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煮歲月細品茶,黃連樹下詩酒花。 【萬般自在】 自在自觀觀自在,如來如見見如來。 此佛家之著名對聯(lián)。大意是言,自我之存在,須靠存在之自我來觀察,唯有存在之自我,方能觀察自我之存在;生命之本真,須在好像看又好像沒看之時,方能看得到,唯有超越了看與不看,進入了似看非看非不看之無我境界,方能看清生命之本真狀態(tài)。 為此,佛家強調了“能所雙亡”的佛法。何謂之能?能夠主動去看、去聽、去想的這種能力即為能;何謂之所?即用這能力所看、所聽、所想的具體內容?!澳芩p亡”的理解為,“能”與“所”皆空,即能生的,空無實體;所生的,空無實體。證得“空性”后,破“我法二執(zhí)”,已不執(zhí)著能緣之相和所緣之相,是已進入三輪體空之境界。 兩個工作失意的年輕人,找到禪師請求指點迷津。禪師只淡淡說了一句,“不過一碗飯?!?/span> 二人聽了,在若有所悟中回到公司。其中,一人遞交了辭呈,回到鄉(xiāng)下,“變身”為農民,迎寒送暑,春耕秋收;另一人呢,仍舊待在公司里,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十年后,回家種地的,因敢于實踐和改良,成了一名農業(yè)專家;待在公司的,因踏實肯干、技能卓越,蛻變?yōu)楦吖堋?/span> 某日,兩人相遇了。雙方驚訝于對方的變化,不禁發(fā)問,“你當初沒聽禪師的話嗎?” 農業(yè)專家說,“我聽了啊,禪師的意思是,做這份工作,只不過是在找一碗飯吃。我想,既然是為了吃飯,那么不管做什么,都能吃上,何必要苦巴巴地窩在公司受氣呢?所以我辭職了。”高管說,“我也聽了禪師的話,他說這只不過是在混飯吃,那我想,既然如此,就應該不管多累、多委屈,都得忍著,別計較,別抱怨。” 兩人便決定再去拜訪一次禪師,禪師的答案是,“執(zhí)于一念,必困于一念。” 由此觀之,少了糾結,少了執(zhí)念,少了分別,擁抱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他人和自己,處處春色滿園,“一念若放下,萬般總自在”。 科學證明,人生最重要的便是善于保護自己的能量。一個人一旦打開了智慧之門,高維能量便會源源而來。 欲保護好自己的能量,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關鍵的還是自己的心態(tài)。心態(tài)好的人,眼里看到的皆是滿滿的正能量,心中存有的皆是愛和慈悲。當然,“冥想、閱讀、健身、走進大自然,與山水為伴”等等,皆是保護能量的有效方法。 真正的生命智者,一般不會把生命浪費在無聊的內卷之上。 “人生不過百,何必千千結”。心若安恬,萬般自在。一個人在歷經了生活的磨難之后,依然可以幟愛生活,風輕云淡,輕擁禪心,包容萬物,自在自如,那升華了的情懷,必定會是世間維美精致之生命。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