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疾病來源于心理、精神狀態(tài),“心”病必引起性(習性、稟性、天性)病,性病必引起身病,能反過來病就好了。治病先修心,叫“釜底抽薪”。 人們?yōu)?span>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財、色、名、食、睡·五欲)所引誘,心中的念頭和情緒,也隨之起伏波動,若不能節(jié)制,長此以往便增強了稟性(怒、恨、怨、惱、煩·五毒)。 看把她愁的 人體是五行生成的,五臟也是五行生成的,五臟有病,往往是由于五毒存在于心,心為君,統(tǒng)領五臟,五毒就是被心引進來的。中醫(yī)講百病由心生,過悲會生病,過喜也會生病。悲喜無常,悲喜交加,就是稟性用事,鬼來當家,病根扎下。恨傷心,怒傷肝,惱傷肺,怨傷脾,煩傷腎。 藥能治病,是治療因外界的“風、火、濕、燥、寒”引發(fā)的疾病。是藥三分毒,如果用不好,害處會更大。 是藥幾分毒 道能化病,勸人不生病,藥治不好心病,心病還要心來治。找到病因,消習性,化稟性,圓本性,這就是“修心養(yǎng)身”。 道能化病 我在《三界》、《三性》、《三命》、《三身》四集視頻中,講了性、命(心)、身三者的關系。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三字經(jīng)》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講性本善,是指天性說的, 天性是純善的,表現(xiàn)為仁、義、禮、智、信五常。溫、良、恭、儉、讓五德。 荀子講性本惡,是指稟性說的, 稟性是萬惡的 ,表現(xiàn)為怒、恨、 怨、惱、煩五毒。 告子講性可善可惡,是指習性說的,習性是后天染的,表現(xiàn)為吃、喝、 嫖、賭、抽。這里專指不良嗜好的習性。 性存仁、義、禮、智、信五常,和溫、良、恭、儉、讓五德。 德能養(yǎng)性,性能養(yǎng)心,心能養(yǎng)身。 五常、五德、五毒,各有五行所屬。 下一次和大家分享 五行的本質(zhì)與人體 |
|
來自: 漸華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