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泛指文人士大夫畫的作品。原本沒有正宗、冒牌之分,隨著元四家的崛起,人們的認知發(fā)生了變化。像元四家那樣畫,才是正宗文人畫。 明朝末年,董其昌提出了畫壇南北宗論,人們對文人畫的理解越發(fā)顯得教條刻板了。 清代初期的四王山水,成為畫壇正統(tǒng)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也就成了正宗受到畫家們的效仿。 《漁隱圖》是王鑒作品,他是董其昌的親傳弟子。欣賞這幅畫,可以了解一下清初正宗文人畫到底是什么樣貌。畫中景色為江南山水,淡墨淡彩悠遠天真。畫中充滿出塵之志,通過山水相依的構圖形式,用筆墨表達詩情畫意。平遠法結合三段式構圖,營造出廣闊無垠的感覺,畫中山水承載了王鑒無欲無求的精神世界。 從題材看,《漁隱圖》宣揚的是儒家思想,表達的是隱逸情懷。文人墨客覺得隱逸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辦法,躲開紅塵俗事,可以領悟更加深奧的道理。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隱士,唐代詩人張志和寫過一首《漁歌子》,此后描繪漁隱成了山水畫的重要主題。王鑒曾經(jīng)出任過廉州知府,明亡之后他隱居家鄉(xiāng)專攻書畫。身處山林,并非是消極避世。畫中處處洋溢著悠閑輕松的氛圍,王鑒心懷淡然,向往美好,追求高古韻味??炊恕稘O隱圖》的主題,就理解了王鑒的人生觀、價值觀。 從技法看,王鑒深受五代時期名家董源影響。筆墨酣放,咫尺畫幅具備萬里之勢。淡墨渲染,敷染赭石、花青,畫出風煙俱凈的味道。山色蒼潤,江水無波,宛若天成。王鑒沒有放縱揮毫,處處強調筆章墨韻,令人回味無窮。細筆密而有序,墨色清潤明凈,這就是古人追求的物化于心。傳統(tǒng)技法,時代風格,文人審美,三者兼顧。山中多林木,營造出華滋面貌。山石少棱角,凸顯蒼秀韻致。近景水岸處壘石成山,遠景天邊處水墨磯頭。王鑒通過對比手法,豐富了筆墨變化,讓人覺得畫中山水不再單調。 看完這幅《漁隱圖》,第一感覺是正宗文人畫很好啊,為什么后人要批判清初四王的復古思想?四王之后,有“小四王”,小四王之后有京江畫派,到了清末民初,出現(xiàn)了海派、京津畫派。這么多畫壇流派,很少有人能夠打破四王山水樣貌。重復創(chuàng)作就會陷入瓶頸,當然要批判創(chuàng)作上的“偷懶”做法了。倘若,學習四王風格,還能彰顯個性,就不會那么多人批判正宗文人畫了。王鑒晚年開始研究融合畫壇南北宗技法,他臨仿北宋山水名家畫了一批作品。遺憾的是,他未能逃開生老病死,衰年變法并沒成功。 景色平遠,多用水筆,筆觸細柔,灑脫虛曠,王鑒達到的高度,遠超尋常畫家。后人哪怕想要學習正宗文人畫,往往也是學到了皮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