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作為明清時代官定的一種科考文體,其內容和形式都是僵化的。就其形式而言,文章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法,都需按一定程式去寫,所以不少人都把八股文的寫作比為詩詞中的填詞。 八股文的結構,通??煞譃閮蓚€部分:題前部分和正題部分。題前部分包括破題、承題、起講等,這部分的內容主要是解釋題義,說明題目本身所包涵的思想內容,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見解。正題部分要求根據題意闡發(fā)儒家的有關思想,表達作者的認識,文字要用對偶,通常要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作成八股,這是全篇文章的重心。八股之后要有結語,結語要總括、照應全文。此外,文中還有入題、出題、過接等名目。下面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程式要求及作法,依先后次序略加介紹。 (一)破題 破題要求點破文題的要義,即說明題意。說明題意,必須要與朱熹的《四書集注》注釋相一致,不準隨意解釋。寫作時這部分內容不能缺少,也不能錯解題意,否則叫“罵題”。因為不作破題,或破題有誤,就是忽略了文題的重要性,從文面上看,這是對文題的蔑視。破題限用兩句,放在文章開頭,文字可用對偶,也可散行。破題最后一字,清代規(guī)定要用一個單音虛詞,如焉、也、矣等。按功令要求,破題不準直呼圣賢名姓,提到孔、孟、周文王、周武王及周公等,需用“圣”、“圣人”,遇到孔門弟子如顏淵、曾子等,要稱“賢”、“賢者”,直呼其名,則是不恭。 破題的文字雖然只有兩句,但對文章成敗卻至關重要。 八股文是給考官看的,破題在文章開頭,如果寫得精辟警醒,就可以引起考官的注意,并留下好感。清初戲劇家李漁說:“場中作文,有倒騙主司入彀之法。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閑情偶寄》)在科舉時代,在破題上下功夫常被八股作者當作秘決。八股破題所破題意要注意與全篇主旨相一致。同樣一個題目,從不同的角度去寫,可以寫出不同立意的文章。八股文的題目有的很長,包含內容較多,同一個題目可以寫出多篇立意不同的文章。例如《大學》中有這樣幾句話:“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這些話是講生財之道的,如果以這幾句話為題目,就可以寫出若干篇立意不同的八股文。以此為題作破題,在講清題意的同時,也要注意與自己文章的立意相一致。明朝政冶家張居正、散文家歸有光都曾以此為題寫過八股文。張居正的破題是:“善理財者,得其道而自裕焉。”歸有光的破題是:“傳者論裕國之道,不外乎經制之得宜而已”。兩者都解釋了題意,但角度不完全相同,張氏著重在全面講生財富裕的方法,歸氏則只在治理“得宜”上作文章,立意不同,破題的角度則有別。正因為如此,所以研究八股作法的人都調強,破題兩句,要能體現文章主旨,使之成為全文的綱領。倪士毅《作義要訣》云:“破題為一篇之綱領,至不可茍,句法以體面為貴。”要作到“命意渾涵而不失于迂,用字親切而不病于俗。”由此可見人們對它的重視了。 破題要破得好,“認題”是基礎。所謂“認題”,就是理解題意。明人茅鹿門《論文四則》論八股“認題”說:“題中精神血脈處,學者須先認得明白了,了悉之心中,方可下筆,然后句句字字,洞中骨理。”(見清人高塘編《論文集鈔》)這就要求在落筆之前,先要認真思考,在理解題意上多下些功夫,否則便不容易抓住要領。 破題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明破、暗破、順破、倒破、正破、反破等等。如八股文選《大題文府初編》中,以《論語,學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兩句為題的八股文,共收七篇,其中破題各不相同。清代同治進士陳康祺文(見本書“八股文選讀”)破云:“為學而憚其苦,圣人以'時習’誘之焉。”破題不從文題中的“悅”字說起,卻從其反面的“苦”字著眼,這便是“反破”。嘉慶舉人高鳳臺(浙江山陰人,官內閣中書)破云:“說(悅)因學而生,唯時習者能之也。”這是“正破”。明人趙時春,少年時聰明過人,九歲應童子試,八股文已作得很好,考官疑其有人代作,當場以“子曰”為題令其作破題,趙應聲破道:“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接著考官又以他的名字“趙時春”三字讓他作破題,趙又立答:“姓冠百家之首,名居四序之先。”一時傳為佳話。這個故事,見載于清人梁章鉅的《制藝叢話》。趙作的兩個破題十分巧妙,前者借用蘇軾《韓文公廟碑》中的兩句話,“百世師”指孔子,句中暗含“子曰”之意,后者用“姓冠百家之首”暗指“趙”字,因為“趙”字是《百家姓》的第一字。用“名居四序之先”暗指“時春”二字。“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四序之先”即“春”。這里用的都是“暗破”。(趙是明人,當時破題末尾不要求都用虛詞) (二)承題 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思。承題一般用四五句話進一步說明題義,并根據所破題義指明作者文章主旨,開頭用“夫”、“而”、“蓋”等單音虛詞,末一字用“耳”、“焉”、“矣”等虛詞。承題提到堯、舜、周公、孔、孟等圣賢時不諱其名,可直呼堯、舜、孔子、孟子,此與破題要求不同。上引陳康祺、高鳳臺二人《學而時習之》文,其承題分別為: 夫以學為苦者,非學中人也,子故有望于時習者耳。 (陳康祺文) 蓋說(悅)亦說其所學耳,茍既時習矣,豈猶有不說者哉?(高鳳臺文) 以上兩個承題均說明了作者文章的主旨,陳文著眼于學習中“苦”與“樂”的關系,而強調不能“以學為苦”;高文則著眼于“時習”的重要,突出了只要堅持“時習”,就能得到偷悅。兩者立意不同,所以承題也有不同。 承題的文字從破題而來,行文須要注意破、承之間的關系。八股作者常常追求二者相反相成,如正破用反承,順破用倒承等等,要求二者如“雙龍抱珠”,忌諱“破自破,承自承”,所以舊時論八股作法者,常以“破承”為名,一起論述。 (三)起講 破、承之后是起講,起講也叫“小講”,其主要內容仍是進一步發(fā)揮題意。起講開頭多用“且夫”、“嘗謂”、“若曰”、“嘗思”等雙音詞,所以批評八股的人常把八股文稱為“且夫”調或“且夫、嘗謂”之文,這里含有鄙視的意思,實際作法不一定都用雙音詞,用“且”、“而”等單音字也可。 明人八股起講比較簡單,一般用三五句就可以了。清代較復雜,多用十句左右,根據內容可以伸縮。起講的文字與破、承在文字上的明顯區(qū)別是起講要開始“人口氣”,即用古人語氣行文,可用排偶,也可以散行。試以陳康棋《學而時習之》文之起講為例,略加說明: 若曰,今人后古人而生,乃不啻先古人而沒,斯非善效古人者矣。蓋與古人爭千古,在爭百年,與古人爭百年,在爭一日。志士多苦心,故志士惜日短爾。 這段起講,在談了學習的苦與樂之后,提出了在學習上爭時間的問題。前后十句,這是摹仿孔子的口吻寫的。起講的文字要求層次清楚,有些八股文研究者認為,八股文全篇要講究起、承、轉、合,起講的文字講條理、講層次,也要有起、承、轉、合的關系。陳康祺的這段起講條理很清楚,其中有起、承、轉、合的關系:“若曰”三句是“起”“承”,以假設的形式提出問題加以判斷。“蓋與”四句是“轉”,指出與古人爭短長、不應爭先后,應爭抓緊每一日的時間。最后兩句是“合”,使文章回到了破、承中提出的“苦”上去。 (四)入題 上述三個部分都是在說明、解釋題意上作文章,不要求作者發(fā)揮,文章還沒有講到“正題”,所以這是題前部分。 以上三個部分作完,按照程式要求,要有一兩句或三四句過渡的話,把文章引入“正題”,這一兩句或三四句過渡的話叫“入題”。入題也叫“入手”、“領題”、“落題”、“領上”。入題的作法一般是題目有上文的(如以“不亦說乎”為文題,上有“學而時習之”),要領上文入正題;題目有下文的,要照應下文;有上文兼有下文的(如《論語》中有“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之語,如以“先王之道”為文題,則題目有上文也有下文),這類題目入題要點明本題所論內容的界限。 (五)分股 以上幾個部分作完,文章就進入正題了。按程式規(guī)定,八股正題要根據題意加以具體發(fā)揮,闡述作者對題意的理解和認識,表現作者對經典的看法,要用古人口吻闡發(fā)儒家思想。所謂“代圣賢立言”,主要體現在這一部分。這部分內容要用對偶的文字,通過“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這八股來表現。在這八股之中,“起二股”之后有“出題”,“中二股”與“后二股”中間可有“過接”,“出題”、“過接”可用散句。下面把正題各部分略加說明。 (1)起二股 起二股也叫“初股”、“初比”、“提比”,每股四五句乃至八九句。起二股內容一般以總論、虛說為主,不宜寫得太實,要點出題意而又不把題意說盡,為后文留下余地,文字亦宜短不宜長。 起比之后通常要用一二句或三五句散句點出題目,叫“出題”或“點題”,有的在入題部分已經點題,此處即不再用出題。出題與入題不同,入題重點在從題意上把文章引入正題,出題是從文字上把題目點出來。例如陳康祺《學而時習之》文,出題的文字是:“學非可以艱苦辭也,而在課之以習:習非可以勤苦間也,而在策之以時。”“學而時習”數字在各句中分別點出,所以叫“出題”。 (2)中二股 中二股與后二股通常是發(fā)揮題意的主要部分。中二股前邊如有點題,則緊接題目從正面加以發(fā)揮。點題之后,作者心中要有一個“為什么”,即文題為什么要這樣講,中股要回答文題中提出的問題,要把題目中的所以然闡發(fā)清楚。如果作者對儒家典籍理解不深,就不會說出什么“真意”,只好圍繞題目字面的意思,敷衍成文,科舉場中這類空洞的文字最多。中二股、后二股是闡發(fā)題意的主要部分,寫作時須注意二者關系。寫中股要為后股留有余地,如果文題是“兩扇題”(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之類),中股可在上半題上下功夫,后股在下半題上多用筆墨。中股文字可長可短,短的每股四五句,長的可達十幾句。 (3)后二股 后二股可以盡力發(fā)揮,要把題意說盡說透,通常每股十來句到二十幾句,如果中二股發(fā)揮較多,后二股也可略短。此二股從中二股承接而來,中二股沒有說到或說得不夠的意思,要說全、說盡,可以通過聯想等,拓寬題意,使題意顯得更加豐滿,也可以就前邊的議論加以詠嘆、發(fā)表感想。所以后二股常是作者最用力氣苦心經營的部分。后二股開頭常用虛詞,如果文意是進一步發(fā)揮的,常用“且”、“況”、“或謂”等;如果是承前說明原委的,常用“蓋”、“惟”、“若此”、“是故”等字。后二股的文字通常較多,所以也叫后二大股。 (4)束二股 前六股意猶未盡,可再用束二股收束;言已盡,則可照應破、承、起講,總括全篇。束二股通常都較短,一般每股二三句或三四句,所以又有“束二小股”或“二小股”之稱。因為它在文章末尾,作者不能因其短而有所疏忽。徐儆弦《論文》說:“一篇文字,英華多在七、八比上露工,若前面文如錦繡,而至此卑弱,終是虎頭蛇尾……以奇思粹語,層次迭出,方為作手。”(見高塘編《論文集鈔》)徐氏把這兩股的重要性說得過于夸張,未必全對,但八股作者常在此處留心,那是沒有疑義的。 束二股在八股程式中不是定格,有些八股文章,六股已把題意說盡,束二股可以略去;有的不作束二股,而用兩小股插入中二股之后,稱作中二小股,這是變格,都不違反功令要求,清代后來之八股文多作六股即因此。 (六)收結(結語或落下) 明代八股常在文末作大結,大結可以兼及時事,后取消。但結尾處仍須有一兩句話收束全文,這叫收結。題目有下文者,可總括上文或推闡余波。有的要照應下文,因而又叫“落下”。收結處多用散句,不用排偶。 以上是八股文程式中各個部分的大致情況,其中成股的文字以八股為常式,亦可有變化,兩扇題(題目由平列的兩個意思組成,如“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之類)可以作兩大股(本書“八股文選讀”中的唐順之“三仕為令尹”即兩大股文),根據題意和文章內容寫成四股、六股亦可。個別以記敘或歌頌為主的文章偶句與散句交插使用,形式可適當靈活。本書“八股文選讀”中,方舟的《歸與歸與》一篇,以記敘、詠嘆為主,完全以散體文字行文,這是允許的。有些塾師從難要求,有時讓學生寫十股、十二股乃至二十股的八股文文章,如關中書院主講路德編的《訓蒙草》中,多為十股以上的文章,這是供士子練習用的,科舉場中通常不準用這種形式。 八股文各部分之間要有內在的聯系,全篇文章的邏輯關系要清楚,要講究“起承轉合”。“起承轉合”也叫“起承轉收”,八股文中的“起講”和八股中的長股(多為中、后股)多有起承轉合關系,但這樣做容易造成文氣不暢,因而也有人反對在長股中強調這種關系,而只重視全篇文章的起承轉合。高塘說: 今作手于中股,每言起、承、轉、收之法,不如于起后不用承用開,或于承后不用轉而用開更為靈妙。蓋承只申明上意,開則另辟議論;轉只拍到本位,開則或于對面、旁面另拓出一層也。知此,則一股中疊用開筆,自能波瀾疊涌。前人多用短股,以通篇為起、承、轉、收。今則長比排偶,以一股為起、承、轉、收,多犯四橛之病,與前后神氣不貫。若能講究篇法,不呆作中股,板起、承、轉、收之法,亦甚妙也。 (《論文集鈔·文法集說》) 從高塘的這段議論中,人們可以看到明清八股作者對于“起承轉合”的態(tài)度。高塘反對長股中使用“起承轉合”的方法,認為這樣容易犯“四橛”之?。ㄎ闹行纬伤母铝⒌拈幼樱?,這是很有道理的。今人常常借用八股術語,用“起承轉合”評論文章,大都是指全篇文章的邏輯關系。 綜觀八股文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所謂“起承轉合”,破題是解釋題意的,這是八股文章的“起”;承題、起講進一步闡發(fā)題意,從而引出“入題”的文字,“承題”、“起講”、“入題”即是八股文的“承”:用排比、對偶寫的八個段落(八股),闡述發(fā)揮作者的認識,這是八股文的“轉”;文章末了的“收結”或“落下”,收束全文,這是八股文的“合”與“收”。 八股文的程式是吸收了古代詩文的寫作經驗制定出來的,它所規(guī)定的文章結構,做為文章的一種思路,條理是清楚的,它使用的某些方法,如“破題”、“承題”、“出題”、“過接”等,一般文章也經常使用,其弊病主要在于它的程式化。文章寫作是有規(guī)律和法則的,但如果把某種規(guī)律和法則當作一成不變的程式和教條,只會束縛人們的思想。文章有法,而又無一定之法。八股文之所以沒有生命力,從形式上說,就是因為它違背了“文無定法”的法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