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歷五月,古人稱之為“毒五月”,是陽氣最旺的一個月。與此同時,南方地區(qū)陸續(xù)開始入梅,開始30天左右的梅雨季。
黃梅天時常會伴有高溫和強對流天氣,暑熱、濕氣越來越重,空氣潮濕又悶熱,身處其中像蒸桑拿。
頑固黏濁的濕邪和無處不在的熱邪相互勾結,逐漸形成讓人非常不爽的“濕熱之毒”。
內(nèi)在產(chǎn)生的濕邪,主要通過大小二便排出體外。再加上濕邪有“重濁、趨下”的特點,故濕熱容易流注蘊結于下焦。
即在膀胱、腎、大腸、小腸、女性胞宮等所在部位,引發(fā)男女私處的炎癥、潮濕、瘙癢、疼痛和異味。主要表現(xiàn)為:
濕疹、皰疹;尿路感染(尿頻、尿黃、小便澀痛);大腿根部愛出汗;女性白帶多、陰道炎、盆腔炎;男士陰囊潮濕,前列腺炎......等病癥。
不但處境尷尬,還容易反復發(fā)作,就像甩不掉的狗皮膏藥。
有些人買來私護用品使用,但往往是剛用效果不錯,過段時間癥狀又會發(fā)作,纏綿難愈,不勝其煩。其實,這主要是因為私護用品通常只能起到清潔+抑菌的作用,而根本原因,卻在脾腎。如常見的白帶異常、腰膝酸軟、尿急尿頻、習慣性腹瀉等,基本都是由脾胃虛弱和腎氣虧虛導致。脾胃虛弱,則不能很好地運化水谷,導致濕氣內(nèi)生;腎氣虧虛,則無法很好地封藏固澀——身體就會像篩子一樣,精華都會從下面溜走,人自然也就沒有力氣固止帶下、精液、汗液、大小便等。所以脾腎虧虛的人,容易出現(xiàn)濕熱下注,引起下半身的難言之隱,還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脹、疲倦乏力、腰膝酸軟、容易生病等表現(xiàn)。要改善下焦?jié)駸幔饲鍩崂麧?,最根本是要好好調理脾腎。
可以試試食養(yǎng)內(nèi)調+外治法,對癥使用,讓身體逐漸變得干爽,徹底擺脫濕熱之毒的困擾。
對于帶下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固本培元”。
固元茶,一方面可健脾胃以防生痰濕,另一方面加固腎氣以防漏下,很適合脾腎虧虛、脾虛濕濁型的帶下等問題,可以經(jīng)常飲用。
固元的好食材,首選蓮子。
《本草綱目》中有記載:
“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它對脾虛久瀉、腎虛遺精、婦人崩漏帶下、心神不寧等癥均有幫助。
《日用本草》說蓮子:“止煩渴,治瀉痢,止白濁”,既能健脾胃,又固腎澀精防漏下,是為主藥。

蓮子與芡實,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顧護先天之本;
山藥、白扁豆、茯苓,健脾和胃,化痰祛濕,養(yǎng)護后天之本;
桔紅、白芷、肉豆蔻,散寒燥濕,溫中行氣,澀腸止瀉,減緩“泄漏”;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而且它的甜味也有益脾胃。
這款茶,既能補虛又有收澀作用,可以將進入身體的的養(yǎng)分固攝住,將遺漏的封藏起來。

脾虛、腎虛、氣虛、濕濁者均可常飲以固根本,也適合有帶下多、腹瀉、遺精、汗多油膩、小便多、胃口差、身體沉重、腰膝酸軟等問題的人喝。
注意:孕婦、哺乳期、嬰幼兒慎用,14歲以下兒童慎用,嚴重便秘者慎用。除了食養(yǎng)內(nèi)調,我們還可以用一些外治法,比如佩戴香囊、足浴、艾灸、熏蒸等。《理瀹駢文》提出“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內(nèi)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意思就是說配方相同時,外用與內(nèi)用是一樣的,都是通過調理內(nèi)臟經(jīng)絡來治療疾病,雖用法不同,但功效并無差別。
濕熱為患時,單純清熱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要配合祛濕,讓熱邪無處附著,便自會散去。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創(chuàng)制的“三仁湯”是專祛濕熱的名方,載于《溫病條辨》一書。三仁湯的主要功效是清利三焦?jié)駸?,宣暢三焦氣機,配方中有杏仁、薏苡仁、白豆蔻、半夏、厚樸、滑石、淡竹葉、通草。
因方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杏仁、白蔻仁與薏苡仁,所以命名為“三仁湯”。

杏仁,宣利上焦肺氣,肺主一身之氣,氣行則濕化;
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胸,暢中焦之脾氣,打開中焦之瘀滯;
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使?jié)駸釓南陆够癁樾”愣ィ?/span>
三仁皆可祛濕,合用共為君藥。
滑石、淡竹葉、通草,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是為臣藥;
半夏、厚樸,辛開苦降,行氣除滿,暢中化濕和胃,為佐藥。
整方祛濕為主,清熱為輔,三仁合用,宣上、暢中、導下,屬于中醫(yī)治法“分消開泄?jié)駸岱?/strong>”。
可通達三焦,祛除一身之濕、熱,對下焦?jié)駸嵋鸬摹獰o論白帶異常、陰囊潮濕、腹瀉、皮膚疾患等均有幫助。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也表明,三仁湯對于婦科白帶[1]、男科陰囊潮濕[2]均有療效。祛除全身的濕熱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把三仁湯做成足浴包,使用者會更容易堅持。
- 值得一提的是,配方中的通草,我們選的是較為少見的小通草,而非常見的空心大通草——因為結合三仁湯的功效,偏于利尿通淋的小通草明顯更對癥。
足浴包里的豆蔻香氣濃郁,隨著熬煮,氤氳的香氣撲面而來。在一片清香中,全身的濕熱之邪得以揮發(fā),屬實是泡出了境界~濕熱、痰濕體質的人,每天晚睡前可以泡一泡,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中暑、白帶異常、陰囊潮濕、腹瀉、皮膚疾患的人也可以用。注意:孕婦慎用。
我國每年的端午節(jié),民間很流行給小孩煮艾泡澡,還會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據(jù)說可以祛病避瘟——這并非迷信,而是包含著不少醫(yī)學知識。
艾葉具有特殊的苦辛清香,能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外用可以祛濕止癢?,F(xiàn)代研究也發(fā)現(xiàn),艾葉有抗菌、殺蟲、增強免疫力等作用[3]。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匯精要》認為:蘄州是艾葉的道地產(chǎn)地。蘄艾為艾中上品,溫經(jīng)活絡、散寒止痛的效果更佳,為純陽之草,最是溫陽燥濕。很適合陽虛怕冷、寒濕重、下焦炎癥、有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或婦科問題的女性。清代名醫(yī)吳尚先在《理瀹駢文》里說:“若內(nèi)服藥不能達到或恐傷胃氣者,以坐為優(yōu)矣”。蘄艾絨坐墊就是一種坐著就能發(fā)揮作用的養(yǎng)生好物,特別適合經(jīng)常需要久坐的現(xiàn)代人群——下部之病無不可坐。臀部為督脈、任脈的交匯處,坐于其上,芳香走竄,可以溫暖下焦,補任督二脈之氣,下焦溫暖、氣足、干爽,則帶下問題自然得以好轉。坐墊內(nèi)芯填充了足量的蘄艾絨,都是用2年陳的蘄春艾葉打制,氣味醇厚,坐下去不會輕易扁癟。坐在上面,每天都可以聞到滿滿的清正之氣,周身的氣血都會逐漸順暢起來。如果你屬于長期駕駛、久坐辦公室、經(jīng)常痛經(jīng)、大便稀溏、體寒畏冷、白帶多、陰囊潮濕、腰酸背冷、不耐體力勞動、免疫低下的人群,不如給自己備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