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6月23日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農歷五月初六 星期五 村里來了北京知識青年 (上) 就在六八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東渠村突然來了二十二個北京學生,他們是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六個男生,十六個女生。他們到稷山的一千余人,頭一天在北京坐火車,天亮時到了侯馬,再坐卡車走四十公里到了稷山露天劇院,進行分配,由各村來人領回去。 東渠村來了五輛馬車,每個隊一輛,將學生們拉到村子里,住在梁石鎖家一個四合院里,村里派有專人做飯,并有一個大隊干部擔任學生們的指導員,負責管理他們的衣食起居,負責掌握他們的思想情況,蘭虎堂、劉國良都當過他們的指導員,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學生們到村里后,都分配到各個生產隊。一隊一個男生是張福全,女生有郭新梅、邱洪榮、李月明; 二隊一個男生梁德華,女生有劉淑珍、賈慧欣、李雨生; 三隊一個男生陳文龍,女生有李秀英、劉俊榮、張淑慧、張靜; 四隊也就是我們隊,一個男生陸海,女生有王慧敏、杜振玲、蘇蘭英; 五隊兩個男生王鐵良、白希純,女生有陳淑琴、劉淑英、趙淑杰,后來,北京中醫(yī)院支援稷山醫(yī)院的醫(yī)生子弟叫余云澤也到了五隊。 學生們休息了兩天就與社員們一起勞動了,他們剛從北京的城市來到農村,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用水要自己到水井去挑,剛開始扁擔壓在肩上,不會自己調節(jié),掌握不了平衡,挑水很吃力。吃飯的伙食,盡管村里盡可能照顧,但比起北京來還是不適應。干農活時,社員們手把手的教,他們很快就適應了,也可與社員們一樣,開始掙工分了。 他們六九年的春節(jié)都沒有回北京,在村里與社員們一起過春節(jié),大年初一,農村人都穿著新衣服,與平時的精神面貌不一樣,同學們感到很驚訝。記得我在初一時,穿著我媽給我做的一身黑色的土布棉衣棉褲,杜振玲驚訝的說,你也穿新衣服了? 當時,東渠村各個生產隊經濟情況不一樣,按四隊、五隊、二隊、一隊三隊排序,但相差不大。我們四隊可以分紅達一元/勞動日,分紅少的隊也可以達六——八毛/勞動日。同學們干一年,也就是六九年底分紅時,都可以分到一百五十元左右,陸海頭一年回去,拿自己掙的錢買了一塊手表。 七0年春節(jié),同學們頭一年回北京過春節(jié),是同學們最愜意的事,也是盼望已久的事?;厝r將生產隊分得紅棗(當然了,還有平時自己偷著摘回來)、棉花、綠豆、花生都背回去,差不多近百十來斤,女生大都托運了,男生都是自己背回去的。學生們回來的時候每個人都給鄉(xiāng)親們帶了好多東西,肥皂、膠鞋、布料、衣服等生活日用品。 到了七0年的春天,由于各隊的作息時間不一樣,學生們的集體食堂就解散了,以隊為單位自己開伙,這樣雖然勞累一些,但可以自己調劑伙食。我們隊是陸海主廚,杜振玲摘菜、王慧敏專職拉風箱,蘇蘭英打雜并兼職評說。 楊建國 稷山東渠村人。67年入伍參軍鐵道兵,中鐵十二局廈門公司總經理?,F退休?,F擔任廈門南平、四川等電廠董事長。現居廈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