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西洋樂器 大提琴 ![]() 大提琴,為西洋樂器,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屬提琴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樂器。大提琴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fù)雜的感情,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dān)負和聲的低音聲部,有"音樂貴婦"之稱。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最早出現(xiàn)于約1660年。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chuàng)作樂曲,如18世紀的維瓦爾第、塔爾蒂尼和萊奧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協(xié)奏曲而為大提琴寫了不少協(xié)奏曲。后來在英國、奧地利與法國等地也相繼出現(xiàn)了意大利風(fēng)格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及其他樂曲。 大提琴琴長約為小提琴的兩倍,全長約120公分,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 使用材質(zhì): 琴弦:金屬絲; 琴弓:馬尾。 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它弦樂器家族成員一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qū)有時用中音譜表,有時也用高音譜表。 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發(fā)音華麗有力,富于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較朦朧,第三、四弦(G、C)低沉響亮,能夠承受樂隊的非常沉重的音響。它的發(fā)音原理雖然與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區(qū)與小提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高音區(qū)時能用拇指把位演奏。 至于演奏技巧,由于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與琴弦長短等方面與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與中、小提琴不同,是夾在兩腿之間演奏。演奏時,演奏者將琴身輕輕夾于兩膝間,底部以一根可調(diào)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則既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撥弦和用弓桿敲弦。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來逐漸簡寫為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 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fā)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jié)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shù)作曲家賦予其表現(xiàn)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 從零開始學(xué)習(xí)大提琴之大提琴的演奏 |
|