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夏瀉心湯(黃連、黃芩、半夏、干姜、人參、甘草、大棗) ——主治:痞證;脾胃肝膽病;失眠。 ——癥見:心下痞、或痛;煩躁不安;惡心或嘔吐、下利、腹鳴,苔黃膩,口干不欲飲,大便或溏或干結(jié),患者自覺癥狀明顯,腹部體征不明顯,主訴較多,他絕癥較少。本方寒熱虛實(shí)皆可用之加減。 2、加味補(bǔ)中益氣湯(人參、黃芪、枳實(shí)、白術(shù)、當(dāng)歸、柴胡、升麻、陳皮、砂仁、白蔻仁、甘草) ——主治: 胃脘痛、痞滿(胃下垂、胃炎、子宮脫垂); 虛淋(慢性泌尿系統(tǒng)感染); 泄瀉(腸易激綜合征); 肌痿證(重癥肌無力)膏淋(乳糜尿); 氣虛眩暈(低血壓、腦供血不足、神經(jīng)官能癥); 胸痹(冠心病、肺氣腫、呼吸窘迫綜合癥); 虛熱證(腫瘤化療、放療后感染) 虛勞證(免疫功能低下、疲勞綜合癥) ——癥見:寒熱惡風(fēng)、微自汗;時有烘熱;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脈細(xì)弱者。 3、逍遙散(柴胡、當(dāng)歸、白芍、白術(shù)、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主治:肝脾不調(diào)證。 ——癥見:腹痛便溏;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前乳脹;寒熱往來、胸脅苦滿。 4、溫膽湯(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竹茹、枳實(shí)) ——主治:膽虛痰熱所致的失眠心悸。 ——癥見:心悸失眠;惡心;口苦口膩;苔膩;脈滑。 ——加藿香、厚樸、桂枝、神曲可治療胃痛、腹脹及早期冠心?。ㄌ禎嶙铚撸?/span> ——癥見:胸腹痞悶,脹氣隱痛,納谷不香,嘔吐痰水;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5、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生白術(shù)、炙甘草) ——本方益氣利水消腫,可治療風(fēng)濕熱、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心病、腎病浮腫、蛋白尿;空調(diào)病。 6、生姜瀉心湯(生姜、甘草、黨參、干姜、黃芩、半夏、黃連) ——主治:慢性胃炎、胃下垂、十二指腸郁滯及妊娠惡阻。 ——癥見:胃脘部痞滿不適,嘔吐或者頻繁噫氣、腸鳴或上腹有振水聲,舌紅苔白或微黃而膩滑、脈弦微數(shù)。 7、三七生脈飲(三七、人參、葛根、麥門冬、五味子) ——主治: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 ——癥見:心絞痛發(fā)作,心電圖有缺血性改變,病毒性心肌炎見心悸、胸悶、乏力、脈細(xì)數(shù)或結(jié)代,心電圖顯示心律失常及ST段改變者。 8、烏芨散(烏賊骨、白芨、三七、大黃) ——主治:胃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疼痛、泛酸或伴輕度上消化道出血。萎縮性胃炎不可用。 9、四逆散(甘草、枳實(shí)、柴胡、芍藥) ——凡氣滯脹痛或肝木犯脾胃,膽府失疏(含胰腺病)脈弦者所致的脅痛、胃痛、郁證、泄瀉、胸痛、癭瘤婦科病皆可用之。 ——加減: 黃疸、谷丙轉(zhuǎn)氨酶高加茵陳、虎杖、蒲公英; 膽結(jié)石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nèi)金、大黃; 惡心嘔吐、噯氣泛酸加姜汁炒黃連、吳茱萸、煅瓦楞子; 胸脅脘腹疼痛加郁金、元胡、川芎,香附; 慢性泄瀉加陳皮、防風(fēng)、白術(shù); 頸部癭瘤加海藻、昆布、夏枯草、貝母。 10、三黃調(diào)沖飲(自擬)(黃芪、生地黃、熟地黃、大黃、當(dāng)歸、烏賊骨、茜草) ——主治:崩漏、閉經(jīng)、痛經(jīng)。 ——加減: 陰虛火旺反復(fù)發(fā)作者去當(dāng)歸,加知母、黃柏、地榆炭、二至丸; 肝郁化火者,去黃芪,加牡丹皮、梔子、白芍、青黛等; 脾氣虛去當(dāng)歸、加黨參或紅參、炮姜、大黃炭。 閉經(jīng)者加菟絲子、山萸肉、巴戟天、牛膝。 11、葛根湯(葛根、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 ——主治:頸椎病、落枕。 12、面癱處方 牽正散——治風(fēng)寒引起 補(bǔ)陽還五湯——治氣虛血瘀引起 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治陰虛風(fēng)動引起 13、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烏梅、生姜) ——主治:濕痰咳嗽、痰飲、胃痛,慢性結(jié)腸炎等。 ——癥見: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脹滿、舌苔白潤、脈滑。 ——加減: 有熱加黃芩,黃連、梔子; 有寒加干姜、桂枝; 有飲加麻黃、干姜、桂枝等。 14、三仁湯(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淡竹葉、厚樸、薏苡仁、半夏)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的有效方。 ——主治:濕熱內(nèi)蘊(yùn)之證;水腫、濕痹、乙肝等濕阻氣滯之證。 ——癥見:身熱有汗不解,頭痛身疼而地?zé)?,苔白膩,脈濡數(shù)。臨床治療尿路感染見寒熱表證不解者效佳。 15、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姜、大棗) ——主治:少陽證、婦人熱入血室。 16、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 ——主治:中陽失運(yùn),水飲內(nèi)停。 17、白虎湯(知母10~15g、生石膏30~120g、甘草8g、粳米10g) ——主治:陽明經(jīng)熱盛 ——癥見:壯熱、煩渴、口干舌燥、面赤惡寒、汗出、脈洪大有力。 18、青蒲飲(青木香、蒲公英、白芍、甘草、黃連) ——主治: 胃脘痛(慢性淺表性胃炎活動期,伴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 胃痞嘈雜(慢性淺表性胃炎、膽汁返流性胃炎等); 凡肝胃氣滯郁而化火,胃失和降者,皆可用之。 ——癥見:舌苔薄黃或糙黃,舌質(zhì)偏紅,脈弦或弦細(xì);胃脘疼痛、脅肋脹痛或腹脹噯氣或嘈雜灼熱,口中干苦有濁氣,大便干燥;胃鏡檢查有相關(guān)客觀指征者。 19、兩地湯(生地、白芍、玄參、麥冬、地骨皮、阿膠) ——主治:鼻衄、紫癜;崩漏、產(chǎn)后惡露不凈;更年期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所致汗證。凡屬于素體陰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腎陰虧損,內(nèi)生虛熱者,均可用之。 ——癥見: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腰膝酸軟,五心煩熱,便結(jié);血色鮮紅或夾血塊;汗出蒸熱,汗后不畏風(fēng)。使用過程中酌加補(bǔ)氣補(bǔ)血、斂汗之藥可增加療效。 20、小青龍湯(麻黃、芍藥、五味子、干姜、炙甘草、細(xì)辛、桂枝、半夏) ——主治:痰飲咳喘之外寒內(nèi)飲證 ——有慢性咳嗽氣喘病史,復(fù)感風(fēng)寒,癥見咳嗽氣喘,胸悶不舒,吐稀白泡沫痰;舌苔薄膩或白膩,脈弦滑;胸透提示支氣管炎癥或伴見肺氣腫。陰虛咳喘痰中帶血者不用本方。 21、止嗽散(桔梗、荊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橘紅) ——主治:外感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 ——癥見:喉癢咳嗽,咽部潮紅,痰白稀粘,不易咳出,或干咳無痰;胸透;肺紋理增生,提示支氣管炎癥。 ——加減: 鼻塞流涕加蒼耳子、辛夷花; 喉癢咽痛加僵蠶、射干、牛蒡子; 陰虛火旺加沙參、麥冬、桑白皮、瓜蔞皮; 發(fā)熱口干、痰黃去荊芥、紫苑,加黃芩,金銀花、連翹、天花粉、瓜子金; 痰多加法半夏、茯苓、貝母; 氣喘加旋復(fù)花、蘇子、杏仁; 痰中夾血加青黛、海蛤殼、白茅根、白芨; 久咳不愈加川貝母、枇杷葉、款冬花; 百日咳去荊芥,加僵蠶、杏仁、地龍、百部等。 22、痰熱型咳喘方(金蕎麥、魚腥草、桑白皮、黃芩、瓜蔞仁、杏仁、桔梗、橘紅、生甘草) 23、乳糜尿(膏淋)治療以益氣固澀為主藥用(生牡蠣、生龍骨、芡實(shí)、金櫻子、沙苑蒺藜、生黃芪、生白術(shù)、山藥、黨參、桑螵蛸、益智仁) ——加減 : 陰虛火旺可去黨參、黃芪、白術(shù)、益智仁,加枸杞子、山萸肉、牡丹皮; 有血尿者加阿膠、三七、側(cè)柏葉、白茅根等。 24、心陽不足,心氣虧虛所致的心動過緩,可用:制附子、鹿角膠、人參、炙黃芪、細(xì)辛、仙茅、仙靈脾、巴戟天、肉蓯蓉、炙甘草、枸杞子、熟地、麥門冬、五味子治療。 25、乙肝肝硬化腹水表現(xiàn)為濕熱及陰虛證候者,蛋白較低,宗“見肝之病當(dāng)先實(shí)脾”,“脾氣散精”之說,藥用{太子參(或紅參、人參)炙黃芪 炒白術(shù) 炙甘草 茯苓 山藥 扁豆 薏米 雞內(nèi)金 陳皮 澤瀉 仙鶴草} 治療。 26、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dāng)歸、柴胡、甘草、生地) ——治療:急性肝炎、膽囊炎、高血壓病、角膜炎、精囊炎、前列腺炎、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陰炎、睪丸炎、盤腔炎、陰道炎、宮頸糜爛等屬于肝經(jīng)實(shí)熱、肝經(jīng)濕熱下注者都可以加減失用。 ——癥見:口苦、目赤、脅肋疼痛、小便澀痛、局部紅腫癢痛、排泄物粘稠渾濁臭穢,舌紅苔黃或黃膩者。 27、桂甘龍牡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主治:神經(jīng)官能癥、抑郁癥、各種精神障礙癥、幻聽幻覺、頑固失眠、只要屬于心陽不振,皆有一定效果。 ——癥見:舌苔薄白,舌質(zhì)淡,賣沉略弦,二便及飲食正常,口不干、不苦?;颊叨嗌袂榇翕g,默默寡言。 28、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桂枝、白術(shù)、炙甘草) ——主治:眩暈、老慢支、哮喘、膀胱炎、心律不齊、短氣、胃下垂、內(nèi)分泌失調(diào)之干渴、慢性腎炎、血尿、神經(jīng)性耳聾等。 ——癥見:大便溏、心悸、頭眩、苔白滑,脈沉弦等陽虛夾有寒飲之證。 29、苓桂味甘湯(茯苓、桂枝、五味子、炙甘草) ——加麥冬、生地、桃仁、丹參等治療心衰、肺氣腫、哮喘等病。 ——癥見:聲低、苔薄白、舌紅,脈細(xì)若。 30、菖蒲合歡湯(節(jié)菖蒲 合歡皮 柴胡 半夏 遠(yuǎn)志 當(dāng)歸白芍 桂枝 炙甘草 瓜子金) ——主治:精神障礙所致的各種病癥,尤其是失眠有一定療效。 ——癥見:精神錯落、幻聽幻覺、頑固性失眠、多夢、舌紅苔薄黃微膩,脈弦。 31、升陷湯(黃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主治:大氣下陷所致的許多病證,如哮喘、脫肛、短氣、抽動穢語綜合癥等。 ——癥見:氣短喜俯不能仰,音低、小腹氣墜、舌胖淡、脈大無力等。 32、雞鳴散(木瓜、檳榔、陳皮、紫蘇、生姜、吳茱萸、桔梗) ——主治:突發(fā)性水腫,壓之凹陷,有關(guān)檢驗(yàn)均在正常范圍,尤其以下肢浮腫者效果顯著。 33、黑地黃丸(熟地、蒼術(shù)、五味子、炮姜) ——加地榆炭、續(xù)斷、茜草炭治療功血;無痛性血尿, ——加地榆炭、生大黃治療下消化道出血,痔瘡便血。 34、小陷胸湯(法半夏10 全瓜蔞20 黃連3) ——主治:痰熱互結(jié)證。 ——癥見:胸脘痞悶作脹、咳嗽氣短多痰、苔薄膩,脈滑實(shí)者。 35、胃病潰瘍散(黃芪、白芨、三七、白術(shù)、鳳凰衣、馬勃、大貝母、半夏、枳實(shí)、黃連、烏賊骨、地榆炭、墨旱蓮、陳皮、木香 ) ——主治: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癥見:胃脘疼痛或脹痛,痛有定時,得食則緩,納食一般。苔薄,脈弦細(xì)。 36、產(chǎn)婦及截癱患者、脊髓炎患者因氣虛所致的尿潴留可用下方治療(炙黃芪 黨參 麥冬 車前子 茯苓 澤瀉 王不留行 炙升麻 炒枳殼 通草)水煎服,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10g(后下)夾濕熱者加黃柏、夾瘀血者加琥珀粉3g(沖服)。 37、功血治療方(烏賊骨、茜草、仙鶴草、續(xù)斷、血余炭、熟地炭、五倍子、煅龍骨、地榆炭) ——主治:功血。 ——臨床表現(xiàn)為月經(jīng)失去正常周期,無規(guī)律的子宮出血、經(jīng)期過長,十余日甚至月余不凈,經(jīng)量多少不定,淋漓不斷或大量出血,甚至貧血。在排除器質(zhì)性病變、妊娠并發(fā)癥及全身出血性疾病,確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者,本方有效。 ——加減: 氣虛加黃芪、黨參、升麻; 脾虛加黨參、白術(shù)、淮山藥。 氣血暴脫加紅參、麥冬、五味子; 血虛加阿膠、桑葚子、旱蓮草; 血熱妄行加生地、牡丹皮、梔子、水牛角; 肝郁加生麥芽、柴胡、郁金; 肝火過旺加龍膽草、梔子、黃柏; 血瘀加三七、牛膝、五靈脂; 陰虛加龜板、山萸肉; 陽虛加炮姜炭、鹿角霜、制附子等。 38、痛瀉要方(焦白術(shù)、炒白芍、防風(fēng)、陳皮) ——主治:凡肝旺乘脾、脾虛不健而見腸鳴腹痛,痛則腹瀉、瀉后痛緩、時作時止、時輕時重,使用本方療效較好。 ——加減: 腹痛厲害加倍白芍、加炙甘草,緩急止痛; 腹中寒冷疼痛加吳茱萸、干姜; 肛門墜脹、利下不暢屬肺氣不宣者加桔梗; 屬脾氣虛下陷者加木香,行氣消滯止痛; 脾陽虛加理中湯; 五更瀉合四神丸補(bǔ)脾益腎; 久泄虛滑加米殼、訶子澀腸止瀉。 39、參蛭散(紅參、參三七、水蛭、仙鶴草、桔梗各等份)共研細(xì)末,每服2g。日三次口服。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陳舊性心肌梗塞、心肌病、風(fēng)濕性心臟病術(shù)后等。 40、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全瓜蔞、薤白、桂枝、半夏、陳皮、丹參、川芎、焦山楂、茯苓、失笑散、佛手) ——主治:胸痹;胃痛;不寐、脅痛。 ——癥見:舌淡紅或淡白、苔白膩,脈細(xì)或澀或結(jié)代;胸痛徹背、面唇青紫。 41、胃康膠囊(肉桂0.25、干姜0.25、煅瓦楞子6.0、砂仁1.0、吳茱萸0.25、黃連1.0、大黃0.25、甘草1.0)研粉裝膠囊,每服2g,主治寒熱夾雜型胃脘痛。 ——癥見:凡胃脘痛或冷感或泛酸、嘈雜、或伴有灼熱、或伴苔黃、口苦、可用本方。 42、黃芪建中湯加味(黃芪、桂枝、白芍、高良姜、煅瓦楞子、姜半夏、元胡、大棗、甘草) ——主治:胃脘痛。凡胃脘痛、饑餓、受涼、進(jìn)冷食易發(fā)或加重,進(jìn)軟食熱飲緩解,或泛酸嘔吐清水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43、四逆湯(制附子、干姜、炙甘草) ——主治: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 ——癥見:畏寒、四肢厥冷、鼻尖耳垂不溫、神情淡漠、時欲寐、下利稀水、口不渴,甚則神昏,呼吸氣冷,顏面晄白少華,脈微、細(xì)、弱、虛數(shù)。 ——加減: 見陽亡而虛脫者加大量吉林參; 大汗淋漓者加煅龍骨、牡蠣; 陰竭者與生脈飲合用; 見血瘀征象者加活血化瘀之品; 本方為回陽救逆之劑,必須辯證準(zhǔn)確、大膽心細(xì),力挽狂瀾。 44、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粳米、生甘草) ——主治: 傷寒邪入陽明熱化; 溫病時邪入于氣分; 胃火內(nèi)蘊(yùn)傷津所致消渴。 ——癥見高熱、煩躁、大汗、口渴、目赤者;肺胃火盛上炎,口輕牙齦潰爛腫脹,鼻淵黃涕,頭額疼痛者; 45、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全瓜蔞、薤白、桂枝、半夏、陳皮、丹參、川芎、炒山楂、茯苓、失笑散、佛手) ——主治: 胸痹(冠心病及其屬痰瘀交阻的各種心臟病、心絞痛); 胃脘痛(濕痰內(nèi)阻、氣機(jī)郁滯型的慢性胃炎); 不寐(痰濕內(nèi)阻);胸脅痛(胸脅神經(jīng)痛、肋軟骨炎) ——癥見:舌淡紅或淡白、苔白膩,脈細(xì)或澀或結(jié)代;胸痛徹背、面唇青紫;結(jié)合心電圖、血脂、血粘度檢查。 46、原發(fā)性腰椎管狹窄(腎陽虛) 杜仲15g、淮牛膝15g、當(dāng)歸15、菟絲子15g、熟地20g、山萸肉20g、桑寄生30g、砂仁6g、澤瀉10g水煎服。 47、帶下病 五味異功散+加扁豆、薏苡仁、山藥、澤瀉。 加減: 有熱,可加黃柏、蓮子芯。 青色加柴胡、梔子; 黃色加石斛、荷葉、陳米; 赤色屬心,加當(dāng)歸、丹參; 白色,倍加薏苡仁; 黑色屬腎,加杜仲、續(xù)斷。 黃白帶下用黃柏、芡實(shí)、山藥、車前子、白果。 48、消渴病 玄參、生地、麥冬+葛根、天花粉 49、膝關(guān)節(jié)創(chuàng)傷積液 當(dāng)歸15g、紅花15g、澤瀉20g、萆薢20g、黃柏15g、牛膝15g、木瓜15g、乳香5g、沒藥10g、白術(shù)20g、陳皮15g、木通10g、茯苓30g、地龍20g、滑石30g、粉甘草10g。 (隨癥加減)水煎服,日一劑。 50、腎盂腎炎基本方:魚腥草、車前草、白茅根、滑石、生甘草 隨證加減:心火亢盛加導(dǎo)赤散;肝膽濕熱加龍膽瀉肝湯。 51、乙肝肝硬化腹水 一方: 鱉甲15、丹參20、虎杖15、白術(shù)30、茯苓30、蟋蟀7.5、螻蛄7.5、雞內(nèi)金15、麥芽15、土蟲7.5、當(dāng)歸15、赤芍15、黃芪60、綠萼梅15、甘草10、垂盆草20。 二方: 茯苓30、澤瀉30、扁豆60、生薏米30、白術(shù)30~100、板藍(lán)根30、茵陳蒿20、焦梔子15、白茅根30、白花蛇舌草30、檳榔15、大腹皮15、滑石30、甘草10、神曲10、麥芽10、螻蛄6。 52、風(fēng)濕性心臟病、膝部滑膜炎(寒凝血瘀、痹阻經(jīng)絡(luò))(免煎中藥:袋) 制附子10、赤芍10、茯苓10、干姜10、桂枝15、白芷8、姜半夏8、陳皮8、木瓜10、威靈仙8、當(dāng)歸10、雞血藤10、獨(dú)活10、桑寄生12、防己10、白術(shù)10。 53、心悸伴見尿頻效果顯著:(免煎中藥:袋) 石菖蒲6、郁金8、桑螵蛸8、益智仁10、烏藥8、遠(yuǎn)志8、當(dāng)歸8、白術(shù)8、茯苓8、菟絲子8、半夏6、陳皮6、焦山楂6、黃連6、苦參6、葛根6。 54、鏡下血尿(免煎中藥:袋) 大薊10、小薊10、藕節(jié)炭8、蒲黃炭8、白茅根10、車前草10、魚腥草10、仙鶴草10、桔梗8、滑石10、生甘草8、澤瀉8、當(dāng)歸8、琥珀8、三七8。 55、血精、結(jié)石鏡下血尿 白茅根、蘆根、魚腥草、車前草、藕節(jié)炭、旱蓮草、金錢草、海金沙、甘草、琥珀、黃柏、澤瀉。 56、失眠 因離婚心緒不佳,郁郁寡歡,導(dǎo)致心悸、失眠六個月,干咳、身癢一周。 百合、麥冬、琥珀、夜交藤、桑葉、肉桂、黨參、五味子、熟地、黃連、生麥芽、珍珠母、浮萍、蟬蛻、忍冬藤、酸棗仁、合歡花、龍齒、茯神。 57、甲減治療方 柴胡、白術(shù)、龍膽草、昆布、海藻、生牡蠣、香附、麥芽、當(dāng)歸、焦梔子、貝母、姜半夏、甘松。 58、牛皮癬 桑白皮、牡丹皮、白茅根、赤芍、黃柏、知母、澤瀉、土茯苓、忍冬藤、薏米、滑石、甘草、麥芽、車前子、菊花、蟬衣。 59、皮炎 連翹、忍冬藤、浮萍、紫草、菊花、黃柏、澤瀉、白蒺藜、麥冬、車前子、滑石、甘草、蟬衣、知母、馬齒莧、土茯苓。 60、小兒厭食癥 枳實(shí)、白術(shù)、焦山楂、檳榔、連翹、胡黃連、雞內(nèi)金。 61、咳嗽 魚腥草、葶藶子、桔梗、貓爪草、海浮石、百部、山萸肉、地龍。 62、消渴泡茶飲 葛根、天花粉各50g 63、腸中有水氣 防己、大黃、椒目、葶藶子 64、瘙癢過敏 紫草、浮萍、蟬衣、赤芍、桑葉、菊花、豨薟草、徐長卿、玄參、生地、麥冬、牡丹皮。 65、尿路感染尿血 女貞子、旱蓮草、石韋、生側(cè)柏葉、馬鞭草、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白茅根、大薊炭、小薊炭、魚腥草、生黃芪、黨參、蟬蛻、仙鶴草、陳皮。 66、消食三味 雞屎藤、山楂、木香用于小兒過度食滯胃腸。 小兒病不外太陽和太陰病,后者用消食三味消積化食加枳殼、桔梗、木香升降氣機(jī),再用焦三仙開胃氣。四君補(bǔ)脾。 |
|
來自: 新用戶09099798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