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文學之都居士) 2023年6月22日 呂蒙正,字圣功。944年出生于河南洛陽 。北宋初年宰相。977年考中狀元后,授將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授太子太師。為人寬厚正直,對上遇禮而敢言,對下寬容有雅度。1011年去世,終年六十八,謚號文穆。 大家知道,一個平民,而且是出生寒門的呂蒙正,是靠什么步步高升,位至宰相呢? 首先是他勤奮讀書: 呂蒙正出生時家境還算可以,可父親是位拈花惹草的主。在呂蒙正幼年時,父母親感情不是很好。他爹后來納妾,甚至把呂蒙正母子趕出家門。無家可歸的母親帶著呂蒙正在一家寺廟旁找了一個山洞居住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每到寺廟鐘聲響起,呂蒙正就跑到寺廟里蹭飯吃。時間一長,寺廟里的和尚對此有意見。有一次,寺里的和尚故意吃完飯再敲鐘,呂蒙正去后發(fā)現(xiàn)沒飯吃,知道是討人嫌了,他覺得很羞愧。 生存的艱難,呂蒙正曾經(jīng)窮得撿東西吃。一次,呂蒙正外出,見到路邊有人賣西瓜,自己沒錢,但口很渴,肚子又餓,趁別人沒看見時,偷偷撿起被人扔掉的西瓜來吃。雖然生活過得如此艱難,但呂蒙正沒有放棄讀書,每天在破窯里勤學苦讀,立志要出人頭地。經(jīng)過多年的寒窗苦讀,呂蒙正在33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一舉高中狀元,從此踏入仕途。 呂蒙正生活艱難,勤奮讀書,終中狀元,讓我們看到:當處于低谷逆境的時,是成功,是失敗,只在于自己是否努力爭氣。 因為讀書使他的文采出眾: 呂蒙正,曾寫過一篇流傳千古的奇文《寒窯賦》。他寫了自己曾經(jīng)的艱難生活和從政經(jīng)歷,并從自己人生經(jīng)歷中得到感悟和體會,人生無須在乎自己的得失,所有經(jīng)歷和得失,都是命運的安排。 呂蒙正曾為太子老師。太子年少時目中無人,沒有哪個老師敢當面教訓他。呂蒙正就拿這篇《寒窖賦》給太子看,太子閱讀后領悟出其中的道理,最終收斂性子,虛心向學,后成為真宗皇帝。因而,后人將《寒窖賦》作為勸世為人的文章,將賦里內(nèi)容作為人處事的準則。 在呂蒙正年輕時,曾用對聯(lián)、詩詞兩種文學方式自嘲自己的貧窮現(xiàn)狀。過年了,家家戶戶貼對聯(lián)。呂蒙正家里空空,心里難過,于是自己寫了一副對聯(lián)貼在門口上: 上聯(lián)“二三四五”下聯(lián)“六七八九”橫批“南北”上聯(lián)缺“一”,下聯(lián)少“十”,橫批沒“東西”。缺一少十,正體現(xiàn)“缺衣少食、沒有東西”的意思。 還有一年過年,年前要祭灶神,因貧窮的呂蒙正沒有東西可拿出祭拜,只能寫詩一首予表誠意: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生活的艱難,從未淹沒呂蒙正的才氣,用幽默的話語表現(xiàn)他安貧知命,令人敬佩。 做官之后淡泊明志: 官場上,呂蒙正身為朝廷宰相,也常遇到有人送東西上門的情況。一次,有一人想送個古鏡給呂蒙正,希望在仕途上得到呂蒙正的提拔。那人說古鏡可以照到二百里外。呂蒙正笑著說,他的臉只有碟子大,何須用照到二百里外的鏡子去照呢?那人一聽,無話可說,只有嘆服,把鏡子拿了回去。 還有一人給他送來一個古硯,說這古硯不用放水,只要呵一口氣就會很潤了。呂蒙正聽后說,就算一天能呵出十擔水,也就值十文錢而已。那人聽后,明白意思,把古硯拿回。 那時的制度有明文規(guī)定,宰相兒子可直接錄為六品官,但呂蒙正卻建議給他兒子九品官。 敢于直言不會隱瞞: 《宋史》中載:蒙正質(zhì)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上嘉其無隱。說他為人正直,有重望,遇事敢直言,有不對的地方,他會直言無諱,不會隱瞞。 一次,皇帝辦宴會,百官參與。大家都開開心心,載歌載舞,熱鬧非凡?;实酆鹊门d起,不自覺自吹自擂,炫耀自己的管理成果。皇帝說,以前后周時期,紛爭不斷,民不聊生,天下哪有太平。你們看現(xiàn)在,經(jīng)過我多年勤政管理,天下繁榮一片?;实鄣脑捯怀?,眾官紛紛爭先恐后地應聲拍馬屁。呂蒙正卻對皇帝說,皇上所到的地方,百官迎奉,眾人圍觀,當然看起來繁華熱鬧。我曾到市郊外去過,到處是饑餓的和流離失所的人,并沒有繁華的樣子。希望皇上能從近看到遠,從表象看到內(nèi)象,才能使百姓幸福,天下繁榮。自我陶醉的皇帝,被呂蒙正一盆冷水潑下,興致全無。眾人也為呂蒙正的大膽犯顏而冒冷汗,責怪呂蒙正做人不識趣,但呂蒙正還堅持這樣做??墒沁@就是呂蒙正,認為當官不是為討皇帝喜好,而是為國家利益著想。正因為他這種敢言正直性格,連宋太宗也說:“蒙正氣量,我不如。”一身正氣,無畏權勢,坦蕩處世。 寬厚待人不絕情: 呂蒙正年幼的艱難都是因為父親絕情,把他們母子倆趕出來造成??稍趨蚊烧既」γ螅]有記恨他父親,而是接來父親細心照料,直到他父親終老。對家人如此,對外人也一樣。呂蒙正上任副宰相時,一次上朝,他與同事剛進入大殿,隔著簾子,聽到有人在說他,這小子這樣也能當上參政知事?語氣輕蔑嘲諷。呂蒙正裝作沒聽進,準備離開。但與呂蒙正一起的同事聽到這話十分不滿,想沖過去看看是誰。呂蒙正拉住同事說,沒必要知道是誰。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呂蒙正,致力勤學苦練,經(jīng)歷貧富榮辱,三次入相,兼任太子老師,又體會到人心的寵辱。對上敢于直言不隱瞞,太子青春年少,目中無人,他用《破窯賦》列舉歷代傳奇人物面對歷史安排的無奈,講述人生在自然萬物面前的渺小與無常,以及君子無論貧富都會堅守其道,有順天意而為的德行。聰明的太子讀過此文后,一改常態(tài),常虛心向他人請教。 附歷史上治學經(jīng)典故事一則:挾策讀書。 挾策讀書:帶著竹簡讀書,比喻專心致志讀書的典故。
臧和谷兩個人在一起放羊卻都丟失了羊。問臧干什么來著,原來是挾著竹簡讀書去了;問谷干什么來著,原來是賭博游戲去了。兩個人所做的事情不一樣,但他們在丟羊這一點上卻是一樣的。這段小故事敘述了“臧與谷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臧丟了羊是因為“挾策讀書”去了;谷丟了羊是因為“博塞以游”去了。如果站在讀書的角度來看,說明讀書的非常勤奮認真。“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同樣表現(xiàn)和說明了讀書時的專心致志。 當然,這里還有另外一種解讀:雖然臧“挾策讀書”是好事,而谷“博塞以游”是壞事,但是不能因為臧“挾策讀書”丟了羊就可以原諒他;也不能應為谷“博塞以游”丟了羊就重罰他。兩個人同時丟了羊,從結果上看,不管原因是什么都是犯了錯誤。人無論做什么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專心致志地把事情做好,而不能隨意跑掉去做其它事情。即使是正確的事情也不可以去做,如果做了錯誤的事情就更不應該了,無論什么原因都應該同樣承擔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