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兩千多年的政治演變,就像百川匯海一樣,所有權力都在向中央聚集(中央集權,向皇帝一個人聚集(皇權))。終于在明清,這個古代史的高潮(也可以說是頂峰和終結)階段,中央集權和皇權也聚集到一塊,升級為君主專制。這個君主專制,從狹義來說是行政權力的集中,廣義講還包括四海咸服(邊疆鞏固),萬國來賀(對外關系),全民一心(思想控制)。 明太祖于鑒前代行省的權力過大,于是在地方設立三司,分別管理行政、司法和軍事?!叭齻€人沒有秘密”,明太祖希望通過這樣的權力制衡讓地方官沒有造反的能力。不但如此,小農(nóng)出身的朱元璋深信血脈的聯(lián)結,于是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各地,以制衡地方官。這樣做的確管用,因為整個明朝少有地方官員作亂。但兒子們是否靠譜,就是朱元璋龍馭賓天以后的事了。深受前代權相作妖的刺激,明太祖直接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制度,自己親自下場,直接管理六部。這樣做的作用雖然避免了丞相弄權,但也會累死皇帝,要不然為什么歷代統(tǒng)治者都對丞相又防又用呢!乞丐出身的朱元璋身體強壯、吃苦耐勞,能擔得住這么重的活計。然而他的后人卻撐不住,就如明成祖。太祖的不許設宰相的鐵令在那杵著,所以成祖另辟蹊徑,設了個內(nèi)閣,承擔了丞相的職責。但與真正的丞相相比,內(nèi)閣更像是皇帝的秘書團,權力大大削弱。軍權不像行政權力,明太祖可以一個人干,軍權分散在全國各地,不是一個人就能承擔的。所以明太祖秉持著分散軍權的原則,把地方軍權分為前后左右五軍都督府,中央的調兵權和武將任命歸兵部,而兵部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所以,兵權通過分散的方式實現(xiàn)了制衡和集中。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后,明太祖感受到了獨夫的孤獨,在他眼里所有人都是潛在的敵人。于是為了監(jiān)視官民,明太祖設置錦衣衛(wèi)。特務這個工具是皇帝的忠犬,很符合個人獨裁的需求,太好用了。于是,明成祖又增加了東廠這個由心腹太監(jiān)領導的特務機構。明朝在極權道路上因為特務的出現(xiàn)走得更遠。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強化皇權,而影響也就是實現(xiàn)了強化皇權的目的。地方權力都收到了中央,中央的權力又都到了皇帝一個人手中,皇權和集權已經(jīng)不能完全形容了,君主專制這個詞更恰當。 明朝的君主專制已經(jīng)很強了,為什么清朝還要補充?一方面因為統(tǒng)治者們的傳統(tǒng),君主專制是每個皇帝的愛好,一方面因為滿洲政權的落后性,有著議政王大臣會議這樣的原始社會民主遺存。沒有人愿意主動把權力讓出來,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不能直接廢除。康熙設立一個小團體——南書房,讓一些國事繞過了議政王大臣。這個架空的頭已開,雍正打著“處理西北軍務需要更靈活和快捷的議政方式”的幌子,設立了軍機處。剛開始軍機處只是處理西北軍務。但西北軍務太多,皇帝一整天都泡在軍機處,于是其他的國事也不得不送到軍機處處理。慢慢的,所有國事都送到軍機處的習慣養(yǎng)成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只剩下個空殼,最終在乾隆時,毫無阻力的被撤銷了。軍機處是個什么地方?軍機大臣都是由皇帝親自挑選的心腹組成,這些人必然很聽皇帝的話。這些人干什么工作?“跪受筆錄”。軍機處看似是一個君臣協(xié)商國事的機構,但在實際操作中,軍機大臣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力。軍機處是皇帝的一言堂,軍機處的設立,使得皇帝更獨裁,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在明朝中后期國力衰弱時,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雖然干不過清軍,但仍有很大實力的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了臺灣。鄭氏家族在臺灣兩代用心經(jīng)營,促進了臺灣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然而,祖國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最終在1683年,清軍收回臺灣,并于次年設置了隸屬福建省管轄的臺灣府。到了近代,面對著一波又一波的海外敵人,清政府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于是在1885年把臺灣的行政等級升為臺灣省。臺灣的回歸意義有很多,但主要從兩個角度來講:對于整個中國,鞏固了中國的東南海防;對于臺灣,促進了臺灣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西北一直以來是中央政府的經(jīng)營重點。在清朝,西北有兩股強大的勢力:一個是蒙古族。蒙古族準格爾部最為強大,其首領葛爾丹在沙俄的慫恿下起兵作亂。有著正義、各族人民、綜合國力的加持下,康熙三征葛爾丹并取得勝利。另一個是維吾爾族,也就是回部。在乾隆時期,回部首領大小和卓發(fā)動叛亂。毫無疑問,最終也被平定了。遇到兩次背叛的清政府痛定思痛開始翻史書找經(jīng)驗:設置機構進行有效管轄。于是清政府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進行治理。伊犁將軍無疑是有能力的,不但軍事上壓制了二心分子,在經(jīng)濟和文化上也在新疆地區(qū)做出了成就,讓新疆人民心服口服。這不,遠在沙俄受苦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看到新疆地區(qū)同胞們生活幸福,產(chǎn)生了回歸祖國的想法。最終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沖破沙俄的阻攔,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西藏更遙遠難至,民情也更加復雜,所以不能用武力一刀切。清政府繼續(xù)翻史書,從唐玄宗那里學到了懷柔的經(jīng)典招數(shù)——冊封。順治冊封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為達賴喇嘛給予財富和榮光。大概是為了給喇嘛們更多的榮光,更可能是實現(xiàn)分權制衡的目標,康熙時冊封格魯派另一首領為班禪,與達賴共同理事。皇帝又想起了“三個人沒有秘密”的原則,還想在西藏放置自己人,于是在1727年設置了駐藏大臣,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國有國法,區(qū)有區(qū)歸。西藏附屬于中央,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遵守中央制定的制度,1739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藏內(nèi)善后章程》。這個章程,保障了中央對西藏的宗主地位,也尊重了西藏人民的意愿,這是雙贏的措施。關于達賴和班禪的位置繼承,西藏信奉轉世的說法。為了防止有人作弊,也為了讓繼承人對中央產(chǎn)生依賴感,清政府推行金瓶掣簽制度,這個制度既讓西藏人民信服,也讓繼承人制度更透明,幾乎杜絕了地方實權派暗箱操作的可能。一直在西北暗地里捅咕的沙俄發(fā)現(xiàn),很難讓中國從內(nèi)部分裂。于是,沒多少耐心的沙俄在東北地區(qū)露出獠牙,直接與清政府沖突,并占領了雅克薩和尼布楚。國威正盛的大清,當然不會放棄領土,尤其是“龍興之地”,那可是滿洲人的老家,那是他們的退路。為了保住這條退路,清朝曾經(jīng)下嚴令禁止關內(nèi)人擅自出關生活繁衍。沙俄以為在揪老虎尾巴,其實戳到了清政府的心窩子。于是,康熙在1685和1686年兩次攻打雅克薩,并取得勝利。最終,中俄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南至南海諸島。清朝的疆域特點是大于宋明小于元。但也不再是泛泛概括,有了明確的分界點,體現(xiàn)了國際化的趨勢。 明朝因國力前后對比懸殊,所以在對外關系上體現(xiàn)了先揚后抑的特點。明朝前期,準確的說是明成祖時期,明朝的經(jīng)濟很繁榮,國力也很強盛。所以因著種種原因,如彰顯國威,如海外交換貨物,野史如尋找建文帝下落……有了這次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明成祖派鄭和七下西洋,活動范圍是亞非30多個國家,最遠的到達點可至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與當?shù)鼐用?/span>交往方式都是和平交往,平等自愿交易。在鄭和下西洋的特點上,因為時間從1405到1433,所以是時間長;因為去了其次,所以是次數(shù)多;因為規(guī)模之浩大,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所以是規(guī)模大;距離能到亞非的30多個國家,所以是范圍廣。來侵略中國的外國人分兩撥,一是從東邊日本來的倭寇,一是西邊來的歐洲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還有另一種區(qū)分方式,一是明火執(zhí)仗的搶,如荷蘭人和倭寇,一是陰謀詭計的騙,如葡萄牙人。原因:倭寇作亂,源于日本社會動蕩,需要外出謀生;作亂到中國東南沿海,是因為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懈,給了倭寇機會。構成:倭寇雖然是指日本武士奸商這些人,但后來就變味兒了,倭寇中加入了很多中國的海盜和奸商,因為對中國的情況更了解,中國商人更狡猾,所以逐漸成為倭寇的首腦,日本人反而成了打工仔。過程:在戚繼光的帶領下,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兩次戰(zhàn)勝倭寇。第一次在臺州九戰(zhàn)九捷,平定了浙東的倭患;在福建、廣東蕩平倭寇,使得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zhàn)爭是一場反侵略戰(zhàn)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明朝國力衰弱,海防松懈,讓侵略者有機會靠近國土;一方面是統(tǒng)治者海防意識不足,認識不到國土一分不讓的基本原則,讓葡萄牙人找借口騙到了在澳門的居住權。清朝統(tǒng)治者認為天朝物產(chǎn)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jīng)濟交流;統(tǒng)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機自己的統(tǒng)治;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封閉。順治時頒布“禁海令”;康熙設置臺灣府后,開放寧波、漳州等為對外通商口岸;1757年(乾隆時),只留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tǒng)一經(jīng)營。起到了一定的自衛(wèi)作用;使中國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 從明朝開始,君主的政治權力(皇權和集權)到達頂峰。無敵是多么寂寞!于是君主沖著精神領域去了——思想控制。科舉制是一直在發(fā)展(好的方向才叫發(fā)展),而從明朝起,科舉考試是向著僵硬的方向變化,不是發(fā)展,是倒退。必須出自四書五經(jīng)。這些書里寫的什么?四書五經(jīng)其實涉及內(nèi)容很廣泛,能從書里學到什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了防止讀書人以四書五經(jīng)為基礎隨意發(fā)揮,統(tǒng)治者需要讓讀書人只能學四書五經(jīng)中讓百姓聽話的部分。恰好,前代有個學者對四書五經(jīng)進行篩選,并進行重新解釋,這個人就是朱熹,這本書就是《四書集注》。讀書人對題目的理解不得出此框架隨意發(fā)揮。考試形式:考試文體在這個時候有了嚴格要求,文章要分八個部分,每個部分寫什么都是固定的,這就叫八股文,稱之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下的讀書人,被禁錮了思想,成為了皇帝旨意的順從者。但也有一點好處,就是考試形式固定化了,讓考試程序更規(guī)范、更公平。清朝的文化專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用鐵血手段去打擊現(xiàn)有有精神反抗或認為是精神反抗的分子——文字獄,一方面是從源流上防止出現(xiàn)精神防抗分子——鼓勵大家學順從文化(四書五經(jīng)),檢查書籍銷毀不利內(nèi)容。康熙,雍正,乾隆。政治和經(jīng)濟最繁榮的時期也是思想最專制的時刻,政治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頂峰在乾隆年間,所以文字獄的高峰也在乾隆年間。摧殘了人才;禁錮了思想;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fā)展和進步。文字獄——從知識分子的文章和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在借題發(fā)揮,羅織罪狀,制造大批冤獄。文化專制——提倡尊孔讀經(jīng);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對統(tǒng)治不利的書籍進行銷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