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在亞歐史上就像颶風一樣,強度之大,影響之廣,消失之迅速,令后人對它產(chǎn)生了無限的好奇之心。 人們常常會問:匈奴人起源于哪里?血緣上與什么人接近?與什么人混血融合最多?今天還有沒有他們純種的后代和混血的后代?…… 現(xiàn)在史學界得到了幾乎一致的看法:匈奴起源于陰山一帶,屬于華夏族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淳維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桀及其部眾的后代。 夏朝滅亡以后,遺民應該是各處逃散的,往南,往西,往東,應該都有。那么,夏朝人的后代遍布中華大地。其中一支很特別,往北逃的那支——夏朝末代王夏桀之子——淳維以及他部眾,后來形成了匈奴民族。 湯滅夏朝后,為了表示仁慈,并沒有殺死暴虐荒淫的末代王夏桀,而是將他流放到了南巢。關(guān)于南巢在哪里,有不同的說法,不少人認為,南巢是安徽的巢湖一帶。有人認為是夏桀自己要往南巢跑,當年夏桀祖先少康的復興地就在其附近,有可能夏桀想防效其祖先卷土重來以圖中興。 這里稍微展開一下:少康是夏朝一個中興之王。從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中間經(jīng)歷了太康失國,少康中興。少康經(jīng)歷苦難磨礪,完成了復興,夏朝又開始了一輪興盛,也奠定了中原文明的基礎。 夏桀之子淳維,率領(lǐng)妻妾和部眾,逃到了北方。他們依托茫茫大草原,以游牧為生,繁衍生息,形成了后來的匈奴民族。 不同的環(huán)境,逼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價值觀,便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游牧文明。匈奴人崇尚殺戮、搶掠、自由遷徙;而屬于農(nóng)耕文明的秦漢帝國的人們則崇尚和諧相處,安居樂業(yè),以法律和道德禮儀相規(guī)范。 我在讀史中獲得這一知識點時,有話想說:是淳維及其部眾創(chuàng)造了匈奴民族,還是他們只是融入了北方原住民中間,后來共同形成了匈奴民族?我認為我個人的想法應該更合邏輯和實情。那么,按照我的邏輯,我們就不能說:匈奴民族的先祖是夏朝遺民;也不能說匈奴是夏朝人的后代。而只能說:匈奴人的一部分,是夏朝遺民其中一支的后代。 我持上面的懷疑態(tài)度原因有三: 1、 匈奴人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與華夏民族的語言相差比較大。 2、 匈奴人的長相與華夏民族相比,總體上還是有所不同。 3、 現(xiàn)在不能證實在淳維一部逃到北方時,當?shù)兀幧揭粠О桑]有原住民。 言歸正傳。匈奴的演變過程非常復雜。他融合吸納了眾多不同的種族部落,名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各有不同,比如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分別為山戎、獫允、葷粥、戎狄、戎翟、胡人、義渠、鬼戎、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等。 《詩經(jīng)》里有一句“靡室靡家,獫允之故?!本椭傅搅霜澰省S姓f法,獫允是對戎狄的一種蔑稱。 在“匈奴”名字形成前, 有用“胡人”統(tǒng)稱北方民族的做法,“戎狄”“戎族”也有統(tǒng)用過。 那些人——匈奴人的先祖,從夏朝結(jié)束后逃到北方,中間南方經(jīng)歷了一個商朝幾百年,直到周朝他們才開始與周人接觸,但勢力不如周朝。 直到戰(zhàn)國中期,他們才有了最終的名字——匈奴。 “匈奴”二字在當時的中原人這里,意思是“兇狠、殘暴、野蠻的奴才”,包含了中原人對他們的恐懼、憎恨和蔑視。這時我想到了“倭奴”——個子矮小的賤奴。 小結(jié)一下: 匈奴起源于陰山一帶,屬于華夏族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淳維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桀及其部眾的后代。時間經(jīng)過了商朝幾百年后,他們在周朝時開始與周人接觸。到戰(zhàn)國時,“匈奴”這個名字最終形成。 好了,今天只聊匈奴起源到名字形成這一過程,關(guān)于它的發(fā)展和最終去向,以后再聊。 你來了,我們就是知音。感謝!祝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