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一個沒有一件真跡傳世但卻穩(wěn)坐“書圣”之位的書法家,可見他的書法造詣有多高。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許多王羲之的書法珍品都是唐代鉤摹的,比如有“二十八驪珠”之稱的《快雪時晴帖》,享譽書法史的《平安何如奉橘帖》。 雖然是摹本,但唐人的鉤摹技術是相當高超的,并且能從唐代流傳下來也十分不易,所以這些作品都被稱為“下真跡一等”,被小心謹慎地保存著。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可是王羲之有一件作品,曾經(jīng)被專家鑒定為贗品,扔在垃圾堆里整整三年,險些被處理掉。這件作品就是王羲之的草書《上虞帖》。 《上虞帖》又稱《夜來腹痛帖》,是王羲之夜來肚痛不能與朋友相見,寫下的一張“請假條”。此作乃是王羲之晚年書風完全成熟之后寫下的佳作,全文雖只有58個字,卻字字珠璣。 這件作品風格隨意灑脫,不拘一格,被明代書畫鑒賞家詹景鳳評價為:“唐摹之絕精者”。 它的線條質感的變化,不是依靠提按來完成的,依靠的是行筆的節(jié)奏變化。在結體上,此作字勢開張自如,無拘無束,是“右軍如龍”書法最真實的寫照??偠灾?,這是一件渾然天成的絕妙草書。 1969年,上海博物館將此帖收入囊中,可是經(jīng)過專家鑒定,此作被認定為偽作,也不是什么唐代摹本,毫無價值,由此,這件作品被丟入了市文物清理組的倉庫里,一待就是3年。 1972年,上海文物清理小組的萬育人在倉庫清理垃圾,在廢紙簍里發(fā)現(xiàn)了這件《上虞帖》,看著它外面宋徽宗所寫的“晉王羲之'上虞帖’”瘦金體題簽,萬育人本著保守起見的想法,將此作又帶回了上海博物館。 1975年,經(jīng)過當代著名書畫鑒定家謝柳稚先生的鑒定,這件從垃圾堆里翻出來的《上虞帖》的確是王羲之真跡的唐摹本。 為了確保鑒定的準確性,上海博物館又用X光進行透拍,顯現(xiàn)出南唐內府的收藏印“內合同印”朱印和“集賢院御書印”墨印,于是斷定此《上虞帖》為唐摹本。 由于年代久遠,再加上在極度惡劣的環(huán)境里保存了三年,《上虞帖》遭到了嚴重的損壞。上海市博物館請裝裱大師嚴桂榮先生,將此作進行了重新裝裱和修復,讓《上虞帖》重現(xiàn)光彩。
現(xiàn)在《上虞帖》被保存在上海博物館當中。因為這段離奇的經(jīng)歷,《上虞帖》也被稱為是“垃圾堆里翻出來的鎮(zhèn)館之寶”。 不過想想確實覺得慶幸,如果不是萬育人先生本著小心謹慎的原則,《上虞帖》早就已經(jīng)葬身火海。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