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chuàng) 北宋有這樣一名“太平宰相”: 他5歲被稱為“神童”,14歲就破格參加殿試,受皇帝器重。 在官場,他是兩朝元老;在文壇。他是北宋祖師爺級別的人物。 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韓琦等著名文人都是他學生…… 這個人就是有“北宋第一富貴閑人”之稱的晏殊。 和同時期仕途坎坷的同僚不同,晏殊的一生十分順暢,被人譽為“詞人里的盛世宰相,宰相里的天下文宗”。 有人說:“一個人的命運,藏在他的行為里?!?/span> 而晏殊能在風云詭譎的北宋圈內混得風生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深知該如何為人處世。
14歲時,晏殊被地方官員以“神童”的身份舉薦到中央,和全國幾千名考生一起參加殿試。 雖然年齡小,但是晏殊絲毫不畏懼,在考場上神情自若,很快就完成了答卷,讓宋真宗贊嘆不已。 又過了幾天,到了復試的日子,拿到題目的晏殊赫然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遇到過。 或許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會大呼幸運,順水推舟完成考試。 但晏殊卻并沒有,他起身走到宋真宗面前,誠懇地告知這道題曾經做過,請他換一個題目考查。 宋真宗一聽,龍顏大悅,覺得晏殊不僅才華出眾,人品更是一流,于是授予其秘書省正字,讓其在秘閣內讀書深造。 從此,晏殊正式踏入官場,開始了一生的沉浮之旅。 而正是他的正直,在他的官場生涯上給了自己很多的助力。 當時,北宋恰逢太平盛世,官員們大多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市井酒樓大多大設帷幕方便達官貴人飲酒賞樂。 晏殊因為經濟條件有限不能去,干脆叫上幾個好友講習詩書,閉門不出。 皇上得知,覺得他這個人很不一樣,人品正直,不沉溺于聲色犬馬。 當時正好要為太子選講官,于是皇上力排眾議,一定要欽點晏殊做太子的講官。 晏殊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如實上奏,表明自己是因為沒有錢所以才不去的,如果有錢,也會和其他官員一樣吃喝玩樂。 沒想到皇上卻更加覺得他做人很實誠、認真,反而更加器重他。 一撇一捺寫個人,一生一世學做人。 為人正直不是七竅玲瓏心,而是光明磊落膽,是嚴謹認真,是品德高尚。 孟子曾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做人,應該秉持“以正直為先,以真實為本”的原則。 正直,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tài)度。 一個正直的人,言而有信、敢作敢當,往往讓人安心并相信值得他們深交。 要做就做一個正直的人,在復雜的世界中混得風生水起。
乾興元年,宋真宗駕崩,宋仁宗趙禎登基為帝。 當時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認為仁宗年少沒有勢力支撐,心中萌生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大權的想法。 朝中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卻沒有一個人敢真正出來阻攔,只有晏殊站出來,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 晏殊建議仁宗的嫡母劉太后可以垂簾聽政,以更好地輔佐幼帝。 大臣們紛紛贊成,丁謂和曹利用知道自己這時候如果逆著來,就真的名不正言不順了,只能作罷。 晏殊的這一舉動幫助幼帝和劉太后渡過難關,得到了皇上和太后的好感。 晏殊頭腦清晰,做事不僅有勇,更加有謀,懂得辨是非,明形勢。 后來,晏殊因故被人彈劾,貶出京城。 他便開始在當?shù)卮笈d土木,興建學校,培育人才。 他所創(chuàng)建的應天書院更是一躍而成為與岳麓書院、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并稱的宋初“四大書院”。 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在他的培育和點撥下紛紛進入官場為國效力,后來給予了晏殊很大的幫助。 其實,后人對晏殊的從政評價是:謹慎縝密、平和低調,他一生的政治經歷也確實沒有出現(xiàn)大風大浪。 但就是這樣一個“謹慎縝密、平和低調”的人,面對威脅時有勇有謀、敢于亮劍、捍衛(wèi)皇權、護國安危;面對困境不屈不撓,堅定做好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育才興邦。 俗話說:“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span> 做人做事,要先把握全局趨勢,有條不紊開展,只有這樣,才能走得穩(wěn)走得遠。
據(jù)記載,晏殊在有一次曾被太監(jiān)誤宣進入禁宮內。 當時宋真宗病重臥床不起,命人拿出一紙文書給晏殊,里面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詔令。 晏殊表示自己是外臣,這件事應該由內臣主管,自己不敢僭越。 真宗點頭同意,于是召來翰林學士,晏殊又說:“我擔心自己走了后,這件事會泄露,請準許我留宿在附近的學士院。” 第二天早晨,宣麻發(fā)往宮外,皇帝詔令中的內容和昨日見到的大相徑庭,晏殊深感驚駭。 但因為對大局影響不大,也就沒有向外人說,一直把這件事深埋心中。 晏殊深知官場規(guī)則,所以多年來行事一直很圓融,既不討好也不針對,是難得的“平和宰相”。 晏殊除了在事上表現(xiàn)出圓融,在對待人方面也十分圓融。 晏殊有位學生叫黎簡,兩人是同鄉(xiāng)。 一年夏天,晏殊回鄉(xiāng)探親,眾多官員上門拜訪,但黎簡沒有來。 侄子不滿,對晏殊說:“黎簡因為叔叔你的提攜得到重用,現(xiàn)在你回家了,他竟然都不來拜訪,實在是太過分了!” 晏殊聽完,笑著解釋道:“你不了解黎簡,他不來實際上是為了避嫌。 他來反倒會讓人覺得我在拉幫結派、私結黨羽,而且現(xiàn)在有蝗災,他把自己工作做好,不也是給我添光嗎?” 侄子聽完深感佩服,不再多說。 晏殊待人待事十分巧妙,讓世人看到他靈活變通的一面。 精通圓融之道的晏殊可以說是:上不得罪于人,中不嫉妒于人,下不失信于人,終身都在“得饒人處且饒人”。 胡雪巖說:“行事圓融,結局自然圓滿。” 成大事、有好運的人,都是行事圓融的人,既不鋒芒不露又不八面玲瓏。 除了考慮自己的利益,也會考慮他人得失,從而打開人際關系的大門。 卡耐基說:“如果我們想擁有朋友,就要先為別人做些事,一些需要花時間、體力、體貼、奉獻才能做到的事?!?/span>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藏在他的行為里。 為人可靠,多做貢獻,我們才能收獲信任,擁有真心朋友。 做事有謀,我們才能行穩(wěn)致遠,擁有良師益友,走向平穩(wěn)人生。 行事圓融,體貼他人,我們才能擁有豁達朋友,走向幸福人生。 愿你也能如晏殊這般,開啟一生圓滿、一世有福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