寺塔是蘇州的實物象征,這座建于959年的古塔是大運河航道上的地標性建筑,在那個沒有導航的年代,來往的船只只要遠遠望見塔身,便知道東南勝地已經近在眼前。 云巖寺塔位于虎丘風景名勝區(qū)內,俗稱虎丘塔,是八角形仿樓閣式塔中現(xiàn)存年代最早、規(guī)模宏大而結構精巧的實物,其磚木套筒式結構使塔歷經千年斜而不倒,為古代高層建筑的杰出代表。 世界第二斜塔 ![]() ![]() ![]() ![]() 虎丘是與蘇州同齡的“吳中第一名勝”,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蘇東坡曾感慨: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相傳在 2400 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楔李大戰(zhàn)中,不慎受傷,不久病逝,死后數(shù)日他兒子將他葬于虎丘,據(jù)說,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為虎丘山?;⑶鹕嚼锩嬗幸粋€著名的打卡地叫“劍池”,在陡立的峭壁下有一汪永不干涸的池水,這就是傳說中的“劍池”,據(jù)記載池水底下是吳王的墳墓,當然還有吳王喜愛的三千把珍奇的寶劍。 虎丘秋景不可辜負! ![]() ![]() ![]() ![]() ![]() ![]() ![]() ![]() ![]() ![]() ![]() ![]() 山塘街始建于唐,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曾是明清時期商品集散地,南北商人聚集之處。著名的《姑蘇繁華圖卷》中畫了蘇州的一村一鎮(zhèn)一城一街,其中一街就是這里,因此又被譽為“姑蘇第一古街”,堪稱“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 ![]() ![]() ![]() ![]() ![]() ![]() ![]() ![]() 來看看山塘街喝咖啡的環(huán)境enncoffee ![]() ![]() ![]() ![]() 《紅樓夢》一開篇就說,“這東南有個姑蘇城,城中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這里閶門就是山塘的起點。順便說一嘴,《紅樓夢》里還說,這閶門外有個十里街,街內有個仁清巷,巷內有個古廟,因地方狹窄,人皆呼作葫蘆廟。曹雪芹寫《紅樓夢》自稱是將“真事隱去”“假語村言”,開篇第一回提到的葫蘆廟,據(jù)紅學專家秦兆基、朱子南考證,隱指的就是山塘街邊的普福禪寺。 而山塘街所傍的山塘河,就從閶門開始,綿延到虎丘。這條水路相傳是由大名鼎鼎的白居易擔任蘇州刺史時(唐寶歷年間)開挖建成的,當時由于蘇州自然環(huán)境的的制約,城內河道阻塞嚴重,水路交通極為不便,他為了蘇州百姓的水陸交通暢行,主持開鑿了一條東起閶門,西至虎丘的山塘河,并沿河筑堤,從根本上解決了水路交通問題。因此,后世也稱山塘河為“白公堤”,也就是現(xiàn)在著名的山塘街,而白居易也被后人稱為“山塘始祖”。 參考之前的公眾號文章可以全面詳細地了解平江路。 全晉會館就在平江路東側的中張家巷14號,我們知道蘇州在明清兩代都是 南方重要的繁華商埠和商品集散地,山西商人在此經營錢莊、賬局和后來之票號者尤多。全晉會館就是清末山西旅蘇客商集資興建。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全晉會館于年久失修,白蟻蛀蝕,梁傾壁殘。1986年,全晉會館經過整修,作為蘇州戲曲博物館館舍正式對外開放。全晉會館的古戲臺為露天戲臺之最,是古代聲學技術和建筑藝術相結合的杰出典范。但最近,全晉會館又關閉整修了。 ![]() ![]() ![]() ![]() 得益于蘇州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政策,護城河內的古城粉墻黛瓦,是古韻的姑蘇,而護城河外則高樓林立,是現(xiàn)代的蘇州。 蘇州護城河的開鑿,是在春秋爭霸的背景中進行的。《吳越春秋》記載,在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主持修筑闔閭城(即今蘇州城),設水、陸城門各八座,內有水道相連,水門溝通內外河流。作為春秋時期開鑿的人工運河,蘇州護城河與同一時期的吳國開鑿的邗溝和胥江通胥口,或為抵御入侵,或是為了北上爭霸及南向伐楚,無不出于軍事目的。 到唐代,《吳地記》記載,蘇州古城有八大城門:西閶、胥二門,南盤、蛇二門,東婁、匠二門,北齊、平二門。八大城門的位置和名稱隨著時間的流逝也發(fā)生了變化。環(huán)城河西南的盤門是蘇州乃至全國僅存的一個水陸城門,意義重大。 《吳地記》云:“盤門,古作蟠門。嘗刻木做蟠龍,鎮(zhèn)此以厭越。又云水陸相半,沿回屈曲,故名盤門?!?/span>古城內同時期的城門有的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只有盤門在建成后雖屢次修繕,保存了水路并行的結構?,F(xiàn)在的盤門主要由水陸城門及兩側城墻構成,水陸城門的組成部分甕城、絞關石、閘槽等均保護良好。 ![]() ![]() ![]() ![]() ![]() ![]() ![]() ![]() ![]() ![]() ![]() 除了在盤門城墻上走走吹吹風,盤門·文瑞閣 的中式甜品也很帶感,用景區(qū)紙質正價門票可抵現(xiàn)金用。 ![]() ![]() ![]() ![]() ![]() 上次去的時候,還遇到有人在盤門景區(qū)拍攝活動片,正式拍攝前彩排了好幾次,來來回回載歌載舞了好幾遍,我都看膩了,想想演員也挺辛苦的,同樣的表情動作得不斷重復,他們還沒喊累,我都覺得膩了。 ![]() 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多孔石橋,橫臥于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玳玳河口,有”江蘇最美運河地標”稱號。 當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開啟了江浙一帶地區(qū)的漕運之路,然而京杭大運河流經蘇州城南七八里澹臺湖,有三四百米的缺口使得拉船的纖夫無法通行,寒冬臘月甚至要涉水拉纖。澹臺湖是太湖水流向運河與吳淞江出??诘闹饕ǖ?,自然也不能“填土作堤以為挽舟之路”。唐元和年間(806-820),蘇州刺史王仲舒為保證漕運順暢,決定造橋代道,在澹臺湖上修筑長橋作為纖道,并帶頭捐獻了一條據(jù)說是御賜的玉質寶帶。當?shù)睾兰澤钍芨袆?,紛紛慷慨解囊,很快解決了建橋資金。為紀念這位刺史的義舉,蘇州百姓遂將此橋命名為“寶帶橋”。 寶帶橋建成之后,數(shù)次被毀,又數(shù)次重修,可謂磨難重重。初時是木構橋梁,到元代后以石易木。南宋和明清時期都曾重建,道光年間林則徐還曾主持過一次橋身修繕。最廣為人知的一次毀壞,是英國洋槍隊頭目戈登在同治二年為了鎮(zhèn)壓太平軍,下令拆去寶帶橋中間的大孔,致使連鎖倒塌26孔??谷諔?zhàn)爭時期,日軍飛機也曾炸毀過橋南端的6孔。一座寶帶橋,幾經興廢,承載了蘇州城的歷史。 中國古代名橋大多宏偉壯麗,但寶帶橋輕巧柔美,與姑蘇城的秀美輕盈相得益彰。 ![]() ![]() ![]() ![]() ![]() ![]() ![]() ![]() ![]() 然而要在吳江這樣地勢低洼、土質松散、湖蕩密布的地方筑堤修路,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直到唐元和年間,湖州刺史范傳飛順應民意,經過精心準備,塘路修建工程正式開工,不過誰也沒想到,這一修便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數(shù)百年,吳江人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宋慶歷八年,增石修治,元至正6年至7年間,復以巨石修筑,至此,九里石塘才真正完成,所以九里石塘又名 現(xiàn)在這里依然有川流不息的輪船滿載貨物來來往往,輪船的轟鳴聲是吳江古纖道從古至今沒有消失的聲音坐標。 ![]() ![]() ![]() ![]() ![]() ![]() ![]() ![]() ![]() ![]() ![]() ![]() ![]() 大運河蘇州段世界遺產的形式多種多樣,通過這些高聳的地標、尋常人家的小橋流水、古樸的河埠碼頭、鱗次櫛比的會館,我們依然能夠想象這座古城因水而興的富貴風流,這是姑蘇城特有的美感!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祖國啊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