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壽潛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立憲派思想家,卓越的政治活動家、實業(yè)家、學者,在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化、交通等領域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品德高尚,清正質樸,大公無私,嫉惡如仇,關心百姓疾苦。他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有很高的學術造詣。他思想開明,具有世界眼光,學習西方先進文化,順應時代進步潮流。在近代中國的變革發(fā)展中,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咸豐六年 (1856)六月初二日 (7月3日),湯壽潛誕生于紹興山陰縣天樂鄉(xiāng)大湯塢(今屬杭州市蕭山區(qū)進化鎮(zhèn))。譜名登瀛,學名震,小名丙僧,字孝起、翼仙、蟄仙(又作蟄先),號蟄庵、潛庵。大約在三十六歲時改名“壽潛”。他的父親湯沛恩,同治間在陜西武功、周至做過幕客,后回鄉(xiāng)授徒。湯家耕讀并重,雖然經(jīng)濟不寬裕,但重視教育。湯壽潛六歲入私塾,就表現(xiàn)出過人的天賦,兩、三個月就讀完了《大學》、《中庸》。他讀書非??炭啵颁崾钪梗抿赶鄶_,嘗置兩足于酒壇中,身則屹坐板凳,螢光之下,一無倦容?!?/span>同治十二年(1873),十八歲的湯壽潛走出山陰,來到杭州,師從施補華等人。光緒二年(1877)中秀才。四年(1878)至十一年(1885),先后在詁經(jīng)精舍、紫陽書院、敷文書院讀書,師從俞樾、周學濬、許景澄等人。他的才華得到師友贊賞。三十歲之前,他將自己的學術、文學成果結集為《說文貫》、《爾雅小辨》、《剛日札記》、《柔日札記》、《辰臼夕丮宧詩古文辭》。他用心研究歷代制度,由于無力買書,只好借閱三《通考》并摘抄,為日后編纂《三通考輯要》奠定了基礎。光緒十二年至十三年 (1886-1887),充當山東巡撫張曜的幕客,協(xié)助治理黃河,提出很多合理建議,很受張曜賞識。他經(jīng)常與同僚討論社會弊端,為國家面臨的危機而擔憂,并思索解決方法。這激發(fā)他寫作《危言》一書。十四年(1888)中舉。十六年(1890)寫成《危言》。它闡述了湯壽潛的經(jīng)濟思想,主張發(fā)展新式工礦、交通、郵政等事業(yè),開放口岸,增加關稅,革除賦稅積弊,擴大財政收入來源,興農(nóng)田水利,節(jié)約財政開支,發(fā)展民辦經(jīng)濟。它還反映了湯壽潛的政治思想,主張變法,開議院,削君權,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考試制度和任官制度,裁并機構,淘汰冗員。《危言》思想深刻,文采斐然,“洞悉中外利弊,當興當革,牛毛繭絲,剖晰無遺。而文筆則如長江大河,浩渺無際”,一面世就風行海內(nèi),多次再版。湯壽潛由此聞名全國,成為當時知名度最高的維新思想家之一?!段Q浴返挠绊憦V泛而深遠,光緒的老師孫家鼐、翁同龢將它推薦給光緒。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又將它推薦給光緒,為變法張目。光緒十八年 (1892),湯壽潛中進士。二十一年(1895),任安徽青陽知縣。他心懷民生,實施善政,很受百姓擁戴,官場對他評價也很高。由于他父親不適應青陽水土,多次病重,因此他上任僅四個月就辭了官。二十二年(1896),調入安徽清賦總局。利用官場人脈,推廣汪康年、梁啟超等人創(chuàng)辦的《時務報》,使《時務報》得以暢銷安徽,在安徽種下了革命的種子。辛亥革命時,安徽是革命活動最活躍的省份之一,《時務報》的影響功不可沒。他編輯了《質學叢書初集》,選入三十種介紹西方政治、經(jīng)濟、科技、軍事的著作,為社會變革提供精神食糧。光緒二十四年(1898),入浙江巡撫廖壽豐幕府,成為他實施新政的得力助手。寫成《理財百策》。它繼承了《危言》變法維新的思想,以理財為中心,發(fā)展了《危言》中的經(jīng)濟思想。但是受“戊戌變法”失敗的影響,《理財百策》被束之高閣,其思想未能得以傳播?!鞍偃站S新”期間,光緒想把湯壽潛拉入自己的陣營,三次召他進京。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他推辭了。光緒二十五年(1899),出于救國拯民的目的,湯壽潛出版《三通考輯要》。這部著作從摘抄、整理、編纂到出版,歷時二十多年,卷帙浩大,達數(shù)百萬字。它全面展現(xiàn)了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充分反映了湯壽潛高深的史學造詣。俞樾、袁昶、劉錦藻撰序,高度肯定其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出版后,正值清政府改革科舉考試,將八股改為策論,《三通考輯要》成為寫作策論的重要參考書,受到讀書人的廣泛歡迎,非常暢銷。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入侵,“庚子事變”發(fā)生。為了保全江南,江浙精英人物策劃“東南互保”。湯壽潛是第一個游說兩江總督劉坤一的人。他說:“此際西北大亂,所持惟東南半璧,某愚以為宜與外人訂約,力任保護。東南以兩江為主,兩江倡議,附和必多。況南皮亦賢達之士,所見未必不同?!闭f服兩江總督劉坤一與湖廣總督張之洞聯(lián)手,促成“東南互?!?,使半個中國避免了戰(zhàn)火摧殘。隨后,進入蘇松太道袁樹勛幕府。十一月,喪權辱國的《議和大綱》簽訂。清政府受到巨大刺激,命大臣上奏強國之策。二十七年(1901),他代袁樹勛起草《新政條議》,同時與張謇等人聯(lián)手,代劉坤一、張之洞起草變法奏稿。劉、張修改此稿形成《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系統(tǒng)地提出了教育、政治、軍事、經(jīng)濟改革措施,成為清政府日后實施新政的藍圖。湯壽潛認為,要實現(xiàn)富國強兵,使中國免于被列強吞食的命運,必須實行君主立憲,于是撰成《憲法古義》一書,為立憲提供理論支持,為立憲鼓與呼,成為立憲運動的先聲。光緒二十九年(1903),《蘇報》案發(fā),他設法營救鄒容,并設法讓蔡元培逃避抓捕。與汪康年等人揭發(fā)高爾伊、劉鄂將浙江四府礦產(chǎn)出賣給意大利惠工公司的企圖,得到社會各界聲援,使陰謀未能得逞,維護了國家利益。清政府因贊賞他改革鹽政的意見,授予他道臺銜,并任命他署理兩淮鹽運使。他推辭了。三十年 (1904),協(xié)助袁樹勛與列強爭奪黃浦江疏浚權。與張謇、趙鳳昌等為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魏光燾起草《立憲奏稿》。他利用自己與軍機大臣瞿鴻禨的師生關系,勸說他為立憲發(fā)揮作用,為他出謀劃策。他們的努力促成清政府于次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張元濟、夏曾佑等人倡議集資自辦全浙鐵路,得到浙江社會各界的支持。清政府批準他督辦全浙鐵路,任浙江鐵路公司總理。為抗議美國排斥、虐待華工,與張謇、張元濟等人發(fā)起抵制美貨運動。三十二年 (1906),與鄭孝胥、張謇等人創(chuàng)建預備立憲公會,任副會長。在立憲運動中,預備立憲公會做了大量推動工作,成為全國立憲運動的領頭羊。在浙路建設過程中,他親自參與勘查線路,櫛風沐雨,日行數(shù)十里,不辭辛勞。三十三年 (1907),參與發(fā)起浙江教育總會、浙江旅滬學會。為維護浙江人民的利益,防止西方資本染指浙路,堅決抵制向英商借款造路。在他的影響下,形成聲勢浩大、影響全國的拒款運動。在“丁未政潮”中,他支持瞿鴻禨、岑春煊為代表的清流派和袁世凱集團進行斗爭,代擬參劾袁世凱的密折。三十四年 (1908),與鄭孝胥、張謇等人發(fā)起國會請愿運動,催促清政府速開國會,使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與陳寶琛、陳三立等人發(fā)起成立中國商辦鐵路總會,任副會長。與監(jiān)察御史江春霖謀劃彈劾袁世凱,為袁氏下臺發(fā)揮了作用。宣統(tǒng)元年(1909),清政府為了將他調離路事,任命他為云南按察使,改江西提學使。他再次推辭了清政府給予的高官。參與第二次國會請愿運動,上呈《請縮短國會年限片》。二年 (1910),因盛宣懷出賣浙路利益,他抵制清政府任命盛氏為郵傳部右侍郎,因此惹怒了清政府,被革去浙路公司總理的職務。于是,他北上出游,支持第三次國會請愿運動。湯壽潛被革職激起浙江紳商和民間社會的大規(guī)模抗議風潮。他的聲望更加高漲。清政府迫于壓力,于次年廢止《滬杭甬鐵路借款合同》。保路拒款運動取得勝利。宣統(tǒng)三年 (1911),針對清政府組“皇族內(nèi)閣”,湯壽潛與張謇等人聯(lián)名上書反對,勸改組內(nèi)閣。武昌起義爆發(fā),他預見清朝將亡,國家面臨分裂、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遂成立臨時政府預備會,為倡建臨時政府第一人。浙江光復,首任軍政府都督,勸降旗營,穩(wěn)定社會,減輕百姓負擔,派兵光復南京。在創(chuàng)建民國的過程中,他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民國元年,辭去交通總長職務,赴南洋勸募公債,受到華僑的熱烈歡迎。回國后,不受袁世凱多次禮聘,遠離政壇。在中國近代歷史緊要關頭和重大事件中,常常能看到湯壽潛的身影。他與民間和官場都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使他在社會底層和統(tǒng)治階層都建立了顯著聲望。但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戀權位。在擁有了財富和地位之后,始終保持質樸本色,被稱為“布衣都督”。他對興辦民族企業(yè)傾注了巨大熱情,高瞻遠矚,著眼于維護民族利益,抵制西方資本入侵。他適應時代潮流,敢于開拓,在交通、金融、農(nóng)牧、礦業(yè)、出版等領域興辦了一批新式企業(yè)。經(jīng)營浙路是他一生最顯著的功績,滬杭甬鐵路建成后,成為當時中國質量最優(yōu)、造價最廉的鐵路。不僅經(jīng)濟效益好,而且在國防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他還創(chuàng)辦了杭州電話公司、元大錢莊、中國第一家商業(yè)銀行浙江興業(yè)銀行等,參與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家農(nóng)業(yè)股份制企業(yè)通海墾牧公司、中國最早試制精制鹽的同仁泰鹽業(yè)公司、中國首家玻璃制造企業(yè)耀徐玻璃公司、復泰紗廠、大成礦務合資有限公司、杭州光華火柴廠、上海大達輪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圖書有限公司等。在馬來西亞倡辦、投資明庶農(nóng)業(yè)公司,它曾經(jīng)是東南亞最好的橡膠園之一。他在教育領域的成就不同凡響。從教經(jīng)歷豐富,光緒十六年至十七年(1890-1891),主講諸暨毓秀書院、嵊縣剡山、二戴書院。十八年(1892),執(zhí)教金華麗正書院。二十三年(1897),執(zhí)教安徽太平府翠螺書院,二十五年(1899),主講湖州南潯潯溪書院。他積極響應社會變革,改革教育,興辦新式學堂。光緒三十年 (1904),任上海龍門書院山長,將書院改造為蘇松太道立師范學校。倡建山蕭臨浦兩等小學堂。三十一年(1905),參與創(chuàng)辦復旦公學和浙江最早的私立初級師范學堂杭州初級師范學堂,三十四年(1908),創(chuàng)辦浙江高等工業(yè)學堂。民國元年(1912),在故里天樂鄉(xiāng)創(chuàng)辦大湯塢、歡潭兩所完全小學,贊助創(chuàng)辦女子實業(yè)學校。三年 (1914年),北洋政府以湯壽潛于浙路有功,四年不支薪水,特獎二十萬元。他打算用這筆錢創(chuàng)建兼山師范學校,因故未成。他去世后,家人根據(jù)他的心愿,將此款捐獻捐贈給浙江教育會,后用于建浙江圖書館館舍。他培養(yǎng)的學生中有很多佼佼者,如陳獨秀、馬一浮、謝無量、金城、金兆豐、袁思亮、袁思永、張恭等。陳獨秀、謝無量在他的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湯壽潛在安徽推廣《時務報》,而陳獨秀就是因為閱讀《時務報》而轉變?yōu)楦锩叩?。光緒二十六年(1900),謝無量跟隨湯壽潛學習經(jīng)世之學。在他的支持下,謝無量北上出游。他說:“這是我青年時代初次出游,第一次踏上社會的啟蒙教育,對我人生道路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倍吣辏?901),湯壽潛勸說謝無量考入南洋公學特班,謝無量由此結識蔡元培、章太炎等革命者,加入了革命陣營。為了啟蒙民智,推動社會進步,湯壽潛活躍于新聞出版領域。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紹興開辦“會文堂書莊”。廿三年 (1897),參與創(chuàng)辦旨在“善甄彼長,亟補己短,賴以鑿沌益智,保教護種”的《經(jīng)世報》。二十八年(1902),創(chuàng)辦輯要公司、“會文學社”。“會文學社”出版了大量新式教科書,其中《普通百科全書》是中國近代最早的百科全書,達一百種,翻譯自日本書籍,介紹西方先進知識,涵蓋政治、自然科學、哲學、文學、宗教、法律、教育、歷史、地理、實業(yè)等門類。宣統(tǒng)二年 (1910),創(chuàng)辦《天鐸報》。它針砭時弊,刊登了大量具有革命色彩的文字。武昌起義后,它支持革命,反對南北議和,揭露袁世凱的專制陰謀。湯壽潛樂于推薦、宣傳有利于國家、社會的書籍,他為之鑒定、撰序的書籍達數(shù)十種。民國期間,湯壽潛雖然較少過問政事,但是仍然多有作為。繼續(xù)經(jīng)理浙路,直至民國三年浙路歸國有。創(chuàng)立舜水學社。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發(fā)展家鄉(xiāng)墾牧業(yè)。興修水利,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故鄉(xiāng)持續(xù)三百年的麻溪壩糾紛,使一萬多畝澤國變?yōu)榱继铮旄F呤鄠€村莊、三萬多人口。民國五年(1916),湯壽潛立下遺言,其中說道:“吾生平謹于辭受之節(jié),晚蒙國赍,乃非所期。時執(zhí)政以吾嘗持正義,于國計所系,弭患未然,因考論路績,勸以常經(jīng)。然居德施勞,吾所弗欲,故陳詞累讓,不見聽納,然后受之。辭者其志,受者其權。穢跡損名,非易介也。吾生平恒以自苦為極,雖為人不多,自為實少。吾仲、吾季,亦善得吾心,家本儉素,不求給足,而服軛累年,代耕計絀,數(shù)有稱貸,若痏在身。故命汝曹親農(nóng)賈之業(yè),冀塞其虧,而曾莫能濟。國赍方下,遂用為償。引注分流,崇朝而竭。揆之本懷,便成乖負。吾今垂盡,不復可追,所望汝曹,自安菲約,勤苦積累,務達此算。終繼吾愿,公之鄉(xiāng)邦,助興學校,廣教化之事,明吾之不有斯赍也?!笨梢娝某绺唢L范。民國六年 (1917)6月6日,湯壽潛因感風寒逝世,享年六十二。葬于桐廬縣陽山畈。大浪淘沙始見金。在近代中國的時代洪流中,湯壽潛不隨俗流,勇立潮頭。他是民族危亡的吹哨者,是封建帝制的掘墓人,是國家利益的捍衛(wèi)者,是創(chuàng)建民國的先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